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直解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此不定種性也。若言一切眾生,皆證圓覺,則各各皆是如來種性矣,何有不定之差別耶。但彼各人所遇善知識,依各自修因地法行,而開示之。因此修習則有頓漸不同。此不定性,在師不在根,所謂聞熏成種也。若遇大善知識,以如來正修行路,開導修行,則根無大小,皆成佛果。此顯佛性是一,因師不定,故楞伽要親最勝知識也。此則三乘皆不定攝。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此外道種性也。既云一切眾生,皆證圓覺,無有不成佛者,何得有邪。良由所遇邪師邪教,故成邪耳。此但邪師之過,非眾生佛性之過也。此經(jīng)圓教大乘,無機不攝,以因師邪而邪,若舍邪歸正,無一不成佛者。闡提作佛,義見于此。上答修習差別,下答化生差別。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fā)未悟,乃至示現(xiàn)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凈愿力。

  此答菩薩回入塵勞,有幾方便之問也。謂菩薩利生,方便雖多,唯以大悲為首,大愿持之。以同事攝之,是為妙行。然菩薩度生,以四攝法,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此經(jīng)重在斷欲為首,故獨稱同事為斷愛之妙行也。茍非愿力所持,貿(mào)然同事,無不墮者,故要依無始清凈愿力也。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于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fā)菩薩清凈大愿,應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愿修行,漸斷諸障,障盡愿滿,便登解脫清凈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此言不但菩薩利生,依大愿力,即末世修行之人,亦當以大愿力持心,故不墮邪見也。謂菩薩修行,于大圓覺起增上心者,此乃決志成佛之人也。故先發(fā)愿言:我今住佛圓覺,志愿成佛,故所求知識,莫值外道邪師,及二乘劣解,壞我善根,愿得菩薩最勝知識,依教修行,漸斷諸障,若得障盡愿滿,則成就佛果矣,妙莊嚴域,乃佛之果海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

墮落于生死,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嗔癡,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長行言,五性因二障而有差別,偈言,但能頓斷煩惱,不拘五性差別,則當一時頓成佛果也。

二障永消滅,

求師得正悟,隨順菩提愿,

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愿,示現(xiàn)入生死。

現(xiàn)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于是清凈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合掌而白佛言:

  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贊謝。

  愿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圣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此問圓覺妙性,圣凡平等,因何而有修證差別也。因前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此則一超頓登佛地,不涉漸次矣。又云,一切眾生,皆證圓覺,此則本無差別之性矣。上問差別,佛答以因二障淺深而有。今問修證差別,意謂覺性既是平等,則二障亦不能為差別。故今問從凡至圣,修證云何而有差別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當機默佇。

  爾時,世尊告清凈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贊許。

  時,清凈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佇聽。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因問覺性是一,云何圣凡修證,差別不同,故佛先示以覺性本來平等無二,菩薩眾生,亦取取證次第,自性無性,故云非性。凡圣皆具,故云性有。隨緣而現(xiàn),故云循諸性起,本無修證次第。然后示以妄功用中,便顯差別也。眼不見眼,喻覺性本無能所對待。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于滅未滅,忘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此示因眾生迷倒,妄有差別,其實了無能所取證也。下示無差別之差別。舊解約天臺六即以釋之。謂性自平等,凡圣不二,故云理即。上云覺性平等,理本一味也。今因眾生迷倒,幻化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此顯六即差別,因迷而有也。若究竟窮源,寂滅無二。若委明六字,則不生上慢。若悟即字,則不生退屈。此天臺之圓旨也。上總示圓理。下示六即。經(jīng)義相符,故以釋之。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我愛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

  此示理即也。以眾生全體在迷,約佛性在迷,故云理。眾生即佛故云理即。以迷覺性而為妄想,背法身而認五蘊,故云由妄想我,執(zhí)妄身為我,我見堅固不舍,故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造諸惡業(yè)。然造業(yè)者,乃佛性也,故云理即。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凈圓覺性,發(fā)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此名字即也。以眾生迷已,不知本有佛性。若遇善知識開導,了悟自性,生即無生,知本是佛,以知名識字。即知之一字,即佛性也。故云名字即。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凈界,即彼凈解,為自障礙,故于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此觀行即也。此天臺圓教五品觀行位。人圓伏五住,先斷見思,故云勞慮永斷。三毒不行,故云得法界凈。耽著凈境,故云凈解為礙,無明全在,故于圓覺而不自在。天臺判圓觀行位與別信位,同斷見思,名為外凡,故結名凡夫。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此相似即也。三賢位人,觀智增明,已見前凈解為礙,今已斷之。所斷雖亡,能斷觀智,名為見覺。此能見之見覺為礙,能所未亡,故于圓覺而不自在。結名未入地者。正指三賢也。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此分真即也。照是所照之境,乃凈解,覺是能觀之智,乃見覺。即前二位,以對待未亡,故俱名障礙。今地上菩薩,已證平等真如,以即體之智,還照寂滅之體,故照而非照,不住照功。故云常覺不住,以理智一如,故同時寂滅。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