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jué)修多羅了義經(jīng)直解

  愿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kāi)示,令悟?qū)嵪唷?/strong>

  此問(wèn)所為也。

  作是語(yǔ)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qǐng),終而復(fù)始。

  三展虔誠(chéng)。

  爾時(shí),世尊告辨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wèn)于如來(lái)如是修習(xí),汝今諦聽(tīng),當(dāng)為汝說(shuō)。”

  誡聽(tīng)許說(shuō)。

  時(shí),辨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tīng)。

  佇聽(tīng)。

  善男子,一切如來(lái)圓覺(jué)清凈,本無(wú)修習(xí)及修習(xí)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于未覺(jué),幻力修習(xí),爾時(shí)便有二十五種清凈定輪:

  此總答問(wèn)意也。圓覺(jué)凈性,眾生本具,不假修習(xí),但今在迷中,以幻修幻,唯以幻力,故有二十五種之不同。蓋三觀一心,元無(wú)別異,第各隨人意,要偏重所習(xí),輾轉(zhuǎn)而有二十五輪,非定有二十五種也,然二十五種,不出三觀,單復(fù)圓修,而分差別。初單修三觀。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此單修空觀也。然三諦本唯一境,故三觀本乎一心,圓融該攝,舉一即具三,言三體即一,所謂正偏兼帶,故雖單修一觀,必兼余二。雖不明說(shuō),義即全具。今言唯取極靜,是以觀空為主。有靜力故,永斷煩惱,則義該于假,以煩惱幻化,以靜力斷之,若究竟成就,圓證一心,則攝中也。故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單以圓修空觀而入也。能做如是觀,義方滿(mǎn)足。標(biāo)名應(yīng)有悟凈圓覺(jué)四字。譯人略耳。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凈妙行,于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

  此單修假觀也。佛力者,謂自性本具真如。佛性?xún)?nèi)熏之力,故發(fā)起種種變化作用,備修妙行,此依幻行,于陀羅尼不失寂念,則全體起用,兼攝一心。中道寂滅之體,而起空慧,照破無(wú)明,是以假攝中空也。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dú)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shí)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此單修禪那中觀也。唯滅諸幻,獨(dú)斷煩惱,乃攝假入中,煩惱斷盡,便登實(shí)相,乃攝空入中。正遮照同時(shí),以顯中也。以唯滅斷盡則雙遮,獨(dú)斷便證雙照。此上單修三觀也。下復(fù)修二十一輪,每觀領(lǐng)七,故二十一,初空觀領(lǐng)七,先復(fù)二觀二。初先空后假……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缽提。

  次先空后中。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禪那。

  即體之智,故云靜慧。還照寂體,故云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因亡果喪,圓證一心。故為中道。

  次復(fù)三觀一,初先空次假后中。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fù)現(xiàn)幻力,種種變現(xiàn),度諸眾生,后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次修三摩缽提,后修禪那。

  次先空次中后假。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后起菩薩清凈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后修三摩缽提。

  次齊修三觀,有三。初先靜,齊寂幻。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fù)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禪那。

  次先齊靜幻,后寂。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fā)變化,后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后修禪那。

  后齊靜寂,后幻。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后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后修三摩缽提。

  上靜觀七輪已竟,下幻觀七輪。初先幻后靜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后修奢摩他。

  次先幻后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吉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后修禪那。

  上復(fù)二,后復(fù)三。初先幻,次靜,后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禪那。

  次先幻,次寂,后靜。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wú)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禪那,后修奢摩他。

  初先幻,齊靜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次齊幻靜,后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作用,資于至靜后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奢摩他,后修禪那。

  后齊幻寂,后靜。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于寂滅,后住清凈無(wú)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禪那,后修奢摩他。

  三寂觀領(lǐng)七。復(fù)二有二。先寂后靜。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于清凈,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后修奢摩他。

  次先寂后幻。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后修三摩缽提。

  次復(fù)三有二。初先寂,次靜,后幻。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于靜慮,后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缽提。

  次先寂,次幻,后靜。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wú)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凈境界,歸于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缽提,后修奢摩他。

  后齊三有三。初先寂,齊靜幻。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凈,而住靜慮,起于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

  次齊寂靜,后幻。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后修三摩缽提。

  后齊寂幻,后靜。

精彩推薦
熱門(mén)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