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佛性、心性

人性、佛性、心性

  今天討論人性、佛性和心性,先從幾個關(guān)鍵的字說起,第一個是人性,人性是定語,性是中心詞,性是屬性。心性,是心加性。人、佛、法、法性到底是什么關(guān)系?

  東方、西方都談人性,因為大家都談,而且觀念不同,就會有所謂的人性論。人性論就是對人性有多種多樣的觀念。

  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xí)相遠(yuǎn)。”儒家的善跟佛家的佛性理解起來有相同之處,人和人看起來有差異,但是善的本性沒有差異。因為后天有不同的環(huán)境,對每個人的影響會不同,所以我們要好好教導(dǎo)子女。

  孟子認(rèn)為,心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是人與生俱來的不假修飾的屬性,絕對是善的,所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他舉了很多這樣的例子討論人性本善,比如“乍見孺子將入于井”,你的心里就會有惻隱之心。看到小孩要掉進(jìn)井里,估計百分之九十九點(diǎn)九的人會伸出手救他,對不對?

  所以孟子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人之所以成為人,要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才能成為人,也是人先天具有的。孟子進(jìn)一步討論認(rèn)為,仁義禮智信是人的根本,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這種善性就是“赤子之心”。我們佛教也有,有些菩薩修到?jīng)]有私心雜念的時候,就稱為文殊菩薩法王子,有童子一般的沒有污染的心。我們修行也是,不會被外界所左右,沒有非分之想。

  荀子的主張就不一樣了,他主張人性本惡,他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 等等都是先天而來的。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惡的,這些都是人性本惡的表現(xiàn),如順其自然發(fā)展,社會就會充滿爭奪、殘賊和混亂。

  基督教有原罪一說,它指人類生而具有的,洗脫不掉的“罪行”。人有兩種罪——原罪和本罪,原罪是始祖所具有的而后代與生俱來的,本罪是個人所有的。有點(diǎn)人性本惡的味道。

  所以,持性善說有孔子、孟子、佛家,持性惡說的有荀子和基督教。那么,佛家屬于人性本善還是本惡?這會涉及到心性、佛性的問題。

  有了善就有惡,這是二元對立,佛教是非二元對立的。佛教也不同意與生俱來的原罪。其實人、心、佛、法不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如果你認(rèn)為人和佛是兩個概念你就錯了,人是能覺悟的主體,法是必覺悟的,佛是覺悟的果。在哪覺悟?在心。

  世界上一切都不能看成不變的,人性、佛性都不是固定不變的,他們其實是一種狀態(tài),是心的不同的狀態(tài)。所以佛家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有的佛都是凡人修來的。

  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的呢?本性是本來的心。講善惡就有了二元對立,其性都是空的,所以佛家不講善惡,而是將心性本凈。

  六祖壇經(jīng)有句話很重要: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個在禪宗里把人的本心比成一杯清水,清水相當(dāng)于清凈的心,是人的本心。

  禪宗講每個人都有清凈的心,才能映照事物的本來面貌。用清凈的心關(guān)照事物,才能看到本來面貌。但是很多人認(rèn)為我們沒有清凈的本心。禪宗的清凈本心就像孟子的赤子之心,本來都有的,只是被遮蔽得太深了。

  善心、佛性、本心就像太陽,紅塵就像烏云,烏云遮蓋了太陽,不代表太陽不存在。修行就是風(fēng)吹云散,太陽出來。再比如,心有貪嗔癡,就像污染的水,迷茫。其實清凈的水一點(diǎn)都沒有少,禪修就是澄清這個水,讓污垢沉淀下來,重現(xiàn)清凈的水。見到本來的清凈的性,用它關(guān)照世界,你就會覺悟、成佛。

  純凈的水會映照事物,本來是什么就映照出什么,如實知,如實見。中文叫如來,英文很簡單,叫see the things as they truly are。心如果清靜了,會發(fā)現(xiàn)一切都是緣起的,性空的。高旻寺參念佛是誰?我講誰都不是。如果執(zhí)著有個我,那麻煩就來了。我的本來面目是無我,是空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