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可以嗎?

昭慧法師:幸福,可以嗎?

  個人的幸福,側(cè)重于個人身心的感受跟身心的提升。

  個人的幸福感跟社會的狀態(tài)及環(huán)境的狀態(tài)有關(guān),也與個人的身心準備相關(guān)。

  那么,生命能夠達到幸福嗎?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們生命的整個運轉(zhuǎn)狀態(tài),一直是以奔向離苦得樂為目標。

  而佛教指出,幸福的獲得,必須以“正確的觀念”跟“正確的方法”為基礎(chǔ)。

  幸福感,是人的身心狀態(tài),即便是跟他人互動所產(chǎn)生的幸福感,依然會回饋到自己的身心里。

  因此,幸福感的聚焦點,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描述:

一、身心的調(diào)適。

  在佛陀的探索之中,苦是作為一種身心的實況,更是一種生命智慧。

  那既然是苦,難道幸福就是不可能了嗎?

  恒久的幸福是不可能的,因為,凡是因緣建構(gòu)出來的所有的一切現(xiàn)象,一定會隨著因緣的改變而變化,乃至于隨著因緣的崩解而毀滅。而幸福是一種來自身心、社會跟環(huán)境的建構(gòu)狀態(tài),因此,它不是能夠用自己的主觀意愿來操控的,是不可能操之在我的,這就是所謂的“無常”。

  人在面對外在的情境、人事、自我身心的變化時,因無法自我主控,則必使自我產(chǎn)生苦感。而這種無助的感覺,其實就是生命的法則。

  所以,從這個方面來看,想要獲得持之以恒的幸福,是不可能的錯誤期待,如果堅持這種期待,就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失望和痛苦。因此,苦就必然成為生命要成熟的一門功課。

  在身與心方面,我們沒有辦法忍受痛苦,不能得到恒久的快樂,那追求苦的消減和樂的增益,就成為我們生命要奔向的目標。

  因此,我們就可以從淺到深、從小到廣,來經(jīng)營和體驗我們的幸福人生,也就是人生每一個階段的離苦得樂,邁向幸福之道。

  1、欲。

  希望生命是平順的,不要感知痛苦,希望讓自己處在舒適的狀態(tài),乃至于讓自己幸?鞓。所以,欲是生命的一種強烈欲求。

  2、欲求:生命的課題。

  欲的本身是在追求幸福,它是人生的一門功課。

  (1)欲之節(jié)制,乃幸福之源頭。

  真正達到當前的快樂與未來的快樂的重點,在于對于欲的節(jié)制。因為,所有的欲的特質(zhì),在于讓感官得到滿足,否則,感官就會感覺匱乏。如果感官遇到負面的刺激,還會感覺痛苦,那就與幸福背道而馳了。

  我們凡夫認為,追求感官的滿足就是幸福。欲刺激感官,而感官接受刺激的時候,第一剎那的感覺可能會很強而亢奮,但是,隨著感官不斷的受到刺激,其亢奮度是在遞減的,遞減到后來,可能就會變麻木了。

 。2)欲望是一種淺毒,在不知不覺之中也會上癮。

  感官麻木之后,還想期望從欲獲得幸福,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像吸毒一般,加重刺激,才會感覺快樂。另外一條就是變化花樣。

  我們把現(xiàn)世安樂跟后世安樂作為追求幸福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我們面對欲而沒有理解到欲的本質(zhì)的時候,就會不斷的去追求,當感覺麻木以后,就會增加刺激,變化花樣,刺激以后又覺得沒有意思了,于是又會增加更深、更強的刺激,花樣過了不久又覺得膩了,就再變化新的花樣……,周而復(fù)始的這樣去處理自己的人生,幸福就必然與我們遠離,所謂的幸福也就變得非常的虛幻,寄希望于透過欲獲得幸福的人,必然會落入這樣的輪回。

  所以,欲是必須要節(jié)制的。

  欲是追求幸福的必然的渴求,面對加重刺激和變化花樣的苦難,它會帶來苦感,它是苦難的根源。

  但是,欲并沒有神圣與罪惡,因為欲的本身只是本能,是與生俱來對幸福和快樂的需求,所以,大可不必認為欲是有罪。

 。3)節(jié)制欲望的方式:把自己的欲跟愛(疼惜)結(jié)合。

  凡夫俗子在追求幸福的時候,是很難離開欲的,因此,需要我們正確的面對它,假設(shè)沒有想過欲之超越,最起碼也應(yīng)該做到欲之節(jié)制。

  欲之節(jié)制,不是壓抑的限制自己的自由,而是因疼惜眾生而自然的節(jié)制自己。

  疼惜之情,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養(yǎng)起來的,

  比如,配偶之間在婚姻狀態(tài)中,不應(yīng)只是把對方當作欲望追逐的對象,而是把彼此互相當做家人以后,疼惜之情才會開始慢慢生起,當你對于配偶有了非常深切的疼惜之情時,你的欲就會自然的獲得一些節(jié)制。古人說:任憑弱水三千,我但取一瓢而飲。世間的俊男美女很多,可是我只認定了你一個人,你就是我攜手相伴一生的人,這時欲自然就會在疼惜之中獲得化解,這時的欲,并非是勉強自己而不敢為,而是我舍不得對方因自己背叛配偶而生起憂苦。在這種自然專注的疼惜之中,對他者的欲就有可能減輕,甚至減除。所以,自古以來就一貫重視婚姻關(guān)系,并在婚姻建構(gòu)中強調(diào)權(quán)利與義務(wù)。從佛教倫理學(xué)的角度出發(fā),婚姻關(guān)系的價值,不僅要考慮到彼此之間利害關(guān)系的穩(wěn)定,對配偶以及下一代撫養(yǎng)的責任……等等的利害,更重要的價值在于,婚姻中彼此之間的疼惜之情,是人生的一門重要功課。

  幸福是會從疼惜之情中源源不絕而來,因為當你產(chǎn)生了對他者疼惜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你的幸福更廣,因為,當你只想到自己的幸福時,會很在意自己所擁有的以及自己的得失,可是,當你的心擴展到對他者的疼惜時,便會發(fā)現(xiàn)到他者的快樂,也會變成為自己的快樂,同時更舍不得他者因你而生起痛苦,從而在心里獲得一種更深層的寧靜與自由,以及更廣大的幸福。

  因此,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并不一定要讓自己變成欲望任意宰割的奴仆,同時,也還是可以征服自己的。

二、身心的提升與超越。

  身心對于欲的節(jié)制所獲得的幸福,還是有不足之處,依然還會有苦,因此,需要繼續(xù)尋求超越。

  這些超越,除了必須要有正確的觀念以外,還需要培養(yǎng)三種能力:

  1、節(jié)制力。

  2、專注力。

  3、洞察力。

  欲的超越,是解脫道。

  后二力的培養(yǎng)與獲得幸福的關(guān)系,另外找時間再做說明。

三、身心的轉(zhuǎn)換。

  欲的轉(zhuǎn)換,是廣大的菩薩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以佛陀作為典范,希望自己能夠達成這種覺性的圓滿開發(fā),而讓自己有更強大的能力,體念眾生的需求,并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上述三點,只是把人生的幸福之道作了簡單概述,三者之間并非全然隔閡,疼惜之情可以擴大成為慈悲,欲的超越又可以作為欲的轉(zhuǎn)換的基礎(chǔ)。作為幸福人生的一些必修功課,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一一作進一步的說明。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緣起書舍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