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善事是福德還是功德?

正如法師:做善事是福德還是功德?

  作了一件善事,到底是福德呢?還是功德呢?自己很納悶。生怕作個功德被歸到福德那里去,更害怕作個功德成了沒有功德,著實很當心。

  中國古籍《禮記•王制》中說:“有功德于民者,加地進律。” 中國古籍里早有“功德”二字。這里的功德,意思是功業(yè)與德行,跟佛學中所說的“功德”,含義不同。佛學中的功德,給中文的功德,注入了更多的內涵。

  宋•釋道原所撰的《景德傳燈錄》卷三,有這樣一段廣為流傳的公案:梁武帝問菩提達摩:“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師曰:并無功德。”造寺寫經,忙活了一輩子,竟然是“并無功德”。

  接著,“帝曰:何以無功德?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原來,所造所為,都是人天福報,都是三界有漏之因,并不能了生脫死,并不能走出六道輪回苦海,所以,也可以叫作“雖有,非實”。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同上)“凈智妙圓,體自空寂”,講的是明心見性,講的是佛境,這才是“真功德”。

  《六祖壇經•疑問品》中,六祖也說:“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yǎng)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明心見性是功德,其他布施等善行都是福德。是故,修福德,不如修功德大。

  其實,早期佛學中,福德是功德,功德即福德?磋笳Zguna,音譯懼曩、求那,意為“功業(yè)福德”,簡稱“功德”。“功業(yè)”是善行,是因。“福德”是善行功業(yè)之果報。善因善果都在一句“求那”之中。取“求那”之果,就稱“福德”。取“求那”之簡稱,就叫“功德”。

  從禪宗見地講,當然,就是除“明心見性”外,一切都是白費工夫,多此一舉。唯有明心見性,才是當下要務。一個落水之人,當務之急就是先要上岸。所以,達摩“并無功德”之說,是有他的道理。

  我們在《增一阿含經》卷第二十四中看到:“世尊告諸比丘,承事禮佛,有五事功德”;“施主檀越,隨時惠施,有五功德;”“當知掃地之人,成五功德。”佛說,禮佛、惠施、掃地,樣樣都是功德。

  《增一阿含經》卷第二十五中,佛說“今有尊者尸婆羅,得阿羅漢,福德第一。”修出世果,得阿羅漢,就稱作“福德”。

  《大智度論•釋隨喜回向品》第三十九中說:“福德,是菩薩摩訶薩根本,能滿所愿,一切圣人所贊嘆……諸佛世尊,大慈大悲、十力、四無所畏、一切種智、自在無礙,皆從福德中生。”福德,就是菩薩大菩薩成佛的根本。

  應該明白,準確的說法是,修人天福報,善業(yè)回向人天福報,則是人天福德功德;修出世圣因,善業(yè)回向解脫道,則是出世福德功德;修無上佛果,善業(yè)回向無上佛果,則是最上福德功德。作一件功德,是人天功德?還是出世功德?關鍵在于“回向”。

  另外,我們還要知道,有求、著相的善行,功德不僅是有漏,而且也是很小。無求、不著我他及所施之物,不著三輪,這個功德是無漏,而且是無限的廣大。

原標題:【正如說法】福德?功德?

轉自微信公眾號:紐約佛住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