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jīng)講解》一封大覺者的遺囑
一封大覺者的遺囑
(節(jié)錄自正如法師《佛遺教經(jīng)講解》)
《遺教經(jīng)》,用現(xiàn)在大家都明白的話來說,就是一封“遺囑”,人在臨死前的咐囑。佛的肉體壞了,是回歸不生不滅、究竟安樂,稱“涅槃”,不叫“死”。迷惑顛倒的凡人一期生命結束,死了,又將輪回六道,接受痛苦的果報。這是佛陀與凡人的不同之處。
世間上,每天都有人死亡,有可能每天都有“遺囑”誕生。但是,大部分的“遺囑”都是人們在生前早就說好寫好的,個別的人就是感覺到即將要死,也只能吱吱唔唔、痛苦悲切地說上幾句,或是幾個含糊不清的字,就擺頭而去。佛陀“臨命終時,自知時至”,頭腦清清楚楚,自在安詳?shù)?ldquo;為諸弟子”,說了2300多字的“遺囑”法要。這就是大覺者跟凡人的又一區(qū)別之點。
古往今來,許多實修實證者,逝世之前“自知時至”,安詳圓寂。唐代有位曇倫禪師,一天對大家說:“我要走了!”有人問:“禪師!你到哪里去?”“到無盡世界去!”閉上眼睛就死了。有人用手摸禪師的身體,并說:“冷到膝蓋,一定生到三惡道去受苦了!”禪師突然張開眼睛說:“此苦亦空。”剛剛明明是死了,現(xiàn)在又活過來,還能講話,把大家嚇了一大跳。于是,有人問他:“禪師走后,我們如何料理后事?”禪師答:“棄之山野與眾生結緣。”說完片刻就真的走了,終年80歲。
人們寫“遺囑”、說“遺囑”,大多是交代財產(chǎn)繼承、后事辦理等事項,而佛陀卻是關心后人,關心他們日后面對人事、生活、修行等方面的關鍵性問題。這是交付“精神財富”。金錢是可以用光的,可是“精神財富”是用不完的。2500多年以來,全世界佛教徒都在用它,然而,竟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而且是越用越好用。這也就是圣人同凡人的又一不相同的地方。
一、人法為題《佛遺教經(jīng)》
大凡講經(jīng)都要解釋一下“經(jīng)題”。確實,解釋“經(jīng)題”十分必要。它是一本經(jīng)的主題!秴问洗呵·用民》說:“壹引起綱,萬目皆張。”就是這個道理。
據(jù)專家研究結果,佛經(jīng)取經(jīng)名,有一定的規(guī)律,不是隨便取的,歸納起來有這么7種:
(1)以單人立名:如《佛說阿彌陀經(jīng)》。佛、阿彌陀都是“人名”。
(2)以單法立名:如《大涅槃經(jīng)》。大涅槃是“法”。
(3)以單喻立名:如《梵網(wǎng)經(jīng)》。比喻戒律如“梵王宮因陀羅網(wǎng)”。
(4)以人法立名:如《地藏菩薩本願經(jīng)》。地藏菩薩是人名,本願是“法”。
(5)以人喻立名:如《如來獅子吼經(jīng)》。如來,是佛的別稱,是“人”。“獅子吼”是用來作比喻。
(6)以法喻立名:如《妙法蓮華經(jīng)》。妙法是法,蓮華是比喻。
(7)以人法喻立名:如《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佛是人,大方廣指法,華嚴為比喻。
《佛遺教經(jīng)》是以人法命名。經(jīng)題中的佛指人,遺教指法。
二、略說“佛”義
按一般說法,佛有“通”與“別”的區(qū)分。通,是說凡是大徹大悟人生宇宙真理,成為大覺悟者,都可以稱為佛。如阿彌陀佛、藥師琉璃光佛等等。佛有無量無數(shù),此世界有,他世界有,十方世界都有。別,是指特定環(huán)境中的佛。如《佛遺教經(jīng)》中的佛是特指釋迦牟尼佛。
佛,全稱叫佛陀。中國人喜歡簡練,故略去“陀”字,而稱佛。佛陀是梵語,譯成漢語是“覺者”。覺是覺悟真理的意思。它具有三個層次的含義,這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1)自覺:覺悟本我佛性,乃不生不滅,即覺悟人生真相。
(2)覺他:覺悟我以外的法的真實性,即覺悟宇宙真相。
(3)覺行圓滿:思想上能自覺能覺他,實踐行為上也能覺悟,而且,這種覺悟達到了徹底、究竟、永恒、圓滿的境界。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就是說,自已覺悟了人生宇宙真理,并且將“此覺悟”傳授給他人,也讓他人覺悟人生宇宙真理,也獲得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種自覺、覺他的覺行,是圓滿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一切業(yè)障生死痛苦人我徹底消除了,慈悲、智慧、一切功德都圓滿具足了,這就是成佛。由于“佛”字的含義,中文中找不到完全相等意義的字詞來直接對等翻譯,所以,翻譯時還是保持梵音“佛陀”。
能自覺,就是羅漢、緣覺果位。自覺,又稱正覺,它有別于凡夫的不覺,和外道的錯覺。凡夫對自身和外界事物真相不明了,起種種顛倒知見和行為,所以,稱不覺。外道雖然有“覺”,但是由于能力有限,明白事物的某一部分道理,并以此妄執(zhí)“局部為全部”、“枝末為根本”、“假相為真實”,建立種種錯誤理論,而自謂已經(jīng)覺悟,證得真理。實際上只是一種有漏分別的錯覺。佛陀以無漏真實智慧親自證得一切法的真實相,如實平等覺悟諸法事相本體,是真正覺悟的人,故稱正覺。
能覺他,就是菩薩果位。覺他,又稱等覺,等覺又叫遍覺,遍覺是對諸法事相本體的普遍覺悟。它區(qū)別于羅漢、緣覺二乘人。二乘圣人雖能正覺,但只求自覺自度,不願發(fā)廣大慈悲心,去投入覺悟他人的工作,只限于自覺自度自了,而無普遍覺的思想行為。這種自覺思想行為,在佛經(jīng)中被形容為“小車”、或“自了漢”。佛陀大慈大悲,大願大力,以自覺而遍覺法界一切事相,利濟一切眾生,所以稱遍覺。
覺行圓滿,又稱無上覺,證得佛果才具足。這是區(qū)別于菩薩的遍覺而言。登地菩薩,雖能正覺也能覺悟眾生,但因為所知障、煩惱障還沒有徹底消除,福德智慧資糧尚未完全圓滿具足,因而只能稱遍覺。只有佛陀正覺、遍覺、無上覺圓滿究竟,再沒有任何覺可以相比,所以,名“無上覺”。經(jīng)中常說“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譯是無上正等正覺。正覺是二乘圣人,正等正覺是菩薩,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
總的一句話,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是佛。成了佛,都有十種殊勝名號,這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許多人不明白,說“如來佛”是指釋迦牟尼佛,這是不了解每一位佛都具有以上十種尊號。
覺,如果是從一個有情生命到成佛的過程來說,則有“本覺”、“始覺”、“究竟覺”三種。“本覺”,是指一切眾生本來具足覺悟之性,覺悟之性就是佛性。但是,現(xiàn)在我們的佛性被煩惱無明塵垢遮蓋了,成了眾生不能覺悟。如果,你明白了這個道理,開始斷惡行善修行,這就叫“始覺”,開始覺悟。經(jīng)過修行,清除煩惱無明塵垢,“本來的佛性”顯露出來而成“究竟覺”的佛。
我們凡夫是“不覺”,始終生活于“迷”的狀態(tài)之中。剛剛才從一個“錯誤”那里出來,這頭又鉆入到另一個“錯誤”里去,甚至是處于錯誤之中,而不自覺,甚至是明知這個是錯誤,而偏要去犯這個錯誤。
“迷”是指錯誤的思想觀念,以及錯誤的行為。由于不明事物真相,因而產(chǎn)生錯誤的思想和錯誤的行為。沉迷于某一件事,而無法自拔,這也是屬于“迷”的范疇。比如財迷、酒迷、賭迷等等。
財迷,迷于財,拼命賺錢,以為在這世界上有了財就有一切,于是,迷入財坑,越陷越深,結果是“貪財滅身”。齊人“只見金子不見人”的笑話,在這個“財迷”的世界里確實存在。
在古時候,齊國有個“迷戀金子”的人。一天,他上街就直奔賣金子的地方,拿了金子就跑。警察捉住他,問:“這么多人在這里,你沒想到拿了金子會被捉住嗎?”偷金子的人回答說:“我只見金子,不見人。”
佛偈說:“從來言語易招災,無益于人口莫開;人生可貴唯能悟,一樹花開一片霞。”可是,我們卻是“無益于人”口要開,不說出來心不快,匆匆忙忙說出來,惹來煩惱降來災,“花謝彩霞飛”。有時,我們也搞不清楚這話該講不該講?講了,人家開心不開心?這些都是不“自覺”。有人善于說好話拍馬,有人卻喜歡聽,這是兩者都不“覺”。
《遺教經(jīng)》中說:“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可是你卻不能“知足”。憑你的能力一年最多最多只能賺三萬,可是你不“知足”,想貪求一年一百萬,結果“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同上),甚至“多求喪身”,這是不“自覺”。你有健康的身體,有能力,有條件,可是你不求精進,得過且過,有稀飯菜湯喝就好了,美名“知足”,其實是不“自覺”。
經(jīng)中說:“當知嗔心,甚于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同上)然而,有人怒火一起,燒毀“防護網(wǎng)”,“八萬惡門開”。這也是沒有“自覺”。對事物不能明了,是不覺。處理事物不當,是不覺。給自己他人制造煩惱痛苦,是不覺。等等。眾生的沉迷、不覺反映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這里就不多講了,本經(jīng)中將會為我們“破迷開悟”。
凡夫,就是如此生活在迷失、困惑、不覺之中。由于,眾生執(zhí)迷不悟,于是顛倒夢想,造諸惡業(yè),輪轉六道,流浪生死,沉淪苦海,無法出離。有時,我們眾生也有“覺”,但都是“一時片刻”,不能永久保持這個“覺”的狀態(tài)。有時,我們也有“覺”,但只是非常的有限,不能達到徹底圓滿的覺悟。如果眾生能夠依照佛的遺教修行,這才是“自覺”,從自覺而覺他、覺行圓滿,而成為大覺悟的佛陀。
三、何為“遺教”
廣義上講,凡是佛說的言教,都是佛的遺教。因為,都是佛遺留下來的言教。但是,嚴格一點說,我們學習的這部《佛遺教經(jīng)》才是佛的遺教。因為,它是佛將要入“涅槃”時所說的。
由于,它的特殊環(huán)境和重要內容,所以,特取名“遺教”,以符其義。教是教誡、囑咐之義。“遺教”是指佛臨涅槃時留下來的教誡。明白說,就是臨終時的遺囑。
《佛遺教經(jīng)》,又名《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jīng)》。兩者意義一樣。“垂涅槃”,就是指佛將要“臨終”的時候。“涅槃”是梵語,譯成中文有“滅度”、“圓寂”、“不生不滅”等意思。意指滅除生死、憂悲、苦惱一切污染不凈之法,圓滿成就智慧福德,證得永恒寂靜、不可思議的最安樂的解脫境界。
四、“經(jīng)”的含義
佛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成佛后,到處說法,傳播佛教,從事社會教育工作。佛逝世后,佛的弟子們集會在一起,將佛一生所說的言教結集起來,后來又被寫成文字,成為經(jīng)書。據(jù)說,佛說的“經(jīng)”是由阿難陀誦出,而經(jīng)大眾證實而成。
經(jīng),梵語“修多羅”,譯成漢語是“契經(jīng)”。契,是“合”的意思。指佛的言教合機合理。“機”是指眾生“根機”,也可以解釋為“智商”。“理”指諸佛所證之理,也就是人生宇宙真理。佛的言教完全符合真理,完全符合各類眾生的需要,完全符合人們不同智商的需求,完全能夠讓各類眾生獲得生命的究竟解脫。
經(jīng)的原義,有“線”、“條”、“絲”等含義。中國有絲線裝訂成冊的書,古印度是用絲帶貫串“貝葉”而成書。“經(jīng)”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書”。但我們所講的佛書,同其他的書還是有區(qū)別的。
據(jù)《雜阿毗曇心論》卷八說,“修多羅”有5種含義:
(1)出生:學修佛經(jīng),能生善法,能長智慧,能增福德,能出圣人。
(2)顯示:佛經(jīng)顯示人生宇宙諸法體相,萬象森羅,博大精深。
(3)涌泉:佛經(jīng)比喻涌泉,義理源源不絕,義味無窮無盡。
(4)繩墨:繩墨是木工打直線的工具。比喻佛經(jīng)有辨別善惡邪正等功用。
(5)結鬘:頭發(fā)打成結。比喻將佛所講的義理聯(lián)結在一起而成為一本經(jīng)。也比喻佛經(jīng)能貫串諸法,學好佛經(jīng),對作其他事情都會有幫助。學好佛經(jīng),依教起修,一旦成佛了,什么都解決了。
經(jīng),又有貫、攝、常、法四義。貫,是貫串,意同“結鬘”。攝,指攝取,指經(jīng)能夠攝取眾生而信仰而奉行。常,是常住不變,萬古常新。法,是法則,指事物的基本原理。又經(jīng),還作“徑”解。徑,就是道路。佛說的經(jīng)教,就是一條道路,它是我們眾生離苦得樂、超凡入圣、成佛度生的大道。
經(jīng),也有“通名”、“別名”之分。佛說的言教,都被結集成單行本的經(jīng),如《無量壽經(jīng)》、《心經(jīng)》等等都叫做經(jīng),這就是“通名”。“別名”是指這本經(jīng)不同于那本經(jīng),比方,現(xiàn)在我們學習的是《佛遺教經(jīng)》,明顯地,它不是指《阿彌陀經(jīng)》。兩者的“經(jīng)名”是不同的。
又經(jīng),在世間上還有5種區(qū)分。(1)佛說的經(jīng);(2)圣弟子說的經(jīng);(3)仙人說的經(jīng);(4)諸天說的經(jīng);(5)化人說的經(jīng)。佛說的經(jīng),大家都知道。圣弟子說的經(jīng),如六祖慧能講的《六祖壇經(jīng)》就是。《佛母大孔雀明經(jīng)》說,仙人,也遵守“禁戒”,修習苦行,具足威德,有五神通,身體能放光,游行虛空。他們有的住在山林,有的住在曠野,食水果野菜,吸日月之光華。仙人也有經(jīng)文流傳于世。“諸天”,是指居住在“欲界天”以上的諸天眾生。天上眾生福報很大,壽命很長,神通很高,來去飛行。并且,天與天之間的情況也有許多差別。所謂的上帝,也是天人。欲界中的第二層天--忉利天的天主,則稱天帝;,是依神通變化顯現(xiàn)的人。佛、菩薩能隨類化身,神鬼也能以神通力化現(xiàn)為人。現(xiàn)在,我們明白了“經(jīng)”有五種人說的,因此,千萬不要一看到書名上有“經(jīng)”字,就拿來當佛經(jīng)。
- 上一篇:母親節(jié) 報母恩
- 下一篇:《佛遺教經(jīng)講解》放逸能使生命墮落
- 修忍辱消滅嗔恨 以免火燒功德林
- 人人在“常寂光凈土”的國土上都是佛
- 精進向上 掌握命運
- 唯有修福修慧 方能到達佛國
- 沒有煩惱痛苦是智慧的重要表征之一
- 修行去證得這個果位,真正無煩無惱無憂愁
- 有兩樣東西要照看好——生命和金錢
- 希望每一個人都智慧覺悟,具足“正知正見”
- 工作是修功積德
- 怎么求人天福報?不求人天福報又是什么意思?
- 做善事是福德還是功德?
- 什么是萬物第一因?緣起
- 禪是什么?
- 財神有什么寓意?財神的真正含義
- 皈依三寶需要具備兩個條件
- 達摩祖師一句“并無功德”,梁武帝一個“疑情”
- 學佛就是認識自己本心,修行就是返回自己本性
- 欣賞、享受、感恩平安
- 惜福修福是需要并且十分重要的
- 戴佛珠表明心中有佛,還寓意“斷惡修善”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