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舜法師談“太平有象”

\

  牛年不說牛,說象。

  大象是陸地最大的哺乳動(dòng)物,威重溫馴,古往今來都是吉祥的象征。佛教之中,更是屢屢提及。

一、佛稱象王

  佛經(jīng)中譬喻佛之舉止如象中之王。據(jù)《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卷三八一載,佛有八十種好,進(jìn)止如象王,行步如鵝王,容儀如獅子王!涅槃經(jīng)》說:“如是勤精進(jìn),依因于大乘,得至于涅槃,成人中象王。”汾陽善昭開悟,亦因象王一句。善昭問首山:“百丈卷席意旨如何?”山曰:“龍袖拂開全體現(xiàn)。”曰:“師意如何?”山曰:“象王行處絕狐蹤。”師于言下大悟。拜起而曰:“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摝始應(yīng)知。”(見《續(xù)傳燈錄》)

二、香象渡河

  交配期之象稱為香象。香象于此期間,其耳門骨會(huì)發(fā)出一種稱為mada或utkata之香氣漿,故有此名。于交配期間,象之力氣特強(qiáng),性情甚為狂暴,幾無法制御。如《大毗婆沙論》卷三十、《俱舍論》卷二十七等皆謂十凡象力,始等于一香象力。

  宗門下常說:“香象渡河,徹底截流。”比喻聽聞教法,所證甚深。諸經(jīng)論每以兔、馬、香象三獸之渡河,譬喻聽聞教法所證深淺之別,謂兔渡河則浮,馬渡則及半,香象之渡河則徹底截流。《優(yōu)婆塞戒經(jīng)·三種菩提品》:“如恒河水,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宗鏡錄》說:“如香象渡河,步步到底。”

  后人除以“香象渡河”比喻證道的深刻外,亦用以比喻詩文精美透徹。宋嚴(yán)羽《滄浪詩話·詩評》:“李、杜數(shù)公,如金翅擘海,香象渡河。下視郊、島 輩,直蟲吟草間耳。”明袁宗道《雜說》:“至如般若緣深,靈根夙植,伽陵破卵,香象絕流。”

三、龍象之才

  佛教常用龍象一詞,很多人以為是龍和象。其實(shí)這里的“龍”字,是象征“殊勝”、“卓越”的形容詞,并不是指龍宮中的龍。所以象之殊勝、卓越者謂之龍象。

  佛典中,龍象一詞常用來形容、贊美菩薩或出家人。如《維摩經(jīng)》卷中“不思議品”言及菩薩有威德力,并非下劣無有勢力之凡夫所能逼迫時(shí)云:“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吉藏《維摩經(jīng)義》卷四解釋說:“象中之美者,稱為龍象,非二物也。”

  后來在世俗間,用龍象代指皇帝,顯然是受了佛教影響。五代齊己《寄吳國西供奉》詩:“瑤闕合陪龍象位,春山休記鷓鴣啼。”宋岳珂《桯史·獻(xiàn)陵疏文》:“爰竭蚍蜉之誠,仰干龍象之馭。”

四、太平有象

  中國古代有十大吉祥圖案,其中之一即象馱寶瓶,象征太平盛世,壽豐吉祥。象字又兼有景象的含義,寓連年如意、富貴高升之意。這個(gè)吉祥圖案,也應(yīng)該是受佛教影響而來。佛教認(rèn)為,當(dāng)轉(zhuǎn)輪圣王出現(xiàn)時(shí),會(huì)有七寶自然出現(xiàn),以輔助該王教化百姓,行菩薩道。此七寶即: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主藏寶、典兵寶等。其中象寶,就是指白色六牙象!三藏法數(shù)》說:“白象者,謂轉(zhuǎn)輪圣王清旦升殿,有白象寶忽然出現(xiàn),其身純白,其首雜色,口有六牙,牙七寶色,力能飛行。若王乘時(shí),一日之中,周遍天下,朝往暮回,不勞不疲;若行渡水,水不動(dòng)搖,亦不濡足,是名白象寶。”

  清初為霖道沛禪師于鼓山修《大悲懺》后之慶贊疏中說:“果見海波漸息,山霧潛消。風(fēng)雨順時(shí),太平有象。無不人人歡忭踴躍。”

  過去的鼠年,可謂四海涌沸,天下不寧。作為佛子,心中常懷悲憫,深為眾生共業(yè)浩嘆。歲末年初,有居士喜誕貴子,問名于我。我沖口即說:“就叫張有象吧。太平有象!”

  牛年伊始,萬象更新。借率庵和尚一句祝曰:“太平有象乾坤靜,皇道無私日月明!”

  祈愿四海安和,天下太平,百姓安康,佛日增輝。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相關(guān)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