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熟能詳?shù)摹吧词强,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h1>

耳熟能詳?shù)摹吧词强,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 src=心經(jīng)》的內(nèi)容給大家略微串講一下,關(guān)于《心經(jīng)》的資料也很多,大家可以另行參考。

 。ㄒ唬五蘊的含義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什么是五蘊?蘊是積聚、類別的意思。一切物質(zhì)現(xiàn)象和精神現(xiàn)象總稱為五蘊,包括色、受、想、行、識五類。

  色是物質(zhì)。這里的色不是單純指顏色,當(dāng)然顏色也是色的一種。凡是由地、水、火、風(fēng)四大構(gòu)成的事物都可以稱為色,桌子是色,樓房是色,山河大地是色,人身也是色身。

  受是感受。有三種受:苦受是痛苦的感覺,樂受是快樂的感覺,舍受是無苦無樂的平等的感覺。

  想是想象。對各種愛憎的境界生起種種的想象。

  行是造作。用意念驅(qū)使行為去做各種善惡之事。

  識是了別。辨別看到的境界,產(chǎn)生概念上的判斷。

  觀自在菩薩在修行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法門的時候,他通過觀察照見,發(fā)現(xiàn)五蘊的本質(zhì)(自性)是空(虛假不真實)的,于是就能解脫和超越一切痛苦災(zāi)難。從修習(xí)來說,般若波羅蜜多為所修之因。從修證來說,般若波羅蜜多為所證之果。

 。ǘ┥c空的關(guān)系

  “舍利子”,舍字讀如攝(shè),接著觀音菩薩就對舍利弗說了一番話。此處的“舍利子”指的不是高僧大德的色身火化后結(jié)出的堅固子,而是指佛的大弟子舍利弗。舍利是他母親的名字,他是舍利的兒子,所以叫舍利子。舍利是印度的一種鳥,中文名秋鷺。秋鷺的眼睛漂亮,舍利弗的母親長了一雙美目,所以她起名“舍利”。

  觀音菩薩對舍利子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非常著名的話。

  什么是色?從廣義的角度來講,一切物質(zhì)存在都是色,這是與受、想、行、識相對而言的。從狹義的角度講,眼根所識別的有三種色:顯色、表色、形色。顯色是我們看到的各種顏色,青黃赤白等等。表色是各種動作,伸胳膊、彎腰、點頭等等。形色是指形狀,比如長、短、方、圓等等。三種色都是眼睛可以看到的。但從唯識學(xué)的角度來說,眼睛只取青黃赤白這四種實色,其他的色都是假色,假色是意識來分別的,不是眼根來判斷的。

  什么是空?佛教的根本立場就建立在這個“空”上面,它是相對于“有”而言的,主要用來否定實體的存在。那么,空是不是什么都沒有呢?是不是無或者虛無呢?不是!我們佛教所說的空不是虛無,而是不真實。是這樣一個含義。佛法告訴我們,不要把色當(dāng)成真實的、不變的實體。

  佛教里面一般說兩種空:人我空、法我空。凡夫認為有一個“我”在,小乘的圣者把“我”破掉了,證得了人我空,但是他們認為外在的山河大地還是有的,法不空。大乘的菩薩證得了人我空,也證得了法我空。所以,小乘說“人空”,大乘說“二空”。

  空,有實踐和理論兩方面。理論的空是說一切物質(zhì)都沒有固定的實體,佛教把這稱為“無自性空”。我們依據(jù)這個理論修行,意義何在?——正是因為我們認識了一切事物都沒有實體,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所以在修學(xué)的實踐當(dāng)中要達到無所得、無執(zhí)著的態(tài)度。“五蘊皆空”不僅僅是個理論或者口號,修行人必須把它落實到行動,最后證得空性。

  色與空是什么樣的關(guān)系?就是觀音菩薩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么,為什么說色即是空?我們應(yīng)當(dāng)怎樣辯證看待這個問題?

  講到空,佛教經(jīng)常用“虛空”作為比喻。請注意,虛空不是天空,虛空是指空間。玄奘三藏譯《俱舍論》卷一說:“虛空但以無礙為性。由無障故,色于中行。”物質(zhì)的特點是有阻礙的(質(zhì)礙為性)。比如這里放著一張桌子,你要想從這里過去,必須想辦法跳過去或者跨過去,否則你就會被它擋住。但是虛空與物質(zhì)相反,不障礙物質(zhì),而且是物質(zhì)的活動之處。

  佛教講的空或者空性并不等于虛空,但我們可以通過虛空的無礙性來理解空性的深意。虛空是一切物質(zhì)所依的場所,空性是一切法存在和活動的原理。如果不是空的,那么一切法就不能從緣而有,也不能有生有滅。“色不異空”,其中的“不異”一般按字面解釋是“相同”,但這里其實是“不離”的意思。色離不開空,色離于空,色即不成。同樣的道理,“空不異色”,離開了色,空也不能顯現(xiàn)。如果這個世界只有廣大的虛空,其中沒有任何物質(zhì),怎樣體會虛空的虛無感呢?深而言之,輪回涅槃,離空性則無法顯現(xiàn)。

  接下來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人說:“剛才說色空不能相離,我可以理解。但怎么能說色就是空呢?”

  事物皆從因緣而生,并非本來實有,所以當(dāng)體即空,這個道理就是認識“色即是空”的一條途徑。

  我們來舉個例子。大家看我面前的這張桌子,它是本來就有的嗎?它是自己長在這兒的嗎?不是。它是從家具店買來的。家具店的桌子從哪兒來的?是木匠做的。這張桌子其實是因緣的聚合:木材、膠水、釘子……還有工匠的力量,缺一不可。它本非實有,當(dāng)體即空,因為如果把中間的某一個環(huán)節(jié)抽掉,它就不存在了,比如把其中的釘子都拔了,它就散成一堆木片,不成其為桌子了。桌子的作用必須通過眾緣和合才能得到,它是假有的,我們給它安立了一個名字,說它叫做“桌子”。拿它擺東西,它才是桌子,如果拿來坐,它也可以是凳子,如果專門拿它墊腳登高,它就是梯子。你愿意讓它起到什么作用,就可以給它安立什么相關(guān)的假名。它也不是永遠不變的。

  一切事物也都是這樣空幻,都是因緣和合的假象。

  人是四大假合而成的。離開了地、水、火、風(fēng),什么是我?皮是我嗎?骨頭是我嗎?血液是我嗎?呼吸是我嗎?都不是。各種組成部分聚合在一起才顯現(xiàn)出“我”,這只是個假象,并沒有一個獨立自存的實體。這是“人我空”的道理。

  同樣,五蘊都是虛假不實的。不管是物質(zhì)現(xiàn)象還是精神現(xiàn)象,都不真實,都是因緣所生之法,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我們認為有物質(zhì)以及有所謂的精神活動,都是虛妄分別。這是“法我空”的道理。

  不真實不等于不存在。這些假合的現(xiàn)象和作用都是存在的,只是沒有自性。所以說:“色即是空”。

  再看“空即是色”。這就是說真空不異于色法,空的當(dāng)體即是色。剛才已經(jīng)說了,人間的一切物質(zhì),包括人的身體,本來都是空無實體,由四大假合而成。四大本身也是空的,所以空能夠聚合生有,“空即是色”是從聚集的角度來說的。

  如果從離散的角度來說,既然一切的事物都是因緣聚合起來的,一層一層分析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事物都由無量的因緣和合而成,離開了某些因緣,和合的事物就不存在。從這個角度來說,色即是空。

  但是我們要注意一點,并不是“析色見空”。所謂“析色”就是把物質(zhì)分拆開來,具體辨析它的構(gòu)造,桌子里面有木頭,木頭里面有木纖維……這樣分析下去,一定會分析到分子里面有原子,原子里面有質(zhì)子,質(zhì)子里面可能還有“夸克”……越來越小,但是找不到最小的物質(zhì)。

  佛教認為,色當(dāng)體即空,空并非意味著斷滅,真空就是假有。從中道義來說,空和空性只能認知,不可修證。所以要修證也是只能修證“現(xiàn)空”。所謂現(xiàn)空,就是修行者在現(xiàn)證空性之時,不離一切法而現(xiàn)證空性,不離空性而建立一切法。這就是甚深緣起,超越因果而不違因果。這是可以依此原理而建立的修持與行持,可以現(xiàn)證而不只是一種認知。而現(xiàn)證空性,最主要的就是現(xiàn)證正覺,即經(jīng)中所說的“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里的根本義是輪回與涅槃平等,境界類似禪宗所說的“無縛無解”,是一種自然智(無功用智,是佛陀本來具足之智)。但這個見地并不是口說就可以的,必須由修習(xí)逐步證知,否則就是口頭禪罷了。

原標(biāo)題:宗舜法師佛教知識問答錄新編(11)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無盡傳燈

相關(guān)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