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yè)力面前人人平等,命運全靠自己主宰

\

  從大乘佛教的業(yè)果學說來看,對業(yè)果最重要的認識在于:業(yè)果不虛,有因必定感果;而又因為諸行無常,命運可以改造。改造的途徑,即是修習善業(yè)。所以《十善業(yè)道經》中,佛對龍王說:“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yè),是故隨業(yè)各自受報。汝今常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yè)。汝當于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那么,佛教和其他宗教相比較,業(yè)力說有什么特點呢?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中,將佛教的業(yè)力學說跟其他宗教的神創(chuàng)說相比,認為有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點,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依自力而非靠他力。人生的命運都是由自己決定的,不是由外在的力量——神決定的,也不受神的支配。

  第二點,在業(yè)力面前,人人平等。而神教則認為,神創(chuàng)造了人,人與人的差別是天生的。但在佛法看來,人沒有天生的差別,人都是一樣的,每一個人的命運只不過是隨著自己的業(yè)力決定的,人生的一切都是暫時的、無常變化的。

  第三點,前途是光明的,而不是絕望的。從業(yè)力的角度來看,眾生隨著自己的業(yè)力,未來前景總是光明的。而神教卻認為,一個人行善就會永遠升到天堂,如果為惡就會被打入地獄里去,永遠沒有翻身的可能。佛教則認為,即使是地獄道的眾生,一旦業(yè)報受盡,只要能行善業(yè),同樣可以再生天或往生佛國。

  第四點,是善惡有報,勿用懷疑。即一個人所造的善惡業(yè)必定有樂、苦之報,只是成熟的時間有早有晚。

  可見佛法世間因果觀的核心是業(yè)報輪回理論,業(yè)力說正是佛教的獨有的特色。

  既然明白了業(yè)力學說的原則,我們自然就會按照“建立幸福人生的十種行為”去做,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行十善業(yè)道,能夠使我們獲得種種殊勝的莊嚴

  能夠做到不殺生,即可感得長壽無夭、不為人害莊嚴;

  能夠做到不偷盜,即可感得財寶最勝、集佛法藏莊嚴;

  能夠做到不邪行,即可感得家人貞順、不為人污莊嚴;

  能夠做到不妄語,即可感得離眾毀謗、所作必成莊嚴;

  能夠做到不兩舌,即可感得眷屬和睦、同樂無諍莊嚴;

  能夠做到不惡口,即可感得眾會歡喜、言無違拒莊嚴;

  能夠做到不綺語,即可感得言不虛設、方便斷疑莊嚴;

  能夠做到不貪欲,即可感得信解堅固、具大威力莊嚴;

  能夠做到不瞋恚,即可感得得無礙智、諸根嚴好莊嚴;

  能夠做到不邪見,即可感得生正見家、具菩提心莊嚴。

  有這樣十種莊嚴,我們的生活當然是真正幸福的了!更何況依此而行,“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可見十善業(yè)道之法也就是成佛之法。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