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節(jié) 老人睹圣像,獻身終余年
第二十七節(jié) 老人睹圣像,獻身終余年
清朝有一僧人行義,由長安薦福寺,來朝南海普陀山,真是跋涉萬里,備受艱辛。他偕同云水僧七人,雨中炷香潮音洞,虔誠懇禱,愿睹大士慈容。久之忽見洞中現五色光,光中有大士立像,旁有白鸚鵡像,莊嚴妙好。其他僧人也能看見,但種種不一。良久方隱。
又有一個張君漢儒,是直隸州人,曾經患大病癥,彌留多月,有一天夢三梵僧,以手摩其腹,立愈,遂發(fā)愿朝拜四大名山。一日朝至普陀山,拜謁大士畢,出洞欲歸,見一老人,因與相談。老人說:“我看你先生很遠的路跑來的,是不是想要看看大士現身呢?”張曰:“我四千里路到此,若得一睹大士圣像,死無憾矣。請問老丈有什么方法才能使我看到大士慈容呢?”老人曰:“只要虔誠至禱,當有所睹。”因此張與同輩十余人,跪禱之,忽見洞口有金光。老人曰:“大士出矣。”眾人注目諦觀,畢見大士,自石壁中出,唯見側面。又禱曰:“既蒙大士現身,愿睹正面頂禮,以便歸去摹塑尊像供養(yǎng)。”大士即又背洞面海,去人呎尺,紺發(fā)鬈鬟,高顴隆準,衣綠色,半身在云氣中可見。大眾歡喜稽首,一舉頭頃,入石壁中去矣。老人云:“始余亦以得遇大士現身,故舍身于此,供灑掃之役。在此日久,屢見圣容。”關于在各種書中記載,在普陀山看見圣像的人之多,真是繁不勝記了。
- 僧富法師破腹取心救小兒
- 良價禪師的往生故事
- 天臺智者大師事跡:建寺祈雨,為關羽受戒
- 誦經有怠慢殷重之別,比丘與小沙彌的區(qū)別對待
- 智苑法師云居石刻藏經
- 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
- 星云法師序
- 第一節(jié) 開場白
- 第二節(jié) 普陀山名稱與佛典考證
- 第三節(jié) 不肯去觀音與慧諤開山
- 第四節(jié) 唐文宗嗜蛤,菩薩無言說法
- 第五節(jié) 短姑朝圣,大士親送飯來
- 第六節(jié) 普濟寺的松緊神運殿
- 第七節(jié) 千僧齋羅漢應供
- 第八節(jié) 千斤大鐘系草繩
- 第九節(jié) 來意不誠,退回原處
- 第十節(jié) 紫竹林原來還是紫竹石
- 第十一節(jié) 向蛇王借山,菩薩顯神通
- 第十二節(jié) 千步沙海潮音聲吼如雷
- 第十三節(jié) 前寺山門永不開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菩薩的化身
- 算命與改運的故事
- 一個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緊去做吧!
- 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傷害
- 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缺點的功德
- 菩薩與鳥窩
- 偽善世界不可信
- 惡婦害婆終害己
- 同樣供養(yǎng)跛腳修行人,善人得金銀,惡人得毒蛇
- 文殊菩薩仗劍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神奇來歷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譯文、寓意
- 鴿王自救,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點
- 道信大師倒插柏的傳說
- 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自己的魅力、體現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