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生活故事 >

第三十六回

  第卅六回

  (3)布施、戒、定、慧

  「關(guān)于那個導(dǎo)致心不真的私心──『我』,我們還沒說完。」大師頓了頓,繼續(xù)說:「幾乎每個人最初行善修法時,都是有『我』的成份,這個『我』有時也會跟『慈悲』混雜在一起。于是佛陀教我們『布施』,以便放下對東西的占有私欲,關(guān)懷別人的福利,這有助于消除自私心!

  「但是,師父,很多人行布施,不是也為了得到善報而做嗎?那不也是在鞏固私心?」

  「你記得爬梯子的比喻嗎?」

  「記得!

  「佛陀的善巧就在此。要一個人一開始就像大圣人一樣完全無私地奉獻是很難的事,所以佛陀不反對,甚至鼓勵弟子們給自己累積功德!

  「佛陀手段高明!」

  「這也不是手段,是如實。本來行善就有功德,佛陀只是說明自然界的現(xiàn)象,作為眾生提升的推動力。佛陀也只是說真實語而已呀。」

  「接著呢?」

  「接著是守戒。居士五戒、八戒,出家人守出家沙彌戒、具足戒……還有修種種德行,例如慈、悲、喜、舍、恭敬師長賢人,……讓弟子們不犯太大的過失,因為一些過失如殺父殺母等,一犯了就會下地獄,等到消了業(yè)障后,才可能在『法』上得到突破性的進步。其余如一般的殺生、偷盜、淫人丈夫妻女等,都會造下很深重的業(yè),不只阻礙修行,也會給自己給社會帶來很多困擾!

  「那么一個人守戒之后,是否就放下了布施?」

  「不,而是放下最初較低層次的布施方式與心態(tài),以更純凈的心、更有慈悲的心、更無私的心去布施。同時布施的內(nèi)容,也更豐富更有價值。開始時,一般人只能給物質(zhì)上的布施。當(dāng)一個人在『法』上有所成長時,他便能夠且懂得行無畏施及法布施。簡單來說,給人消除恐懼、給人安慰信心所做的行動都屬無畏施。師父教你『法』,則是在給你法布施!

  「為什么法布施是更高層次的布施呢?」

  「阿明!如果你饑餓,別人給你一口飯,那恩情如何?」

  「一飯千金!」

  「那么如果有人教你如何耕種,如何制造糧食,如何尋找糧食,那恩情又如何?」

  「那恩情可大了,不能比的。」

  「為什么呢?」

  「因為給我一口飯,只解決我一時的問題,教我耕種、自己賺取生活,是讓我自己學(xué)會解決生存的根本問題,那是完全不能相比的!

  「對。法布施也一樣。給人財布施,只解人一時的問題,其實也是讓別人的善業(yè)成熟為善果。法布施卻是教人行善因,有善因就會有善果。因果真實不虛。 

  「所以教人不殺生、不傷害生命,比救人一命、醫(yī)人病痛更殊勝。一是治因,一是治果?」

  「可以這么說。但也有好多醫(yī)生大夫在救人醫(yī)人時,也教人不殺生、不傷害生命的。所以他們同時是果也是因了!

  「那么佛陀教了布施、守戒修德,接下來又是什么呢?」

  「是修定修慧。」

  「不能跳級嗎?」

  「基本上都是次第修學(xué)的,卻也都串在一起的。若說樹根是布施持戒,樹干是定,樹葉、花與果就是慧,你想它們是怎么相互成長呢?」

  「我明白了,從小樹到大樹,根、干與枝葉是分不開的。根是基礎(chǔ),提供水份養(yǎng)料,干為輸送與增高的作用,好讓枝葉能得到陽光,能制造食物,再輸送下去讓根得以加深加強。所以守戒會幫到修定,修定會幫到修慧,慧又會加強、提升我們的戒……對不對?」

  「對。今天你的聽聞是聞慧,你去思考得來的理解叫做思慧。這聞慧與思慧給你正見、正思惟,教你如何去布施、守戒、修行。往后修成了定,再以定力去觀照世間的真相,生起超思惟的觀慧或禪慧。那禪慧是有不同層次的分別,最高的層次是圣道,讓你徹底斷除雜染煩惱。到時你的戒就毫不費力,更自然,完全輕松自在,是不退轉(zhuǎn)的戒了。戒、定、慧之間的關(guān)系簡單說就是如此!

 。ùm(xù))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