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金剛經 >

《金剛經》譯文及注解評析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原文】

  復次。須菩提。菩薩于法①。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②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③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④。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云何。東方虛空⑤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譯文】

  佛接著對須菩提說:“其次,須菩提,菩薩對于眾生,應該永恒持續(xù)不斷地布施,并且不停留于任何固定的內容、對象與方式方法上。就是說不能固定于物質財富的布施。不能以感性認識和唯心認識選擇布施對象和方式方法,須菩提,菩薩應該這樣布施,不停留于‘平面思維’層面,為什么?如果菩薩不停留于平面思維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你的觀點是怎樣的?東方的三千大千世界其數量之多與邊際之廣,可以思量嗎?”

  須菩提回答:“不可思量!世尊。”

  佛接著問:“須菩提,南、西、北方,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以及上下共十方,其三千大世界之數量與邊際,可以思量嗎?”

  須菩提回答:“不可思量,世尊。”

  佛接著說:“須菩提,菩薩不停留于平面思維布施,福德也是這樣,不可思量!菩薩應牢固樹立并掌握以上我所說的‘三觀’與布施的方法論。”

  【注解與評析】

  ①:法:叫“不覺”,這里指尚未覺醒的眾生。

  ②:不住色:“色”的含義較廣泛,這里指物質財富,除物質財富外,菩薩還應給于眾生:健康長壽(命)、神通(力)、平安(安)、智慧(辯)。

  ③:聲香味觸法:指經耳鼻舌身意取認識即感性認識與唯心認識。

  ④:不住于“相”,指建立立體思維,也叫“多頭”思維,,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如“伊”字三點,“伊”字就是立體的“立”字。

  對布施建立立體思維,有兩大方面含義:

 、懦浞终J識布施的重大意義

 、辈际┦侨祟愅ㄍ饑ㄒ坏耐ㄐ凶C;

  ⒉布施可以讓自身得到佛的加持。佛說:如來如同商主,誰對眾生有愛,如來就會加持誰;

  ⒊布施也是讓自身不斷進步的不竭動力,因為要“給予”,必須自己有“貨”。

  ⑵布施的一般方法論

 、币匀藶楸,兼顧其余五道眾生。

 、怖耐瑫r,也要愛護好自己。“觀色無常,而不厭離色,欲證于法也……”(詳見《佛說大乘十法經》)

 、匙ブ饕,幫助人們建立正確的三觀與方法論為主。佛說:斫伐樹木,應先斫伐園林。

 、匆蚴馈⒁驎r、因己、因人、因地、因事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佛說:……如彼良醫(yī)善知于乳是藥非藥……(詳見南本《大般涅槃經》第二卷)

  ⒌堅持團結到底(畢竟軟語),斗爭到底(畢竟呵責),既團結又斗爭(軟語呵責)三種手段教化眾生。

 、秷猿“常見”與“斷見”的辯證統(tǒng)一。“常見”指:絕對的、普遍的、一般的、全局的、必然的、不變的、靜態(tài)的、正向的、平等的……,“斷見”指:相對的、特殊的、個別的、局部的、偶然的、變化的、動態(tài)的、逆向的、不平等的……

 、烦0l(fā)大愿,比如:“愿我來世成佛之時,我所在的佛土……”(可參閱《藥師經》)

 、赣篮愕刈屪约毫舸嬖谟谌耸篱g,不管是成佛以前還是成佛以后,不去做所謂的“天人”。(詳見《佛說廣義法門經》)

  ⑤:虛空,指宇宙中有無數無量無邊的三千大世界。“此一一世界,各有十剎微塵數廣大世界周匝圍繞……”(詳見《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八卷)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原文】

  須菩提。于意云何?梢陨硐嘁娙鐏恝俨。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②。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③。即見如來。

  【譯文】

  佛接著問:“須菩提,你的觀點是怎樣的?能以人的身體的特征見到‘佛性’嗎?”

  須菩提回答:“不能,世尊!不能以人身體的特征見到‘佛性’!”

  佛問:“為什么?”

  須菩提回答:“如來所說人的身體特征并非是人身體的本質特征。”

  佛告訴須菩提:“凡所有的感性認識與唯心認識,都是錯誤的!如果明白宇宙與眾生乃至一切的‘事物’都如虛空般廣大無邊,即見‘佛性’。”

  【注解與評析】

  ①:如來,指“佛性”。

  ②:身相非身相,指人類的身體是“須彌山王”的縮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縮影,是宇宙(世界海)的縮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如果把人體比作“須彌山王”,那么人類的“大腦”相當于“利天”,“肝臟”稱為“常醉”,脾胃稱為“缽手”,“腎臟”稱為“持蔓”。

  如果把人類的大腦比作整個的“須彌山王”與其相連接的四大星球,則大腦神經垂體相當于“利天”,左前大腦相當于東部“弗婆提”,右前大腦相當于南部“閻浮提”,右后大腦相當于西部的“瞿陀尼”,左后大腦相當于北部“郁單越”,四大洲的各種河流相當于“血管”,各種果樹相當于神經,果樹上的香果相當于神經細胞。(詳見《起世經》)

  三千大千世界與宇宙的方位對應人類大腦的方位與上面說的相同。

  ③:諸相非相,指宇宙中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并不是人類通常的只用“眼耳鼻舌身”感知和用“心”想象的樣子。菩薩修“無相三昧”,修十個“無相”。

 、艧o“色、聲、香、味、觸”相,指宇宙中,三千大千世界的數量之多,邊際之廣,眾生之多,發(fā)展變化之快之廣,時間之久遠,有如“虛空”,不能被感知(一種抽象式的比喻)。無“色、聲、相、味、觸”相,指人類要牢固樹立“宇宙、眾生猶如虛空般廣大不能被人類用眼耳鼻舌身感知”的理念。

 、茻o“成、住、壞”相,就是要牢固樹立“宇宙、眾生、時光永恒不滅”的理念。

 、菬o男女相,指無“自性”的理念,“男女”本指“性”,引申為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無“自性”(眾生的佛性,地的堅性,水的濕性,火的熱性,風的動性不在此列),“自性”指與生俱來并且永恒不可改變不可磨滅的“本質”與“規(guī)律”。

  “諸法無我”,“一切諸法性本自空”都是相同的含義。其含義有:一切自然物的生成、發(fā)展、衰退、消失的規(guī)律與外在表現(xiàn)形式;人類社會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消失的規(guī)律與外在表現(xiàn)形式;一切眾生的生理現(xiàn)象、精神現(xiàn)象,所作所為;一切眾生流轉于生死命運的被動態(tài)狀,一切眾生潛力不得提高,與“佛”存在的巨大差距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造物主”所作,也不是“天生”的,而是“業(yè)力”所作所化,一切“事物”都遵循這一普遍規(guī)律(同一性)。“業(yè)力”指一個“事物”內部的因素(同內十二因緣)與外在的條件(外十二因緣)互相的影響力。

  正是因為“事物”沒有“自性”,所以存在被改變的可能性,眾生的各種貪嗔癡慢,精神受肉體較大影響的狀態(tài),眾生的流轉于生死命運的被動局面,人類的智商、智慧、神通與佛存在的差距等等,都具備著被改變的可能性,并且在永恒的時空里,這些可能性必然成為現(xiàn)實性!佛說: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自知不受后“有”!“生”指取著“色受想行識”而帶來的錯知錯見和錯誤言行(住色法);“有”就是對“生”進一步的加劇。

  同理,宇宙也存在著被人類改變改造的可能性,只不過宇宙被人類可改造程度與人類可自我改造程度不同而已。

  因為一切“事物”都受內外十二因緣的影響,并且無常因、無常緣,所以一切“事物”都呈現(xiàn)出各個特殊的狀態(tài),即使同一“事物”在不同發(fā)展階段上也呈現(xiàn)出特殊的規(guī)律與方式(無一性),一切“事物”特殊的狀態(tài)有無數無量種,如虛空廣大無邊(一切諸法本性空寂),所以人類在認識宇宙、改造宇宙,認識自我、改造自我的過程中,必須用不同的方法與手段。

  因為無常因、無常緣,于是一切事物成立、發(fā)展、變化也就具有巨大的復雜性和潛在性(無物性)。因而,人類改造世界、改造自我的過程與結果,就呈現(xiàn)出并不僅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的特點,并且不與人類的努力程度完全對等相應,其間呈現(xiàn)出一定的曲折性與偶然性(一切和合無“自在”或一切和合不從“和合”)。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原文】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①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②。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③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譯文】

  須菩提尊敬地對佛說:“世尊,會有眾生聽到這樣的言論義理,生堅定的信念嗎?”

  佛告訴須菩提:“不要說這樣疑慮的話語,如來滅后,第五個五百年正法衰微時,有持戒修福的人,對本經文的義理,能生信心,并以此為實踐,應該知道這些人,已經不僅僅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經于無量千萬佛所在的劫世里種了各種善根。聽到這樣的言論義理,甚至一念之間生凈信心的人,如來全部知道全部看見!這些人,得到如此的無量福德!為什么這樣講?因為這些人明白了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沒有了對宇宙的表面認識,沒有了對人類自身的表面認識。為什么?這些人,如果以心取著‘佛性’的特征,就開發(fā)不出自身的佛性。如果僅停留于對宇宙表面的認識,就開發(fā)不出自身佛性!為什么?因為宇宙中隱藏著人類身體巨大的奧秘!如果僅停留于對人類自身表面的認識,也開發(fā)不出佛性,因為人類身體隱藏著宇宙的奧秘。所以,不能執(zhí)著于只認識改造宇宙,也不能執(zhí)著于只認識改造人類自身,應該堅持兩方面的辯證統(tǒng)一。因為這樣的原理,所以如來經常說,你們這些比丘,必須明白我說的三觀和方法論,如同過河的工具,適當的情況下,佛法都要舍棄,何況違反佛法的理論與言行?”

  【注解與評析】

  ①:“滅”,指如來隨順因緣的化身消失,如來真實的法身是“金剛”之身,永恒持續(xù)不斷地存在,并且牢不可破,眾生雖然永恒不滅,但所受的肉身是脆弱的,并且不能持續(xù)不斷地存在。

  ②:法相與非法相,“法”叫做“不覺”,所有的自然物以及覺醒的人類之外的眾生,都稱為“法”,但這里的“法”僅指宇宙以及宇宙中的自然物。“非法”,指覺醒的人類,這里指一切人類,這里的“相”,指表面認識。

  ③:“心”,這里的“心”指善良的愿望,主觀意志,想象等一切的精神活動,佛性并不是精神活動,佛性的根本,是表現(xiàn)在人類的智商智慧與一切潛力的全部開發(fā)。

  認識改造自身,有個“基礎”大法門:觀想佛祖結迦趺坐,現(xiàn)紫磨黃金色身,放大光明,“坐”在我們腦中央,然后佛身上升一多羅樹之高,降下來,又上升二多羅樹之高,降下來,再上升三多羅樹之高,降下來:如此漸進,直至上升至七多羅樹之高,再降下來,這樣為一個小循環(huán),每做完三個小循環(huán),佛身的朝向就換一個方位,八個方位做完,共計二十四個小循環(huán)。每天堅持一遍。觀想時,不必執(zhí)著于多羅樹的高度。采用數息法,佛身上升時,我們吸氣,佛身下降時,我們呼氣。(詳見北本《大般涅槃經》,后分卷遺教品第一)

  本章指出了人類該如何進一步地認識佛性,如何地開發(fā)佛性,同時,反對唯心主義與教條主義!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