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

《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楞嚴經 >

《楞嚴經》從印度傳到中國的因緣

如瑞法師:楞嚴經是如何傳到中國的?楞嚴經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故事

  據說《楞嚴經》為古印度的國寶,印度國王嚴禁將其攜帶出境。隋朝的時候,天臺宗的智者大師根據《法華經》經義著述出天臺止觀。當時,有一位印度高僧對大師說,天臺止觀與《楞嚴經》的文義頗為相似。智者大師求法心切,為了親見《楞嚴經》,特地在所住的天臺山華頂上設置了一個拜經臺,每天面向西方竭誠禮拜,希望這部經典能早日傳到東土。但遺憾的是,直到圓寂也無緣親見此經。

  唐代,印度有一位般剌密諦尊者,華言,極量尊者。他深感此經和東土眾生有緣,千方百計地想把這部經典帶到中國。不過,幾次過邊境的時候,都被發(fā)現和阻攔。最后,他采用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方法,先把經文寫在一種極細的白布上,然后用刀割開自己臂膊的肌肉,把寫好經文的白絹塞進去。之后將創(chuàng)口縫合,等刀口平復后,再行出國。這一次,尊者成功地出關渡海來到廣州。

  當時,恰逢唐朝宰相房融在廣州主持政務,房融是佛教居士并且受過菩薩戒,知道尊者的來歷后很是重視。于是,他將般刺密諦尊者奉請到制止寺(現在廣州的光孝寺),并主持翻譯了《楞嚴經》。自此以后,這部經便在我國弘揚開來。

  了解了《楞嚴經》的傳譯因緣,我們應當生起感恩心!不但要感恩佛陀的諄諄教誨,也要感恩西域高僧為令佛法東傳華夏所付出的艱辛與不易。真可謂:“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尊者為法忘軀的精神,令后世敬仰不已。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悲心與大行,我們今天才有幸聽聞《楞嚴經·念佛圓通章》,因此實在應生難遭遇想、生慶幸心!華嚴經·十地品》有幾句描述渴望聽法心情的偈頌,和大家分享:“如渴思冷水,如饑念美食,如病憶良藥,如蜂貪好蜜,我等亦如是,愿聞甘露法。”

  最后,讓我們以唐朝義凈大師所作偈共勉:

晉宋齊梁唐代間,

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

后者安知前者難。

路遙碧天唯冷結,

沙河遮日力疲殫,

后賢如未諳斯旨,

往往將經容易看。

  讓我們一起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十句)萬善同歸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愿大家開心自在、吉祥如意!

摘自:念佛圓通章(三)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如瑞法師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