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jīng)

《楞嚴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十)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十)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如今你想要知道這‘五陰’邊界的淺深差別,那就是:‘色相’與‘空相’,都屬于‘色陰’的范疇。‘觸受’及‘離受’,都屬于‘受陰’的范疇。‘記憶’與‘遺忘’,都屬于‘想陰’的范疇。微細念‘生生不息’與微細念‘念念消滅’,都屬于‘行陰’的范疇。禪修者滅盡行陰,‘回入湛澈’以及‘合于湛澈’,都屬于‘識陰’的范疇。”

  【因界淺深】參照圓瑛法師引用交光法師之解讀,大體如下:

  所謂“因界”,佛教劃分萬法有“三科”,即“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從略到廣,只是開合不同,都涵蓋法界,都為萬法分別確立之因,也是分界之所在,故名“因界”,簡稱為“界”。

  所謂“淺深”,特指對于“五陰”各自邊界認識的“淺”或“深”。其中:

  對于“色陰”來說,明白“色相”屬于“色陰”,乃是“色陰”邊界之淺;明白“空相”也屬于“色陰”,乃是“色陰”邊界之深。因此,“色相”與“空相”都是“色陰”的范疇,故知“色陰”縱貫三世,橫遍十方,遍滿法界。

  對于“受陰”來說,明白“觸受”屬于“受陰”,乃是“受陰”邊界之淺;明白“離受”也屬于“受陰”,乃是“受陰”邊界之深。因此,“觸受”與“離受”都是“受陰”的范疇,故知“受陰”縱貫三世,橫遍十方,遍滿法界。

  對于“想陰”來說,明白“記憶”屬于“想陰”,乃是“想陰”邊界之淺;明白“遺忘”也屬于“想陰”,乃是“想陰”邊界之深。因此,“記憶”與“遺忘”都是“想陰”的范疇,故知“想陰”縱貫三世,橫遍十方,遍滿法界。

  對于“行陰”來說,明白微細念“生生不息”屬于“行陰”,乃是“行陰”邊界之淺;明白微細念“念念消滅”也屬于“行陰”,乃是“行陰”邊界之深。因此,微細念“生生不息”與“念念消滅”都是“行陰”的范疇,故知“行陰”縱貫三世,橫遍十方,遍滿法界。

  對于“識陰”來說,明白滅盡行陰,“回入湛澈”屬于“識陰”,乃是“識陰”邊界之淺;明白內(nèi)外一如,“合于湛澈”也屬于“識陰”,乃是“識陰”邊界之深。因此,“回入湛澈”與“合于湛澈”都是“識陰”的范疇,故知“識陰”縱貫三世,橫遍十方,遍滿法界。

  【色與空】“色相”與“空相”。其中,有色相叫做“色相”,無色相叫做“空相”。因此,即便無色相,也還在“色陰”覆蓋當中。

  【觸及離】“觸受”及“離受”。其中,有感受叫做“觸受”,無感受叫做“離受”。因此,即便無感受,也還在“受陰”覆蓋當中。

  【記與忘】“記憶”與“遺忘”。其中,有相關心念叫做“記憶”,無相關心念叫做“遺忘”。因此,即便無念,也還在“想陰”覆蓋當中。

  【滅與生】微細念的“念念消滅”與“生生不息”。其中,平常人的微細念連綿不斷叫做“生生不息”,禪修者于三昧當中消盡一切微細念叫做“念念消滅”。因此,禪修者即便能夠滅盡一切微細念而深入禪定,也還在“行陰”覆蓋當中,其指甲和頭發(fā)還在生長就是證明。

  【湛入合湛】“回入湛澈”或“合于湛澈”。其中,禪修者滅盡行陰,“性入圓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叫做“回入湛澈”;而禪修者心境對立消亡,“內(nèi)外湛明,入無所入”叫做“合于湛澈”。因此,禪修者即便心境對立消亡,湛明精心現(xiàn)前,也還在“識陰”覆蓋當中,未必是得證圣果。究其根本,“顛倒微細精想”還在,無明未破的緣故。

  最后,世尊回答阿難的第二個問題,即關于破除“五陰”之先后次第的問題:

  此五陰元,重迭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并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jié),何所不明,再此詣問?

  “這‘五陰’之根元重重迭迭生起,其最初發(fā)生因迷惑真如而有‘識陰’,隨后發(fā)生‘行陰’、‘想陰’、‘受陰’與‘色陰’。要破滅它們,則需要從‘色陰’入手,首先破滅‘堅固第一妄想’,而后于‘受陰’、‘想陰’、‘行陰’與‘識陰’當中,由淺入深,層層除滅五種妄想。”

  “就法理來說,可以頓悟,乘著頓悟之智慧能夠一并消滅‘五陰’之‘理障’;就事修來說,‘五陰’當中的妄想習氣,即‘事障’,無法頓時除滅,需要從粗到細,由淺入深按次序滅盡。”

  “我在前文卷五當中,已經(jīng)用劫波羅天(夜摩天)供奉的華巾,綰成六結(jié),為你們做了比喻和開示,你為何還不明白,還要再次詢問呢?”

  【生因識有,滅從色除】“五陰”之發(fā)生,參考《大乘起信論》,乃是從“一念不覺有無明”開始,“妙真如性”因無明妄動而全體顯現(xiàn)為“阿賴耶識”,這就是“識陰”;此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則“行陰”、“想陰”、“受陰”和“色陰”從細到粗,依次發(fā)生。

  “五陰”之除滅,就是滅除“五種妄想”,必須先滅粗妄想,后滅細妄想。所以要先從“色陰”入手破滅“堅固第一妄想”,而后于“受陰”、“想陰”、“行陰”和“識陰”當中,層層深入除滅五種妄想。

  【理則頓悟,乘悟并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就法理而言,一旦識破“五陰”之根本,知其皆是妄想,則能夠頓悟無生法忍,乘此頓悟之智慧可以一并消除“五陰”之“理障”,其中沒有次第可言;就事修來說,“五陰”之“事障”,即無始以來的妄想習氣,其累積頗為深廣,做不到頓時除滅,需要依次第逐步滅盡。

  其中,“理”:理障,也指法理。“事”:事障,也指事修。就修行來說,破“理障”則頓悟而“見道”,即明心見性;見道之后逐漸破除“事障”,則步步修行而“證道”。證道至于究竟之地,理、事二障盡除,修行人便圓滿成佛而歸無所得。

  所謂“理則頓悟,乘悟并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正是“頓悟漸修”之義。在《楞嚴經(jīng)》卷五,世尊云:“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無明,發(fā)明便解脫。解結(jié)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其中,“發(fā)明便解脫”就是“理則頓悟,乘悟并銷”;“解結(jié)因次第”就是“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前后文法義完全一致,故世尊反問阿難尊者:“我已示汝劫波巾結(jié),何所不明,再此詣問?”

  在世尊前文的“劫波巾結(jié)”之開示當中,“華巾”比喻“妙明真心”,“六結(jié)”比喻“六根”。其中含義是:

  “華巾”本是整體和全體,本來沒有彼此差別,連“一”都不是,更不要說“六”了。只因為“綰”才有了“六結(jié)”,因此,“六結(jié)”只是暫時的假相,純屬造作之虛妄。另外,即便綰出了“六結(jié)”,也不曾破壞“華巾”之全體和完整,每一個結(jié),都是“華巾”本身。

  “妙明真心”本是全體法界,即圓滿法身,其中本沒有“六根”,也沒有“五陰”。只因為“妄想”才有了“六根”和“五陰”,因此,它們只是暫時的假相,純屬妄想造作。另外,即便有了“六根”和“五陰”,也絲毫不曾破壞“妙明真心”和“法身”,眾生當前的一切“六根”差別和“五陰”境界,就是“妙明真心”本身,就是“法身”全體。

  各位請仔細體會:“六根”和“五陰”是永遠遮不住“妙明真心”的,猶如“海浪”永遠也不可能遮住“海水”,更不可能破壞它。一切生死妄想當中,本有“不生滅性”,它顯現(xiàn)了一切生死輪回,顯現(xiàn)了一切妄想,而絲毫不曾被破壞。它就是真如,它就是妙明真心,它就是法身。它就是達摩祖師所說的“見色有見色性,不著常解脫”;它就是蓮花生大師所說的“不論安它什么美妙的名稱,實際就是當下的那一點靈知而已”;它就是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您當前確實明了“它”,而不落入思維分別,那就是明心見性。可謂得大心安,得少自在。為何只是“得少自在”?因為“見道”只破“理障”,尚未破盡“事障”的緣故。將來“事障”逐漸破盡,您成長為菩薩摩訶薩之時,方才叫做“得大自在”。

  《楞嚴經(jīng)》的法義如此深奧微妙,連阿難尊者都難免理解不周。因此,大家需要反復學習,否則很難充分領會。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這句名言用在《楞嚴經(jīng)》的學修當中,實在是太合適了。學一遍有一遍的收獲,學一遍有一遍的快樂,誰深入其中,誰智慧如海且法喜充滿。不僅法喜充滿,還會煩惱消散、身心安樂,一切福德因緣自然積聚。

  這“五種妄想”之法義如此重要,能夠極大利益一切眾生。故世尊再次叮嚀阿難尊者:

  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你應當把‘五陰’當中這‘五種妄想’之根元,用心學習觀察而開悟通達,然后代代流傳給將來末法時代的一切修行者。讓他們充分認識到‘五陰’之虛妄,自發(fā)地生起對于生死輪回的深深厭離之心;讓他們知道確實有超越‘五陰’,即超越生死煩惱的大涅槃,而不要再留戀三界輪回當中的一切。”

  【深厭自生】“自生深厭”之倒裝句,自發(fā)地生起對于生死輪回的深深厭離之心。

  在這里,“知有涅槃,不戀三界”當中的“涅槃”,不是二乘人所認識的“三界”之外的“涅槃”,而是破盡“五陰”虛妄境界之后的諸佛“大涅槃”,它是法界全體。

  問:它既然是法界全體,為何還需要“不戀三界”而發(fā)起“出離心”呢?

  答:因為生死煩惱的根本就是“貪戀”,即“攀緣”,只有“出離心”才能夠解決它。所以三乘佛法,所謂聲聞乘(小乘)、緣覺乘(中乘)和菩薩乘(大乘),都以“出離心”為修行起點。只不過,菩薩乘在“出離心”的基礎上,同時還需要發(fā)起“菩提心”,發(fā)愿廣度一切眾生。發(fā)心不同,最終的成就也不同。

  聲聞、緣覺二乘人只具備“出離心”的緣故,行道成就之后,則證入“三界”之外的“涅槃”,耽著于空寂無為之境地,屬于中途小果。大乘菩薩同時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緣故,破盡“五陰”之后,得證諸佛大涅槃,所謂“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成就的乃是圓滿究竟的無盡法界之本來佛果

  簡要說來,二乘人證悟的是“空性”,屬于局部;大乘菩薩成佛則證悟圓滿法界,屬于全體,既包括“空性”,也包括“空性”當中本有的無窮智慧、無量功德與無盡妙用。

 。ㄒ陨蠟槿(jīng)的“序分”和“正宗分”,本經(jīng)法義已經(jīng)宣說圓滿。最后是“流通分”,世尊叮囑一切佛弟子流通、宣揚本經(jīng),護持正法住世,利益無邊眾生)

  到這里,首楞嚴法會即將圓滿,世尊予以最后叮嚀,鼓勵贊嘆一切佛弟子受持本經(jīng),并發(fā)大菩提心宣說本經(jīng),則其功德無有邊際,能除一切過失和罪業(yè)。

  對此,世尊說道:

  阿難,若復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yǎng),心無虛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阿難答言:虛空無盡,珍寶無邊。昔有眾生施佛七錢,舍身猶獲轉(zhuǎn)輪王位。況復現(xiàn)前虛空既窮,佛土充遍,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邊際。

  “阿難,如果有人,能夠在十方無盡虛空當中,都裝滿七寶,用來供奉微塵數(shù)諸佛,一一承事供養(yǎng),對于每一尊佛都懷有恭敬供養(yǎng)之心,不曾空過。你怎么看呢,這個人以如此布施供佛之因緣,所獲得的福報多不多呢?”

  “阿難回答:虛空無盡廣大,布滿其中的珍寶無量無邊。往昔曾有眾生只用七個錢布施供佛,去世以后,便在來生當中獲得殊勝福報,成為轉(zhuǎn)輪圣王。何況如今您說的這個人,用無窮虛空當中的,充滿無邊佛土的種種珍寶來供養(yǎng)微塵數(shù)諸佛,這些珍寶就算窮盡一大劫的時間來思維算計,尚且無法數(shù)清,他因此而獲得的福報又怎會有邊際呢。”

  【心無虛度】其心行不曾空過。對于這位供佛者來說,就是時時刻刻懷有恭敬供養(yǎng)之心,一刻都不曾忘失。

  【舍身】此指去世以后,舍棄舊身,隨業(yè)力奔赴新的一生。

  關于“昔有眾生施佛七錢,舍身猶獲轉(zhuǎn)輪王位”這個典故,據(jù)《達磨顯宗論》記載:無滅尊者(阿那律尊者)昔于殊勝福田(指佛陀,乃最殊勝的福田),因以七錢施設食供,后異熟報,七返生于三十三天,七生人中為轉(zhuǎn)輪圣王,等等。

  所謂“福田”,好比一粒糧食種子種在田里,將來生根發(fā)芽長大之后,所結(jié)的果實是許多粒糧食,放大了許多倍。眾生想要獲得未來福報的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布施供養(yǎng),布施給誰能夠獲得比較大的福報呢?修行人,持戒修行的人。例如持戒修行的僧人,就叫做“福田僧”,他們接受眾生的布施供養(yǎng)之后,會給眾生帶來許多倍的未來福報,因此叫做“福田”。

  在所有的“福田”當中,最殊勝的“福田”是佛陀,他是圓滿成就者,能夠給布施者帶來最多的福報。

  因此,世尊所說的這個人,用這些無窮無盡的珍寶來供養(yǎng)微塵數(shù)諸佛,他所獲得的福報更加無窮無盡,根本不可思議。

  即便如此,他的功德和福報還不夠殊勝,還有比他福報大得多的人,聽世尊繼續(xù)開示: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jīng)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jīng)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于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

  “佛陀接著告訴阿難尊者:諸佛如來不說妄語。如果另外有一個人,他這一生完全破了比丘四根本戒和菩薩戒之十重戒,由于罪業(yè)極為深重,他將會在去世后的瞬息之間墮入這個世界的阿鼻地獄,以后還會轉(zhuǎn)生到其它世界的阿鼻地獄,乃至于窮盡十方世界的阿鼻地獄,他都將會墮入其中,所有的地獄之苦沒有不經(jīng)歷的。”

  “但是,如果這個人能夠發(fā)起一念善心,發(fā)愿將此首楞嚴妙法,在末法時代當中宣講開示給那些初學者,并付諸實踐。那么,這個人破戒等所有深重罪障,就會隨著他的這一念發(fā)心而應念消滅,轉(zhuǎn)變其將要承受的地獄罪苦之因,成為自在安樂之果報。”

  “不僅如此,這個人因宣講開示首楞嚴妙法的緣故,他所獲得的福報,遠遠超越前面那位用無盡珍寶供奉微塵數(shù)佛的人,勝過前面那個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乃至于用算數(shù)根本無法算清,用譬喻也根本無法表述其差別。”

  【四重】比丘戒當中的“四重戒”,也叫做“四根本戒”,只要違犯其中一條,就失去比丘資格,按照律文所說,連懺悔的余地都沒有,會被僧團所拋棄。同時,破“四重戒”屬于嚴重的淫、殺、盜、妄等罪業(yè),破戒和造業(yè)的因果業(yè)報合在一起,將會在來生墮入地獄。

  【十波羅夷】菩薩戒當中的“十重戒”,只要違犯其中一條,就會失去菩薩戒體。“波羅夷”譯為“棄”,被拋棄的意思。

  【未學】指初學者,想學但沒認真學過,或?qū)W不懂,等等。

  【安樂國】自在安樂之境地,有時也指凈土

  問:“能以一念將此法門,于末劫中開示未學”,在一念當中弘揚《楞嚴經(jīng)》,弘揚首楞嚴妙法,這怎么能夠做到呢?

  答:這里主要指“發(fā)心”,發(fā)起這個弘揚《楞嚴經(jīng)》之心,只在一念之間。其后的弘法實踐,都是這一念發(fā)心的延續(xù)和功用。只要這一念心不丟失,不動搖,其弘法實踐就能夠圓滿。

  另外,這一念心不可思議,直通妙明真心,不異妙明真心,本是妙明真心。如此弘揚《楞嚴經(jīng)》等等大乘了義經(jīng)典,弘法者終將開悟妙明真心,在一念間勘破塵勞妄想,同時也消融無盡罪業(yè)。

  明心見性是頓悟,能夠頓時破除“理障”。就法理來說,其無量劫的無盡罪業(yè),完全可以在見性的一剎那消融清凈,覺悟罪業(yè)如幻的緣故。猶如一間千年不見光明的地下室,忽然點亮了一盞燈,則千年的黑暗一下子就消滅了。這叫做“一燈能滅千年暗,一悟能破萬劫迷”。

  時值末法時代,能夠發(fā)心弘揚大乘了義經(jīng)典,例如發(fā)心弘揚此首楞嚴妙法,等等,這一念發(fā)心不可思議。這一念發(fā)心不動不搖更加不可思議,其所獲功德與福報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為什么?因為,這一念心乃是自利利他的大慈悲心,其中本具有無量功德與福報。

  因此,大家在學習《楞嚴經(jīng)》之后,都應當“發(fā)心”弘揚此殊勝教法。弘揚佛法不僅僅是出家人的責任,也是每一位佛弟子的義務。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如實宣揚佛法,參予流通佛法,這就是自利利他,是行菩薩道最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

  如實宣揚佛法,如實講解經(jīng)論,如實以身作則修行的人,雖說是在利益眾生,其實獲益最大的是他自己。這個獲益指法益,他將因此而迅速超越生死煩惱,迅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不僅宣講開示本經(jīng)具有如上不可思議福報,假如沒有能力為別人宣講,只要能夠堅持自己讀經(jīng)或誦經(jīng),或者持誦楞嚴神咒,也將獲得無窮無盡的福報。

  對此,世尊繼續(xù)開示,并予以最終叮囑:

  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jīng),能持此咒,(其福報)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yè)。

  “阿難,如果有些眾生無力宣講此法門,但自己能夠讀誦此經(jīng),或者能夠持誦此楞嚴神咒,他們因此獲得的福報,像我這樣講說,窮盡一劫也說不盡。”

  “你們依照如來這些教言,遵照上述教法而行自利利他之道,就會徑直成就無上菩提,而不會再遭受魔障擾亂。”

  【如教行道】遵照本經(jīng)教法而行自利利他之道。

  所謂“行道”,離不開自他兩利,而不僅僅是自己修行。如《楞嚴經(jīng)》全經(jīng)當中,世尊處處指示阿難尊者,也指示所有的佛弟子,不僅要自己修行,還要流傳、宣講本經(jīng),以便利益更多的眾生。

  【魔業(yè)】諸魔擾亂。“業(yè)”:造作,特指諸魔惡意擾亂之造作。

  到這里,首楞嚴法會圓滿。諸弟子及遠來的他方圣者,還有天人、天仙、護法鬼神等等,各自歡喜散去:

  佛說此經(jīng)已,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及諸他方菩薩、二乘、圣仙童子,并初發(fā)心大力鬼神,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佛陀講說本經(jīng)圓滿,參予法會的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等四眾弟子,世間一切有緣而來的天人、人、阿修羅,以及他方世界前來聞法的菩薩、緣覺、聲聞圣者和圣仙童子們,還有初發(fā)菩提心護持佛法的大力鬼神們,等等,大家都因聽聞如此殊勝妙法而無比歡喜,紛紛禮拜佛陀,各自離去。”

  【圣仙童子】發(fā)心修行出世圣道的天仙之類,因離男女之欲,故名“童子”。

  【初發(fā)心大力鬼神】初發(fā)菩提心護持佛法,也護持修行人的各類具有大威力的鬼神們,泛指八部鬼神。

  《楞嚴經(jīng)》輕松學至此圓滿,此乃本人的聞思修筆記,主要參考注解為蕅益大師《楞嚴文句》和圓瑛法師《楞嚴經(jīng)講義》,關于楞嚴咒部分則參考成觀法師《楞嚴經(jīng)義貫》。

  本文一方面屬于自修,另一方面意在為《楞嚴經(jīng)》初學者提供一部義理較為準確,文字通俗易懂的入門參考讀物。由于本經(jīng)法義深奧,文字精簡,本文在解讀經(jīng)文的過程當中難免存在錯漏之處,在此深表慚愧與懺悔,容發(fā)現(xiàn)后另行修改。

  回向

  至心頂禮十方常住三寶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

  南無大佛頂首楞嚴妙法!

  南無楞嚴會上一切賢圣僧!

  敬禮一切護法善神!

  沙門超然今以學修《楞嚴經(jīng)》,兼注解流通之種種功德,回向此娑婆世界

  世界和平,人民安樂;

  眾生向善,佛法昌隆。

  復愿以此功德,速證無上正等正覺,廣度一切有緣眾生。愿在生之時身心安樂,常行自利利他之菩薩道;愿離世之際心不顛倒,直達如來清凈大涅槃。

  愿母親健康長壽,;綿延,臨終自在往生極樂凈土。愿一切師長、親友、同事,及一切同修道友和一切博友們健康吉祥,種種善愿皆得滿足。

  愿一切護法善神及其眷屬如意,受用吉祥,神力增廣,護法功德圓滿。愿一切有緣遇到《楞嚴經(jīng)》的人們,都能夠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實踐菩薩道。

  愿一切幻化消亡,愿一切煩惱解脫。愿法界一切眾生都“知有涅槃,不戀三界”而學佛修行,未來都能夠“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虛空有盡,此愿無盡。

  南無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楞嚴經(jīng)》輕松學全文終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