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經(jīng)

《藥師經(jīng)》,全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由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為中文。和《地藏經(jīng)》一樣,《藥師經(jīng)》是贊嘆藥師佛行愿的佛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之一。《阿彌陀經(jīng)》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從一日乃至七日能夠一心不亂,此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詳情]

藥師經(jīng)講記

  乙二菩薩宏傳

  丙一開示宏通

  丁一救病難以延命

  戊一說延壽法

  己一起說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救脫,即從座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曲躬合掌而白佛言:

  如來開示后,必有稱機的大菩薩發(fā)愿繼佛宏揚,這等于老師提示根本道理,由學(xué)生去發(fā)揚光大。今此菩薩宏傳,特重于消災(zāi)延壽。也分三科,第一開示宏通;先是救病難以延壽。

  當(dāng)釋迦如來開示結(jié)束「時」,在法會的聽「眾中,有一」位「菩薩摩訶薩,名」叫「救脫」。此大菩薩,顧名思義,即救拔眾生脫離苦難,是依德立名。因藥師世尊的精神重此,所以代佛宏揚消災(zāi)延壽一門,由這位救脫菩薩來負擔(dān)。救脫菩薩「即從」自己的「座」位站「起」來,依著請法的禮儀,「偏袒一肩,右膝著地」,恭敬地「曲躬合掌,而」向「佛」稟「白」他的意思。

  己二正明

  庚一病患垂危

  『大德世尊!像法轉(zhuǎn)時,有諸眾生,為種種患之所困厄,長病羸瘦,不能飲食,喉唇干燥,見諸方暗,死相現(xiàn)前;父母、親屬、朋友、知識,啼泣圍繞。

  救脫菩薩說:「大德世尊」!到佛滅千年后,「像法轉(zhuǎn)時,有諸眾生」善根微薄,業(yè)障深重,「為種種」病「患之所困厄」。一病就是幾月,或「長病」幾年,「羸瘦」如柴,「不能飲食」。越病越重,「喉」嚨口「唇」,由于熱度高,均得「干燥」焦破,不能說話。眼「見」東西南北「諸方」黑「暗」來侵襲。

  依佛法說,一個人病得口唇干裂,鼻子翹起,眼色無神,種種「死相現(xiàn)前」的時候,若見四方的黑暗彌漫,即是下墮惡趣的現(xiàn)象。到了這臨死的片刻,自己病苦難堪,而「父母」以及兄弟、妻兒等「親屬」,及「朋友、知識」──師長或知心友好,見其病勢沉重,醫(yī)藥無救,將與死神見面,不免有死別的苦切,所以「圍繞」著病人,「啼」哭啜「泣」,這給病人更添無限的苦痛。

  人都是要死的,死時多少有一些苦痛?墒亲羁嗤吹,是上有父母,無人奉養(yǎng),下有兒女,無人撫育,或年輕的恩愛夫婦,難離難舍,或財富多而放不下,這才是臨終時的最大苦痛。

  庚二神識受報

  『然彼自身,臥在本處,見琰魔使,引其神識,至于琰魔法王之前;然諸有情,有俱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琰魔法王。爾時,彼王推問其人,計算所作,隨其罪福而處斷之!

  神識受報,依佛法的究竟義說,是很深奧的;今救脫菩薩,為了適應(yīng)末世鈍根眾生,故用一般的通俗說法。他說;病人當(dāng)在垂危之際,雖然「自身」還是「臥在本處」的病榻上,但卻看「見琰魔」王的「使」者來拘引他。

  琰魔,中國俗稱為閻羅王,義譯為平等王或雙王。據(jù)說,有兄妹二人死后受生地獄,分掌統(tǒng)治罪人的職權(quán),故稱雙王;因?qū)ψ锓傅呐辛P公平,鐵面無私,不!4樂人情,所以又名平等王。

  王的使者,或如我們?nèi)碎g衙門里的差役,或是生得古怪兇惡,他把病人的「神識」拘「引」到「琰魔法王」的跟「前」,聽候?qū)徟。在佛教里,被稱為法王的有三:一是推行十善,以正法治世的轉(zhuǎn)輪法王;二為鐵面無私,治理地獄罪犯的琰魔法王;三即于一切法得大自在的無上法王──佛。三者雖同稱為法王,而意義很有差別。

  這里所說見琰魔使者等等,是在病重悶絕,或昏迷狀態(tài)之下,過去所作的業(yè)相現(xiàn)前。便在自己的心識上,幻現(xiàn)一種果報影像,并非真的死去,也不是真被琰魔使者拘入地獄。因為依佛法真義說,人如真的死了,是不能復(fù)生的。很多關(guān)于游地府見閻王的民間故事,在眾生當(dāng)時的心境,確有這種經(jīng)歷,但絕不是真已死亡墮入地獄,而祗是業(yè)相的顯現(xiàn)于心識而已。唯識學(xué)說眾[P164]生有八識,這神識即系第六意識,非是第八阿賴耶識。我們見人悶絕或昏迷過去,似乎已經(jīng)死亡,其實還有第八識在執(zhí)持。第八識若一旦脫離軀體,生命便告結(jié)束,絕不可能復(fù)活。所以此處說神識受報的情景,純屬意識的活動作用。

  琰魔王的裁判罪人,或輕或重,完全是以罪人自己的『俱生神』所呈報為根據(jù)。我們每個「有情」,從生下來就有一個「俱生神」,形影不離地跟蹤著,「隨」我們「所作」的事情,「若罪若!,或善或惡,「皆」一點不漏地完全「書」寫下來,比我們自己記的還要清楚。待我們命終之后,便原原本本「盡持授與琰魔法王」。那「時」,琰魔王就依著記事簿冊,審「問」那被拘去的「人」,并且「計算」他平生「所作」的事,看到底善多惡多,然后「隨其罪!沟妮p重,「而處斷」他該受何報。這與我國民間傳說的閻羅王故事一樣。

  像以上的這種境界,在沉重的病患者中,有經(jīng)驗的很多,而且蘇醒之后,能夠記得清清楚楚。不過若依佛法的真義說,這是將死而業(yè)相現(xiàn)前。一生作善作惡,此時皆一一清楚地浮現(xiàn)于自己的心前,一幕一幕過去,如在夢中所見一切境界,像真的一樣。如年輕時不孝父母,后來時常抱疚于心,于是夜里就作夢,好象真的因此而受到懲罰。平時的所作所為,到了將死的前夕,業(yè)相即從神識顯現(xiàn)出來,也是如此。

  此中所說的俱生神,也即是眾生的第八識;所謂記錄善惡罪福,便是八識的熏習(xí)作用。一切種子,不管善的惡的,或是無記性的,都熏習(xí)在八識田中。有時自己都記憶不起,而它卻受熏而并不失去。一舉一動,做善做惡,都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印象,在自己的八識庫藏中;沒有化為現(xiàn)行前,永遠保存在那里,到將要死亡的時候,就會完全顯現(xiàn)出來。特別是作惡的,如宰羊殺豬為業(yè),臨死時,所見的都是豬羊向他討命索債;好殺青蛙的,見到滿地盡是青蛙,向他叫囂吵鬧。所以本經(jīng)所講見琰魔王使者等等,祗是業(yè)相在心識中顯現(xiàn),并非真情實景。若果真造了惡業(yè),死后當(dāng)然要墮落惡趣,受種種苦逼的。假使一落琰魔死王手中,是再也不能復(fù)活。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