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譯文--妙境法師

《瑜伽師地論》非三摩呬多地第七

本地分--非三摩呬多地第七

  已說完三摩呬多地。

  什么是非三摩呬多地呢?應當知曉此境界相狀概略分有十二種:

  有的由于本身不具有定的性質,稱作非入定境界,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五識體。

  有的由于身心缺乏輕安,稱作非入定境界,指的是羈限在欲界的各種心想活動(這些心想活動雖也有對境定心專注性,然而由于缺乏輕安使修習難以順利上進,所以這種對境定心專注下能稱作入定境界)。

  有的由于不生發(fā)離欲的進趣之心,稱作非入定境界,指的是貪戀欲望的人在各種欲念中生有很深的污染心性的貪欲心,并且常常享受欲望。

  有的由于內心處在極其散亂狀態(tài),稱作非入定境界,指的是剛開始修習定法的人,心趣隨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使得定心流散。

  有的由于修習用功太簡略,稱作非入定境界,指的是剛開始修習定法的人,在內修定心上用心太簡略,仍免不了昏昧沈睡難以進趣。

  有的由于還未能明識定法,稱作非入定境界,指的是剛開始修習定法的人,雖然沒有散亂不定的心態(tài)和用心簡略來煩擾苦惱他的心,然而由于內心未能獲得入定的各種趨向,所以,他的各種心想活動不稱作入定境界。

  有的由于修習不圓滿,稱作非入定境界,指的是此類修習人雖然獲得趣向入定的思惟心態(tài),然而還未獲得斷絕一切煩惱的入定趨向,所以他的內心不能稱作入定境界。

  有的由于有雜糅善惡的煩惱惑污染心性,稱作非入定境界,指的是修習人雖然獲得了斷絕一切煩惱的入定趨向,然而被對事物的貪愛等煩惱惑污染了他的心。

  有的由于修習尚未達到隨意自在,稱作非入定境界。指的是修習人雖已經(jīng)獲得了斷絕一切煩惱的入定趨向,他的心也沒有煩惱污染,然而未能在入定、住定、出定等定的相狀上獲得隨意自在,不能隨他的意欲,顯出梗澀艱難。

  有的由于存在著不清凈,稱作非入定境界,指的是修習人雖然入定、住定、出定能隨意欲,無澀無難,然而只是由于修習獲得的是不能斷煩惱的世間定,不能永遠離除煩惱眾心想活動,所以他的內心不能稱為入定境界。

  有的由于藉定力轉生,稱作非入定境界,指的是有的修習人獲得的定雖沒有退失功用,然而由于他已經(jīng)出了入定境界,所以他的內心不再稱作入定境界。

  有的由于功用退失,稱作非入定境界,指的是由于從定心專注引導的安和平等境界退落到修習前的境界,所以不稱作入定境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