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南懷瑾:《瑜伽師地論》講座
南師《瑜伽師地論》第二十七講
“復審思擇我若于彼無?嗫諢o我諸行如實道理。發(fā)生迷惑便為顛倒。黑品所攝。廣說如前。若不迷惑便無顛倒。白品所攝。廣說如前。是名尋思諸緣起品。復審思擇于過去世所得自體無正常性如是已住。于現(xiàn)在世所得自體無正常性如是今住。于未來世所得自體無正常性如是當住。是名尋思諸緣起時。復審思擇唯有諸業(yè)及異熟果。其中主宰都不可得。所謂作者及與受者。唯有于法假想建立。謂于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中。發(fā)起假相施設言論。說為作者及與受者。有如是名。如是種。如是姓。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若苦若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極于壽量邊際。”(三十一卷)
昨天講到《瑜伽師地論》第三十一卷,講到十二因緣。我們平常關于四諦、十二因緣這些佛學的名詞應該很熟,但是,都是把它當佛學的知識來聽,能夠?qū)嶋H上把四諦、十二因緣變成正思維、禪思,就是禪定的正思維,求證的那是可以悟道證果的,可是,一般都沒有留意。現(xiàn)在,也就是正面地告訴我們,這是正思維禪修思的方法。
那么現(xiàn)在,我們念過去:
“復審思擇,我若于彼無常、苦、空、無我,諸行如實道理,發(fā)生迷惑,便為顛倒黑品所攝,廣說如前。” 就是說,“無?嗫”,這些都是基本的佛學名稱,我們現(xiàn)在聽了,都是當做佛學名詞而已,聽過去就是了。實際上,“無常、苦、空、無我”是佛當時說法,作為正思維、正知見的禪定的修法。所謂達摩祖師講過,兩個法門可以證悟道,一個是行入,拿工夫來求證;一個是理入,正思維。拿正思維來求禪定,證到菩提,也是一樣可以到,不是不能到,當然,不能亂想,要如理地想。所以他說,對于“無常、苦、空、無我”這些“如實道理”,這個“理”到達了理的最高的實際的那個境界——假定沒有到、不能到,就算無常、苦、空、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倒背如流,那是變成妄想了,因此就“發(fā)生迷惑”。如果把佛學的這些名詞懂得很多,理論懂得很多,但實際證不到,不能證到它如實的道理,“發(fā)生迷惑,便為顛倒”。并不一定說,你會念經(jīng),會背佛學,生死時就可以跟閻王抵抗,不可能!反而變成“黑品所攝”,是惡業(yè),哪一種惡業(yè)呢?《瑜伽師地論》后面的大乘道里會講到。
佛經(jīng)也說過,佛學越搞多了,學問越高了,他生來世變成一個哲學家、思想家、學問家,學問家之難以成道,等于地獄眾生一樣,很難轉(zhuǎn),因為他很堅固,自己的執(zhí)著很堅固,特別堅執(zhí)自己的意見與我見,所以,落在外道的“黑品所攝”,惡業(yè)所攝。
這種地方,我們看書很容易過去的,很嚴重!所以,學問越好是成道越難;又是有學問,又是能夠證道,那就變成菩薩、佛。真能夠證道,不怕你學問……歪知見、邪知見、魔道知見,都會,更好。那么換句話說,他弘法度人的方便越大。所以“廣說如前”,前面講過。
“若不迷惑,便無顛倒,白品所攝,廣如前說”,相反的,每一個佛經(jīng)、佛學的理,記得了、了解了,還要證到,那屬于善業(yè)。
“是名尋思諸緣起品。” 這些無常、苦、空、無我、十二因緣,都告訴我們,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所謂緣起無生。老經(jīng)典上翻譯為緣起無生,也就是緣起性空的道理。
“復審思擇,于過去世,所得自體,無正常性,如是已住。于現(xiàn)在世,所得自體,無正常性,如是今住。于未來世,所得自體,無正常性,如是當住。是名尋思諸緣起時。復審思擇,唯有諸業(yè)及異熟果,其中主宰都不可得,所謂作者及與受者,唯有于法假想建立。” 就是說,這都是佛學平常的道理,你不要認為平常的道理就輕忽過去。好像有許多人覺得:哎呀,這位老師/這位先生/這位法師所講的我都聽過啊,這些佛學很基本。∧懵犨^?聽過是增加你的惡業(yè),因為你越懂越壞糟,聽過有什么用。慷紩,倒背起來也沒有用。你不能于理上證到,實際理地……,沒有用的,很壞那只是增加你的所知障。
現(xiàn)在這些話,都是佛學最基本的話,也是最后成功的話。所以我在《禪海蠡測》里也告訴大家,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基本的就是最高深的,千萬記到。不但是學佛、修持的道理,世間任何事也是這樣,一個人最初出來,窮光蛋,要發(fā)狠自立起來做生意,借一百塊錢做資本,小小心心,最后發(fā)了大財——若忘記了僅有那一百塊錢的時候,不是小小心心,他就算失敗了;如果永遠就是那一百塊錢時艱苦起來的那個樣子,他會成功。同樣的道理,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他告訴我們,先講到緣起、無常、苦、空、無我,正思維修證的道理,現(xiàn)在也告訴我們——這些話是文言,用現(xiàn)在白話寫就非常簡單,叫我們正式地思維修。
譬如,你禪定,盤起腿來做這個思維,可以啊,仔細思維,研究自己,返照自己。“擇”,“思擇”,一點一點挑選、分析、解剖自己,“于過去世所得自體,無正常性”,前生是個什么?假設前生我是個人,那個骨頭、那個身體到哪里去了?此中無我,“如是已住”,這樣觀想清楚了,徹底曉得無我,就定住了。那么,“過去世”我們不知道啊,你說有沒有“過去世”,一般人還不知道啊。
那么,“于現(xiàn)在世,所得自體,無正常性,如是今住”,我們現(xiàn)在有個身體、有個我。你看在座的人,至少有二十多歲,你自己回想,跟七、八歲、十幾歲比一比,好老,老的不堪了!天天在變化中、在死亡中,此中沒有個真正我的存在。因為無我存在,現(xiàn)在好像我會講話、我會聽話,我有感情、我有思想——因緣所生,由這個四大湊合,假名叫做人,有這個身體。因為我們有妄想,因緣依他而起,假名叫做心,此中無我。“如是”,就是這個樣,“今住”,看起來我現(xiàn)在是存在,“住”,好像在這里,這個存在非?蓱z,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明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如是”看清楚,“今住”。
同樣的推理,“于未來世,所得的自體,也無正常性,如是當住”,未來的,也不過是這樣。假設未來還變?nèi)耍蛘呶覀冏儣l狗,照樣跟著吃牛肉,跟著吃大便。變狗的時候,也覺得自己非?蓯,那個狗的英雄性非常自我,“如是當住”。
這樣,你看,佛經(jīng)是那么說,所以,后世到中國禪宗,一句話,就是參“我是誰?”究竟是誰?未生之前誰是我?既生之后我是誰?父母沒有生這個身體以前誰是我?現(xiàn)在,雖然我在這里,我究竟是誰?這個肉體隨時在衰老,新陳代謝變?nèi)チ恕N矣兴枷耄?ldquo;我思則我存”,笛卡爾的話,但是,我不思我到哪里去了?我不思的時候我也存啊,存在那個不思上。那么,思與不思兩頭拿掉,我在哪里?既生之后我是誰?拿中國禪宗的說法,簡單兩句文學性的就說了。那么,印度文化的說法是邏輯的、科學的、分析性的,一點點解剖,過去、現(xiàn)在、未來,教我們“尋思諸緣起時”。
那么,再仔細看清楚自己,“審思擇”,仔細地看清楚自己,“唯有諸業(yè)及異熟果”,我們現(xiàn)在所謂的我,一切都是業(yè)力的我,造業(yè),造三種業(yè),歸納性的三種,善業(yè)、惡業(yè)、無記業(yè),如此三種。當然,我們生命里頭的所作所為分三類,思想、言行是善的;不是善就是惡的;又不做善又不是惡,一天呆頭鵝一個,昏頭昏腦隨時失念、隨時失憶,隨時昏頭昏腦的是在無記念。
今天,我們存在有個我,不過是一切“諸業(yè)”所造,這個“業(yè)”是什么東西?是造“異熟果”。
業(yè)果果報怎么稱為“異熟”呢?我們普通叫做果報了,這一生所遭遇的是前生的因果帶來的,種子生現(xiàn)行;來生我們究是變?nèi)、變牛、變馬、變狗,或者變男人、變女人,這個都是果報來的,今生的現(xiàn)行變成未來的種性,種子的果報。那么,這種果報,我們普通講話,中國文化講話,根據(jù)佛學、根據(jù)梵文、根據(jù)佛的原文,“果報”兩個字不能完全概括,大要叫做“異熟果”。
那么,果報很簡單,你打我一個耳光,我吐你一臉的口水,這個果報還輕一點,你打我痛啊,我口水吐你,不過臟而已,呵,這個果報還不是……那么,所以說,果報的意義不足以包括,“異熟果”……,果報不是我們這樣所想的。
善、惡、無記念,萬事有前因,必有后果,這個后果緣生性空,異時而熟、異地而熟,時空不一定。你踢我一腳,我不一定踢你一腳,或者你剛好回轉(zhuǎn)身來,被車子撞了一下,所受的報都不一樣,所以叫異熟,可是都是果報。所以難懂,果報,一般人看不清楚,因為它是異熟,異熟果,時間成熟了,“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千生萬劫,這個前因種了,一定得后果——在什么時間碰上,遭遇什么,不一定;不一定嗎?有定,什么定呢?有這個念,必須要受果,現(xiàn)象不一定,異熟的果。
所以,這個果報里頭,你說是八字,是我前生的命嗎?命怎么來的?八字定的?命誰做主?上帝給你安排?閻王給你做主嗎?菩薩給你做主嗎?圣母給你做主嗎?沒有,無主宰,也不是自然,因緣所生,一切唯心造,無主宰,非自然。
一般的唯物哲學認為人生的一切是自然,當然沒有神;但是,也不相信果報,人死了就完了。那個有權(quán)利的就可以控制了那一個,唯物哲學思想,一切都屬于自然。
不是自然,佛法不是自然。
那么,一切的宗教認為有一個主宰,有個命運之神管著你——沒有這回事,誰都管不了自己,你想,我們自己都管理不了自己。都是因緣所生,異熟所報,異熟的業(yè)報,所以無主宰,非自然。所以,在果報中,“主宰都不可得”,誰主宰了誰?主宰不了。
“所謂作者”,誰來造作起來呢?我的命運為什么會遭遇如此呢?同一個父母所生的幾個兄弟姊妹,他的結(jié)果、他的遭遇各不同,難道這個父母造的,那么偏心?父母也做不了主,上帝也做不了你的主,“所謂作者及與受者”,譬如我們現(xiàn)在身體不好,大家在座的很多人,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胖的太胖、瘦的太瘦、老的太老、年輕的太年輕、頭腦懵懂的太懵懂、機靈的太機靈,這些都是異熟果。但是,這些真正有個“受者”?畢竟無我,最后畢竟空,所謂無作者、無受者。
在這個地方思維自己、觀察自己性空緣起,看通了,一樣地證果。所以,“唯有于法假想建立”,這個法就包括文字、言語、思想的形態(tài),這一切中間畢竟空,緣起性空,無主宰,非自然。人類一切的文化、思想都是人類的妄想“假想建立”,包括了佛法。佛法講了無?嗫铡⑹蚓,也是“假想建立”,諸佛菩薩是方便建立而已,嚴格地說,方便也是“假想建立”。為了度人,造一個船,過河必須要個船,你過了河,一定不會把船背在身上。所以,過了河,這個船對你失去了使用的價值,也是“假想建立”。
“謂于無明緣行,乃至” 行緣識、識緣名色等等,一直到 “生緣老死中”,十二因緣中, “發(fā)起假相施設言論,說為作者及與受者,有如是名,如是種,如是姓,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若苦若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極于壽量邊際。” 他說,“無明緣行”十二因緣是三世因果。那么,怎么樣來投胎?一念“無明”來,所以說是無主宰,非自然,唯心識所造,一念無明來的。
一念無明動,等于電的開關一樣,一個指頭撥動了,可以發(fā)出一個核子彈,可以使半個地球、一個地球的人類就死掉了,只要指頭按一下鈕。這是比方無明,那么一點,莫名其妙地一念之動,它的動力就緣行,動起來就不可以停,不可以休止。行緣識、識緣名色,一路下來,生老病死……就是一個輪回。
十二因緣就是什么呢?中國話的十二時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半夜“子”,一陽初動,然后一路下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就到了“午”了,中午了,觸緣受、受緣生、生緣老死等等,這是個十二。所以,這個十二因緣是個輪回圓圈、晝夜,如白天夜里,也是一年的十二個月,春夏秋冬,生命輪回的變化、旋轉(zhuǎn)。
中國《易經(jīng)》上講,就是循環(huán)往復,循環(huán)往復就是輪回。所以《易經(jīng)》也講因果,“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易經(jīng)》的話。一個東西打出去,一定是回來,《易經(jīng)》告訴我們無往不復,這是果報。
我們這個地球也是這樣,我們在地上丟一個東西,這個煙灰缸丟出去,它會落在地上,實際上,是因為地球阻礙了,有地心的吸力阻礙了,停在地上。假設在太空呢,這個煙灰缸丟出去,一點力量,它轉(zhuǎn)一個圓圈,還是到我這里來。你們看過太空人到太空去試驗嗎?看過電視沒有?沒有看過?那很可惜,現(xiàn)代人沒有看過這個鏡頭。這就是證明物理……人到了太空,沒有地心吸力,一切東西都是轉(zhuǎn)圓圈,我站在這里把眼鏡丟出來,嗯,又轉(zhuǎn)到前面來。我們在地球上,覺得沒有轉(zhuǎn)過來,是因為有地心吸力擋住、障礙住了。
所以,中國《易經(jīng)》的道理,早就懂了,你看老子的這個智慧,怎么來的?!“無平不陂”,沒有一個平路下去,不會斜下去;“無往不復”,去的東西一定要回轉(zhuǎn)、循環(huán)、往復,就是輪回。所以,十二因緣也是這樣。
那么,他教我們懂得了十二因緣的道理,我們一定要在禪修的時候仔細參透,你用思想修——心定不下,不做白骨觀、不參禪、不念佛,可以啊,你把佛學的理真搞得參通了,你也開悟了,一樣的,也得定了。他這里是告訴你修“法”,皈依佛、歸依法,這里是歸依法,這些都是“法”啊。
你們搞了半天佛學,都會講,妄念斷不了,又不參歸依法——什么法?歸依“莫法”,“莫法多”,那有什么用!
所以,你對十二因緣看通,“謂于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中,發(fā)起假相施設言論”,這個理論的這一套名詞,告訴你建立了這個次序。這套理論的后面,你把它參通了、參透了,“說為作者及與受者”,啊,要受三世的果報。“有如是名”,名就是文字言語,這些名句;“如是種”,過去的種子變成現(xiàn)在的現(xiàn)行。
所以三世因果,我經(jīng)常說,一般人研究佛學,不管他學問多好,或者名望多高,或者是年紀多大,一個人真正能夠相信了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不是盲目地迷信——簡直沒有過。假設這個參通了,這個人才叫做信佛的人,信佛法的。
我這個話是講的幾十年的經(jīng)驗啊,很沉痛!包括過去很多的老法師、大法師,還包括過去的很多活佛、大喇嘛,被我一追,所謂“追”,就是拿個錘子把釘子硬是敲進去,追下來,把他一敲,“你講老實話,你對于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你真的信?”他給你講句真話,“是的,呵呵,這個理上我還信,但是總是自己還沒有看到過前生啊。”一般人都有問題。你們說:那我不然,我信。那你還是盲目的。
佛法的基礎是建立于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上。“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今生自己一切的遭遇、行為……為什么這個脾氣、這個動作、這個長相?說看相,為什么那么準?算命那么準?就是算你前生的異熟果。
你們當然不知道,有個秘密,印光法師,凈土宗的這一代的祖師,絕對不講迷信的。但是印光法師算命,我看是第一人,算的最好,他的算命還算到前生去了。那個時候不注意,后來才曉得,印光法師曾經(jīng)講:算命要算的準啊,有一本書一定要看,《地支論》,這本書我找了幾十年沒有找到,十二地支這本論,不是佛經(jīng)的。所以,光用天干五行算,不準的。所以,印光法師不大肯給人家算命,一算,你前生是個什么東西變的,他也知道了,呵,這個不好玩,管他呢,看到一個人,哎呦,是一個麻雀變的、蚯蚓變的……那有什么好玩啊,呵,不好玩,對不對?
所以,這個十二因緣里頭,“作者及與受者,有如是名,如是種”,前生的種性,帶來現(xiàn)在的現(xiàn)行;我們現(xiàn)在的行為,善、惡、無記是未來的種子啊。你們不要“哦,我不在乎!”你那個假驕傲、假氣派有什么用啊,你不在乎?輪回里把你拽下去,快得很啊,拽到你在乎的那個地方。
雖然無作者、無受者,你證到了那個性空,你再來談這個話;沒有證到,受起來還是夠你受哦!夠你受的,難受的很!業(yè)果是本空,但是,當你受的時候,真是受不了,對不對?過后一想皆空,再苦也“哈哈”一笑。當你在受苦的時候,你笑得出來啊,笑不出來。緣起的時候,你硬有受者、有作者,到達性空的時候,那你再講這個話不遲。
所以,“有如是名,如是種,如是姓”,我現(xiàn)在姓什么?變成什么人?“如是飲食,如是領受”,吃這個樣子的飲食。我們這一生,有些人喜歡吃青菜、有些人喜歡吃魚、吃臭豆腐、有些人喜歡吃辣椒、有些人喜歡吃大蒜、有些人喜歡吃海鮮、有些人喜歡這樣……都是業(yè)。
為什么說我的胃不接受?我的身體不……業(yè)果報應,都是異熟因果的細債。所以,“如是種,如是姓,如是飲食,如是領受”,這個樣子的……
“又于此中有二種果及二種因。二種果者。一自體果。二受用境界果。二種因者。一牽引因。二生起因。自體果者。謂于今世諸異熟生六處等法。受用境界果者。謂愛非愛業(yè)增上所起六觸所生諸受。牽引因者謂于二果發(fā)起愚癡。愚癡為先生福非福及不動行。行能攝受后有之識令生有芽。謂能攝受識種子故。令其展轉(zhuǎn)攝受后有名色種子六處種子觸受種子。為令當來生支想所攝識名色六處觸受次第生故。今先攝受彼法種子。如是一切名牽引因。”(三十一卷)
壽命的長短,“如是長壽,如是久住”,我現(xiàn)在活到多久,等等。“如是極于壽量邊際”,乃至于無量壽,每一點都是異熟因果。雖然說無作者、無受者,可是因果歷然。
“又于此中有二種果及二種因。二種果者,一自體果,二受用境界果。” 記住啊,果里頭有兩種,“自體果”、“受用的境界”。
“二種因者,一牽引因,二生起因。” 怎么叫做自體果呢:
“自體果者,謂于今世諸異熟生六處等法。” “自體果”就是說,我們現(xiàn)在所得的生命,是前生果報來的,“今世諸異熟生”,前生果報異熟所得的生命,“六處”,六根不同,眼、耳、鼻、舌、身、意,大家不同。同樣的,大家都生來這一副眼睛,有人是天生色盲,我們一百個人一百雙眼睛,站在這里看東西,同一個目標,你要是拿儀器測驗下來,一百個人各人的感受都不同,都看這個東西是綠色的,但每個人眼根的組織、眼神經(jīng)的組織,感受不同,心理的感受,那個綠的作用也不同,為什么?各人“自體果”的感受不同。
所以,同樣是個人,有人吃菜,“哎,這個鹽巴太咸。”“我吃還淡了一點點。”自體果,眼、耳、鼻、舌、身、意,你的思想為什么個性那么偏激?有些人那么寬大、那么高明;有些人那么笨、那么,那么那么……就是那么的了,這些“那么的”即“六處等法”,就是“自體果”。 那么,什么叫“受用境界果”呢:
“受用境界果者,謂愛非愛業(yè),增上所起六觸所生諸受。” 我們生在這個世界上,自體本身的六根各人不同。同樣是一個女孩子,一個女孩子長的又胖又大、又高又大,高頭大馬;一個女孩子長的又小又矮,一個那么漂亮,一個那么……各人不同。你說各人不同,你說某人很丑,一個男人一樣,一個女人一樣,這個人丑得不得了!唉,很多人卻都喜歡他……
《莊子》里頭講一個人,莊子引用一個男人……(同學:好像是說,所有的女人見到他,都想做他的姨太太。)對呀對呀,叫什么名字啊?……噢,你也想不起來了。對,有這樣一個人,莊子說,丑的不得了,人又難看,可是,所有的女人都愿意嫁給他,乃至于太太都可以離婚了,嫁給他,女孩子都愿意嫁給他,哎,奇怪了!為什么道理?他的異熟果。女人也一樣,你說她丑,唉,很多人會喜歡她。人也一樣,拿男女這兩個之間做比方。
你說,我們大家在座的,大概都是沒有錢的,錢不多了,只夠吃飯而已,天天想鈔票,嘿!他的異熟果鈔票就是不粘攏來;有人就是錢多,出門還會撞到錢。這個求之不得,一生皆是“異熟”增上,是“受用境界果”的不同。
說“愛”,你所愛的就喜愛;“非愛”,那是你討厭的。這些“業(yè)”,這些業(yè)報“增上所起”,過去有這個前因,這一生又生在這個家庭,又碰到這樣的父母,更培養(yǎng)你……所以,增上緣所生起。“六觸所生”,六根接觸到外境所生的“諸受”,我們的感受不同。
你看,同樣的氣候,現(xiàn)在有點涼了,對不對?大家都覺涼了,而有些體質(zhì)好的人,他就穿一件衣服,“嘿,這下很舒服,正好呢。”你看,蔡希文穿一件,他覺得穿得其所;你看有些身體差的人,風帽都要戴起來。就是說,“六觸所生諸受”,異熟果不同,所以叫做“受用境界果”不同。
你仔細觀察這個人生,你才曉得佛法之精細!每個現(xiàn)象那么精細地告訴你,這是科學。你拿這個現(xiàn)象看世間的一切事,同樣一個氣溫、同樣一個溫度,每個人坐在那里的感受是不同的,有人感受到很舒服,“哎,這個溫度剛好!”有人冷得要命;還有怕冷的人,里頭有病的,要這個樣子抱起來,難過得很,他一身都是病。一輩子都在病中,他也過了一生。然后你叫他:“你死了好不好?這個身體不好。”他還是寧可……“呵呵,能夠幫我活著,還是再活著,我寧可難過一點嘛。”那個果報沒有受完,受用境界所生。
這是兩種果,講了,這還是歸納性的。這兩點,你看,你要寫書的話,拿現(xiàn)在話寫,都可以寫很厚的書,你去調(diào)查、你去參考,不是很好嘛,佛法非?茖W。講因,什么叫“牽引因”呢:
“牽引因者,謂于二果發(fā)起愚癡,愚癡為先,生福非福,及不動行。行能攝受后有之識,令生有芽,謂能攝受識種子故,令其展轉(zhuǎn)攝受后有名色種子,六處種子,觸受種子。為令當來生支想所攝識、名色、六處、觸、受次第生故,今先攝受彼法種子,如是一切名牽引因。” 牽引因就是攀援,連鎖的關系,一個勾一個,掛鉤一樣,一個勾一個,相互的關系。印度文化是分析的,佛說得很詳細。中國的《易經(jīng)》就是一個字,“互”,互卦,相互關系的互。你看“互”字,就是這樣寫的,兩個這樣勾著,對吧?你們會寫“互”字吧?相互關系的這個“互”字,就是兩個掛鉤。所以,叫我們看清楚什么叫“牽引因”。
所謂“二果”,哪二果?曉得吧?對,剛剛講了,如果你說一個是蘋果,一個是水果,那就錯了,剛剛講了,“自體果”、“受用果”。“發(fā)起愚癡”,什么叫“發(fā)起愚癡”。空l肯發(fā)起愚癡?愚癡是笨瓜嘛。因為你根本(對)自己前生后世這些因果,現(xiàn)在都看不清楚,有人學佛學了很多年了,現(xiàn)在你問他佛法怎么修持,他還不知道呢,這不是愚癡嗎?一片無明中,“終日昏昏醉夢間”,但是,愚癡多啊,沒有證得菩提以前,一切眾生皆是愚癡眾生,都在睡覺,沒有睡醒。真徹悟了,這個覺睡醒了,所以,佛者覺也。
“愚癡為先,生福非福,及不動行”,你不要認為愚癡為“先生”,聰明為“太太”,那就錯了,哈。“愚癡為先”,一點,“生福非福及不動行”,照他這個本子印的,你變成愚癡為先生,那對起來就是聰明當太太。
那么,我講個笑話給你們聽,“愚癡為先生”的話。禪宗有個公案,有位居士去見一位大禪師,說:“聽說學佛的人要吃素,我是喜歡吃肉啊。”他說:“師父啊,你看吃肉好、吃素好?”——(對某同學說)你都懂,你的佛學都很好,可惜沒有證到,哈。那個禪師就答復他:“吃是先生的祿,你命中該有此吃;不吃是先生(中丞)的福。”中丞是那個官名。不吃嘛是你的福報,不殺生了,當然福報更好。這個“先生福”,就是這個道理。
他說,“愚癡為先”,因為我們無明,所以生出來福——人世間所謂認為,受用的境界好,就叫做福,有福;受用的境界差,就叫做苦、無福,對不對?所以,生這個“福非福”,“及不動行”,怎么叫“不動行”?我們都在動中行,很堅固、牢固地向前面造業(yè),就不動,動搖不了。由于“行”——不動是在動啊,動得太快了,所以我們切斷不了。等于我們的妄想,為什么大家想清凈,妄念停不了呢?妄念來的太多了、太快了,對不對?因為它太多、太快,速度太快,所以你動搖不了它。行念,太快就是行念太重,行速。
因為行,無明緣行,“攝受后有之識”,行緣識,因為無明動力引發(fā)了識的種子,唯識的種子發(fā)“芽”。那么,以后就是“名色”、六入,十二因緣,乃至于“想”,等等,一個一個連鎖的關系,叫做“牽引因”。
這就是我昨天跟大家講,大家學了佛學,用不到,真可惜!你打起坐來,不會做別的工夫,你就參佛學,一念之間就是十二因緣,這一念就是十二因緣。
我們現(xiàn)在出個題目,這一念,一呼一吸之間叫做一念。一念有無數(shù)剎那,勉強講,假定叫它是八萬四千剎那。佛說,一彈指之間,兩種說法,一種說是,這么一彈指是二十個剎那;又說,一彈指是六十個剎那,所以剎那之快。所以剎那之間還不僅是眼睛一眨,眼睛一眨等于是六十六十五個剎那。這一剎那之間就有十二因緣,誰能夠說的出來?我趕快拿鈔票,兩百塊!你們參參看,參過沒有?平常這個問題大家想過沒有?沒有,免談了,你看,多可惜啊!你們說:哎呦,佛學院也住過,佛經(jīng)也看過,佛教刊物也看過……有什么用?
整個的臺灣,總有一二十本佛啊、道啊這種宗教的刊物,有幾十本,我這里經(jīng)常莫名其妙地接了一大堆,寫給我名字,真可惜呀!叫人家不要寄來,也無法通知。寄來以后,我打都不打開,因為打開以后,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反正是這一套,六根、六塵、十八界,顛顛倒倒,翻過來翻過去,沒有第二套東西,沒有看得。但是,都是寫過來、寫過去,自己都沒有用上功。
你說,一念之間……你們上座參究一下。
所以,為什么佛經(jīng)說,聲聞眾的弟子,佛在世的時候,當時聽佛的聲聞,一聽圣教量,聽佛當時的說法,立刻都證果了,怎么證進去的?佛說法是講道理,他在理上,一念,所以言下就頓悟了,就成道了。
那么你說,那因為他因緣好、福報好,碰到佛啊。那現(xiàn)在佛經(jīng)還在啊,也并沒有什么差得很遠。你也看了,進去了嗎?怎么叫沒有福報呢?你自己沒有回頭在心上做工夫啊,問題在這里。
昨天告訴你,一念起來,我們起了念頭來,做得了主嗎?任何一個人,做得了主啊?哦,無明,這個念頭莫名其妙就來了。你越打坐,莫名其妙的念頭更多,原來沒有想到的事,念頭都來了,對不對?所以,一念無明。
這個無明本身就是行啊,它是個力量。無明本身有分別的,譬如這個念頭來,你突然想到,“啊,我那雙舊皮鞋放到哪里去了?”就在這里打坐念佛,忽然想到舊皮鞋去了。然后又想,“哎呀,對了,我放到哪里去了?……不要亂想,妄念。”無明緣行、行緣識。那么,這個里頭的名色呢?“舊皮鞋”、“莫亂想”,名、色都有。所以,這一念,生老病死十二因緣都全的,你參參。
這個就是叫你學因明邏輯了,這一念之間,就具備了十二個次序的邏輯,一個輪回,十二道,就是一念無明起,有那么可怕!
但是你不要搞錯了,“所以啊,我想那個念最好不要來……”你這個就是無明,念不來,那是無記啊,呵,對不對?無記是大昏沉啊,又不對了。所以你看,同樣的佛學理,你們都用不上。
佛學院有什么用。“院佛學”也沒有用!別的地方讀的是佛學院,我們這里是院佛學啊,有用嗎?所以,你理上既不能入,行上也不能到,號稱學佛,都是自欺欺人。
現(xiàn)在經(jīng)典上告訴你,在這個方法上觀法、正思維,就可以進入。所以我告訴你,一念就具備十二因緣,何必參三世的十二因緣,那更多了。
所以,為什么佛在世的時候,許多比丘一聽佛說四諦,鹿苑中的喬陳那等五大比丘就證果了?后來一說十二因緣,多少無量比丘就證果了。你以為他們都是吃蘋果的啊?人家聽一句話,當時回轉(zhuǎn)來就參進去了。我們呢,看了、聽了沒有用,“嘿,好看……不要吵啊,我要看書哦。”有什么用!
先休息一下。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譯文--妙境法師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第一卷
- 地藏經(jīng)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注音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心經(jīng)》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jīng)》全文-金剛經(jīng)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圓覺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jīng)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解釋-地藏經(jīng)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jīng)注音版
- 維摩詰經(jīng)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的作用和好處,心經(jīng)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jīng)白話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迦旃延尊者度貧女,布施的功德可以越渡貧窮的苦海
- [佛學常識]六和敬是指什么?是哪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