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禪?禪的起源

凈慧法師:什么是禪?禪的起源

  我們所講的禪,不是“六度”中所說的“禪波羅蜜”的禪,當(dāng)然也不是“四禪八定”的禪,而是禪宗所提倡的禪。禪宗的禪與六波羅蜜的禪是同一個事物,又是分別的兩個事物;它與四禪八定的禪可說是同一個事物,又有所不同。

  眾所周知,禪宗有四句格言,叫做“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既然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語言是應(yīng)當(dāng)掃除的,那么為什么還要講呢?因為不借助語言文字,要想進入禪就很困難,不得其門而入。所以,六祖大師在《壇經(jīng)》里有一個解說,所謂不立文字,并非不用文字。六祖大師說:“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不立文字者,就是不執(zhí)著文字,但又不能離開文字,還是要用語言文字作標(biāo)月之指,“因指見月,得月亡指”,這就是語言的功能。

什么是禪?

  首先,禪是一種境界。

  禪宗有一句話,叫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境界呢?是覺者的生活境界。覺者就是佛,佛時時都在禪當(dāng)中。佛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是禪。所以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這是覺者的生活。“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就是禪的境界。我們可以從外表看到佛的那種安詳、自然、喜悅,這也是覺悟者的生活境界。開了悟的人,還沒有完全成佛,他也會有這個境界,這是第二個層次。修行者、修禪的人有時也有這個境界,但是他的這種境界不能完全打成一片,是有間斷性的,這種境界在層次上與佛的境界有差別。行者的境界,是第三個層次。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你的知見可以是與佛平等的,但那僅僅是因地中的一種平等,不能完全做到果位上與佛等同。說心、說佛、說眾生、說平等,仍是一種理論、一種思維分別。這一切的一切,都要拋開。只有把一切的理論架構(gòu)拋開了,把一切的思維分別拋開了,你才能體驗禪的境界。

  換句話說,只要你把二元對立的東西徹底放下,當(dāng)下就是禪的境界。并不是說還要等到什么時候才是那個境界,一切都是當(dāng)下的。我們不妨試一試,在片刻之間,一秒鐘、兩秒鐘、三秒鐘,你可以體會一下這種境界。從效果來說,禪是一種境界,我們每個人真正要去把握的就是這個。

  第二,禪是一種受用、一種體驗。

  禪的境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自己去體驗、自己去受用;而且這種受用是自受用,與他人不能共。禪的受用和體驗,唯行者有,唯證者得。你若是個修禪的人,就會有這樣的體驗和受用;你若證得了禪的境界,你就會得到這種受用。

  用一個比喻來說,在農(nóng)歷六月三伏天,走在太陽底下,那個時候我們最想什么呢?就現(xiàn)代人而言,是想到一個有空調(diào)的屋子里面去。當(dāng)我們進到這個有空調(diào)的屋子里以后,會怎么樣呢?好清涼,好自在,好舒服。那種感受,只有你自己知道,那種感覺,用語言描述不出來。別人只看到你在那里很安詳很自在,你的那種受用,他是體驗不到的,這體驗就是不共的。當(dāng)然,這僅僅是由空間的轉(zhuǎn)移得到的受用。

  剛才說,禪是直接的、當(dāng)下的。它不需要空間的轉(zhuǎn)移,也不需要時間的轉(zhuǎn)移,即此時,成此事。古代一位詩人曾經(jīng)描寫一位禪師在炎天暑熱中感受禪的受用:“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不是禪師無熱惱,只緣心靜自然涼。”

  “人人避暑走如狂”,在暑熱炎天,都想避暑,東奔西走好像發(fā)了狂一樣。“獨有禪師不出房”,只有參禪的人、學(xué)禪的人、修禪的人,他沒有這種奔走如狂的現(xiàn)象。“不是禪師無熱惱”,并不是禪師就感受不到這種熱惱,“只緣心靜自然涼”,心靜了自然就涼了。

  心靜是個什么狀態(tài)呢?就是剛才所說的,沒有什么熱或者不熱,涼和熱這種二元對立的狀態(tài)不存在了。一有二元對立,他的感受馬上不同了。二元對立是什么呢?就是我們的分別。

  這里還有一個明朝紫柏尊者的例子。紫柏又叫真可,是明末四大高僧(紫柏、憨山、蓮池、蕅益)之一。有一天紫柏尊者看書,一直看到太陽下山。到掌燈時分,雖然沒有點燈,他依然在看,書上的字非常清楚,一點都不模糊。這時,憨山大師秉燭夜行來到他的房間,看到紫柏尊者在沒有燈光的情況下仍然在那里看書,便說:“天色已晚,你怎么還在看書。靠吹靡妴?”紫柏尊者經(jīng)他提醒,馬上起了分別心,哦,天色已晚了。當(dāng)下他眼前一抹黑,什么也看不見了。

  像這樣的例子很多。唐朝時候,新羅國(就是現(xiàn)在韓國的一部分)元曉大師一行到中國來求法。走到中國的邊遠地方,傍晚時分,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在荒郊野外也找不到一個借宿的地方。幾個人沒辦法就露地而宿,沒有水,也沒有吃的東西。晚上模模糊糊地到處找水喝,突然找到一個很小很小的坑,里邊有一點水,他們就拼命地喝,喝了以后感覺甘甜舒服。到第二天早上一看,那水是從棺材里面流出來的尸水。當(dāng)下眾人起了分別心,嘔吐不止。

  同一件事情,由于有分別和沒有分別,截然是兩種效果。沒有分別的那一刻,就是禪的境界、禪的受用。這種受用,是非常明顯的。

  到寺院里掛單也是一樣的。掛單的和尚來了,把他送到一間房里去,住在那里挺安心的,美美地睡了一夜。到第二天,有人告訴他,這個房問昨天死了人,或者是病死的,或者是上吊死的。他聽到這話以后,就不敢再住那間房了。他覺得有鬼。鬼在哪里?鬼在他的心里。這就是分別。這種情況,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遇到過。

  分別執(zhí)著害死人,它是世界上一切問題的總根源。要想成佛作祖,先要去掉分別這個東西。

  禪是一種受用,是一種體驗。這種體驗,要遠離分別,達到無分別。因為世界上的事情本來是平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差別只是它的相,平等是它的性,我們要離相而證性,這樣得到的受用才是究竟的。

  第三,禪是一種方法、一種手段。

  這是從禪的方便來講,不是從禪的究竟來講。當(dāng)然,究竟不離方便,方便不離究竟,二而一,一而二。從本質(zhì)上看,禪是見性的方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種方法,它最究竟的目標(biāo)就是直指見性,不走彎路。如何才是直指呢?就是要我們每個人徹底地相信自己是佛,要徹底地相信,不是半信半疑,是一點懷疑都不要有。然后,在此觀念的指導(dǎo)下,把佛的一切要求一步到位,這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謂“見性成佛”,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就是一步到位——直指嘛。

  這種方法是一種動態(tài)的方法,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因人、因時、因地而起變化。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用的就是這個方法。迦葉沒有說話,只是笑一下。禪傳到中國后還用拈花示眾的方法嗎?在禪宗的燈錄、語錄中,好像沒看到有人再用這種方法。沒有哪一位祖師拈起花來,你一笑——你哄堂大笑也沒用,你沒有見性。所以,這種方法是不能抄襲的。祖師他這么一做,一比劃,你怎樣能夠知道他開了悟呢?這要求有有見地的老師,還要有有見地的弟子,彼此默契,心心相印。

  禪宗講“不以死法與人”,就是因為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古代祖師在接引學(xué)人時,用過很多的方法,總結(jié)起來有一千七百多則公案。這一千七百則公案,就是一千七百種方法。這些,只是見于禪宗語錄記載的,如果加上那些沒有見于記載的,恐怕一萬七千種也不止。

  這些運用禪來接引大眾的方法和手段,因人、因如、因時,契理契機,靈活運用,不斷改變,不斷發(fā)展,一直到了今天,出現(xiàn)了現(xiàn)在的“安祥禪”、“現(xiàn)代禪”以及“生活禪”等。

  第四,禪是一條道路。

  禪既然是個方法,有了這個方法,就有路可循。是一條什么樣的路呢?禪是一條探索開發(fā)智慧之路。我們每個人都“具足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我們應(yīng)該用什么方法來開發(fā)它?禪告訴我們,有一個方法,這個方法拈來便是“當(dāng)機立斷,直下承當(dāng)”。這個方法很簡便,但是也很難,這就叫“壁立萬仞,無門可入”。在這壁立萬仞的情況下,還得要有一點勇氣,一步邁上去。

  禪是一條掙脫桎梏之路。我們生活在相對的世界當(dāng)中,一切相對的東西都像枷鎖一樣把我們捆得緊緊的,使我們不得解脫、不得自在。比如說,晚上我們要休息、要入睡,如果此時妄想紛飛,躺在床上輾轉(zhuǎn)反側(cè),越想睡越清醒,是什么使我們不得入眠呢?是妄想在作怪,是分別在作怪。如果你沒有妄想,上床就能睡著。這樣的人是很多的。但更多的人喜歡晚上東想西想,他非常羨慕那種頭一挨到枕頭就睡著了的人,他非常羨慕。但羨慕也沒有用,因為羨慕本身又是一種執(zhí)著。你要睡就睡,睡覺時就睡覺,要心無二用,要從一切分別的枷鎖之下掙脫出來。

  禪是一條追求解脫之路。桎梏就是腳鐐手銬;去掉桎梏,當(dāng)下就是解脫。禪能夠起這個作用?偠灾,禪是圓滿生命之路。我們的生命有很多缺陷,這些缺陷都是自己制造的,并不是我們本有的。我們本來應(yīng)該擁有圓滿覺悟的人生,有圓滿覺悟的生命。我們之所以有很多缺陷,就是因為不能夠覺悟,不能夠回歸生命的當(dāng)下,總是心外求法,向外馳求,所以不得圓滿,不得自在,不得解脫。

  千萬不要在桎梏之外去求解脫,不要在生死之外去求涅槃,不要在煩惱之外去求菩提。解脫是一種無限的自在,是一種徹底的自由。這種徹底的自由自在,在什么地方?無限就在有限中實現(xiàn),涅槃就在生死中尋求。生死與涅粲是不二的,無限與有限是不二的,煩惱與菩提也是不二的。其中隔了些什么呢?隔了一些無明,即分別心。你當(dāng)下超越了它,“不二”就能實現(xiàn)。所謂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有限即無限,就是這個道理。

  禪這個道路,就是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

  第五,禪是一種生活的藝術(shù)、生活的方式。

  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基本上不具備禪的超然性、超脫性,不具備禪者的喜悅安詳,都是在痛苦中掙扎,談不上什么生活的藝術(shù),無非柴米油鹽妻兒老小。當(dāng)然,僧人也有種種的煩惱。僧人的煩惱,高尚一點叫“求學(xué)”,叫“參訪善知識”。古人講“不愁無廟,只愁無道”,都希望在修行上達到一定的層次、在道業(yè)上有所成就。有了道,就一定有廟。在家學(xué)禪的人也有煩惱,今天聽到說參禪好,就來參禪;明天聽到念佛好,又去念佛,想阿彌陀佛馬上就把他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不在這個娑婆世界停留,娑婆世界太苦太苦。不學(xué)禪的人煩惱就更多,痛苦就更多,可以說是一言難盡。生活當(dāng)中,哪有什么藝術(shù)!即使是藝術(shù)家,他的生活也并不等于是藝術(shù),也不等于是演戲,演戲是比較輕松的。

  禪者的生活真是一種藝術(shù)。百丈禪師寫過一首詩,講出家人的生活,“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fēng)送白云。”在乾坤天地之間,禪者是真正清閑自在的人,可見這種生活的藝術(shù)性很高。陣陣清風(fēng),縷縷白云,就像禪者的生活一樣,瀟灑自在!我們一般人說瀟灑,實際上是硬著頭皮說的,哪里有真正的瀟灑?

  在這里,要提一提活到一百二十歲的趙州禪師。翻開他的語錄,就會發(fā)現(xiàn),趙州禪師的一生都是藝術(shù)化的生活,超脫,自由,自在。

禪的起源

  關(guān)于禪的起源,我想分兩點來說明:一是在印度,一是在中國。

  在印度,禪的起源是說,佛到了晚年臨于涅槃之際,有一天,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百萬人天不知其用意是什么。此時此刻,只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在這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這就是禪宗所說的禪的起源。

  這個公案的用意,只是就禪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一件事提出,不能用現(xiàn)在學(xué)術(shù)的、歷史的、考證的眼光來看。有這件事,還是沒有這件事;究竟是歷史,還是傳說,和禪都沒有什么關(guān)系。因為禪要說明的,既不是歷史,也不是傳說。即使是歷史,也說明不了禪。

  所以,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這個公案就是“禪在印度的起源”。摩訶迦葉尊者是如來禪的第一祖,后來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是如來禪的第二十八祖,也是中國祖師禪的初祖。他到中國來傳法,經(jīng)歷了許多的坎坷。

  達摩大師到中國來的時候,正是中國佛教義理盛行的時期。當(dāng)時,佛教義理的規(guī);揪邆淞耍辉谶@樣一種環(huán)境下,達摩大師要來傳“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禪法,就有相當(dāng)大的困難。達摩祖師到了南京,跟梁武帝一席問答,相互之間不能默契。所以他只好辭別金陵,沿著往長安的路線北上,后來抵達河南嵩山。

  在嵩山,達摩祖師九年面壁,等一個人來。從九年面壁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可以想見當(dāng)時弘揚禪宗法門的艱難。經(jīng)過九年的等待,才有一位叫神光的僧人到嵩山去依止達摩禪師,求“安心法門”。這個公案大家都很熟悉。神光后來叫慧可,是由菩提達摩給他改的名。

  慧可,也就是二祖,從達摩那里得到安心法門,是中國禪宗的開始。

  經(jīng)過兩百多年的傳承,禪宗傳到了六祖慧能。在六祖以前,都是一個人傳一個人,所謂六代傳燈。這六代,基本上是單傳。為什么是單傳?并不是不想多傳,而是難得其人。這當(dāng)中,從二祖到三祖、四祖,都是信受的人很少。

  四祖就是湖北黃梅雙峰山的道信大師。四祖道信禪師的道場,現(xiàn)在叫正覺禪寺。那個地方非常好,是一個出人才的地方。從四祖開始,禪宗才開始設(shè)立道場,建立了傳法的基地。據(jù)文獻上描述,四祖“大敞禪門,廣接徒眾”。也就是說,禪宗到了四祖,才真正逐步地打開了局面。

  從四祖開始,不但是傳法打開了局面,在生活資源方面,他也另辟蹊徑,自耕自食,自己來養(yǎng)活自己,真正走出傳法的困境。由此可以看出,當(dāng)時廣大的信眾資源,都是在弘揚教義的法師們掌握之下;傳心地法門,在當(dāng)時還不能夠被很多的人接受。沒有信眾資源,在生活上一定是很困難的。在中國,僧人托缽乞食行不通,又沒有信徒資源,怎么辦呢?在山區(qū)里,只能自耕自食。四祖的道場號稱住有五百人,自己開田,自己種糧食,自謀生活。由此以后,四祖?zhèn)魑遄,五祖(zhèn)髁,才真正使禪宗在中國開了花。

  中國禪宗的起源大略如此:達摩祖師開其端,二祖三祖承其緒,四祖五祖六祖正式開創(chuàng)出規(guī)模。六祖以后,禪宗才得以發(fā)展。這期間,經(jīng)過了二百多年艱苦的傳法階段。

  禪到底是什么?作為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它是離開語言文字的,不是用邏輯思維可以解決的,只能用“以言遣言”的方法提示一下。至于究竟什么是禪,或禪是什么,還得我們自己切身去體會。

  摘自:凈慧長老《生活禪鑰》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