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四月初十 云門宗創(chuàng)始人文偃禪師圓寂紀念日
農(nóng)歷四月初十,晚唐五代禪宗高僧、云門宗開山祖師文偃禪師圓寂紀念日。
文偃禪師(864-949年),俗姓張,浙江嘉興人,唐懿宗咸通五年(864年)出生,是云門宗禪的創(chuàng)始人。
文偃禪師的出塵很早,《禪林僧寶傳》卷二說他“少依兜率院得度”,而《五燈會元》卷十五說他“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宋人慧洪所作的《禪林僧寶傳》中,載文偃“性豪爽,骨面豐頰,精銳絕倫,目纖長,瞳子如點漆,眉秀近睫,視物凝遠”,而《五燈會元》亦謂文偃幼年“敏智生知,慧辯天縱”?梢姡馁茸杂拙捅憩F(xiàn)出了他的不同凡俗之處。
成年后,文偃在毗陵(今江蘇常州)戒壇受具,發(fā)心參學。首先參訪的是睦州陳尊宿(道蹤),通過這次參學,文偃在禪道上終于得了一個入處,于是文偃又在睦州的指使下,去參雪峰義存。文偃的得道是在雪峰,在住山后的開示中也經(jīng)常說:“南有雪峰,北有趙州”,可見,他對于當時叢林中的諸彥,其首肯的也只有這兩位大德。文偃在雪峰那里悟道后,曾親近雪峰達一年,在《廣錄》卷下中,還記載了雪峰門下有僧舉《參同契》問“如何是‘觸目不會道,運足焉知路’?”雪峰道:“蒼天!蒼天!”那個參學的僧人不明,卻問文偃,文偃道:“三斤麻,一匹布”,其僧曰:“不會。”文偃說:“更奉三尺竹。”文偃也因為此次的禪機脫穎而出,頗得雪峰的知重。
義存圓寂后,文偃去參學靈樹如敏禪師,如敏圓寂,南漢王劉巖請文偃說法,文偃此后才大弘法教于韶陽。文偃在掌靈樹的第二年,他便在韶州“為軍民開堂”。癸未歲(923年),文偃率領徒眾開發(fā)云門山,“創(chuàng)構梵宮,數(shù)載而畢”,“層軒邃宇而涌成,花界金繩而化出”,“雕楹珠網(wǎng),莊嚴寶相,合雜香廚,贈額‘光泰禪院’”?梢哉f,這是南宗禪有史以來寺院建筑中最具規(guī)模、最為豪華的一座,與當年叢林中的前輩們的茅舍草庵相比,委實乎不可同年而語。
一時,“天下學侶望風而至”,云門宗風,遂大興于嶺南。戊戌歲(926年),文偃被詔入闕開法,劉王賜號“匡真”。后來,文偃返回本院,南漢王朝對他仍然頻加賞賚。943年,劉晟稱帝,復詔文偃入內(nèi)殿供養(yǎng),月余,卻回武水(今廣東韶關之西北)。文偃在韶陽一帶弘教,前后達三十多年,他創(chuàng)立了云門宗,恢弘了雪峰禪法。南漢干和七年(949年)四月十日,文偃趺坐西逝,遂塔全身于光泰禪院之方丈,南漢王賜其塔院為“瑞云”之院,塔曰“寶光”。文偃圓寂后十七年,曾托夢給雄武節(jié)度使推官阮紹莊,囑他為之開棺。當打開文偃的棺材時,見文偃的遺體“顏容如昔,髭猶生,遂具表聞奏。”南漢王劉金長認為“金剛不敗之身”,遂許群僚士庶、四海番商俱入內(nèi)庭瞻禮”。當時,“瑤林畔千燈接晝,寶山前百戲連霄”,文偃的全身舍利以“七寶裝龕,六銖裁服”,其盛況空前,古今難倫。
文偃的弟子百余人,“散在諸方,或性達禪機,或名高長者”,“或典謀法數(shù),或領袖沙門”。在《景德錄》中,收有其門人之傳記達六十一人,而在《五燈會元》中,其門人有機緣語傳世者就有七十七人之多。文偃擁有如此興旺的法嗣,他在五代時期的叢林中,必然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因而叢林中也曾一度有“云門天子,臨濟將軍”的提法。
文偃禪師在靈樹、云門兩寺大力弘揚禪法,機鋒險峻,門風殊絕,世稱“云門文偃”。在化導學人時,習慣以一個字說破禪旨,因此禪林中有“云門一字關”的美稱。此外,文偃禪師還常以“顧、鑒、咦”這三個字啟發(fā)禪者,因此又有“云門三字禪”的說法。
文偃禪師創(chuàng)立了云門宗,恢弘了雪峰禪法。法語、偈頌、詩歌等由門人守堅編錄為《云門匡真禪師廣錄》三卷、《語錄》一卷,至今留存于世。文偃禪師傳法弟子眾多,有實性、圓明、明教、道謙、智寂等八十八位。
文偃禪師的悟道因緣
時,睦州陳尊宿住龍興寺。陳尊宿,黃檗希運禪師之法嗣,每日以編織草鞋為生,叢林皆稱之為“陳蒲鞋”,或者直接稱為“睦州”。其接人一向以機鋒險峻著稱,平時經(jīng)常閉門不出,不輕易接引來參者。一日,文偃禪師來到睦州,可是睦州和尚一見他,故意裝作沒看見,馬上關上門,文偃禪師于是上前敲門。
睦州和尚問:“誰?”文偃禪師道:“某甲。”
睦州和尚又問:“作甚么?”文偃禪師道:“己事未明,乞師指示。”
睦州和尚開門看了他一眼,一句話也不說,又重新關上門。
第二天,文偃禪師又前往扣門造訪,睦州和尚仍然閉門不出。到了第三天,睦州和尚才開門,他剛將門打開一線,文偃禪師便使頸往里面擠,睦州和尚一把擒住他說:“道!道!”
文偃禪師正要開口答話,睦州和尚卻一把將他推出門外,說道:“秦時轢鉆(用來比喻無用之物)。”說完又猛地關上門,將文偃禪師的一只腳給擠傷了。文偃禪師豁然有省。
文偃禪師悟道后,繼續(xù)留在睦州和尚身邊請益。數(shù)年后,睦州和尚便指點他前往福州,參禮雪峰義存禪師。
雪峰禪師是德山宣鑒禪師的弟子,當時在福州象骨山雪峰莊廣福院傳法,座下徒眾有千余人。
一日,文偃禪師來到雪峰莊上,尚未上山禮拜,見有一位僧人從身邊經(jīng)過,便問:“上座今日上山去耶?”那僧道:“是。” 文偃禪師道:“寄一則因緣,問堂頭和尚(即方丈和尚),只是不得道是別人語。”那僧道:“得(可以)。”
文偃禪師道:“上座到山中見和尚上堂,眾才集便出,握腕立地曰:‘這老漢項上鐵枷,何不脫卻?’
那僧上山后,便依教奉行。雪峰禪師見那僧這樣說話,迥異常人,心生詫異,便下座揪住那僧,說道:“速道!速道!”那僧卻無言以對。雪峰禪師于是將那僧推開,說道:“不是汝語。”僧狡辯道:“是某甲語。”雪峰禪師道:“侍者將繩棒來。”那僧一見要受罰,只好承認道:“不是某語,是莊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來道。”
雪峰禪師一聽,非常高興,便向大眾道:“大眾去莊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識來!”第二天,文偃禪師上山禮拜雪峰和尚。雪峰一見,便道:“因甚么得到與么地(見地)!”文偃禪師聽了不語低頭。從此以后,雪峰與文偃禪師,師資道合。經(jīng)過幾年的磨練,雪峰禪師終于將宗門密印傳授給文偃禪師。
文偃禪師受法后,不久即離開雪峰,四方參禮。其鋒辯險絕,一時叢林盡聞。后抵韶州曲江靈樹。在此之前,知圣(如敏)禪師住靈樹二十年,沒有請立首座和尚,大眾都很奇怪,經(jīng)常勸他迎立首座和尚。知圣禪師道:“我首座生也”。過了幾年,知圣禪師道:“我首座牧牛也”。又過了幾年,知圣禪師道:“我首座行腳也”。又過了幾年,忽一日,知圣禪師令鳴鐘集眾,到三門外迎接首座和尚。大眾剛一出山門,文偃禪師正好來到。于是,文偃禪師便住靈樹,充當首座和尚。一時大眾無不驚服。
南漢高祖乾亨元年(917),知圣禪師示寂。韶州刺史何希范奉高祖之命,請文偃禪師繼任靈樹之法席。后文偃禪師又于乳源云門山別創(chuàng)新寺,盛傳雪峰宗旨。世稱云門宗。
文偃禪師示寂于乾和七年(949),春秋八十六歲。
文偃禪師公案六則
公案一:一絲不掛
文偃禪師住世時經(jīng)常以言句教化弟子。一次他上堂時說:“我事不獲已,向你諸人道,直下無事,早是相埋沒了也。更欲踏步向前,尋言逐句,求覓解會。千差萬別,廣設問難。贏得一場口滑,去道轉(zhuǎn)遠,有甚么休歇時?此事若在言語上,三乘十二分教豈是無言語?因甚么更道教外別傳?若從學解機智得,祗如十地圣人,說法如云如雨,猶被呵責,見性如隔羅毅。以此故知一切有心,天地懸殊。雖然如此,若是得底人,道火不能燒口,終日說事,未嘗掛著唇齒,未嘗道著一字。終日著衣吃飯,未嘗觸著一粒米,掛一縷絲。雖然如此,猶是門庭之說也。須是實得恁么,始得。若約衲僧門下,句里呈機,徒勞佇思。直饒一句下承當?shù),猶是瞌睡漢。”
文偃禪師在這段法語中指出,修行是很自然的事情,都是在平常生活中來實現(xiàn)的。但是卻有一些的修道者自我束縛,作知解情見,把原本活潑自然的禪風弄得高深莫測。反而失去了純樸禪風的真趣。若是能夠“終日說事,未嘗掛著唇齒,未嘗道著一字。終日著衣吃飯,未嘗觸著一粒米,掛一縷絲”,則是真正悟入禪境。
公案二:西天路遙
文偃禪師一日打椎說:“妙喜世界百雜碎,托缽向湖南城里吃粥飯去來。”上堂:“諸兄弟盡是諸方參尋知識,決擇生死,到處豈無尊宿垂慈方便之詞?還有透不得底句么,出來舉看,待老漢與你大家商量。有么有么?”時有僧出,擬伸問次,師曰:“去去西天路,迢迢十萬余。”文偃禪師這幾句法語告訴弟子,不要以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滿足,需要知道,真正的修行是遙遠艱難的工作,若有一點見解就自認為證道,這會去西方更加遙遠。因此,需要在不斷解疑釋惑中明了禪語的深意。
公案三:貴圖天下太平
—次,文偃禪師上堂說法,舉:“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師曰:“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卻,貴圖天下太平。”之所以要打殺佛祖,就是因為人佛無二,不可無事生非,設置一個外在于自性的佛祖。云門宗主張,對圣境、佛祖都不可留戀:“黃金地上,具眼者未肯安居。荊棘林中,本分底留伊不得”,從對圣境、佛祖的迷戀中轉(zhuǎn)身而出,回歸于日常的平凡世界,才是了悟。牛頭未見四祖時是“富貴多賓客”,既見之后則“貧窮絕往還”,再也不留戀粘滯于圣境。“鐘聲清,鼓聲響,早晚相聞休妄想”,一旦了悟,則自己就是佛祖。
云門宗風一向以簡潔明快,于只言片語間教化學人。云門宗宗風陡峻,以簡潔明快、不可擬議的手法破除參禪者的執(zhí)著,返觀自心。云門宗既不像臨濟宗那樣棒喝峻烈,也不像曹洞宗那樣叮嚀綿密,而是以激烈的言辭,指點迷津,剿絕情識妄想 。
《五家宗旨纂要》云:“云門宗風,出語高古,迥異尋常……超脫意言,不留情見。”而本段話卻有近似臨濟宗的呵佛罵祖的家風,其目的在于截斷學人的妄想情思,使學徒轉(zhuǎn)機,無所用心,立悟世諦門中一法不立。與此相類的還有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說:“山河大地。”問:“向上更有事也無?”師說:“有。”僧問:“如何是向上事?”師說:“釋迦老子在西天,文殊菩薩居東土。”僧又問:“如何是云門山?”師曰:“庚峰定穴。”問:“如何是大修行人?”師曰:“一榼在手。”上堂,因聞鐘聲,乃曰:“世界與么廣闊,為甚么鐘聲披七條?”問:“一生積惡不知善,一生積善不知惡。此意如何?”師曰:“燭。”問:“如何是和尚非時為人一句?”師曰:“早朝牽犁,晚間拽杷。”舉雪峰云:“三世諸佛向火焰上轉(zhuǎn)大法-輪。”師曰:“火焰為三世諸佛說法,三世諸佛立地聽。
公案四:剜肉補瘡
文偃禪師反對直接以言句教化學徒。文偃禪師指出,大道觸目現(xiàn)前,參禪者卻舍此他求,殊不知“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真如佛性如同滿月,乾坤六合都沐浴著它的光芒,條條大路都通達了悟之境。 “八萬四千深法門,門門有路超乾坤。如何個個踏不著?只為蜈蚣太多腳。不唯多腳亦多口,釘嘴鐵舌徒增丑。拈椎豎拂泥洗泥,揚眉瞬目籠中雞。要知佛祖不到處,門掩落花春鳥啼。”只要悟入任何一則法門,都可立地成佛。可人們偏不腳踏實地,心神散逸,利舌巧口,沉醉于禪機問答,以致于不得其門而入。殊不知佛祖難到的禪悟極境,是“門掩落花春鳥啼,”的靜謐內(nèi)斂、生機遠出的內(nèi)證境界。
文偃禪師一次上堂說:“舉一則語,教汝直下承當,早是撒屎著汝頭上也。直饒拈一毫頭,盡大地一時明得,也是剜肉作瘡。雖然如此,汝亦須是實到這個田地始得。若未切,不得掠虛,卻須退步向自己根腳下推尋,看是個甚么道理?實無絲毫許與汝作解會,與汝作疑惑。況汝等各各當人有一段事,大用現(xiàn)前,更不煩汝一毫頭氣力,便與祖佛無別。自是汝諸人信根淺薄,惡業(yè)濃厚,突然起得許多頭角,擔缽囊,千鄉(xiāng)萬里受屈作么?且汝諸人有甚么不足處?大丈夫漢阿誰五分,獨自承當?shù)茫q不著便,不可受人欺謾,取人處分。才見老和尚開口,便好把特石驀口塞,便是屎上青蠅相似,斗唼將去,三個五個,聚頭商量,苦屈兄弟。古德一期。為汝諸人不奈何,所以方便垂一言半句,通汝入路。知是般事拈放一邊,自著些子筋骨。豈不是有少許相親處?快與快與,時不待人。出息不保入息,更有甚么身心別處閑用?切須在意。珍重!”文偃禪師在這段公案中指出,禪宗的修證需要人自證自悟,不需要尋言逐句。若人要從言句上悟入,便與云門宗的宗旨相違。所以他說“才見老和尚開口,便好把特石驀口塞,便是屎上青蠅相似……”
公案五:春來草自青
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文偃禪師說:“春來草自青。”
文偃禪師認為山河大地、翠竹黃花都是自性的顯現(xiàn),山山水水都是真如。只要以一顆純明無染的素心去對應,便會沐浴在自然物象靜謐而明潔的光輝中,從而在風月山水中感受到永恒絕對的自性,并獲得“秋云秋水,看山滿目。這里明得,千足萬足”的圓滿自足。
公案六:失卻半年糧
曾經(jīng)有人想游方參學,告訴文偃禪師,師說:“直須在意,莫空游州獵縣,橫擔拄杖,一千里二千里,走這邊經(jīng)冬,那邊過夏,好山好水堪取性,多齋供,易得衣缽,苦屈苦屈,圖他一粒米,失卻半年糧。如此行腳,有甚么利益?信心檀越,把菜粒米,作么生消得?直須自看,無人替代。時不待人,忽然一日眼光落地,到前頭將甚么抵擬?莫一似落湯螃蟹,手腳忙亂,無汝掠虛說大話處。莫將等閑空過時光,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不是小事,莫據(jù)目前。俗人尚道:‘朝聞道,夕死可矣。’況我沙門,合履踐個甚么事?大須努力,珍重!”
禪師認為,修行只在自己的心意,那些想游方之人,并不了解這些,反而浪費了自己的時光。何況接受信施,若不成道業(yè),難以消化,不如自己謹慎,自修自證。他的另一則法語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師上堂: “故知時運澆漓,代干像季,近日師僧北去言禮文殊,南去謂游衡岳,恁么行腳,名字比丘,徒消信施?嘣眨】嘣!問著黑漆相似,只管取性過時。設有三個兩個狂學多聞,記持話路,到處覓相似語句,印可老宿,輕忽上流,作薄福業(yè),他日閻羅王釘釘之時,莫道無人向你說。若是初心后學,直須擺動精神,莫空記人說處,多虛不如少實,向后祗是自賺戶有甚么事,近前。”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學佛者在聞思修的過程中,應當遵循四依法
- 如何供香?供香的方法
- 我們要學會借境修行,不被境所牽
- 人生苦短,應學會善待自己
- 什么是原始佛教,主要教義是什么?
- 怎樣把五戒十善落實到現(xiàn)實生活工作中去?
- 佛教的世尊是誰?
- 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人生自然會越過越快活
- 如何在修行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在家修行]學佛者在聞思修的過程中,應當遵循四依法
- [佛學常識]如何供香?供香的方法
- [在家修行]我們要學會借境修行,不被境所牽
- [佛與人生]人生苦短,應學會善待自己
- [佛學常識]什么是原始佛教,主要教義是什么?
- [明海法師]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漢傳人物問答]如何平衡努力和舍,怎么判斷自己已經(jīng)足夠努力了?
- [人物故事]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在家修行]怎樣把五戒十善落實到現(xiàn)實生活工作中去?
- [生活故事]施者的放下
- [佛經(jīng)故事]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佛學常識]佛教的世尊是誰?
- [妙法蓮華經(jīng)]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的解釋
- [綠茶]乾隆與龍井茶的故事
- [漢傳人物問答]怎樣觀察自己內(nèi)心的念頭?
- [佛化家庭]孩子不聽話,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