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般若凈土中道實相菩提論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毗婆尸佛經(jīng)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
- 凈土修學(xué)導(dǎo)引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百喻經(jīng)》原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原文
- 凈土探微
- 彌勒凈土論【松本文三郎 著】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慈悲道場懺法
- 大乘無上續(xù)論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佛說七佛經(jīng)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般泥洹經(jīng)原文【西晉 白法祖譯】
- 般泥洹經(jīng)
- 中阿含經(jīng)
- 佛說千佛因緣經(jīng)
- 《賢劫經(jīng)》原文
- 安樂集
- 歧路指歸
- 清蓮飄香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凈土風光
-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 了然法師:入香光室
- 思歸集
- 導(dǎo)歸凈土
- 印光大師文鈔
- 李濟華居士遺集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持戒即是做事
做事恰恰是檢驗持戒,可以說持戒就是做事,因為戒是對身語的規(guī)范,持戒要專注以后再能斷惑,持戒不能直接斷惑。有一個比喻,戒像抓賊,定像綁賊,慧像殺賊。持戒可以判斷哪些行為是對,可以做,哪些行為是錯,不能做。持續(xù)的持戒就是定,持戒才有能力判斷煩惱。沒有持戒,沒有所作所為,談不到定和慧。
佛陀滅度后第二年,大迦葉尊者組織了上座部第一次結(jié)集,主要是把佛陀之前的言教收集起來,當時首先收集的就是律藏。之前曾有過疑問為什么那么多重要的經(jīng)論不結(jié),偏偏先結(jié)律藏,覺得經(jīng)論對于度化眾生來說更重要。前幾天讀《行事鈔資持記——隨戒釋相篇》時找到了答案:“毗尼藏者,佛法壽命;毗尼藏住,佛法方住,故先結(jié)之。”戒律竟然如此重要,能決定佛法的壽命,如果法都滅了,談何經(jīng)論呢?我們佛弟子有責任把戒律學(xué)好并傳承弘揚下去,就像師父說的“紹隆佛種,續(xù)佛慧命”。在我們的無限生命中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了。如果佛法都沒了,其他的根本就談不上。這也更加激發(fā)我學(xué)好戒律的決心。
另外戒律和經(jīng)論相比側(cè)重點也不同,《鈔記》中說“余經(jīng)但泛明化跡,通顯因果;事隨理通,言無所寄;意實深遠,昏情未達;雖欲進修,鮮得其要;多滯筌相,由迷教旨。今戒律大藏,住持功強;凡所施造,并皆粗現(xiàn);以人則行服異世,法則軌用有儀;住即與俗不同,雜行條然自別。”從戒律入手更容易深入,法都是相通的,戒律學(xué)好了其他的法類自然也就容易了。
二、戒與孝
論云:戒名為孝。
三藏之中,許多部經(jīng)都講到佛陀因地孝行,其中一部經(jīng),名為《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感人至深。為救父母,菩薩割自身肉供養(yǎng),余鮮血殘肉亦予眾生。
西方三圣,彌陀左侍的大勢至菩薩,頭頂寶瓶,內(nèi)有無量智慧光明,瓶中所盛為父母遺骨。
祖師大德孝行更是難以枚舉,《高僧傳》中所述甚詳。蓮池大師集《緇門崇行錄》中,即有孝行一章。目連救母、道紀親供、悟道報父、擔母聽學(xué)等等,在世俗亦是佳話。
于此,圓拙老法師,亦是表率。
圓公上人二十六歲于廣化寺剃度出家,兩年之后依倓虛法師學(xué)天臺教觀,之后入閩南佛教養(yǎng)正院依弘一大師學(xué)律,并侍從大師往青島湛山寺講律。而后又依止印光大師修學(xué)念佛法門。圓公四十一歲時,以父親病重,無人奉養(yǎng),于是退戒返俗,侍奉父親三年。后父親往生,圓公如禮營葬后,再返廣化寺二度出家。文革期間,竭盡心力保護弘一大師遺著;而后又培養(yǎng)五比丘及師父。今時佛法住持,離不開圓公的付出與努力。
律中講師資相攝。圓公也曾收過一個徒弟,但出家沒幾年便病死了,圓公將責任攬歸自己,認為師父沒當好,沒有照顧好徒弟,就把這個弟子的骨灰背在身上,近四年余。福建的氣候非常炎熱,那么長的時間,就一直背著,四季不離,睡覺廁所都帶著。大家看著很心痛,勸他也總勸不動。后來林子青居士在泉州建弘一法師的塔,請求圓公說,您一生敬仰弘一法師,現(xiàn)在要建弘一法師的塔,您弟子的骨灰,能不能讓您的弟子和弘一法師在一起,這樣對他來講是最大福報,后來圓公同意了。這就是圓公的行持。
《行事鈔》文云:冰潔其身,玉潤其德,能生善種,號曰福田。
身中所納的戒體如清潔的凝冰,所彰顯的戒德如溫潤美玉一樣高尚。如此自化利他,方堪為福田。
三、戒體與隨行
戒律是出家人的根本,關(guān)于受戒和持戒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是說受戒得到戒體像是建立一圈院墻;而持戒隨行,像是在此院墻內(nèi)營造樓閣,二者缺一不可。有了受體沒有隨行,好比空圍了院落,里面什么也沒有;而只有隨行沒有受體,好比建了一個樓閣,卻沒立院墻,總有被洗劫一空之患。
四、止持與作持
持戒講究止作持犯,意思是應(yīng)止則止是名持,應(yīng)止而作即為犯;反之亦然。止作持犯不但是持戒須知的必然規(guī)律,也是一切善法生起應(yīng)遵守的準則?蓪⒋藨(yīng)用在讀書做學(xué)問上,比如讀書時用心領(lǐng)會、揣摩可為作持,不放逸散亂、胡思亂想可為止持;反之,“書在人前心在天”是為作犯,讀書而不去用心、不去發(fā)奮、不去堅持是為止犯。“斯斯然讀書之道也,亦藏其持犯之正見,真乃為‘森然萬境,何事非持’。”由此而知,佛陀的教法,不但是明了解脫之靈丹,亦可為世出世善法生起之依憑啊。
善哉,戒法!真是懂得了持戒,即是懂得了行事;懂得了行事,即是懂得了生生增進乃至究竟解脫之方法也。
五、持戒在事中
回顧師父關(guān)于持戒的開示,很受益。將師父的開示與大家分享。
師父說:“道次第就是個人修行心路歷程的最好說明,是佛菩薩從悟境中開演出來,我們要學(xué)習、消化才能用得上。如何消化?就是在做事中,遇到困難時,學(xué)習用道次第去解決,與佛理去會通。你們的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很大程度上不是理論上沒有指導(dǎo),而是事情上得不到指導(dǎo)。”
師父說:“理是可以虛通的,因為那只是概念上的認識。其實佛理靠我們凡夫心是不能真正體證到的,我們只是通過點滴的體會,通過比量去揣摩這些理,而實際上內(nèi)心是沒有這個境界的。但做事不同,事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要靠身語的造作,光想想是成不了事的。所以做事可以檢驗,事情做出來的,說明理也通了,理不通事是做不出來的。”
師父說:“注重事可以說就是注重戒,戒是身語的規(guī)范,你只有身語去造作才有規(guī)范,不造作還要什么規(guī)范?如果把持戒理解成不造作,那是很錯誤的。戒是與事結(jié)合,與身語造作結(jié)合,而理是與意結(jié)合的。大多數(shù)人理解錯了,以為持戒是與理結(jié)合的,那是混亂,不懂戒。成佛要發(fā)菩提心,受菩薩戒,僅僅持聲聞戒不能成佛。聲聞戒主要是從防護譏嫌出發(fā)的,也就是說,不要因為我們的行為而讓別人造惡業(yè)。菩薩戒是從利益一切眾生的角度出發(fā)的。利益眾生并不是說整天要與俗人在一起,而是要有方式方法,要有相應(yīng)的事業(yè),這樣才能真正利益眾生。比如我們辦法會,大家來念經(jīng)、搬磚頭、捐衣服,這都是事業(yè),他們就與三寶結(jié)了緣,種下了善種子。”
師父說:“我們的行為要影響到眾生,讓眾生有收獲,在這個前提下,再談防護根門、保持威儀,而不是把根律儀、威儀擺在前面。我們不能把持戒和做事對立起來,認為做事就不是修行,這是概念混亂、認識不清。做事恰恰是檢驗持戒,可以說持戒就是做事,因為戒是對身語的規(guī)范,持戒要專注以后再能斷惑,持戒不能直接斷惑。有一個比喻,戒像抓賊,定像綁賊,慧像殺賊。持戒可以判斷哪些行為是對,可以做,哪些行為是錯,不能做。持續(xù)的持戒就是定,持戒才有能力判斷煩惱。沒有持戒,沒有所作所為,談不到定和慧。小乘追求的是無余涅槃,不與眾生發(fā)生聯(lián)系是可以的,但走大乘道是不行的。”
六、持戒得自在
蕅益大師說:“心佛眾生,本無差別。以不達自性清凈,為客塵所污,遂有三界升沈。故欲出苦輪,莫先持戒。”
《菩薩總持法》上說:“戒波羅蜜者,是如來一切戒律之名號也。如來先施禁戒,然后授法。戒如城隍,心如其王,法如龍衣冠冕。譬如國主,無有城隍,不穿龍衣,不戴冠冕,不得稱為國主。如比丘不以如來禁戒止遏凡心,縱受法言,不為解脫之果。是故先施戒行,約勒比丘身心,禁縛無明,調(diào)柔性地。性地既熟,然后納其種子。以地壤故,種一收萬。是故如來一切戒律,能禁比丘身中一切過患。”
若想究竟解脫無休止的沉淪,非須先持戒不可。戒好比城隍,法好比龍衣冠冕,心王如果光有衣冠,沒有能安之所,那依舊做不了主,被業(yè)賊惑敵擒縛。如果出家人不依如來所制的禁戒防護惡源之心,規(guī)范罪藪之行,即使廣學(xué)多聞,也終不得解脫妙果。又如播種之前,先須平整、養(yǎng)護土地,才會有一個好的收成。心性之地亦如是,先須戒調(diào)服高低不平、雜草叢生的業(yè)習地,再施以悲智之水的滋養(yǎng),純熟心性,然后下種,便會“種一收萬”,得大自在,止觀雙運。
七、信心、正見、共策
為什么明明是僧團共制的規(guī)定,我不去持守?為什么明明犯一個、一個突吉羅罪,我還去犯?當然這個罪本身就微細難持,但更關(guān)鍵的是自己內(nèi)心根本沒有足夠的重視,沒有深信。能不能持是一回事,難不難是另外一回事,愿不愿持才是根本。宗教歸根到底就是一種信仰,不是一門知識,只有依教奉行了才會解脫。
我雖然還不是比丘僧,師父慈悲給我們這個機會學(xué)習戒律,那就要嚴格要求自己。要把自己當成比丘僧來要求,現(xiàn)在學(xué)著都不隨分隨力實踐,那等到是比丘僧了,再說去做,可能嗎?根本都沒這個等流,除非佛講的錯了。我雖然好多做不到,但我時時保持一顆慚愧心,保持一種懺悔心,保持一種屢敗屢戰(zhàn)的精神。正是做不到才要去做嘛!都知道了,都會了,還學(xué)什么,還做什么?所以觀念一定要正確。
同行之間的關(guān)系很重要,太近了就易開玩笑、散亂、不敬重,那持戒的心就不易生起。當然,也不能像個陌生人,對方都求上門來了,還不去幫助,不耐煩,不愿奉獻自己芝麻粒大的時間,正常的集體活動不樂意參加。這幾天準備“苦樂人生”的代課,發(fā)現(xiàn)儒家的“相敬如賓”這個度拿捏好就很適合大家共處、共學(xué)。自古以來,家里出孝子賢孫的大多是夫婦做到了相敬如賓,這樣子女才易教育出來。
八、毗尼五義
毗尼母經(jīng)云 毗尼有五義
一、懺悔:如七篇所犯,應(yīng)懺悔除,懺悔能滅名為毗尼。
二、隨順:七部眾隨順如來所制、所教受用而行無有違逆名隨順毗尼。
三、滅: 能滅七諍名滅毗尼
四、斷: 能令煩惱滅除不起名斷毗尼
五、舍: 舍有二種:一者舍所作,如十三僧殘也;二者舍見事,如舍不正見。
無始以來我們念念起妄,刻刻造業(yè)。戒如繩規(guī),能調(diào)無始習氣,斷煩惱之根,證無為之旨,超有漏之身,登菩提之路,脫生死之流,到涅槃之岸。
九、由“護戒”得“戒護”
由于攝護戒體、持戒而得到戒的保護和加持,就會破除修行障礙,得到修道的增上順緣。
若持如來的戒,就有護戒神的守護(一條戒有五位護戒神),我們的怨親債主、魔眾一般就干擾不到我們修道,而且護戒神還會時時護持策勵我們精進用功,舉了例子,如你放逸睡午覺,到了點不起,護戒神就會想辦法把你弄醒,如果是鬧鐘,你可能把他關(guān)掉而繼續(xù)睡,但護戒神有著強烈的責任心,他會有很大的力量把你弄醒,直到你起床。反之如果破戒,護戒神離去,業(yè)障容易現(xiàn)起,冤家也可能會找上門來。
- 上一篇:地藏菩薩講因果報應(yīng)
- 下一篇:32種不清凈的布施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jīng)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jīng)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讀誦無量壽經(jīng)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jīng)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nèi)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guān)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jīng)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xùn)》: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