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般若凈土中道實相菩提論
- 觀經四帖疏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毗婆尸佛經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
- 凈土修學導引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百喻經》原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
- 《大方廣佛華嚴經》原文
- 凈土探微
- 彌勒凈土論【松本文三郎 著】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慈悲道場懺法
- 大乘無上續(xù)論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佛說七佛經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般泥洹經原文【西晉 白法祖譯】
- 般泥洹經
- 中阿含經
- 佛說千佛因緣經
- 《賢劫經》原文
- 安樂集
- 歧路指歸
- 清蓮飄香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凈土風光
-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 了然法師:入香光室
- 思歸集
- 導歸凈土
- 印光大師文鈔
- 李濟華居士遺集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六度與生死輪回
寬嚴
戒、定、慧三學是佛門修持者的途徑,而大乘菩薩復于戒、定、慧之外加布施,忍辱,精進合稱六度,亦稱六波羅密多。
波羅密多是梵語,義為到彼岸。過渡的人須乘舟筏橫越中流以抵彼岸,學佛的人在生死輪回的此岸,渡過煩惱的中流,到達涅寂靜的彼岸。六波羅密多就是舟筏,行六波羅密多,就可渡過生死輪回的苦海,到達涅——解脫的彼岸。
布施度就是施舍,施舍是多方面的,并不專指錢鈔財物而言。根據本生經,釋迦牟尼佛在往昔因中修行時,曾經以頭目腦髓,肢節(jié)手足布施,舍身飼虎,割肉喂鷹等,都是高度布施的一種,時稱為內施,而以國城妻子,田園財物作布施的,稱為外施。
布施可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以己資財隨分施與的,叫做財施;以佛法導眾生,使其因而得度者,叫做法施。一切世出世間法,四諦,十二因緣,五戒十善,人天因果,皆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經中云:“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法施可以長養(yǎng)眾生慧命,令永不再感受三界輪回的苦果。救護眾生苦難,予以精神慰藉,使其遠離恐怖者,叫做無畏施。
布施不難,但要達到三輪體空的境界確不容易。三輪體空者:無布施的我,無受施的人,也無所施的物。正是金剛經上所稱的“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也就是“行慈悲而不執(zhí)有我,知無我而不斷慈悲”。只求慈悲發(fā)揚光大,不特沒有望報之心,也絕無能施之念,這是布施的最高境界。
持戒度有止惡修善的意義。修行大乘菩薩道,不但是消極地止惡,更應積極的為善,以凈化身、口、意諸業(yè),因為持戒能使真如佛性逐漸顯露,而不為妄想執(zhí)著所纏縛。
持戒有在家與出家之分,在家者受持三皈五戒,出家沙彌受持十戒,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惟菩薩受持十重四十八輕戒,不分在家出家。以其身份的不同,所持戒相亦有受持六重二八輕戒的。
忍辱度,忍是能忍的心,辱是所忍的境。也就是內心能忍受外來的侮辱及惱害而不生嗔恨。當知辱字,包括對于身心一切寒熱、饑渴、水火、刀兵、老病、死苦、蛇蝎、蚊虻,以及嗔罵、譏侮、訶毀、打罵等等苦惱。凡情最難忍受的,莫如侮辱,辱若能忍,則其他諸忍亦較易做到。
忍辱不但是忍別人給予的辱,同時更要忍自己所遭遇的境。要在窮困病苦的逆境中,忍令頹喪卑鄙之念不生;于富貴順遂的順境中,忍令驕矜沉迷之念不生;于不順不逆,萬法生滅的常境中,忍令遷流移易之心不生。
忍辱不但是忍心理上的侮辱戕害順逆諸境,且要忍生理上的饑渴寒熱創(chuàng)痛諸苦。忍辱是與內心的煩惱賊作戰(zhàn),煩惱時時在我人心頭伺機蠢動,我人若一念不忍,煩惱即在我人心上占據一個位置了。
忍辱也有三種:耐怨害忍,凡無理受人侮辱,也要忍耐不報,凡事不能忍,則一無所成,學佛的人應以忍辱為第一行門。
安受苦忍,安心忍受眾苦所迫,決不中途動搖,能安受所有苦楚,則有苦盡甘來的日子,一切皆有成就。
諦察法忍,心生邪念,意欲妄為,當此心身動搖之時,應該諦觀諸法,以及世界萬物,一切是空,于此無自性空,能夠有所悟入,深信忍可,是為諦察法忍。
精進度純一無雜為精,鼓勇直前為進。精進者,即未生之善心令速生,已生之善心令增長;未生之惡念令不生,已生之惡念令速斷。修菩薩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當以純一直進之心,斷妄念,去執(zhí)著,顯發(fā)真如妙心,自度度人,無有退墮。
精進也有三種:莊嚴精進,攝善精進和利生精進。
莊嚴精進,精在此即當勤勉,進即進步,凡是創(chuàng)造事業(yè)或學佛的人,都要勤勉,進行所業(yè),立志堅強,遠離薄弱,則沒有不成功之理。
攝善精進,無論布施,持戒,忍辱等等,都要用心持久修習,不可一曝十寒,不敢放逸,否則前功盡棄。
利生精進,利益眾生,不生疲倦,是故應勤,修諸功德,自利利他,速離眾苦。
禪定度其義為靜慮,在于度散亂。禪定可分為事理兩種,事定者,依心攝境。理定者,如大乘起信論所說:“住于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于正念。”略言之,禪定是在于心力集中,而后產生智慧的一種定力。修禪定,須自守護六根下功夫,儒家有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之語。老子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亦此之意。
禪定亦有三種: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
世間禪,端坐不思,既無用心,亦未到定,不能為圣,亦不能為賢,但是坐禪既久,自能清凈感覺到四禪天,亦能感覺到偏空,頑空不是真空的境界。
出世間禪,單指向上,不可向下層壞處著想,應專心向善處看齊,凝神玄門,脫盡污漬,內心自然光華。
出世間上上禪,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說法時,門下弟子八萬四千眾,盡皆傾聽,當世尊講畢,手持蓮花,一切歸于沉寂,獨迦葉尊者,悟出其中妙理,破顏微笑,所謂正法眼藏,密契妙心,名上上禪。
智慧度是由禪定所證得的,即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但這種智慧,并不是世人博學多聞的有漏智,而是圓融無礙的正智。這種智能照破一切客塵煩惱,顯露真如本性。因此,修六度即在于斷煩惱,得智慧。智慧即般若,亦即佛性,若能證得智慧,就見到我們本來面目了。
智慧也有三種:一切智,道種智和一切種智。
一切智,即所謂通達諸法皆空的智慧,能得這個智慧就可斷煩惱而得解脫,但僅自覺不能覺他,是屬聲聞人所有的智慧。
道種智是可知萬有諸法的智慧,得此智慧,就可從空出假,運用佛法度化眾生。使諸所有人類,一心向善,追求真理。這是菩薩所有的智慧,要為利益眾生的。
一切種智,是最究竟的大智大慧,能圓滿的通達世出世間萬有諸法的事理,為所具有的一切種智,最圓滿,最究竟,最真實的智慧。
修六度,必須相資相行,不可缺一。因為智慧而不定,未能受用;定而不慧,未免沉迷;定慧雙修,而不持戒,便礙于積習;三學俱足而不布施,便不能攝化眾生;布施而不修三學,只種下人天福報;持戒而不能忍辱,難調嗔恚之氣;有精進而無諸度,則徒勞無功;有諸度而無精進,則始勤終懈。所以一定要六度兼修,才能圓滿大乘菩薩的二利之行,渡過生死輪回的苦海。
吾人學佛,應抱著佛陀慈悲救苦救難精神,心存利他,不為個人利欲薰心,處處向善看齊,如能照上述六度進行,不但自己一生受用不淺,而且深入人群,普渡眾生。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讀誦無量壽經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