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十八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十八 池十
五欲(出天臺四教儀)
止觀云五塵非欲而其中有味能起行人須欲之心故言五欲常能牽人入諸魔境故也(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一色欲】謂男女形貌端莊及世間寶物玄黃朱紫種種妙色能令眾生樂著無厭故名色欲。
【二聲欲】謂絲竹環(huán)佩之聲及男女歌詠等聲能令眾生樂著無厭故名聲欲。
【三香欲】謂男女身香及世間一切諸香能令眾生樂著無厭故名香欲。
【四味欲】謂種種飲食肴膳等美味能令眾生樂著無厭故名味欲。
【五觸欲】謂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衣服等種種好觸能令眾生樂著無厭是名觸欲。
又五欲(出華嚴經(jīng)隨?演義鈔)
【一財欲】財即世間一切貲財也謂人以財物為養(yǎng)己之資故至貪求戀著不舍是為財欲。
【二色欲】色即世間青黃赤白及男女等色也謂人以色悅情適意故至貪求戀著不能出離三界是為色欲(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三飲食欲】飲食即世間肴膳眾味也謂人必假飲食資身活命故至貪求樂著無厭是為飲食欲。
【四名欲】名即世間之聲名也謂人因聲名能顯親榮己故至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是為名欲。
【五睡眠欲】睡眠即情識昏昧而睡眠也謂人之睡眠亦有時節(jié)若怠墯放縱樂著無厭是為睡眠欲。
五蓋(出法界次第)
蓋即蓋覆之義謂諸眾生由此貪等五惑蓋覆心識而于正道不能明了沉滯三界不能出離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一貪欲蓋】貪欲者引取無厭曰貪希須樂慕為欲謂諸眾生貪愛世間男女色聲香味觸法及財寶等物無有厭足以此貪欲蓋覆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fā)生沉滯三界不得出離故名蓋也。
【二瞋恚蓋】瞋恚者即忿怒之心也謂諸眾生或于違情境上或追憶他人惱我及惱我親而生忿怒以此瞋恚蓋覆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fā)生沉滯三界不得出離故名蓋也。
【三睡眠蓋】睡眠者意識惛熟曰睡五情闇冥曰眠謂諸眾生以此睡眠蓋覆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fā)生沉滯三界無有出期故名蓋也(五情者即眼耳鼻舌身五根也)。
【四掉悔蓋】掉悔者掉動也身無故游行為掉掉已思惟心中憂惱為悔謂諸眾生以此掉悔蓋覆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fā)生沉滯三界無有出期故名蓋也。
【五疑蓋】疑者猶豫不決之義即癡惑也謂諸眾生無明暗鈍不別真?zhèn)为q豫之心常無決斷以此疑惑蓋覆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fā)生沉滯三界無有出期故名蓋也。
五慳(出成實論)
【一住處慳】謂有眾生心作是念于此之處唯獨我住不容余人是名住處慳。
【二家慳】謂有眾生心作是念獨我出入此家不容余人設有余人我當于中為勝是名家慳。
【三施慳】謂有眾生心作是念我于此中獨得布施勿與余人設有余人勿令過我是名施慳(過我者謂所施過多于我也)。
【四稱贊慳】謂有眾生心作是念獨稱贊我勿贊余人設贊余人勿令勝我是名稱贊慳。
【五法慳】謂有眾生心作是念獨我能知諸經(jīng)深義秘惜隱藏不為人說是名法慳。
五苦(出析玄記)
【一生老病死苦】謂眾生初受生時在母腹中窄隘不凈及出胎時冷風觸身如被物刺至于衰老氣力羸劣動止不寧復有疾痛寒熱所惱至于命終四大分離神識飄散此等因緣悉皆是苦是為生老病死苦(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
【二愛別離苦】謂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是為愛別離苦。
【三怨憎會苦】謂常所憎惡之人欲其遠離而反共聚是為怨憎會苦。
【四求不得苦】謂于世間色聲之境及一切利養(yǎng)種種可愛樂者心欲而不能得是為求不得苦。
【五五陰盛苦】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陰即蓋覆之義謂能蓋覆真性不令顯發(fā)也盛即盛大之義謂前諸苦皆是五陰之所聚集是為五陰盛苦。
五心裁(出成實論)
【一疑佛】疑佛者謂眾生心作如是念佛為大耶富蘭那等為大耶由此疑念不信佛是智人惡口讒謗裁斷自心善根故名心裁(梵語富蘭那無翻即空見外道謂一切法無所有如虛空不生滅也)。
【二疑法】疑法者謂眾生心作如是念佛法為勝耶韋陀等法為勝耶由此疑念不信正法惡口讒謗裁斷自心善根故名心裁(梵語韋陀華言智論即外道邪智之論也)。
【三疑僧】疑僧者謂眾生心作如是念佛之弟子為勝耶富蘭那弟子為勝耶由此疑念不信三寶惡口讒謗裁斷自心善根故名心裁(三寶者佛寶法寶僧寶也)。
【四疑戒】疑戒者謂眾生心作如是念佛所說戒為勝耶雞狗等戒為勝耶由此疑念不信正戒毀破律儀惡口讒謗裁斷自心善根故名心裁(雞狗戒者即外道所持之戒謂如雞獨足而立如狗啖糞穢依此而行苦行以為持戒也)。
【五疑教化】疑教化者謂眾生心作如是念為佛所教化為正耶富蘭那等教化為正耶由此疑念不信正教惡口讒謗裁斷自心善根故名心裁。
【一堅固妄想】堅固妄想者即色陰也謂諸眾生體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想傳諸想交固以成色身經(jīng)云汝現(xiàn)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二虛明妄想】虛明妄想者即受陰也謂諸眾生欲想登高足先酸澀違順二相損益現(xiàn)馳是則受陰無體虛有所明經(jīng)云汝今現(xiàn)前順益違損二現(xiàn)驅(qū)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三融通妄想】融通妄想者即想陰也謂眾生念慮是虛情色身是實質(zhì)雖虛實不倫而能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心生虛想形取實物其心形異用而能相應者由想通之也至于窹??心境相隨而無間斷者皆妄想也經(jīng)云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四幽隱妄想】幽隱妄想者即行陰也謂眾生一期色身生化之理自幼至衰無暫停息運運密移體遷無覺經(jīng)云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隱第四妄想(一期者從生至死也)。
【五顛倒妄想】(亦名微細精想)顛倒妄想者即識陰也謂眾生識精之湛非真湛然如急流水望似恬靜其實流急細不可見經(jīng)云則湛了內(nèi)罔象虛無名為第五顛倒微細精想。
五散亂(出華嚴孔目)
【一自性亂】自性散亂者謂五識不守自性隨逐外境念念變易也(五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也)。
【二外散亂】外散亂者謂意根馳動隨逐外塵起種種分別也。
【三內(nèi)散亂】內(nèi)散亂者謂心生高下念念遷流不定也。
【四粗重散亂】粗重散亂者謂計我我所等粗重之法不得解脫也(計我者謂于色身之中妄計為我也我所者色身及財宅眷屬也)。
【五思惟散亂】思惟散亂者謂棄舍大乘憶念小乘不得寂靜也。
土有五種(出華嚴經(jīng)?)
【一唯性土】唯性者即如來所證法性之體也謂如來之體身外無土土外無身身土不殊唯一法性是名唯性土。
【二雙泯土】謂如來身土一如融通無礙猶若虛空性相俱寂是名雙泯土。
【三俱性相土】謂如來以如實智變化無邊相海眾寶莊嚴隨眾生心示現(xiàn)國土境界種種性相是名俱性相土。
【四融三世間土】隔別名世間差名間三世間者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也謂如來法界之身遍一切處以一切眾生國土即是如來清凈法身如來之身能為眾生身及國土虛空身交徹混融無障無礙是名融三世間土(有情世間即眾生世間器世間即國土世間智正覺世間即佛世間)。
【五總攝土】謂如來所證十身西智一一圓融稱性周遍言一土則融一切土舉一身則攝一切身法法互融塵塵無礙是名總攝土(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如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四智者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也)。
土體五重(出華嚴經(jīng)隨?演義鈔)
【一真如】真如者乃真實無妄之理即法性土之體也此清凈法身所依之土以由法身無相土亦如是身土雖分體原不二故真如為體也。
【二真智】真智者乃根本無分別智即實報土之體也此是如來圓滿報身所依之土以由實智功圓萬德成就體無分別境智一如故以真智為體也(根本無分別智者如來惑業(yè)凈盡親證本有圓明之智此智照了萬法不待分別也)。
【三本識】本識者乃根本清凈識心即色相土之體也此是如來微塵相海身所依之土以由;無邊相好具足莊嚴悉備性相如如故以本識為體也。
【四四塵】四塵者色香未觸也此之四塵乃后得智所現(xiàn)之色相即他受用土之體也此是如來他受用身所依之土以由利他行滿隨諸菩薩所宜變化而現(xiàn)種種上妙色相諸塵境界故以四塵為體也(后得智者即根本智后所得之智也他受用者因他機感見而受用也)。
【五諸事】諸事者乃成事智即變化土之體也此是如來化身所依之土以由往昔修習利他因緣故能隨諸有情心之所宜而現(xiàn)種種凈穢國土令其成辦眾事故以諸事為體也。
大劫五喻(出大藏一覽)
【一草木喻】謂大千世界草木皆寸斬為籌人間百年但取一籌取盡此籌乃為一劫是名草木喻(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
【二沙細喻】謂殑伽河廣四十里滿中沙細如面人間百年但取一粒取盡此沙乃為一劫是名沙細喻(梵語殑伽華言天堂來謂其從高處流來也)。
【三芥子喻】謂有城四方而各百里其中滿堆芥子人間百年但取一粒取盡此芥乃為一劫是名芥子喻。
【四碎塵喻】謂以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人間百年但取一塵取盡此塵乃為一劫是名碎塵喻。
【五拂石喻】謂一石廣二由旬厚半由旬兜率天一百年以六銖衣拂一遍拂盡此石乃為一劫是名拂石喻(梵語由旬華言限量梵語兜率華言知足六銖衣者謂衣重六銖也)。
末世五法令正法不滅(出十誦律)
【一尊重正教】謂諸比丘唯依正教進修遠離小乘及諸外道偏邪之說是故能令正法不滅(梵語比丘華言乞士)。
【二止息嗔惡】謂諸比丘常行忍辱不生瞋恚德譽遠聞令人歸仰是故能令正法不滅。
【三敬事上座】謂諸比丘于大德之人居上座者恭敬順事勤求法要是故能令正法不滅。
【四愛樂正法】謂諸比丘于上座所聞說妙法深生愛樂歡喜奉行是故能令正法不滅。
【五善誨初智】謂諸比丘于大乘法方便演說令初心習學之人有所依憑進修于道是故能令正法不滅。
末法五亂(出法苑珠林)
【一當來比丘從白衣說法】梵語比丘華言乞士謂末法之時白衣詐稱師范無識比丘反從彼而受學也。
【二白衣居上座比丘處下】謂末法之時白衣詐言我解大乘坐當居上比丘行微坐宜處下也。
【三比丘說法不行聽受】謂末法之時比丘說法不行承受而聽白衣所說之法受而不舍也。
【四魔說為真正法為偽】謂末法之時魔之所說以為真道而以佛之正法反為不真也。
【五當來比丘畜養(yǎng)妻子】謂末法之時比丘不持戒律畜養(yǎng)妻子與俗無異也。
五五百年(出華嚴經(jīng)隨?演義鈔)
五五百年者乃如來出世正像末法之年數(shù)也謂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今以二千五百年分為五者其初二五百年為正法之時有修證解脫禪定之人次二五百年為像法之時人雖有修行而無證果唯有多聞布施之者后五百年乃末法一萬年之初五百年也此時之人無修無證但以斗諍而為正修以法有盛衰不同故分此五五百年也。
【第一五百年解脫堅固】解脫即自在之義謂諸比丘于正法五百年中不攻異學唯務大乘利益眾生解脫自在堅固不變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
【第二五百年禪定堅固】謂諸比丘于正法五百年中厭居生死求證涅盤頓息攀緣深修禪定堅固不變也(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第三五百年多聞堅固】謂諸比丘于像法五百年中少持戒律怠習禪定唯尚多聞依語生解堅固不變也。
【第四五百年塔寺堅固】謂諸比丘于像法五百年中少習禪定喜種福田廣結(jié)善緣多修塔寺堅固不變也。
【第五五百年斗諍堅固】謂諸比丘于末法五百年中不修戒律唯尚斗諍增長邪見堅固不變也。
依次五百年(出毗尼母律)
五百年者像法后末法初之五百年也此五百年中比丘雖云無修無證亦有解脫禪定持戒多聞布施者佛知其法漸衰故說其次第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
【第一一百年得堅固解脫】謂此一百年中比丘唯務智理說法利生悟明大乘解脫自在堅固不變也(智理者以智慧照了于理也)。
【第二一百年得堅固定】謂此一百年中比丘樂修禪定頓息外緣悟明自心得證道果堅固不變也。
【第三一百年得堅固持戒】謂此一百年中比丘少習禪定惟樂持戒不犯律儀無諸放逸堅固不變也。
【第四一百年得堅固多聞】謂此一百年中比丘于禪定戒律不勤修習唯樂博覽群典多聞解義堅固不變也。
【第五一百年得堅固布施】謂此一百年中比丘不修戒定雖有修持少證道果但習善緣多行布施堅固不變也。
五濁(出法苑珠林)
【一眾生濁】謂眾生多諸弊惡不孝敬父母尊長不畏惡業(yè)果報不作功德不修齋法是名眾生濁。
【二見濁】謂正法已滅像法漸起邪法轉(zhuǎn)生邪見增盛不修善道是名見濁。
【三煩惱濁】謂眾生多諸愛欲慳貪斗諍謟曲虛誑攝受邪法惱亂心神是名煩惱濁。
【四命濁】謂往古世時人壽八萬四千歲今時人壽轉(zhuǎn)減百歲者稀以惡業(yè)增故壽數(shù)短促是名命濁。
【五劫濁】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謂減劫中人壽減至三十歲時饑饉災起減至二十歲時疾疫災起減至一十歲時刀兵災起世界眾生無不被害是名劫濁。
日行五風(出起世因本經(jīng))
經(jīng)云佛告諸比丘日天宮殿縱廣五十一由旬上下四方悉皆正等墻壁欄楯皆以金銀琉璃所成宮殿之形四方遠看似圓宮殿之中有五種風吹轉(zhuǎn)而行故名日行五風也(月宮亦有五風眾寶嚴飾種種墻壁欄楯與日宮無異但縱廣止有四十九由旬也梵語由旬華言限量)。
【一持】持者任持也謂日宮殿因風任持行于空中而不墜落也。
【二住】住者安住也謂日宮殿因風任持之力而于空中得安住也。
【三隨順轉(zhuǎn)】謂日宮殿因風所吹而于空中任運隨轉(zhuǎn)也。
【四波羅訶迦】梵語波羅訶迦月宮殿中亦有五風余風名義皆同唯第四一種名攝疑此日宮波羅訶迦亦是攝之義也攝者攝持也謂日宮殿因風攝持而行也。
【五將行】謂日宮殿因風將助能于空中速疾而行也。
世間五種難得寶(出四分律)
世之珍寶雖世間希有求之易得若值佛出世及聞正法又能聞法信解如法而行展轉(zhuǎn)教化人能信樂此之五種尤為世間希有故皆名難得寶也。
【一佛出世間】謂諸佛世尊雖法身常住不滅眾生盲??難可得見今佛出現(xiàn)世間為令一切眾生成就大事因緣甚為希有是為世間難得之寶。
【二聞佛說法為他人說】謂諸眾生既得見佛聞法復為他人隨力演說令其出離生死成無上道甚為希有是為世間難得之寶。
【三聞法信解】謂諸眾生既聞法已又能起正信心思惟其義依教修行甚為希有是為世間難得之寶。
【四如法而行】謂諸眾生既信受正法思惟其義復能如法精進修行當?shù)脽o上菩提之道甚為希有是為世間難得之寶。
【五得信樂者】謂諸眾生為人演說正法而得其人信樂不疑則其教法流通展轉(zhuǎn)獲益甚為希有是為世間難得之寶。
五種眷屬(出法華玄義)
五種眷屬者謂如來說法必假彼緣緣即受道之人也人受道已因法為親即成眷屬譬如父母遺體攬以成身得為天性天性親愛更相敬順故名眷屬也。
【一理性眷屬】謂諸佛眾生理性平等自然相關法華經(jīng)云我于眾圣中尊世間之父一切眾生皆是吾子是則未曾受道者亦得稱為眷屬故名理性眷屬也。
【二業(yè)生眷屬】謂由往昔聞法之善業(yè)復生佛世受道得度故名業(yè)生眷屬。
【三愿生眷屬】謂昔由聞法結(jié)緣未得證果曾發(fā)誓愿務在得道今乘宿愿見佛聞法故名愿生眷屬。
【四神通眷屬】謂先世值佛破惑見理或生他方因佛出世以神通力來生此界輔佛行化故名神通眷屬。
【五應生眷屬】謂菩薩既破無明之惑已得法身之本即能起用化他應入生死導引眾生令向佛道如凈飯王摩耶夫人是千佛之父母羅?羅是千佛之子諸聲聞內(nèi)秘菩薩行是皆應生于此故名應生眷屬(摩耶梵語具云摩訶摩耶華言大術梵語羅?羅華言覆障)。
五精舍(出翻譯名義)
釋迦譜云息心所棲故曰精舍行者精練之所也。
【一給孤獨園】給孤獨長者之名以其仁而聰敏積而能散賑乏濟貧哀孤恤獨時美其德號給孤獨嘗側(cè)金布地以買只陀太子園遂名給孤獨園因建精舍奉佛佛于其中說法也(梵語只陀華言戰(zhàn)勝)。
【二鷲嶺】鷲嶺山名也以其山形似于鷲鳥故以名焉中為精舍佛居此而說法也。
【三獼猴江】獼猴江者以獼猴嘗于此江沐浴故以名焉大智度論云毗耶離有一精舍名獼猴池佛曾于此說法翻譯名義云那蘭陀池旁建伽藍即其處也(梵語毗耶離華言廣嚴梵語那蘭陀華言施無厭佛昔行菩薩道時為大國王建都此地憐愍眾生好樂周給時美其德號施無厭伽藍梵語具云僧伽藍華言眾園)。
【四庵羅樹園】梵語庵羅華言柰果名也此樹開華華生一女國人嘆異以園封之園既屬女女人守護故言庵羅樹園此女以宿善冥熏見佛歡喜以園奉佛佛即受之于中建立精舍而說法也。
【五竹林精舍】大智度論云竹林精舍在??阇崛山中其地平坦嚴凈勝于余處佛曾于中說法故有精舍或云迦蘭陀竹園是也(梵語耆阇崛華言靈鷲迦蘭陀無翻)。
五種結(jié)界相(出善見毗婆沙律)
五種結(jié)界相者乃是如來制比丘結(jié)界之法也謂比丘若作法事若行布薩若建塔寺或于空地或在山林或于水邊隨其形量廣狹大小必須結(jié)界以立界相故說此五種之名相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梵語布薩華言凈住謂比丘當每月二番聚眾宣說戒法以凈身口意三業(yè)故云凈住也)。
【一方相】方相者謂結(jié)界之地其形方正也以其四方或一方有長流之水則以水為界相若是無源不常流者則不可為界相或有樹則以樹為界相若是枯朽之樹及不相連者亦不可也或有路則以路為界相若是斷絕之路亦不可也或有石則以石為界相若是散漫之石亦不可也此處若無水樹等則當立石或種樹于四邊以為界相也。
【二圓相】圓相者謂結(jié)界之處其形團圓也以此處或水樹等其勢周圍圓繞或立石種樹以為界相也。
【三鼓形相】鼓形相者謂結(jié)界之處如鼓之形也以此處或水或路等生勢狀如鼓形或立石種樹以為界相也。
【四半月形相】半月形相者謂結(jié)界之處如半月之形也以此處或水或路等生勢狀如半月或立石種樹以為界相也。
【五三角相】三角相者謂結(jié)界之處其形三角也以此處水路等三角圍繞或立石種樹以為界相也。
掃地五種勝利(亦名掃地五德出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集)
根本部云給孤長者每于晨朝往逝多林禮世尊足禮已掃寺內(nèi)地后于一時長者他緣不遑入寺世尊經(jīng)行見地不凈即自執(zhí)彗(徐醉切)竹掃帚也掃于林中時舍利子等悉皆執(zhí)彗共掃園林時佛世尊及圣弟子遍掃除已入食堂中就座而坐佛告諸苾芻凡掃地者有五勝利故說此五種功德也(梵語逝多華言勝林給孤長者謂其能賑濟孤貧也苾芻者乃西天香草名謂其體性柔軟以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語粗獷也)。
【一自心清凈】(亦名自除心垢)謂若人掃于寺地因地凈故心得清凈是名自心清凈。
【二令他心凈】(亦名除他垢)謂若人掃于寺地因地凈故他人見無塵垢心得清凈是名令他心凈。
【三諸天歡喜】(亦名去憍慢)謂若人掃于寺地即是去其憍慢塵垢諸天觀見地凈無塵生歡喜心是名諸天歡喜。
【四植端正業(yè)】(亦名調(diào)伏心)謂若人凈掃寺地即是調(diào)伏自心植立端正福業(yè)他世必獲相貌端正是名植端正業(yè)。
【五命終之后當生天上】(亦名長功德)謂若人凈掃寺地因凈地故功德增長而于命終當生天上。
五體(出華嚴經(jīng)隨?演義鈔)
凡禮敬三寶必須五體投地所以折伏憍慢用表虔誠故也(三寶者佛寶法寶僧寶也)。
【一右膝】?云愿我右膝著地之時令諸眾生得正覺道也。
【二左膝】?云愿我左膝著地之時令諸眾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見悉得安立正覺道中也。
【三右手】?云愿我右手著地之時猶如世尊坐金剛座地震現(xiàn)瑞證大菩提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四左手】?云愿我左手著地之時令諸眾生遠離外道難調(diào)伏者以四攝法而攝取之令入正道也(四攝法者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也)。
【五首頂】?云愿我首頂著地之時令諸眾生離憍慢心悉得成就無見頂相也。
出世五食(出華嚴經(jīng)?)
謂世間之食但能資益生死之身修行之人于世美未心不貪嗜常持正念以禪悅法喜等為食則能長養(yǎng)善根出離生死成就菩提故有出世間五種食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一念食】謂修圣道之人常持正念長養(yǎng)一切善根如世之食資益身根是為念食。
【二法喜食】謂修出世行人愛樂大法資長道種心生歡喜是為法喜食。
【三禪悅食】謂修出世行人由得定力自資長養(yǎng)慧命道品圓明心常喜樂是為禪悅食。
【四愿食】謂修圣道之人以愿持身不舍萬行長養(yǎng)一切善根如世之食資益身根是為愿食。
【五解脫食】解脫即自在之義也謂修圣道之人離諸業(yè)縛于法自在即得長養(yǎng)一切菩提善根如世之食資益身根是為解脫食。
五種凈食(出根本有部毗柰耶集)
佛制諸禁戒令諸比丘勿啖生氣若有草菜??果當以火刀爪等先凈之方可得食故有此五種凈食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生氣即生物也)。
【一大凈】謂一切??果等物先當以火燒煮令熟后方食之是名火凈律云以火觸著是也。
【二刀凈】謂一切??果等物先當以刀去其皮核然后食之是名刀凈律云以刀損壞是也。
【三爪凈】謂一切??果等物先當以爪甲去其皮殼然后食之是名爪凈律云以爪甲傷損是也。
【四蔫干凈】蔫乾者物不鮮也謂一切??果等物自蔫自干不堪為種比丘當食是名蔫干凈律云自蔫干不堪為種是也。
【五鳥啄凈】謂一切??果等物若因鳥啄殘損比丘可食是名鳥啄凈律云鳥嘴啄損是也。
五種凈肉(出楞嚴經(jīng)會解)
【一不見殺】謂眼不曾見殺者是為凈肉。
【二不聞殺】謂耳不曾聞殺聲者是為凈肉。
【三不疑為我殺】謂知彼為祠天等故殺而不專為我殺是為凈肉。
【四自死】謂諸鳥獸命盡自死者是為凈肉。
【五鳥殘】謂鷹鷂等所食鳥獸余殘者是為凈肉。
五種不應施(出法苑珠林)
【一非理求財】謂不順理所得財物是不凈物故不應施與人也。
【二酒及毒藥】謂酒及毒藥能令眾生狂亂失命故不應施與人也。
【三??羅機網(wǎng)】??菟網(wǎng)也羅鳥網(wǎng)也機機弩也網(wǎng)即網(wǎng)罟也皆設以掩取禽獸者心謂是惱害眾生之器故不應施與人也。
【四刀杖弓箭】謂刀杖弓箭是殺害眾生之器故不應施與人也。
【五音樂女色】謂音樂女色而能惑亂眾生正性故不應施與人也。
五果(出翻譯名義)
律戒比丘不啖生物謂如棗杏等果必以火熟之方食膚殼之果須以刀去其皮然后食故說此五果之名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
【一核果】核果者謂棗杏等是也。
【二膚果】膚果者謂梨柰等是也。
【三殼果】殼果者謂椰子胡桃石榴等是也。
【四??果】??果者謂松柏等子是也。
【五角果】角果者謂大小諸豆等是也。
五辛(出梵網(wǎng)經(jīng))
首楞嚴經(jīng)云是五辛熟食發(fā)[淫-壬+(工/山)]生啖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大力魔王現(xiàn)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贊[淫-壬+(工/山)]怒癡命終為魔眷屬永墮無間地獄是故求菩提者當斷世間五種辛菜也(梵語首楞嚴華言健相分別梵語菩提華言道)。
【一大蒜】大蒜者至葷至辛之物也。
【二茖蔥】茖蔥者薤也其形似韭類山蔥也。
【三慈蔥】慈蔥者乃蔥之正名也。
【四蘭蔥】蘭蔥者即小蒜也雜阿含經(jīng)云非小蒜木蔥是也木蔥即韭也。
【五興渠】興渠者葉如蔓菁根如蘿卜生熟皆臭如蒜出于闐國華夏不產(chǎn)故不翻也。
五明(出華嚴經(jīng)?鈔)
【一聲明】聲即聲教明即明了謂世間文章算數(shù)建立之法皆悉明了通達故曰聲明。
【二因明】因即萬法生起之因謂世間種種言論及圖書即璽地水火風萬法之因皆悉明了通達故曰因明。
【三醫(yī)方明】醫(yī)方即醫(yī)治之方法也謂世間種種病患或癲癇蠱毒四大不調(diào)鬼神咒詛寒熱諸病皆悉曉了其因通達對治故曰醫(yī)方明(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
【四工巧明】工即工業(yè)巧即巧妙謂世間文詞贊詠乃至營造城邑農(nóng)田啇賈種種音樂卜算天文地理一切工業(yè)巧妙皆悉明了通達故曰工巧明。
【五內(nèi)明】內(nèi)即佛法內(nèi)教也謂以持戒治破戒以禪定治散亂以智慧治愚癡乃至種種染凈邪正生死涅盤對治之法皆悉明了通達故曰內(nèi)明(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五眼(出大智度論)
眼即照燭之義瑜伽師地論云能觀眾色故名為眼眼是總名從用分別則有五種。
【一肉眼】肉眼者假父母氣血所成也即人中能見之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后見內(nèi)不見外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下因有色質(zhì)障礙故也。
【二天眼】天眼者謂諸天因修禪定而得也此眼遠近前后內(nèi)外晝夜上下皆悉能見以無色質(zhì)障礙故也。
【三慧眼】慧眼者謂二乘之人以所得慧眼觀一切法皆空不見有眾生相及滅一切異相舍離諸著不受一切法也(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
【四法眼】法眼者菩薩為度眾生以清凈法眼遍觀一切諸法能知能行謂因行是法得證是道亦知一切眾生種種方便門令修令證也。
【五佛眼】佛眼者謂具前四眼之用無不見知如人見極遠處佛見則為至近人見幽暗處佛見則為顯明乃至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不聞聞見互用無所思惟一切皆見也。
五夢法(出華嚴經(jīng)隨?演義鈔)
【一熱氣多見火】謂如人鉆火得火復理火事以暖相分多暖想即生故夢于火是則熱氣多而見火也。
【二冷氣多見水】謂如人鑿井得水復理水事以冷相分多冷想即生故夢于水是則冷氣多而見水也。
【三風氣多見飛墜】謂如人乘風登高運轉(zhuǎn)初息以動相分多動想即生故夢飛墜是則風氣多而見飛墜也。
【四聞見多熟境】謂如人坐禪誦經(jīng)調(diào)練身心以慣習分多所習之想即生故夢熟境是則聞見多而見熟境也。
【五天神與心靈所感】謂如人平昔向善喜奉神天以敬奉故念想不忘故夢天神是則天神與心靈所感也。
五奇特夢(出過去現(xiàn)在因果經(jīng))
世尊往昔因中在山修道號善慧比丘得五種奇特夢走白普光如來請為解說所夢之相(梵語比丘華言乞士)。
【一夢臥大!科展庠茐襞P大海者汝身現(xiàn)居生死海中未到彼岸未證涅盤也(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二夢枕須彌】普光云夢枕須彌者以表出生死海登于彼岸將證涅盤也。
【三夢海中一切眾生入我身內(nèi)】普光云夢大海中一切眾生入身內(nèi)者以示當于塵勞海中為諸眾生作歸依處濟度有情超于彼岸也。
【四夢手執(zhí)日】普光云夢執(zhí)日者以表智慧光明普照法界開導昏迷歸正覺路也。
【五夢】謂因中厭生滅心習無想定故感報生無想天經(jīng)五百劫心想不行是名無想報無心(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
【五滅盡定】謂入比定時一切受領思想之心一時滅盡都無見聞覺知出入之息亦盡是名滅盡定無心。
洗浴五利(出十誦律)
十誦律云佛在舍衛(wèi)國時有比丘癩病求治于藥師??域??域告病比丘言汝可洗浴病即得瘥比丘言佛未聽入浴室諸比丘以是事白佛佛遂聽入洗浴故說此五種利也(梵語舍衛(wèi)華言豐德梵語比丘華言乞士梵語??域華言能活)。
【一除垢】除垢者謂澡浴身體則諸垢穢悉皆除去也。
【二身清凈】身清凈者謂澡浴身體垢穢既除則身體清凈也。
【三除寒冷】除寒冷者謂澡浴身體則清凈和暢一切寒冷自除也。
【四除身中風】除身中風者謂澡浴身體得無寒冷則風邪等病自除也。
【五得安隱】得安隱者謂澡浴身體既無風邪則四支自得安隱也。
五不應答(出法苑珠林)
【一試問不答】謂此人心懷輕慢或先自曉了而作念言我且設問試彼為解不解若作此試問者不應為答也。
【二無疑問不答】謂凡所演說為令眾生開其昏迷解釋疑網(wǎng)彼既不疑假設為問者不應為答也。
【三不為悔所犯故問不答】謂此人既知所犯不生悔過之心設為他故謂因中厭生滅心習無想定故感報生無想天經(jīng)五百劫心想不行是名無想報無心(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
【五滅盡定】謂入比定時一切受領思想之心一時滅盡都無見聞覺知出入之息亦盡是名滅盡定無心。
洗浴五利(出十誦律)
十誦律云佛在舍衛(wèi)國時有比丘癩病求治于藥師??域??域告病比丘言汝可洗浴病即得瘥比丘言佛未聽入浴室諸比丘以是事白佛佛遂聽入洗浴故說此五種利也(梵語舍衛(wèi)華言豐德梵語比丘華言乞士梵語??域華言能活)。
【一除垢】除垢者謂澡浴身體則諸垢穢悉皆除去也。
【二身清凈】身清凈者謂澡浴身體垢穢既除則身體清凈也。
【三除寒冷】除寒冷者謂澡浴身體則清凈和暢一切寒冷自除也。
【四除身中風】除身中風者謂澡浴身體得無寒冷則風邪等病自除也。
【五得安隱】得安隱者謂澡浴身體既無風邪則四支自得安隱也。
五不應答(出法苑珠林)
【一試問不答】謂此人心懷輕慢或先自曉了而作念言我且設問試彼為解不解若作此試問者不應為答也。
【二無疑問不答】謂凡所演說為令眾生開其昏迷解釋疑網(wǎng)彼既不疑假設為問者不應為答也。
【三不為悔所犯故問不答】謂此人既知所犯不生悔過之心設為他故而問者不應為答也。
【四不受語故問不答】謂此人先曾為說彼不聽受今又故意設為問辭者不應為答也。
【五語難故問不答】謂此人作意而言此語難曉他必不解我且設問為能答否如是而故問者不應為答也。
五力不可到(出諸經(jīng)要集)
俱舍論云若人舍命應至無量世界外受生此中陰識神游空而去俄頃即到所生之處皆由業(yè)力所持雖禪定神通等力而不能遮其不往亦不能令其住于余道故名力不可到也(中陰者謂諸眾生身死之后未曾托生是名中陰也)。
【一定力】定力者即諸佛大定之力也謂諸眾生中陰識神往于他界受生之時以由業(yè)力所持速疾而去即生彼處雖諸佛大定之力亦不能遮其不生故云不可到。
【二通力】通力者即諸佛神通之力也謂諸眾生中陰識神往于他界受生之時以由業(yè)力所持速疾而去即生彼處雖諸佛神通之力亦不能遮其不生故云不可到。
【三大愿力】大愿力者即諸佛大誓愿之力也謂諸眾生中陰識神往于他界受生之時以由業(yè)力所持速疾而去即生彼處雖諸佛大愿之力亦不能遮其不生故云不可到。
【四法威德力】法威德力者即佛法威德之力也謂諸眾生中陰識神往于他界受生之時以由業(yè)力所持速疾而去即生彼處雖諸佛威德之力亦不能遮其不生故云不可到。
【五借識力】借識力者即二禪已上無有尋伺語言若欲說法應用則假初禪之識而為己用也謂諸眾生中陰識神往于他界受生之時以由業(yè)力所持速疾而去即生彼處雖借識之力亦不能遮其不生故云不可到(二禪已上者即三禪四禪天也)。
五力難判(出宗鏡錄)
五難判者謂定等五種之力唯識論中不能判攝也然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而不能判此五力者由斯五種乃圣人不思議境界不與心識相應此所以為難判宗鏡錄云有五力唯識不判是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一定力】定力者即如來大寂定力也謂此定力無染無凈非空非有生死不能拘結(jié)業(yè)不能縛不起此定而能普應十方不與識法相應是故唯識難判也。
【二通力】通力者即如來神通之力也謂此通力變化無窮隨感而應不謀而知徹照萬法非思議之可及豈識法之相應是故唯識難判也。
【三借識力】借識力者謂如二禪以上無有尋伺語言若欲說法應用則借初禪眼耳身三識以成己用由此假他之用非因本起不屬唯識是故唯識難判也(借初禪三識者由初禪不著香味二塵已無鼻舌二識惟有眼耳身三識二禪已上不著五塵故五識俱無若欲應用則借初禪三識也)。
【四愿力】愿力者即如來大愿之力也而此愿力非因愛見不假思惟乃是圣人曠劫度生功用而成非思議之可及豈識法之相應是故唯識難判也(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
【五法威德力】法威德力者即如來應化威德之力也謂此威德之力乃是圣人不思議境界如演一音則普應群機施一法則眾魔皆伏利生無盡功德難量不與識法相應是故唯識難判也。
五種比量(出顯揚圣教論)
比量者謂思惟決擇推度境界定其理也。
【一相比量】謂隨其所有相貌相屬或由現(xiàn)在及先所見推度境界如以見幢故比知有車以見煙故比知有火如是以王比國以夫比妻以角犎(音封即橐駝也)比牛以形軟(軟同)發(fā)黑輕舉色美比知是少以面皺發(fā)白等比知是老以具如來微妙相好智慧寂靜勝行辯才比知如來應正等覺具一切智諸如是等名相比量。
【二體比量】謂由現(xiàn)見彼自體性故比類彼??不現(xiàn)見體或現(xiàn)見一分自體比類余分如以現(xiàn)在比類去來或以過去比未來事或以現(xiàn)近事比現(xiàn)遠事又以一分成熟比余熟分如是等類名體比量。
【三業(yè)比量】謂以作用比業(yè)所依如見遠物無有動搖鳥集其上如是等類比知是杌若有動搖等事比知是人若見跡步寬長比知是象身曳地行比知是蛇見比于眼聞比于耳等又若見瞑目執(zhí)杖蹎(音顛)蹶失路等比知是盲高聲側(cè)聽比知是聾以所作業(yè)比知正信聰睿如是等類名業(yè)比量。
【四法比量】謂于一切相屬著法以一比余如屬無常比知有苦以屬苦故比空無我以屬生故比有老法以屬老故比有死法以屬有色有見有礙比有處所及有形質(zhì)屬有漏故比知有苦屬無漏故比知無苦屬有為故比知是生住異滅之法屬無為故比知非生住異滅之法如是等類名法比量。
【五因果比量】謂因果相比如見物行比有所至見有所至比先有行若見有人如法事王比知當獲廣大祿位見大祿位比知先已如法事王若見備善作業(yè)比知必當獲大財富見大財富比知先已備善作業(yè)若見修道比知當獲圣果見獲圣果比知先已修道如是等類名因果比量。
五種色法(出華嚴經(jīng)隨?演義鈔)
色即質(zhì)礙之義凡依正色法不出此五也(依正色法者依是眾生依報即山河大地屋宇之類也正是正報即眾生五陰之身也此二種皆有形量分假故云色法也)。
【一極略色】謂于色上分析長短形相粗細以至極微故名極略色。
【二極迥色】(亦名自礙色)謂上見虛空青黃等色乃是顯色若下望之則此顯色至遠而為難見是名極迥色。
【三受所引色】受即領受引即引取如受諸戒品戒是色法所受之戒即是受所引色又如意識領納聲香味觸等法乃至憶念過去曾見境界皆名受所引色。
【四遍計所起色】謂諸眾生于諸識所變影像及第六識所緣三世境界空華水月等悉生計著是名遍計所起色(第六識者即意識也三世者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也)。
【五定自在所生色】定即禪定自在所生色者謂解脫靜慮所緣境色也如菩薩入定所現(xiàn)光明及現(xiàn)一切色像境界如入火定則有火光發(fā)現(xiàn)是名定自在所生色(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五塵(出法界次第)
塵即垢染之義謂此五塵能染污真性故也。
【一色塵】謂眼所見青黃赤白及男女形貌等色是名色塵。
【二聲塵】謂耳所聞絲竹環(huán)佩之聲及男女歌詠等聲是名聲塵。
【三香塵】謂鼻所嗅栴檀沉水飲食及男女身分所有香等是名香塵。
【四味塵】謂舌所嘗種種飲食肴膳美味等是名味塵。
【五觸塵】謂身所觸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及上妙衣服等是名觸塵。
鄰虛五塵(出決定藏論)
塵即色塵謂眼耳鼻舌身五種勝義根及色聲香味觸等法乃至禪定中所發(fā)之色識心緣想過去未來之境皆是塵也以此色塵微細難見不可分析鄰于虛空故名鄰虛然于此極微之中又有五種不同非人天之眼能見乃慧眼等所見之色也(勝義根者即五根所具能照境發(fā)識清凈之色也慧眼者智慧之眼即二乘所證之眼也)。
【一極微細】謂此色塵分析至于至微至細之極人天之眼所不能見是為極微細也。
【二色邊際】謂此色塵分析至于微細色相之際人天之眼所不能見是為色邊際也。
【三極略色】謂此細色略之至極無可與比人天之眼所不能見是為極略色也。
【四無方分】謂極微之色無有影像不礙方分是為無方分也。
【五鄰虛】謂諸識色及定中色無障無礙似于虛空而實非虛空故名鄰虛也。
- 上一篇: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十七
- 下一篇: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十九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八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七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六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五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四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三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二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一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九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八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七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六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五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四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三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二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一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