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大乘單譯經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大明三藏法數卷第十七
大明三藏法數卷第十七 池九
五人非器(出華嚴經?)
謂此五人皆非受道之器也。
【一無信非器】謂有眾生溺于邪見聞于大經而生疑謗墮諸惡道是為無信非器。
【二違真非器】謂有眾生心自違真逐妄依傍經法以求名利不凈說法集諸邪行是為違真非器。
【三乖實非器】謂有眾生乖于實道多無正見但依言取文隨聲取義超情至理不入于心是為乖實非器(超情至理者謂超越情量至極之理也)。
【四狹劣非器】華嚴出現品云一切二乘不聞此經何況受持故雖在座如聾如瞽是為狹劣非器(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
【五守權非器】謂三乘共教諸菩薩等隨宗所修行布行位權小之法不信圓融具德之道是為守權非器(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共教者三乘共學般若之教也隨宗者隨三乘所宗之法也行布行位者謂行列排布行位之次第也)。
五種不男(出法華文句記)
法華經云菩薩不應親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正謂此五種也。
【一生不男】謂人從生來男根不滿是名生不男。
【二犍不男】犍謂人以刀去其男根是為犍不男。
【三妒不男】謂男根似無見他行[淫-壬+(工/山)]因生妒心遂或有根是名妒不男。
【四變不男】謂根能變現也遇男則變?yōu)榕雠畡t變?yōu)槟惺敲儾荒小?/p>
【五半不男】謂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是名半不男。
女有五障(出法華經)
法華經中謂舍利弗不知龍女是大乘根器宿習圓因而得成佛以為例同報障女流故說女人有五種障也然說此五障者欲令女人知有此障即當發(fā)菩提心行大乘行早求解脫也。
【一不得作梵天王】謂梵天因中修持戒善得獲勝報而為天王若女人身器欲染則不得作梵天王。
【二不得作帝釋】謂帝釋勇猛少欲修持戒善報為天主若女人雜惡多欲則不得作帝釋也(帝釋梵語釋提恒因華言能天主即忉利天主也)。
【三不得作魔王】謂魔王因中十善具足尊敬三寶孝奉二親報生欲界他化自在天而作魔王若女人輕慢嫉妒不順正行則不得作魔王也(魔王即他化自在天王也十善者不殺不盜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也三寶者佛寶法寶僧寶也)。
【四不得作轉輪圣王】謂轉輪圣王因中行十善道慈愍群生報作輪王若女人無有慈愍凈行則不得作轉輪圣王也。
【五不得作佛】謂如來行菩薩道愍念一切心無染著乃得成佛若女人身口意業(yè)情欲纏縛則不得作佛也。
結胎五位(出析玄記)
【一揭邏藍】梵語揭邏藍華言雜穢謂人于胎位中初七日內受質之相狀如疑酥是名揭邏藍。
【二頞部曇】梵語頞部曇華言皰謂人于胎位中二七日內形成之相狀如瘡皰是名頞部曇。
【三閉尸】梵語閉尸華言凝結謂人于胎位中三七日內形成之相狀如厚肉是名閉尸。
【四健南】梵語健南華言凝厚謂人于胎位中四七日內形成之相狀漸堅硬是名健南。
【五缽羅賒佉】梵語缽羅賒佉華言形位謂人于胎位中五七日之后四支諸根形分具足是名缽羅賒佉(四支者二手二足也諸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
五行(出圓覺鈔)
【一布施】布施者謂內外資財以清凈心悉能施之而無吝惜也(內資財即身命法也外資財即世間財物也)。
【二持戒】持戒者即防非止惡之義謂奉持如來戒律則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惡也。
【三忍辱】忍辱者謂于違逆之境遇諸毀罵惱害之事皆能安忍心無恚恨也。
【四精進】精進者謂修諸善道精勤無怠心心相續(xù)不自放逸也。
【五止觀】止觀者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謂若能成就二法自然定慧圓明也。
修行五門(出起信論?)
【一修行施門】施有三義謂若見一切來求索者所有財物隨力施與舍自慳貪令彼歡喜即資生施也若見厄難恐怖危逼隨己堪任方便救濟令彼無畏即無畏施也若有眾生來求法者隨己所解方便為說不為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即法施也是名修行施門。
【二修行戒門】謂不作眾惡遠離憒鬧修頭陀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慚愧改悔不輕如來所制禁戒常護譏嫌防止過失故名修行戒門(梵語頭陀華言抖擻謂抖擻塵勞也)。
【三修行忍門】謂能忍受他人損惱心不懷報亦當忍于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八法故名修行忍門。
【四修行進門】謂于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勤修一切功德自利利他速離眾苦是名修行進門。
【五修行止觀門】止謂遮止一切境界散亂之相隨順奢摩他故觀謂分別因緣生滅之相隨順毗缽舍那故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舍離令得成就是名修行止觀門(梵語奢摩他華言止梵語毗缽舍那華言觀)。
布施離五種法(出優(yōu)婆塞戒經)
【一不選有德無德】謂菩薩行慧施時平等普濟不擇冤親于有德人生愛敬心于無德人起憐愍心是名不選有德無德。
【二不說善惡】謂菩薩行慧施時以平等慈于善不善各隨所愿普皆饒益是名不說善惡。
【三不擇種姓】謂菩薩行慧施時無分種姓貴賤凡有所需普皆施與是名不擇種姓。
【四不輕求】謂菩薩行慧施時見來乞者起殷重心而給所須以濟其乏是名不輕求。
【五不惡口罵】謂菩薩行慧施時凡有求索者不出丑惡之語而毀辱之是名不惡口罵。
施食獲五福報(出施食獲五福報經)
【一施命】謂人七日不得食則死若能以食施之即為施命其施命者得世世長壽財富無量報。
【二施色】謂人不得食顏色憔悴若能以食施之即為施色其施色者得世世端正人見歡喜報。
【三施力】謂人不得食身羸力弱若能以食施之即為施力其施力者得世世多力終無耗減報。
【四施安】謂人不得食心愁身危不能自安若人以食施之即為施安其施安者得世世安隱不遇災患報。
【五施辯】謂人不得食困不能言若能以食施之即為施辯其施辯者得辯慧通達聞者喜悅報。
施果感五不死(出付法藏經)
經云毗婆尸佛時有一比丘患頭痛薄拘羅尊者持一訶梨勒果施彼食之其病即愈因施果故九十一劫天上人間享?鞓肺磭L有病最后生婆羅門家其母早亡父娉后妻苦厭拘羅五度加害皆無所損及年既長出家學道得阿羅漢果(梵語毗婆尸華言勝觀梵語薄拘羅華言善容梵語訶梨勒華言天主特來切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梵語婆羅門華言凈行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
【一置??不死】謂薄拘羅年幼后母作餅從而索之后毋憎嫉擲置??上??雖燋熱不能燒害也。
【二釜煮不死】謂薄拘羅后毋煮肉從而索之毋益瞋恚尋擲釜中釜雖極熱亦不能害也。
【三水溺不死】謂薄拘羅后毋向河從而逐去毋即嫌惡尋擲水中水雖深而不能溺也。
【四魚吞不死】謂薄拘羅由擲水中雖大魚吞之而不能害也。
【五刀割不死】謂薄拘羅被魚吞之其魚亦遭捕入市遇父買歸將剖魚腹拘羅尚活告父安庠無致傷兒父既見子喜抱而出即無損傷也。
五戒(出增壹阿含經)
【一不殺戒】謂人若于彼眾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壽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
【二不偷盜戒】謂人若于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
【三不邪[淫-壬+(工/山)]戒】謂人若[淫-壬+(工/山)]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壬+(工/山)]戒。
【四不妄語戒】謂人若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口氣臭惡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謂人若飲酒則縱逸狂;鑱y愚癡無有智慧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五戒配五常五行(出仁王經?)
【一不殺配仁】慈愛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則不殺故以不殺配仁也。
【二不盜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則不盜故以不盜配智也。
【三不邪[淫-壬+(工/山)]配義】制事合宜曰義五行之金亦主于義義則不邪[淫-壬+(工/山)]故以不邪[淫-壬+(工/山)]配義也。
【四不妄語配信】真實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則不妄語故以不妄語配信也。
【五不飲酒配禮】處事有則曰禮五行之火亦主于禮禮則防于過失故以不飲酒配禮也。
忍辱五種功德力(出法集經)
【一能忍所打】謂菩薩以得如響平等智力雖被人捶打而能忍受不加報也(如響者謂如空谷之答眾??也)。
【二能忍所惱】謂菩薩以得鏡像平等智力雖被人惱害而能忍受不加報也(鏡像者謂如明鏡之現眾像也)。
【三能忍所瞋】謂菩薩以得如幻平等智力雖被人瞋呵而能忍受不加報也(如幻者謂如變幻而不實也)。
【四八法不動】八法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也謂菩薩以得清凈平等智力故世間八法皆不能動也。
【五煩惱不染】謂菩薩以得世法清凈平等智力故一切煩惱皆不能染也。
修忍五相(出菩薩善戒經)
忍即安忍菩薩為化度一切眾生而諸眾生雖以種種諸惡加我悉無瞋恨故有五種相也。
【一眾生相】菩薩若被他人打罵即觀宿世流轉生死之時一切眾生皆我父母師長當生恭敬由此觀故滅怨憎相生親友相如是修于慈忍成就眾生是為眾生相。
【二法相】菩薩修慈忍時諦觀世間一切諸法皆即法界真實之理無取無舍無瞋無喜平等一相由是觀故滅眾生相成就法相是為法相。
【三無常相】菩薩修慈忍時思惟一切眾生及諸萬物皆悉無常誰是罵者誰是受者言語性空剎那不住由是觀故破于常相成就忍心是為無常相(梵語剎那華言一念)。
【四苦相】菩薩修慈忍時觀察眾生皆有生死之苦若遭其辱不應瞋恚當救彼苦我若瞋恚其苦轉增由能修忍斷諸苦惱成無上道是為苦相。
【五無我我所相】我主宰之義即眾生所執(zhí)之假名也我所即五陰之身菩薩以智慧觀察四大本空五陰非有則我及我所俱不可得是為無我我所相(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
說法五福德(出賢者五福德經)
【一長壽】謂前世說法時上中下語一一皆善若好殺者以聞法故而能止殺是故今世得長壽福德(上中下語即經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也)。
【二多財】謂前世說法時上中下語教人布施若盜竊者聞法不盜便能行施是故今世得多財福德。
【三端正無比】謂前世說法時上中下語隨順正法令聞法者和氣安心顏色悅懌自生光澤是故今世得端正無比福德。
【四名譽遠聞】謂前世說法時上中下語以善及人令聞法者歸敬三寶相從者眾是故今世得名譽遠聞福德(三寶者佛寶法寶僧寶也)。
【五聰明大智】謂前世說法時上中下語樂說無吝令聞法者妙慧開解是故今世得聰明大智福德。
菩薩聽法五種想(出瑜伽師地論)
【一作寶想】謂菩薩聽法當念正法尊貴希有難得是名作寶想。
【二作眼想】謂菩薩聽法當念此法如眼開我昏暗令生智慧是名作眼想。
【三作明想】謂菩薩聽法當念正法如日光明一切等照是名作明想。
【四作大果勝功德想】謂菩薩聽法當念此法令我能得涅盤及大菩提勝功德果是名作大果勝功德想(梵語涅盤華言滅度梵語菩提華言道)。
【五作無罪大適悅想】謂菩薩聽法當念于現法中雖未證得涅盤及大菩提即當于法如實修行止觀離諸罪垢得大悅樂是名作無罪大適悅想(止觀者止即止息散亂觀即觀照昏暗也)。
聽法五種不作異意(出瑜伽師地論)
論云謂諸菩薩欲從善友聽聞法時于說法師有五種處不應作異意當以純凈心屬耳而聽也。
【一于壞戒不作異意】謂若聽法時須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說法師破戒不住律儀我今不應從彼聽法是名于壞戒不作異意。
【二于壞族不作異意】謂若聽法時須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說法師種姓微賤我今不應從彼聽法是名于壞族不作異意。
【三于壞色不作異意】謂若聽法時須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說法師容貌丑陋我今不應從彼聽法是名于壞色不作異意。
【四于壞文不作異意】謂若聽法時須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說法師言辭不文我今不應從彼聽法是名于壞文不作異意。
【五于壞美不作異意】謂若聽法時湏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說法師多懷忿恚不以美言宣說諸法我今不應從彼聽法是名于壞美不作異意。
五心(出宗鏡錄)
【一率爾心】率爾猶卒然也謂人一念之心初對于境卒然任運而起未分別善惡是名率爾心。
【二尋求心】謂人一念之心既對于境明了即推尋求覓而生分別是名尋求心。
【三決定心】謂人一念之心于所緣境法既能分別則審知善惡決定不謬是名決定心。
【四染凈心】謂人一念之心于法既審知是善是惡則染凈自然而分是名染凈心。
【五等流心】等謂平等流即流類謂人一念之心于善惡法染凈既分則各隨類相續(xù)于善法則繼凈想于惡法則繼染想念念相續(xù)前后無異是名等流心。
治五種染(出華嚴經?)
【一持戒治破戒染】謂修菩薩行者能持諸戒律以凈身心制伏過非則離一切破戒之污染也。
【二入禪治貪欲染】謂修菩薩行者修習禪定安心理境寂靜無為則離一切貪欲之污染也。
【三神通治邪歸依染】妙用不測謂之神自在無礙謂之通若諸眾生歸依邪師邪行者菩薩能以神通攝化令其舍邪歸正則無邪妄歸依染也。
【四四無量治妄行功德染】四無量即慈悲喜舍之心也妄行謂所行非正也功德謂所求邪福也若諸眾生淫祀求福妄修功德者菩薩能以此四心攝化令其依于正法修諸善業(yè)則無妄行功德染也。
【五四無色定治妄修解脫染】四無色定者即無色界中空處定識處定無所有處定非非想處定也若諸外道以有漏心妄修邪定以求解脫者菩薩能以此四無色定攝化令其依于正法修證解脫則無妄修解脫之染也。
【一禮拜門】謂修凈土之人清凈身業(yè)面對阿彌陀如來一心翹勤恭敬禮拜愿生彼國是名禮拜門(梵語阿彌陀華言無量壽)。
【二贊嘆門】謂修凈土之人清凈口業(yè)稱嘆如來名號功德光明智相如實修行求生彼國是名贊嘆門。
【三作愿門】謂修凈土之人清凈意業(yè)發(fā)大誓愿如實修行奢摩他求生彼國是名作愿門(梵語奢摩他華言止謂止息散亂之心也)。
【四觀察門】謂修凈土之人用觀觀察則有三種一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二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三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求生彼國是名觀察門(梵語毗婆舍那華言觀謂觀破昏暗之心也)。
【五回向門】謂修凈土之人觀察一切世間苦惱眾生愿同生彼國土所有自己功德善根悉以回向一切眾生共證無上覺是名回向門。
五種懺悔(出小彌陀懺)
普賢觀經云若國王大臣欲懺悔者當修行五事即是名懺悔也。
【一不必禮拜應常憶念第一義空】謂不必拘于禮誦之功但當存心憶念正理不謗三寶不于修梵行人作惡留難是即懺悔也。
【二孝養(yǎng)父母恭敬師長】梵網經云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既能孝養(yǎng)父母恭敬學法受戒之師則無悖逆之罪是即懺悔也。
【三正法治國不邪枉人民】謂以正順之道治安邦國亦常教化人民敬信三寶修持戒善勿以邪法枉屈于人是即懺悔也。
【四于六齋日來諸境內令行不殺】六齋日即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以此六日四天王差遣使者巡察世間若遇修善人民注祿增壽不善人民即降災殃若能來諸境內令行不殺則合國常臻福善永享安榮是即懺悔也(四天王者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五深信因果知佛不滅】所作為因感報為果謂若信因果不虛則無造惡之過若知法身常住則無斷滅之見是即懺悔也。
懺悔五法(出圓覺略?鈔)
懺梵語具云懺摩華言悔過今云懺悔者華梵兼稱也謂比丘有罪須請大比丘為證具此五法而行懺悔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大比丘即上座也)。
【一袒右肩】謂行懺悔時須著袈裟當袒右肩以便執(zhí)侍作務使令也。
【二右膝著地】謂行懺悔時當右膝著地以顯翹勤懇切之誠也。
【三合掌】謂行懺悔時須合掌當??以表誠心之不亂也。
【四禮足】謂行懺悔時當頂禮大比丘足以見卑下至敬之禮也。
【五說罪名】謂行懺悔時當說自身所犯罪名或得僧殘罪或波逸提罪之類對眾發(fā)露不得覆藏也(僧殘罪者如人被斫猶有咽喉故名為殘若犯此罪僧作法除故也梵語波逸提華言墮謂死墮地獄也)。
五悔(出天臺四教儀)
五種皆稱悔者以其皆能滅罪故也懺悔則滅身口意所作之業(yè)勸請則滅波旬請佛入滅之罪隨喜則滅嫉他修善之愆回向則滅求生三界之心發(fā)愿則滅修行退志之過也(梵語波旬華言惡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一懺悔】懺梵語具云懺摩華言悔過華梵兼舉故稱懺悔懺名修來悔名改往謂修將來之善果改已往之惡因是為懺悔。
【二勸請】勸請有二一者謂十方世界有佛將入涅盤者勸請往世利濟眾生二者謂十方世界有佛初成正覺者勸請轉法輪度諸眾生雖不面見諸佛而虔心勸請以達歸敬之誠是為勸請(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三隨喜】謂隨他修習善因喜他得成善果是為隨喜。
【四回向】謂三業(yè)所修一切諸善乃至懺悔勸請隨喜種種功德回施法界一切眾生同證菩提是為回向(三業(yè)者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五發(fā)愿】謂發(fā)誓愿要制其心凡所修行期證道果若不要心或恐退失所謂若不發(fā)心萬事不成是故諸佛菩薩莫不發(fā)諸誓愿而成正覺是為發(fā)愿。
禮拜五功德(出增一阿含經)
【一端正】謂因見佛相好發(fā)歡喜心而生渴仰以此因緣來世即得相貌端正也。
【二好聲】謂因見如來相好已三稱佛號南無如來以此因緣來世得好音聲也(梵語南無華言歸命)。
【三多財饒寶】謂于如來所而作大施散華然燈而供養(yǎng)之以此因緣來世獲大財寶也。
【四生長者家】謂若見如來相好心無染著長跪義手至心禮佛以此因緣來世得生長者家也。
【五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謂由恭敬禮拜如來所獲功德來世得生善處及于天上也。
內五法(出難提釋經)
經云佛于俱舍犁國坐夏將竟難提以久不見佛特往瞻禮佛告難提云汝若見我若不見我常當行內五法然此五法亦名內五事皆稱內者以此五法皆從心發(fā)故也。
【一舍不信意】謂佛弟子當于如來之法常存正信之意則無量法門皆可從此而入所謂信者道之源功德之毋也設有不信之意悉當除去是為舍不信意。
【二舍不凈行】謂佛弟子當受持如來戒法常令三業(yè)清凈則一切煩惱不能染污設有不凈之行悉當除去是為舍不凈行(三業(yè)者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也)。
【三舍慳貪心】謂佛弟子當以財法廣施于人蓋財以資人之生法以資人慧命于此二者時常樂行則能饒益一切設有慳貪之心悉當除去是為舍慳貪心。
【四舍愚癡心】謂佛弟子當以智慧之心照了諸法通達無礙不為惑業(yè)之所覆蔽設有愚癡之心悉當除去是為舍愚癡心。
【五莫樂不聞】謂佛弟子常當親近善友于諸法要廣學多聞究明其義設若遠離知識則獨學寡聞無所開悟而于諸行不能進修是為莫樂不聞。
五種善根發(fā)相(出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一息道善根發(fā)相】謂修禪之人由先數息而修止觀故得身心調適妄念皆止因是自覺漸漸入定泯然空寂或經一日二日乃至一月二月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覺身心運動而發(fā)痛癢冷暖等觸觸相發(fā)時身心安定悅豫清凈不可為喻是為息道善根發(fā)相。
【二不凈觀善根發(fā)相】謂修禪之人于其定中身心虛寂忽然見他男女身死死已壞爛白骨狼藉其心悲喜厭患所愛是為不凈觀善根發(fā)相。
【三慈心善根發(fā)相】謂修禪之人于其定中忽然發(fā)心慈念眾生或緣親人或緣怨人乃至五道眾生得樂之相即發(fā)深定悅樂清凈不可為喻是為慈心善根發(fā)相(五道者天道人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四因緣觀善根發(fā)相】謂修禪之人于其定中忽然覺悟心生推尋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中不見人我之相即離斷常破諸邪見得定安隱解慧開發(fā)心生法喜是為因緣觀善根發(fā)相(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無明行者即十二因緣中之二名也斷常者即斷常二見也)。
【五念佛善根發(fā)相】謂修禪之人于其定中忽然憶念諸佛功德相好及神通變化無礙說法悉皆不可思議作是念時敬愛心生三昧開發(fā)身心快樂清凈安隱無諸惡相是為念佛善根發(fā)相。
慈有五利(出檀持羅經)
慈即愛念一切眾生之心也。
【一刀不傷】謂由慈心愍諸物故無害他念即刀不能傷也。
【二毒不害】謂由慈心起饒益念奉行眾善利濟群生即一切惡毒不能害也。
【三火不燒】謂由慈心內無熱惱外得清涼即火不能燒也。
【四水不沒】謂由慈心內無貪愛遠離欲流即水不能沒也。
【五嗔惡見喜】謂由慈心常行利樂普濟眾生無冤親想故嗔惡之人見則生喜也。
孝順五善根(不孝反此)
【一少病】少病者謂諸眾生若能孝養(yǎng)敬順父母則感病苦不侵身得安樂也。
【二端正】端正者謂諸眾生若能孝養(yǎng)敬順父母則感顏貌端正無諸陋劣也。
【三有大威勢】有大威勢者謂諸眾生若能孝養(yǎng)敬順父母則感勢力增勝威德盛大也。
【四生上種族】生上種族者謂諸眾生若能孝養(yǎng)敬順父母則感生于大姓種族不生貧賤之家也。
【五多有資生】多有資生者謂諸眾生若能孝養(yǎng)敬順父母則感財寶具足資生豐盛無諸乏少也。
瞻病五德(出四分律)
僧只律云有比丘久病佛因見之躬與阿難為其洗身及衣又為說法問云汝曾看病否答不曾佛言汝既不看誰當看汝佛乃制戒自今以后令諸弟子應看病比丘若欲供養(yǎng)我應供養(yǎng)病人故說瞻病有五德也(梵語阿難華言慶喜)。
【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謂供給病人飲食所湏當看其可食者則與之不可食者則不與也。
【二不惡賤病人大小便利唾吐】謂若看病人所有大小便利唾吐臭穢但盡心親近為其洗滌無起惡賤之心也。
【三有慈愍心不為衣食】謂或有病比丘死佛令常視病者受其衣物時有略曾瞻病者亦取衣物佛言不應如是故看病人但當以慈愍為心不可為衣食也。
【四能經理湯藥物等】謂病人若喜服藥及別所湏當如實語之應服與服不應服則不與也。
【五能為病人說法】謂看病之人當為說法能令病者歡喜亦令自己善法有所增益也。
五道(出正法念處經)
五道者天人地獄餓鬼畜生也若言六道則加阿修羅此不言者以阿修羅一道攝于天人畜生餓鬼諸趣之中故也(梵語阿修羅華言無端正)。
【一天道】天者最高最上極大極尊受用出于自然快樂莫非如意由昔廣修凈行故感此報是名天道。
【二人道】人者忍也謂能安忍世間苦樂之境也又仁也如梵摩喻經云清信善人守仁不殺知足不盜貞潔不[淫-壬+(工/山)]執(zhí)信之人言不欺誑忠孝之人不嗜醉酒蓋天地所生惟人為貴由習善行報感此身是為人道。
【三地獄道】地獄謂在地之下也婆沙論云贍部洲下過五百逾繕那乃有地獄然此地獄其量大小不同其壽延促各異皆由眾生造極惡業(yè)報盡命終至此受苦也(梵語贍部洲即閻浮提華言勝金洲梵語逾繕那又云由旬華言限量)。
【四餓鬼道】謂此鬼類羸瘦丑惡見者畏懼窮年卒歲不遇飲食或居海底或近山林樂少苦多壽長劫遠由昔慳貪所報獲此身也。
【五畜生道】畜生亦名旁生婆沙論云畜謂畜養(yǎng)謂其橫生覆身而行稟性愚癡不能自立為他畜養(yǎng)故名畜生又名旁生者謂其形旁而行不正遍在諸處由昔惡業(yè)報生此道也。
方色喻五道(出圓覺經略?鈔)
經云譬如清凈摩尼寶珠映于五色隨方各現以其體性瑩凈絕無瑕颣以喻圓覺凈性在于五道隨類各應故以方色喻五道也(梵語摩尼華言如意)。
【一白色喻天】謂天因純善白業(yè)所感乃得為天故以西方白色而喻之也。
【二黃色喻人】謂人由持五戒功德所感乃得為人以人不在四趣之苦不在諸天之樂處得其中故取中方黃色以喻之也(五戒者不殺不盜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語不飲酒也四趣者修羅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
【三黑色喻地獄】謂地獄由上品十惡黑業(yè)所感乃獲斯報故取北方黑色以喻之也(十惡者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壬+(工/山)]四妄言五綺語六兩舌七惡口八貪欲九瞋恚十邪見也十惡分上中下三品者謂欲作正作作已此三時心無悔者名上品作已能悔者名中品正作能悔者名下品也)。
【四青色喻餓鬼】謂餓鬼由中品十惡之業(yè)所感身常饑瘦面多青色故取東方青色以喻之也。
【五赤色喻畜生】謂畜生由下品十惡之業(yè)所感常為刀杖之所傷害受報血涂故取南方赤色以喻之也。
五無間獄(出地藏經)
五無間獄者謂法界有情眾生隨所造業(yè)受此苦報無間斷也。
【一趣果無間】趣即向也謂諸有情不問男子女人老幼貴賤及天龍神鬼罪業(yè)所感悉同受之故名趣果無間。
【二受苦無間】謂諸有情于劍樹刀山鑊湯爐炭洋銅鐵汁備受諸苦無有休歇故名受苦無間。
【三時無間】謂諸有情墮此地獄歷劫受罪無時間歇故名時無間。
【四命無間】謂諸有情墮此地獄從初入時至百千萬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受苦無間故名命無間。
【五形無間】謂此地獄縱廣八萬由旬一切有情于中受苦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名形無間(梵語由旬華言限量)。
龍五不能隱形(出僧護經)
經云佛與眾僧在給孤獨園有海龍王變?yōu)槿诵蝸砬蟪黾抑T比丘不知是龍即度出家時龍比丘攝心坐禪龍性多睡即便睡眠不能隱形身滿房中同住比丘后來入房見龍大驚喚眾比丘龍聞喚聲即便覺悟還為比丘跏趺坐禪大眾云集但見比丘不見龍形眾大驚疑即往白佛佛言此非人也乃是龍王遂喚龍比丘來為其說法令還龍宮后不許比丘度龍出家故佛說此五種因緣也。
【一生不能隱形】生不能隱形者謂龍初生之時但是本形不能化為異類之身也。
【二死不能隱形】死不能隱形者謂龍報終之時必是本形不能化為異類之身也。
【三[淫-壬+(工/山)]不能隱形】[淫-壬+(工/山)]不能隱形者謂龍交遘之時必是本形不能化為異類之身也。
【四瞋不能隱形】瞋不能隱形者謂龍瞋怒之時必是本形不能化為異類之身也。
【五睡不能隱形】睡不能隱形者謂龍睡眠之時必是本形不能化為異類之身也。
破戒五過(出四分律)
【一自害】謂毀戒之人身口意業(yè)悉皆不凈常受貧窮福不歸身善神遠離是名自害。
【二為智所訶】謂毀戒之人諸善比丘皆悉訶責而常畏避如惡死尸是名為智所訶(梵語比丘華言乞士)。
【三惡名流布】謂毀戒之人三業(yè)不凈與不善人共住善人亦不喜見不善之名聞于遠近是名惡名流布(三業(yè)者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也)。
【四臨終生悔】謂毀戒之人老死臨期惡境現前追悔無及是名臨終生悔。
【五死墮惡道】謂毀戒之人既絕梵行全無善因福盡苦至即墮惡趣是名死墮惡道(梵行即凈行也)。
犯戒五衰(出釋氏要覽)
【一求財不遂】求財不遂者謂犯戒之人既違佛制梵行全虧所求貲財皆不遂意也。
【二設得耗】設得衰耗者謂犯戒之人既缺凈行縱使苦求所得貲財福薄難消悉皆衰耗也。
【三眾不愛敬】眾不愛敬者謂犯戒之人威儀既缺細行全無眾所憎嫌而不愛敬也。
【四惡名流布】謂犯戒之人惡友常從善人皆離既無戒德惡聲日著遠近流布也。
【五死入地獄】謂犯戒之人既無戒行萬善俱虧臨命終時墮無間獄也。
五逆(出華嚴孔目)
【一殺父母】謂父母養(yǎng)育恩同天地為子者當竭力孝養(yǎng)奉事以報其恩況行殺逆若行此事是為逆罪即墮地獄四分律云若殺父母者不許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
【二破和合僧】謂比丘集眾行布薩時和合作法若后來者當隨順寂默或當出避若以嗔惡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許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梵語布薩華言凈住)。
【三出佛身血】謂佛是一切眾生慈父能令眾生悟明自心出離苦趣眾生歷劫供養(yǎng)不能報其恩德萬一而況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為??罪興起行經云提婆達多推山擲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傷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緣后墮地獄(梵語提婆達多華言天熱)。
【四殺阿羅漢】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謂無法可學又名應供應受人天供養(yǎng)故也眾生即當供養(yǎng)恭敬以為種福之田況行殺逆若行此事是為逆罪律云殺阿羅漢者不許出家受具足戒也。
【五破羯磨僧】梵語羯磨華言作法辦事謂比丘受具足戒或行懺悔法時當依和尚阿阇??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為得戒若有人見者當隨順寂默或當出避若以惡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許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語鄔波遮迦于闐國翻和尚華言力生梵語阿阇??華言軌范)。
五篇配五刑(出翻譯名義)
【一波羅夷配死】梵語波羅夷華言極惡此即根本極惡之戒也謂修行之人若犯此戒道果無分死墮地獄四分律云譬如斷人頭不可復生若犯此法不復成比丘以由此罪極重故以死配之。
【二僧殘配流】毗尼母云僧殘者如人為他所斫殘有咽喉故名為殘蓋言人若犯此罪僧作法除庶幾戒德可復猶如所殘咽喉未斷早救尚可以由此罪稍輕于前故以流罪配之。
【三波逸提配徒】梵語波逸提華言墮十誦律云墮在燒煮覆障地獄八熱通為燒煮八寒黑暗通為覆障以由此罪輕于僧殘故以徒罪配之(八熱者想獄黑繩獄堆壓獄叫喚獄大叫喚獄燒炙獄大燒炙獄無間獄也八寒者頞浮陁獄泥賴浮陀獄阿吒吒獄阿波波獄嘔喉獄郁波羅獄波頭摩獄芬陀利獄也)。
【四提舍尼配杖】梵語提舍尼華言向彼悔從對治境以立名僧只律云此罪應發(fā)露也蓋言此罪輕于前之三罪乃容對眾發(fā)露悔過故以杖罪配之。
【五突吉羅配笞】善見律中梵語突吉羅華言惡作四分律本中梵語式叉迦羅尼華言應當學謂余戒罪重易持此戒難持易犯常須念學故不列罪名但言應當學此又輕于前故以笞罪配之。
五見(出涅盤經)
【一身見】謂于五陰中妄計有身強立主宰恒起我見執(zhí)我我所是名身見(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執(zhí)我我所者計執(zhí)一陰為我余四陰為我所也)。
【二邊見】謂計我身或斷或常執(zhí)斷非常執(zhí)常非斷但執(zhí)一邊是名邊見。
【三邪見】謂邪心取理顛倒妄見不信因果斷諸善根作闡提行是名邪見(闡提梵語具云一闡提華言信不具外道名也)。
【四戒取見】謂于非戒之中謬以為戒強執(zhí)勝妙希取進行是名戒取見。
【五見取】謂于非真妙法中謬計涅盤心生取著妄計所得為勝是名見取(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五結(出阿毗達磨集論)
結即系縛之義謂眾生因煩惱妄惑造諸惡業(yè)而為眾苦系縛流轉三界不能出離故云結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一貪結】謂眾生貪著三界生死之法廣行不善由此能招未來苦果不得解脫是名貪結。
【二恚結】謂眾生心有惱害廣行不善由此能招未來苦果不得解脫是名恚結。
【三慢結】自恃凌他曰慢謂眾生常起我慢邪慢等廣行不善由此能招未來苦果不得解脫是名慢結(我慢者恃己之能凌侮于他也邪慢者不禮塔廟不敬三寶不誦經典也)。
【四嫉結】謂眾生耽著利養(yǎng)心無厭足若見他榮即起妒心廣行不善由此能招未來苦果不得解脫是名嫉結。
【五慳結】謂眾生耽著利養(yǎng)而于資生等物其心吝惜不能惠施貧乏廣行不善由此能招未來苦果不得解脫是名慳結。
五上分結(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上分結者即色界無色界之結惑也。
【一色愛結】色愛者即色界思惑也謂色界眾生雖無欲界粗染貪愛而于上妙五欲取著無厭由此愛惑系縛不能出離故名結也(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二無色愛結】無色愛者即無色界思惑也謂無色界眾生雖無色質而于受想等法未能舍離取著四空禪定欲樂境界由此愛惑系縛不能出離故名結也(四空者即無色界天中空虔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也)。
【三掉結】掉者動也謂上二界眾生心念散動退失禪定由此掉心系縛不能出離故名結也(上二界者色界無色界也)。
【四慢結】慢者自恃輕他也謂上二界眾生愛染未斷慢心不息由此慢心系縛不能出離故名結也。
【五無明結】無明者無所明了也謂上二界眾生耽著禪定而于真性無所明了由此無明系縛不能出離故名結也。
五下分結(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下分結者即欲界之結惑也。
【一貪結】貪者貪著無厭也謂欲界眾生于順情境上起于貪心無有厭足由此貪惑系縛三界無有出期故名結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二嗔結】嗔者忿怒之心也謂欲界眾生于違情境上起于瞋心而不自已由此嗔惑系縛三界無有出期故名結也。
【三身見結】身見者謂欲界眾生于名色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妄計為身由此見惑系縛三界無有出期故名結也(名色者名即心也色即色身也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
【四戒取結】戒取者謂諸外道于非戒中取以為戒即邪戒也由此邪執(zhí)系縛三界無有出期故名結也。
【五疑結】疑者迷心乖理狐疑不決也謂欲界眾生由此疑惑迷真逐妄背覺合塵由此疑惑系縛三界無有出期故名結也。
五住地惑(出華嚴經隨?演義鈔)
五住者謂三界見惑為一住三界思惑分為三住根本無明為一住共成五住也由此五惑能令眾生住著生死故名住地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根本無明者能生見思二惑故名根本也)。
【一一切見住地惑】一切見者即三界分別見惑也謂諸眾生由意根對法塵分別起諸邪見住著三界故名一切見住地惑。
【二欲愛住地惑】欲愛者即欲界思惑也謂諸眾生由五根對五塵境起貪愛心而于欲界住著生死故名欲愛住地惑(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三色愛住地惑】色愛者即色界思惑也謂諸眾生不了此惑住著色界禪定不能出離故名色愛住地惑。
【四有愛住地惑】有愛者即無色界思惑也謂諸眾生不了此惑住于禪定不能出離故名有愛住地惑。
【五無明住地惑】無明者即根本無明惑也謂聲聞緣覺未了此惑沉滯真空即住方便土大乘菩薩方能除斷由余惑未盡住實報土故名無明住地惑(方便土者謂修方便道斷見思惑即聲聞緣覺所居之土也實報土者稱實感報故也謂菩薩斷惑相有未盡者居此土也)。
五利使(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利即快利之義謂此五種妄惑動念即生造次恒有也使即驅役之義謂諸眾生為此五種妄惑驅役心神流轉三界無有出期故名使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一身見使】身見者謂諸眾生于名色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中妄計為身也由此身見驅役心神流轉不息故名為使(名色者名即心也色即色身也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
【二邊見使】邊見者謂諸眾生于前之身見或執(zhí)為斷或執(zhí)為常各執(zhí)一邊也由此邊見驅役心神流轉不息故名為使。
【三邪見使】邪見者謂諸眾生邪心取理撥無因果斷滅一切善根也由此邪見驅役心神流轉不息故名為使(撥者絕也)。
【四見取使】見取者謂諸眾生于非真勝法中謬計涅盤生心取著于邪見中執(zhí)為正見也由此見取驅役心神流轉不息故名為使(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五戒取使】戒取者謂諸外道于非戒中謬以為戒如雞狗等邪戒以為真戒取以進行也由此戒取驅役心神流轉不息故名為使(雞狗戒者謂外道自計前世從雞狗中來今即學雞一足獨立如狗啖糞穢也)。
五鈍使(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五鈍者鈍即遲鈍也謂此五種妄惑由推前身見等五種利使而生對利說鈍故名鈍使。
【一貪欲使】貪即引取無厭也謂諸眾生貪著世間色欲財寶恣縱心情而無厭足由此貪惑之所驅役流轉三界故名為使(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二瞋恚使】瞋即忿怒謂諸眾生于違情境上起諸嗔恚惱亂自他由此嗔惑之所驅役流轉三界故名為使。
【三無明使】無明即迷惑不了乃癡惑也謂諸眾生以迷心緣境于一切法不能明了由此癡惑之所驅役流轉三界故名為使。
【四慢使】慢即自恃輕他也謂諸眾生自恃種姓富貴有德有才輕蔑于他由此慢心之所驅役流轉三界故名為使。
【五疑使】疑即猶豫不決也謂諸眾生迷心乖理不能通達法相由此疑惑之所驅役流轉三界故名為使。
- 上一篇:大明三藏法數卷第十六
- 下一篇:大明三藏法數卷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