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 石二
【一護持國王安樂人民門】寶星陀羅尼經(jīng)云一切國土中所有陀羅尼流行之地令其人王常得擁護勢力自在亦能擁護王之政教一切不祥之事皆悉斷滅復令財谷豐饒人民安樂也(梵語陀羅尼華言咒咒即愿也亦云總特即真言也)。
【二能滅罪障遠離鬼神門】菩提場莊嚴陀羅尼等經(jīng)云若書寫陀羅尼置佛像中塔中杵中或書在幢上??素竹帛等上有眾生得睹視者或身手觸者或頂戴之者乃至書于鐘鼓鈴鐸之上有聞聲者縱有五無間罪悉皆滅??鬼神天魔悉皆馳散無能侵害也(五無間者一趣果無間二受苦無間三時無間四命無間五形無間也)。
【三除身心病增長;門】圣六字陀羅尼等經(jīng)云行人持誦陀羅尼能除種種身心病苦及一切貪嗔癡心自然消滅凡所出言人皆信受一切經(jīng)論并世間典籍自然通曉縱其自身不作福業(yè)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增長一切福慧也。
【四凡所求事皆不思議門】觀自在儀軌等經(jīng)皆說行人欲求所愿成就時用四種物一者弓箭及數(shù)珠袈裟等二者雌黃等種種藥物三者河岸上土作獅子孔雀等禽獸之形四者或塑畫雕刻佛菩薩明王等像置千壇中如法誦咒若得火焰出時或手執(zhí)或涂身等即得飛騰虛空游諸世界供養(yǎng)諸佛隨心所樂悉皆成就不可思議也。
【五利樂有情救脫幽靈門】大寶樓閣等經(jīng)皆說若有眾生得見持咒人身者或聞語音者或影中過者??滅十惡五逆之罪來世生諸佛國又無垢凈光等經(jīng)皆說若人廣造惡業(yè)死墮三涂得持咒人稱亡人名字專心誦尊勝隨求等咒亡者即離惡趣生于天上也(十惡者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壬+(工/山)]四妄語五兩舌六惡口七綺語八貪欲九嗔恚十邪見也五逆者弒父弒母弒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三涂者刀涂血涂火涂也)。
【六是諸佛母教行本源門】樓閣經(jīng)云真言是諸佛之母成佛種子若無真言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又三藏教??從陀羅尼所出又儀軌經(jīng)云唵字即是無相法界無相法界全是真言是知真言總含萬行即三藏之本源也(三藏教者即經(jīng)藏律藏論藏也)。
【七四眾易修金剛守護門】謂一切四眾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易于誦習不假備通教典所以曼茶羅?云念如來之神咒心心暗契如來心諷菩薩之密言愿愿冥符菩薩愿何生死之不逃何涅盤而不得又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云誦持陀羅尼者是無畏藏善神龍王金剛密跡常隨衛(wèi)護不離其側也(四眾者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也)。
【八令凡同佛如來歸命門】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云誦持陀羅尼者口中所出言音若善若惡一切天龍聞者皆是清凈法音又偈云譬如靈[舟-(白-日)]藥點鐵成金寶誦持陀羅尼變凡作賢圣又佛頂偈云十方世界諸如來護念歸念受持者是也。
【九具自他力現(xiàn)成菩提門】十住論云一自力門謂修六度萬行等如人陸地步行千里其到則遲二他力門謂念佛等如人水路舡行千里其到則疾今真言中密具自他二力又諸經(jīng)中說真言行者現(xiàn)世能成無上菩提故樓閣經(jīng)云我于無量百千劫雖行苦行猶不得菩提由才聞陀羅尼故加行相應便成正覺是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十諸佛如來尚乃求學門】大乘莊嚴寶王經(jīng)云諸佛亦求神咒何況凡夫而不持誦耶。
十無盡藏(出華嚴經(jīng))
藏者含攝也此之十藏乃功德林菩薩于華嚴會上為諸菩薩演說欲令其普入一切佛法之門成就無上菩提饒益一切眾生以其各能含攝無盡法海故皆名為無盡藏也(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梵語菩提華言道)。
【一信藏】謂菩薩凈信堅固解諸法空心不退轉生如來家增長信解聞持一切佛法為眾生說皆令信解是名信藏。
【二戒藏】謂菩薩奉持三世諸佛無盡凈戒具足圓滿無所毀犯念諸眾生顛倒破戒我成菩提說真實法令離顛倒同得此戒是名戒藏(三世者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也)。
【三慚藏】謂菩薩憶念過去不知慚天于諸眷屬備造眾惡令為諸佛所知而生于慚是故發(fā)露懺悔修行梵行證得菩提為諸眾生說真實法令修于慚是名慚藏。
【四愧藏】謂菩薩自愧往昔及諸眾生于五欲境具行惡法感垢穢身今為諸佛所知而生于愧是故發(fā)露懺悔修行梵行速成菩提為諸眾生說真實法令修于愧是名愧藏(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五聞藏】謂菩薩聞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故于諸佛菩薩緣覺聲聞出現(xiàn)入滅皆悉能知念諸眾生無有多聞不能了知此一切法我當持多聞藏證得菩提為眾生說是名聞藏(世間法即三界中之法出世間法即諸佛圣賢之法也)。
【六施藏】謂菩薩稟性仁慈常行十施無有一念悔恨之心亦不求于果報但為利益法界眾生是名施藏(十施者分減施竭盡施內施外施內外施一切施過去施未來施現(xiàn)在施究竟施也)。
【七慧藏】謂菩薩智慧具足了知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皆從業(yè)報諸行因緣所造悉是虛假無有堅固欲令眾生知其實性廣為宣說是名慧藏。
【八念藏】謂菩薩舍離癡惑得具足念能憶知一生乃至無量百千生成住壞空一劫乃至無數(shù)劫一切諸佛出世各說諸佛名號授記修多羅等十二分經(jīng)及眾會根性等??能記憶是名念藏(成住壞空者即四中劫之名合此四中劫為一大劫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梵語愿多羅華言契經(jīng)十二分經(jīng)者一契經(jīng)二重頌三諷頌四因緣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論議十自說十一方廣十二授記也)。
【九持藏】謂菩薩具大威力于諸佛所說修多羅法文句義理一生受持乃至無數(shù)生受持及諸佛名號劫數(shù)授記修多羅等無量無??皆能受持無有忘失是名持藏。
【十辯藏】謂菩薩具大辯才廣為眾生演說諸法或說一品法乃至無數(shù)品法或一日說乃至無數(shù)劫說劫數(shù)可??一文一句義理難??隨眾生根皆令滿足是名辯藏。
大乘十喻(出法界次第)
【一如幻喻】謂如幻師幻作種種諸物及男女等相體雖無實然有幻色可見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明幻作迷心不了妄執(zhí)為實修空觀者于諸幻法心無所著皆悉空寂故說如幻(空觀者謂觀一切法皆空也)。
【二如焰喻】謂無智之人初見陽焰妄以為水諸煩惱法亦復如是無智不了于結使中妄計我相智者了知虛誑不實皆是妄想故說如焰(結使者即煩惱也謂因煩惱纏縛驅使眾生入于生死也)。
【三如水中月喻】謂月在虛空影現(xiàn)于水諸愚小兒見水中月歡喜欲取智人見之則笑以喻無智之人于五陰中妄起我我所見執(zhí)為實有于苦法中而生歡喜然得道智人愍之而笑故說如水中月(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我者謂于五陰中強立主宰妄執(zhí)為我也我所者即五陰之身等也)。
【四如虛空喻】謂虛空但有其名而無實體愚人不了執(zhí)之為實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空無所有若無智之人于虛妄中計為實有起彼我執(zhí)修空觀者了一切法皆無所有故說如虛空。
【五如響喻】謂深山幽谷及空舍中若語聲若擊物聲隨聲相應而有響生愚人不了以為實有一切音聲語言亦復如是若有智之人了知語音無實心不生著故說如響。
【六如干城喻】干城即乾闥婆城梵語乾闥婆華言香陰謂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高漸滅但可眼見而無實有一切諸法亦復如是若智者則能了知諸法悉皆虛假不生執(zhí)著故說如干城。
【七如夢喻】謂人夢中本無實事妄執(zhí)為實覺還自笑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一切結使煩惱皆是虛妄而人不了執(zhí)之為實若得道覺悟乃知虛妄亦復自笑故說如夢。
【八如影喻】謂影但可見而不可捉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眼耳等諸根雖有見聞覺知求其實體即不可得故說如影。
【九如鏡中像喻】謂鏡中之像非鏡作非面作非鏡面和合而作亦非無因緣作雖非實有然亦可見故無智不了執(zhí)之為實而生分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從因緣生無有實體但有名字而起分別誑惑凡夫生諸煩惱若有智之人雖復見聞了知無實而不執(zhí)著故說如鏡中像。
【十如化喻】謂若諸天仙得神通者變化諸物雖有男女等相而無生老病死苦樂之實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生滅如化而成亦無有實如人之生但從先世之因而有今世之身悉皆虛假何實之有故說如化。
性虛空十義(出宗鏡錄)
謂真如性體廣博無量猶若虛空有斯十義也。
【一無障礙義】無障礙者謂真如性體于一切諸法圓融通達悉無障礙也。
【二周遍義】周遍者謂真如性體于一切處無不周遍也。
【三平等義】平等者謂真如性體于一切法等無有異也。
【四廣大義】廣大者謂真如性體廣而無邊大而無外也。
【五無相義】無相者謂真如性體圓明寂絕離諸色相也。
【六清凈義】清凈者謂真如性體湛然瑩徹無所染污也。
【七不動義】不動者謂真如性體圓常凝靜不遷不變也。
【八有空義】有空者謂真如性體本來空寂能滅一切有為之法也。
【九空空義】空空者謂真如性體本來空寂于諸空相亦不可得也。
【十無得義】無得者謂真如性體諸佛眾生本來具足雖有能證之智而所證之理體元寂絕亦不可得也。
水喻真心有十義(出宗鏡錄)
【一水體澄清】謂眾生真如之心自性清凈圓湛明徹本來無染猶水之澄清也。
【二得泥成濁】謂眾生真如之心性雖清凈而為無明之所染污覺成不覺猶水本清凈得泥成濁也(無明者無所明了也)。
【三雖濁不失凈性】謂眾生真如之心雖為無明所染而清凈本然之性初不變異猶水雖濁而其凈性則不失也。
【四泥澄凈現(xiàn)】謂眾生真如之心為無明所覆其體昏昧若能除去無明之惑則本然清凈之性自然澄現(xiàn)猶水之濁澄去其泥則凈體現(xiàn)矣。
【五遇冷成冰而有硬用】謂眾生真如之心與無明合則能隨諸染緣變造九界之法而成本識之用猶水之遇冷成冰而有堅硬用也(九界者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修羅界餓鬼界畜生界地獄界也本識即第八識也)。
【六雖成硬用不失濡性】謂眾生真如之心雖隨無明之緣起諸染用然即事恒真其不變之性未始不存猶水雖成堅硬之用而其濡性未嘗有失也。
【七暖融成濡】謂眾生真如之心雖隨無明之緣而起染用然無明若??則本識還凈猶水之成冰遇暖而融濡性自成也。
【八隨風波動不改靜性】謂眾生真如之心隨無明風而波浪起滅然其不生不滅之性則自然不變猶水之隨風波動而靜性不改也。
【九高下流注不動自性】謂眾生真如之心隨緣流注而性常湛然不動猶水隨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動自性也。
【十隨器方圓不失自性】謂眾生真如之心普遍諸有為法而自性不失猶水之隨器方圓而不失自性也。
海印三昧有十義(出宗鏡錄)
海印是喻梵語三昧華言正定從喻立稱故名海印三昧謂大海澄渟湛然不動萬象皆現(xiàn)如印印物如來智海清凈湛然一切眾生心念根欲悉在如來三昧智中猶,F(xiàn)像也。
【一無心能現(xiàn)】謂如來三昧法性平等離諸名相不加功用而能顯現(xiàn)一切諸相是名無心能現(xiàn)。
【二現(xiàn)無所現(xiàn)】謂如來三昧隨眾生心現(xiàn)種種相如光如影了不可得是名現(xiàn)無所現(xiàn)。
【三能現(xiàn)所現(xiàn)非一】謂如來三昧能現(xiàn)之智與所現(xiàn)之境一念圓融十方普應是名能現(xiàn)所現(xiàn)非一。
【四能現(xiàn)所現(xiàn)非異】謂如來三昧能現(xiàn)之智所現(xiàn)之境雖十方普應不同莫不本乎一念是名能現(xiàn)所現(xiàn)非異。
【五無去來】謂如來三昧萬法現(xiàn)于自心彼亦不來身相遍于法界我亦不去是名無去來。
【六廣大】謂如來三昧普遍包容無法不備眾生世界不離一心是名廣大。
【七普現(xiàn)】謂如來三昧一切世界于一心中不簡巨細皆悉能現(xiàn)是名普現(xiàn)。
【八頓現(xiàn)】謂如來三昧一切世界當念即現(xiàn)無前無后色相宛然是名頓現(xiàn)。
【九,F(xiàn)】謂如來三昧于諸法相無有不現(xiàn)之時非如明鏡像對則現(xiàn)不對則不能現(xiàn)是名常現(xiàn)。
【十非現(xiàn)現(xiàn)】謂如來三昧寂然不動為眾生故于非應中隨感而應猶如明鏡無心現(xiàn)物而像對即現(xiàn)是名非現(xiàn)現(xiàn)。
十法界(出佛祖統(tǒng)紀)
法界者諸佛眾生之本體也然四圣六凡感報界分不同故有十法界焉(四圣者佛菩薩緣覺聲聞也六凡者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也)。
【一佛法界】佛梵語具云佛陀華言覺覺具三義一者自覺謂悟性真常了惑虛妄二者覺他謂運無緣慈度有情眾三者覺行圓滿謂萬行具足為三界師是名佛法界(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二菩薩法界】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自行成就而能覺悟一切眾生是名菩薩法界。
【三緣覺法界】緣覺者謂稟佛教法觀十二因緣覺悟真空之理是名緣覺法界(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四聲聞法界】聲聞者謂聞佛聲教依四諦法而修證真空是名聲聞法界(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五天法界】天者天然自然樂勝身勝清凈光明世間無比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因修上品十善兼修禪定感報而生是名天法界(二十八天者欲界有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也色界有十八天初禪有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有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有三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四禪有九天無云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xiàn)天色究竟天也無色界有四天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也十善者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邪見也謂之上品者以作善時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時之中心俱不悔也)。
【六人法界】人者忍也于世違順之境皆能安忍也謂人生于四洲之中能行仁義禮智信之五常能持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之五戒具修中品十善感報而生是名人法界(四洲者東弗于逮南閻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單越也中品者謂于作善已后起少悔之心也)。
【七阿修羅法界】梵語阿修羅華言非天凈名?云此神果報最勝鄰次諸天而非天也在因之時懷猜忌心雖行五常欲勝他故作下品十善感報而生是名阿修羅法界(下品者謂于作善之時即生悔心也)。
【八鬼法界】謂此鬼類遍于諸趣有福德者作山林冢廟神無福德者居不凈處不得飲食受苦無量在因之時謟誑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惡感報而生是名鬼法界(下品者謂作惡之時即能悔也五逆者弒父弒母弒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惡者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四妄語五兩舌六惡口七綺語八貪九瞋十邪見也)。
【九畜生法界】畜生者亦云旁生此類遍在諸處披毛戴角鱗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無足水陸空行互相吞啖受苦無窮宿由愚癡貪欲作中品五逆十惡感報而生是名畜生法界(旁生者謂其身形橫生也中品者謂作惡已后起少悔心也)。
【十地獄法界】地獄者在地之下也謂八寒八熱等獄其中眾生受苦無窮經(jīng)劫無量因作上品五逆十惡重罪感報而生是名地獄法界(八寒者頞浮陀獄泥賴浮陀獄阿吒吒獄阿波波獄嘔喉獄郁波羅獄波頭摩獄芬陀利獄也八熱者想獄黑繩獄堆壓獄叫喚獄大叫喚獄燒炙獄大燒炙獄無間獄也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上品者謂人作惡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時之中俱不能悔也)。
菩薩修十法見涅盤(出涅盤經(jīng))
梵語涅盤華言滅度經(jīng)云師子吼間佛言菩薩成就幾法能見如是無相涅盤至無所有佛言成就十法則明見涅盤無相至無所有處(滅度者謂大患永滅超度三界也無相涅盤者謂涅盤之法離一切色相也)。
【一信心具足】謂修菩薩行須發(fā)起圓常正信之心信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經(jīng)所云深信十方諸佛方便示現(xiàn)一切眾生及一闡提悉有佛性亦信如來永無生老病死乃至信于如來畢竟不入涅盤之類是名信心具足(闡提梵語具云一闡提華言信不具)。
【二凈戒具足】謂修菩薩行當須身心清凈受持禁戒專為成就佛果菩提如經(jīng)所說清凈持戒而不為戒不為利養(yǎng)乃至不為聲聞辟支佛唯為最上第一義故護持禁戒是名凈戒具足(梵語菩提華言道辟支梵語具云辟支迦羅華言緣覺)。
【三親近善知識】謂修菩薩行當遠離諸惡邪見親近善友知識如經(jīng)所云若有能說信戒多聞布施智慧令人受行即須親近恭敬供養(yǎng)是名親近善知識。
【四樂于寂靜】謂修菩薩行即當離諸喧鬧澄神息慮以求佛道如經(jīng)所說身心寂靜觀察諸法甚深境界是名樂于寂靜。
【五精進】謂修菩薩行即當一心勇猛安住止觀毋令退失如經(jīng)所說系心觀于真諦設使頭上火然終不放舍是名精進(止觀者謂止息散亂觀照昏沉也真諦者謂諦審諸法皆即真空也)。
【六念具足】謂修菩薩行即當存心三寶思惟實理不忘戒施如經(jīng)所說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是名念具足。
【七軟語】謂修菩薩行當清凈口業(yè)發(fā)言誠諦調柔和美離諸謟誑如經(jīng)所說實語妙語先意問訊時語真語等是名軟語。
【八護法】謂修菩薩行即當弘持正法宣說妙義展轉流布不斷佛種如經(jīng)所說愛樂正法常樂演說讀誦書寫思惟其義廣宣敷揚令其流布之類是名護法。
【九供給同行】謂修菩薩行凡同事者有所不足即當推己之有以濟其無使得安心成辦道業(yè)而無馳求之患如經(jīng)所說若見同學同戒有所乏少轉從他乞所謂薰缽染衣瞻病所須衣服飲食臥具房舍而供給之是名供給同行。
【十具足智慧】謂修菩薩行常以妙觀之智觀察一切諸法悉皆明了通達無礙如經(jīng)所說觀于如來常樂我凈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觀法二相所謂空不空常無常樂無樂我無我凈不凈之類是名具足智慧(常樂我凈者謂不遷不變名常離生死苦名樂八大自在名我離諸惑染名凈即佛之四德也)。
修十種善法如師子王(出寶雨經(jīng))
菩薩因修善法得無上正真之道為天人師令一切邪魔外道見者無不調伏如師子王有大威力而能懾伏諸獸所向無不自在故以為喻也。
【一得不驚怖】謂菩薩以勇猛精進得最上乘于諸法中無與等者故能游戲生死不驚不怖得大自在如師子王于百獸中莫能與等游行之處無所驚怖也。
【二得無怯懼】謂菩薩具大智辯才于一切諍論之時無少怯懼亦不矜勝如師子王聞彼野干諸惡獸聲終無怯懼也(野干似狐而小形色青黃胖行夜鳴如狼聲)。
【三心無退屈】謂菩薩具大智辯才勇猛精進之心如金剛山不可遷動設于眾中有所諍論其心勇猛終無退屈如師子王雖令近人終無退避也。
【四如師子吼】謂菩薩為諸有情說大乘法能令一切外道天魔驚怖解散如師子王哮吼之時能令惡獸野干之屬悉皆驚駭馳走而去也。
【五得無所畏】謂菩薩具平等智得大自在于諸有情界中威儀寂靜得無所畏如師子王游行諸處獨行絕侶心無所畏也。
【六游行園林】謂菩薩自性寂靜智慧融通常能游戲無礙善法之林如師子王自性無畏能現(xiàn)威勢游諸園林也。
【七依止巖窟】謂菩薩以禪定智慧而為巖窟行住坐臥依止其中如師子王常于高巖邃窟之中而為依止也。
【八得無所取】謂菩薩以勇猛精進之心舍棄一切煩惱永無所取如師子王棄舍所有藏積悉無所取也。
【九能破諸魔】謂菩薩成等正覺坐于菩提道場獨一無二而能摧破諸魔軍眾如師子王勇猛勢力而能懾伏諸惡獸也。
【十守護法苗】謂菩薩于諸示現(xiàn)之處一切有情所種善法之苗悉為守護不令邪魔外道之所損壞如師子王所游行處一切惡獸無能親近于彼而壞人之禾苗也。
菩薩修十種得地三昧(出寶雨經(jīng))
梵語三昧華言正定蓋地之為德博厚平靜物無不載生育滋長不自為功包含攝受周遍無量于凈于穢了無憎愛菩薩修行得其三昧有似于地故名得地三昧。
【一廣大無邊】謂菩薩功德智慧不可思議莊嚴愿行無量無邊譬如大地周遍十方無有界限也。
【二存濟眾生】謂菩薩以廣大慈悲之心遍行六度于法界一切有情悉能存濟得所依止凡有所需若法若財悉如其意隨時隨處無有限礙如地廣大了無邊際一切眾生皆能容受隨其種性各得依止而能生長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三恩不望報】謂菩薩以慈悲愍愛之心利益一切有情未了悟者令得了悟未解脫者令得解脫恩德普被而心不希報譬如大地生育萬物而亦無所望報也。
【四普能容受】謂菩薩于諸佛所說之法雖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悉能一心受持無有遺失譬如大地天降洪雨無量無邊悉能容受也。
【五眾生依止】謂菩薩能為一切有情作歸依處凡所修習一切善法乃至得入涅盤皆以菩薩為之依止譬如大地能為一切萬物之所依止也(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六能生善種】謂菩薩以方便力能令一切有情所有善根種子皆因法雨而生譬如大地世間所有一切種子皆依于地而得生也。
【七如大寶器】謂菩薩以方便力能令一切有情修習一切功德善法之寶隨其根器皆因菩薩而得成就譬如大地能為眾寶之器也。
【八能出眾藥】謂菩薩善巧說法能除一切有情煩惱等病譬如大地出生一切眾妙之藥可以療治一切病也。
【九不可傾動】謂菩薩以禪定之力安忍逆順二境不生瞋愛而于一切內外諸緣莫能擾動譬如大地萬古寧靜不因他緣傾覆搖動也。
【十不驚不畏】謂菩薩以定慧之力心恒寂靜安住正理或遇邪魔外道用彼種種妖邪之術故相侵撓乃至欲行傷害菩薩晏然無少驚畏譬如大地雖遇烈風雷電崖傾海沸而地自若也。
菩薩修十種念處(出除蓋障菩薩所門經(jīng))
念即能念之智身即所念之處智即能觀之觀處即所觀之境菩薩于十種法常自觀察是為十種念處也。
【一身念處】身以積聚為義謂積聚諸根而成身也菩薩觀察所有身中從我所起諸不善法皆悉遠離又當從頂至踵遍觀其身而悉無我是身不凈臭穢可惡作是觀時身中所起貪愛諸欲及計我想等執(zhí)悉不可得則能成就一切善法遠離一切惡法也。
【二受念處】受以領納為義謂六根受六塵也菩薩思惟所有諸受皆悉是苦愚人顛倒計以為樂貪愛染著不肯暫舍菩薩自既勤行斷苦受已復教他人亦如是觀知受是苦不生貪染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三心念處】心亦以積聚為義又慮知也謂能積聚一切善惡之法于一切法復能思慮而覺知也菩薩思惟心實無常計執(zhí)為常無我謂我不凈謂凈是心動搖如風如火不得暫停一切法中心為先導心若調伏即一切法悉得調伏也。
【四法念處】法即意根所起之法菩薩于貪瞋癡等諸不善法如實了知過患勤斷除已即能于諸善法心生愛樂住正念處而于彼法求所成辦自能行已復教他人亦如是而修也。
【五境界念處】謂菩薩于諸可意及不可意色聲香味觸諸境界中觀察思惟皆是虛假不生貪恚又作是念我今不應于此空法之中而起貪恚作是觀時不為境壞不著所得自能行已復教他人亦如是而修也。
【六阿蘭若念處】梵語阿蘭若或云阿練若華言閑靜處謂不作眾事名閑無憒鬧處名靜或翻無諍謂不與世諍也菩薩修無諍行及寂靜行即名為阿蘭若處應當遠離不如理作意于如理法中心生愛樂增廣修習自能行已復教他人亦如是而修也。
【七都邑聚落念處】謂菩薩若入都邑聚落常加精專行菩薩行于諸博奕酒肆歡宴歌舞及余一切非應行處即當遠離是故菩薩不為聲色所惑塵勞所染也。
【八名聞利養(yǎng)念處】謂菩薩道德既隆名聞流布故人多歸向當念所受利養(yǎng)等事但為施主作福田故而乃受之不可貪著執(zhí)為己有隨其所得即與眾共不使有一毫矜吝之心也。
【九如來學門念處】謂菩薩思惟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諸佛皆如是學得成正覺轉大法輪入般涅盤我當起凈信心尊敬勤修亦復成就與佛無異(梵語般涅盤華言滅度)。
【十斷諸煩惱念處】謂菩薩以正念故而能了知一切煩惱雜染等法皆由六根為因六塵為緣之所生起以了知故而悉遠離故得六根清凈而無所染著也。
十受生藏(出華嚴經(jīng))
受生即生如來家也藏即含藏之義含藏所修所證之理也謂善財童子于華嚴會上第三十九參妙德夜神問言云何修菩薩行生如來家答言善男子菩薩有十種受生藏若能修習圓滿即入毗盧遮那如來無量受生藏海愿一切菩薩示現(xiàn)受生我皆親近是名受生藏也(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嚴覺有情梵語毗盧遮那華言遍一切處藏海者謂其含藏之廣也)。
【一供養(yǎng)諸佛受生藏】謂菩薩愿常恭敬供養(yǎng)一切諸佛深信愛樂修諸功德無有厭足即得生如來家是名供養(yǎng)諸佛受生藏。
【二發(fā)菩提心受生藏】梵語菩提華言道謂菩薩發(fā)無量菩提心恒起大悲救護眾生攝化成就即得生如來家是名發(fā)菩提心受生藏。
【三觀諸法門修行受生藏】謂菩薩觀察一切法門修學普賢諸行愿海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即得生如來家是名觀諸法門修行受生藏(普賢菩薩名也)。
【四深心普照三界受生藏】謂菩薩具清凈增上深心得如來菩提光明普能照耀過現(xiàn)未來三世諸障礙山即得生如來家是名深心普照三界受生藏(障礙山者以喻眾生惑業(yè)高厚如山不易動?也)。
【五平等光明受生藏】謂菩薩成就諸佛法忍光明平等照耀一切世間見者歡喜咸蒙利益即得生如來家是名平等光明受生藏(諸佛法忍者謂于諸佛之法忍可而印證也)。
【六生如來家受生藏】謂菩薩生如來家隨諸佛住得甚深法門具廣大行愿同佛善根共一體性是名生如來家受生藏。
【七佛力光明受生藏】謂菩薩生如來家入佛智力得大光明游諸剎海供養(yǎng)承事一切諸佛是名佛力光明受生藏(剎梵語具云剎摩華言土田)。
【八觀普智門受生藏】謂菩薩生如來家住童真位普能觀察一一智慧法門盡無量劫演菩薩行是名觀普智門受生藏(童真位者即十位中之第八位也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
【九普現(xiàn)莊嚴受生藏】謂菩薩生如來家能以種種莊嚴無量佛剎化一切身周流法界成熟眾生是名普現(xiàn)莊嚴受生藏。
【十入如來地受生藏】謂菩薩生如來家入如來所受灌頂法預在佛數(shù)能知一切行及知一切眾生隨順調伏是名入如來地受生藏(灌頂法者即十住中第十位菩薩之法也)。
十金剛心(出華嚴經(jīng))
金剛是喻金剛心者謂菩薩之心堅固不動猶如金剛也(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一覺了諸法】謂菩薩發(fā)大愿心誓欲了知無量無邊不可窮盡一切微妙法門無有遺余故云覺了諸法。
【二化度眾生】謂菩薩以無上涅盤之道度脫十方無量無邊一切眾生悉得出離諸趣故云化度眾生(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三莊嚴世界】菩薩謂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窮盡我當以諸佛國土最上莊嚴之具而莊嚴之故云莊嚴世界。
【四善根回向】謂菩薩以種種修行善根皆悉回向無上佛果菩提普及法界眾生故云善根回向(梵語菩提華言道)。
【五奉事大師】大師即佛也謂菩薩以所修善根功德承事供養(yǎng)無量無邊一切諸佛悉令周遍無所??少故云奉事大師。
【六實證諸法】謂菩薩于諸法實相之理非實非虛非有非無悉皆真實證知故云實證諸法。
【七廣行忍辱】謂菩薩或被眾生訶罵或被楚撻或截手足或割耳鼻或挑其目或級其頭如是一切皆能忍受無有瞋恨故云廣行忍辱。
【八長時修行】菩薩謂未來世劫無量無邊不可窮盡我當盡彼之劫行菩薩道教化眾生永無疲倦故云長時修行(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
【九自行滿足】謂菩薩建立妙行以心為本心體清凈則能圓滿一切功德善根具足無上大菩提道故云自行滿足。
【十令他愿滿】謂菩薩自行既滿慈悲之心轉更增上故為求解脫者說于涅盤之道為求佛法者說于大乘之法悉皆令其愿心滿足故云令他愿滿。
十種自在(出華嚴經(jīng))
自在者神通無礙也謂菩薩修行得此十種法故于諸世間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圓滿諸佛廣大菩提示現(xiàn)神通自在也(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梵語菩提華言道)。
【一命自在】謂菩薩得長壽慧命經(jīng)無量阿僧只劫住持世間無有障礙是名命自在(梵語阿僧只劫華言無數(shù)時)。
【二心自在】謂菩薩智慧方便調伏自心能入無量諸大三昧游戲神通無有障礙是名心自在(梵語三昧華言正定)。
【三資具自在】資具即資生之具謂菩薩能以無量珍寶種種資具嚴飾一切世界清凈無礙是名資具自在。
【四業(yè)自在】謂菩薩能隨諸業(yè)應時示現(xiàn)受諸果報無障無礙是名業(yè)自在。
【五受生自在】謂菩薩隨其心念能于諸世界中示現(xiàn)受生無障無礙是名受生自在。
【六解自在】謂菩薩勝解成就能現(xiàn)種種色身演說妙法無障無礙是名解自在。
【七愿自在】謂菩薩隨所愿欲于諸利中應時出現(xiàn)成等正覺無障無礙是名愿自在(剎梵語具云剎摩華言土田)。
【八神力自在】謂菩薩神通廣大威力難量于世界中示現(xiàn)變化無障無礙是名神力自在。
【九法自在】謂菩薩得大辯才于諸法中廣能演說無邊法門無障無礙是名法自在。
【十智自在】謂菩薩具足智慧于一念中能現(xiàn)如來十力無畏成等正覺無障無礙是名智自在(十力者知是處非處智力知過現(xiàn)未來業(yè)報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也)。
日喻菩薩十種善法(出寶雨經(jīng))
菩薩出世能以智慧方便令諸有情改惡遷善舍迷就悟如日出現(xiàn)世間照臨萬物一切幽暗之處悉皆明朗故取為喻(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一破無明暗】菩薩出現(xiàn)于世以智慧之光破除一切有情無明黑暗如日行空威光燀(昌善切)赫能令世間一切幽暗之處悉得明朗也。
【二能覺悟有情】菩薩出現(xiàn)于世以智慧方便開導有情咸使覺悟如日行空融和明麗能令一切池沼蓮華悉得開敷也。
【三光耀十方】菩薩出現(xiàn)于世以智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一切有情咸獲利益如日行空光耀十方一切萬物無不蒙照也。
【四出現(xiàn)善法】菩薩出現(xiàn)于世以智慧力開示善法化導有情咸登正覺如日行空以大光明普照一切飛潛蠢動咸遂其生也。
【五諸漏滅盡】漏即漏落謂漏落生死也菩薩以智慧力所有一切煩惱悉皆滅盡則能永斷生死諸漏如日沒時光明隱滅則群動皆息也。
【六能作光明】菩薩出現(xiàn)于世放智慧光明說種種法破除一切有情愚癡暗障如日行空放大光明破除幽暗照臨萬象也。
【七映蔽外道】映明相照也蔽障也蓋也菩薩出現(xiàn)于世凡所說法莫不為令有情舍邪歸正則能映蔽外道諸邪異論如日行空赫然照臨螢爝之光自然不現(xiàn)也。
【八能示高下】菩薩出現(xiàn)于世于諸有情若善若惡無不攝受令其瞻覲示以正法如日行空照臨萬物若高若下悉能顯示也。
【九發(fā)起善業(yè)】菩薩出現(xiàn)于世方便開示能令一切有情發(fā)起善心修行善業(yè)如日出時能令世人各營生業(yè)也。
【十善人愛樂】菩薩出現(xiàn)于世一切聦慧之人知有利益心生愛樂念念皈依其無智愚人及諸邪魔外道未免憎嫉如日行空內外明朗凡諸善人無不忻愛至若盜賊等輩為惡之人未免憎嫉也。
月喻菩薩十種善法(出除蓋障菩薩所問經(jīng))
菩薩塵緣凈盡體性圓明慧光普照有情歸仰咸令發(fā)菩提心成就種智如月天子離諸翳染圓明朗徹光照一切功德無邊故取以為喻焉(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梵語菩提華言道)。
【一皆生歡喜】菩薩初出世時令諸有情悉得遠離煩惱而生喜樂如月初出見者皆得清涼心生悅樂也。
【二眾所樂見】菩薩初出世時諸根清凈種子潔白于諸威儀無不具足令諸有情目睹心樂如月初出皎潔圓明見者無不愛樂也。
【三善法增長】菩薩從初發(fā)心于一切善法精進勤修漸漸增長乃至坐于道場一切勝相皆悉圓滿即智德成就也如白分月其光明增至十五日盛滿圓具矣(從初一日至十五日名白分月)。
【四惡法損減】菩薩具出世智時一切惡法日減日損乃至坐于道場凈盡一切無復遺余即斷德成就也如黑分月其光明日減日損至于晦日一切不現(xiàn)也(從十六日至三十日名黑分月)。
【五咸皆稱贊】菩薩初出世時一切天人阿修羅等咸悉稱贊如月初出時世間一切大小人民咸悉瞻仰無不贊美也(梵語阿修羅華言無端正又云非天)。
【六體相清凈】菩薩修遠離行體相無染清凈化生非假父母遺體不凈所生如月天子勝業(yè)感果體相清凈潔白無染也。
【七乘最上乘】最上即無上乘猶車乘有運載之義是大乘菩薩所乘名最上也菩薩得最上乘廣為一切有情轉大法輪使其開悟超出三界如月天子乘清凈輪照四天下令諸見者離暗得明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四天下即四洲東弗于逮南閻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單越也)。
【八常自莊嚴】菩薩所修勝妙功德常自莊嚴不假外飾如月天子本相清凈常自莊嚴不待澡沐而光潔也。
【九游戲法樂】法樂者以法而自喜樂也菩薩常所游戲勝妙法樂不染世間諸欲境界如月天子常受天樂而離夫翳染也。
【十具大神通】菩薩神通自在威德無量普令有情離諸垢暗如月天子清凈圓明具大神通有大威德遍四天下物無不照也。
海導師喻菩薩十種善法(出除蓋障菩薩所問經(jīng))
大海浩瀚無邊須憑人導引乃能順濟然諸商眾自非一心敬信其言隨所指示則何以獲安隱而致利益?菩薩于生死大海作大導師令諸有情皆得遠離險難惡趣證入真空涅盤故以海導師為喻(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一得他信許】菩薩于一切善法悉能了悟精進勤修為諸佛緣覺聲聞及諸弟子信順許可如海導師乃得國王宰輔及一切人民悉皆信許。
【二為他所敬】菩薩以道行具足乃得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天人龍鬼夜義乾闥婆等恭敬供養(yǎng)如海導師得國王宰輔一切人民恭敬供養(yǎng)(梵語夜義華言勇健梵語乾闥婆華言香陰)。
【三善作指引】菩薩能于生死險難之中為諸有情方便指示引導令出一切煩惱惡道悉獲安隱如海導師能于險難之中為作指引令其安隱。
【四為他依止】菩薩善巧方便能為天人及諸外道而作依止令其得出生死大海險難惡道如海導師為諸商眾孤露困苦之人而作依止令于險難之中有所恃賴也。
【五能為濟命】菩薩能為耽著生死諸有情類設以方便令其發(fā)起菩提之心續(xù)延智慧之命如海導師能為世間人眾凡有所須皆悉供給以濟其命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六善備資糧】菩薩善備福智諸行資糧欲攝受廣多有情發(fā)菩提心積集善行出離生死惡道悉到一切智城如海導師善備資糧令諸商眾出離險惡道路到彼城邑得安隱也。
【七富有財寶】菩薩欲止一切智城故廣集諸佛無上最勝法寶之行令諸有情隨愿咸獲得大饒富如海導師隨所止處富有財寶資生緣具等物凡所匱乏悉能周贍也。
【八希取無足】菩薩于圣法財廣能積集希求進取心不自足如海導師于一切財寶常生希取之心而未嘗自滿足也。
【九為作先導】菩薩于一切功德之法善自增益而能以誠實語導引一切有情出離生死苦海而登涅盤彼岸如海導師諳通水陸之路能以軟愛之語攝受諸商人眾復能為之先導凡所指示之處無不獲其利也。
【十善到一切智城】菩薩于一切法無所不知名到一切智城智能破惑顯理城能防惡御敵故菩薩積集無量功德具足殊勝力能故得到一切智城如海導師具足力能故得到彼城邑也。
水喻菩薩十種善法(出除蓋障菩薩所問經(jīng))
夫水之為德本體清凈澄湛凝寂尤能滋長萬物滌除眾垢炎熱遇之而清涼枯渴飲之而沃潤今取以為喻者菩薩業(yè)惑清凈身心寂靜能以法水普濟群生令其善芽增長罪垢蕩除離生死之熱惱息貪愛之枯渴成就菩提超登覺岸也。
【一流潤赴下】菩薩常行平等之慈柔和善順能以清凈法水調熟眾生溥得沾溉令其一切善根悉皆增長譬如大水遍行地中流潤于下一切萌蘗無不滋長也。
【二植善法種】植種也菩薩廣植一切菩提種子常以定水灌溉令得增長而成妙果譬如大地種植一切藥樹谷果由水滋溉增長然后繁茂而結實也。
【三信樂歡喜】菩薩自性信順三寶樂求出世間法心清凈故即生歡喜復能令他一切有情亦皆信樂而生歡喜譬如大水自性流潤復能潤物也(三寶者佛寶法寶僧寶也)。
【四壞煩惱根】菩薩以禪定之水浸漬一切有情煩惱根種悉令敗壞無復續(xù)生譬如大水浸漬大地而草木諸根悉皆壞爛也。
【五自體無雜清凈】菩薩為離貪瞋癡等雜染之法守護諸根悉令清凈譬如大水其源不雜而本清凈也。
【六息煩惱熱】菩薩以清涼法水悉除一切有情煩惱炎熱逼迫之苦譬如夏月地極炎蒸人亦煩熱得水除解悉皆清涼也。
【七止欲渴愛】欲即五欲渴愛者于諸塵境而生愛著如渴而思飲漿水也菩薩因一切有情渴愛所逼即為開示令于欲塵之境不生愛著譬猶清涼之水能除一切焦渴之苦也(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八深廣無涯】菩薩由修一切善法勝智積集深廣無涯諸魔外道不能測其邊際譬如大水眾流合會既深且廣孰能知其涯涘?。
【九高下充滿】菩薩以大悲心于一切有情隨其根器高下方便開示悉使獲益充益滿足而無損惱譬如大水流注一切地方隨其高下悉能充足而無所損害也。
【十息諸塵坌】(房吻切又步寸切)坌塵塕也(塕鳥孔切塵起貌)菩薩以定慧之水普潤一切有情令其去粗惡之習而發(fā)柔軟之心永息煩惱之塵同入清凈之境譬如大水流潤一切塵坌粗惡地方悉使?jié)櫇啥鴱颓鍍粢病?/p>
- 上一篇: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九
- 下一篇: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一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八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七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六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五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四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三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二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三十一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九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八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七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六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五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四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三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二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一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二十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十九
-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