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人天眼目(三)

人天眼目卷之四

  溈仰宗

  師諱靈祐。福州長溪趙氏子。得法于百丈海和尚。初至大溈木食澗飲。十余年始得仰山慧寂禪師。相與振興其道。故諸方共稱曰溈仰宗。

  三種生

  師謂仰山曰。吾以鏡智為宗要。出三種生。所謂想生相生流注生。楞嚴經(jīng)云。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想生即能思之心雜亂。相生即所思之境歷然。微細流注。俱為塵垢。若能凈盡方得自在。

  后有僧問石佛忠禪師。如何是想生。忠云。兔子望月。如何是相生。忠云。山河大地。如何是流注生。忠云。無間斷。

  想生頌(石佛)

  密密潛行世莫知。個中已是涉多岐。如燈焰焰空紛擾。急急歸來早是遲。

  相生

  法不孤生仗境生。纖毫未盡遂崢嶸;毓庖粨舯銡w去。幽鳥忽聞雙眼明。

  流注生

  塵塵聲色了無窮。不離如今日用中。金鎖玄關(guān)輕掣斷。故鄉(xiāng)歸去疾如風。

  圓相因起

  圓相之作。始于南陽忠國師。以授侍者耽源。源承讖記傳于仰山。遂目為溈仰宗風。明州五峰良和尚。嘗制四十則。明教嵩禪師。為之序稱道其美。良曰?傆辛。曰圓相。曰暗機。曰義海。曰字海。曰意語。曰默論。耽源謂仰山曰。國師傳六代祖師圓相。九十七個。授與老僧國師示寂時。復謂予曰。吾滅后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彌。到來大興此道。次第傳授。無令斷絕。吾詳此讖事在汝躬。我今付汝。汝當奉持。仰山既得遂焚之。源一日又謂仰山曰。向所傳圓相。宜深秘之。仰曰。燒卻了也。源云。此諸祖相傳至此。何乃燒卻。仰曰。某一覽已知其意。能用始得不可執(zhí)本也。源曰。于子即得。來者如何。仰曰。和尚若要重錄一本。仰乃重錄呈似。一無差失。耽源一日上堂。仰山出眾作○相。以手托起作呈勢。卻叉手立。源以兩手交拳示之。仰進前三步。作女人拜。源點頭。仰便禮拜。此乃圓相所自起也。

  暗機

  仰山親于耽源處。受九十七種圓相。后于溈山處。因此○相頓悟。后有語云。諸佛密印豈容言乎。又曰。我于耽源處得體。溈山處得用。謂之父子投機。故有此圓相?北娑说;虍嫶藢鞠嗄丝v意;虍嫃栂嗄藠Z意;虍嫶相乃肯意;虍嫛鹣。乃許他人相見意。或畫[鉂]相。或點破或畫破。或擲卻或托起。皆是時節(jié)因緣。才有圓相。便有賓主生殺縱奪機關(guān)眼目隱顯權(quán)實。乃是入【(纏-纟)+(郊-交)】垂手;蜷g暇師資。辨難互換機鋒。只貴當人大用現(xiàn)前矣。

  一日梵僧來參。仰山于地上畫○此相示之。僧進前添作[︶]相。復以腳抹卻。山展兩手。僧拂袖便行。

  仰山閉目坐次。有僧潛來身邊立。山開目見。遂于地上畫[水]相。顧示其僧。僧無對。

  義海

  仰山在洪州觀音寺。粥后坐次。有僧來禮拜。山不顧。僧問山。識字否。山云隨分。僧乃右旋一匝云。是什么字。山于地上畫十酬之。僧又左旋一匝云。是什么字。山乃改十作卍酬之。僧又畫○相。以兩手托。如修羅擎日月勢云。是什么字。山畫[卍]相對之。僧乃作婁至勢。山云。如是如是。此是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善自護持。善哉善哉好去。僧乃禮謝騰空而去。時有一道者。見后經(jīng)五日遂問山。山云。汝還見否。者云。見出三門外騰空而去。山云。此是西天阿羅漢。特來探吾宗旨。者云。某甲雖睹此種種三昧。不辨其理。山云。吾以義為汝解釋。此是八種三昧。覺海變?yōu)榱x海。體同名異。然此義合有因有果。即時異時?倓e不離隱身三昧也。

  五冠了悟和尚與仰山立玄問玄答。

  [︶]此相謂之舉函索蓋相。亦名半月待圓相。若將此相問之。更添半月對之。乃曰。舉函索蓋。答者以蓋覆函。故曰函蓋相稱。以現(xiàn)圓月相也。[﹞]此名抱玉求鑒相。若將此相來問。即于其中書某字答之。此相謂之覓良鑒。答者識玉便下手也。[ㄙ]此名鉤入索續(xù)相。有將此相來問。但于ㄙ字側(cè)添[人]字答之。乃問者鉤入。答者索續(xù)。乃云續(xù)成寶器相也。彇此名已成寶器相。若將此相來問。但于內(nèi)書土字答之。[土]此名玄印玄旨相。獨脫超前眾相。不著教意所攝。若是靈利底。對面分付擬之。則不見也。三祖云。毫厘有差天地懸隔。若不具正眼。焉能辨此。似子期聽伯牙之琴。如提婆曉龍樹之相。喻雞抱卵啐啄同時。遲鈍淺流。卒難頓曉。如盲視色而轉(zhuǎn)錯也。

  辨第八識

 。蹍d]此是眾生。俱有六識。添空一識名為七識。識不可得名第八識。亦名八王子。亦名八解脫。亦名八丈夫?傆兴陌巳唷4耸枪嘁蛑菆蟮。亦名八識。七八二識不相離。故來為先鋒。去為殿后。以至追思過去。攀緣見在。念慮未來。三細六粗五意六染七識。分彼分此分是分非。八阿賴耶識。名為白凈。本無瑕玷。無佛無眾生。無爾亦無我。古德云。賴耶白凈本無愚。三細分時有六粗(三細六粗說。見后宗門雜錄中四智第七末那之下)。八萬四千從此造。大千沙界作凡夫。夢心桎梏元非有。病眼空花豈是無。反掌之間成十善。依然赤水獲玄殊。第八識亦名含藏識。若是悟底人。六七因中轉(zhuǎn)。五八果位圓。六識轉(zhuǎn)為妙觀察智。反觀第八識。為不動智?諢o內(nèi)外名大圓鏡智。即一體也。平等性智總號也。以妙觀察智。收前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乃至八萬四千塵勞。轉(zhuǎn)為成所作智?倸w大圓鏡智。即一體也。第五識乃記持識。轉(zhuǎn)為成所作智。成所作智。轉(zhuǎn)入妙觀察智。妙觀察智。轉(zhuǎn)入平等性智。平等性智。轉(zhuǎn)入大圓鏡智。即一體也。是相宗師。若有問難能轉(zhuǎn)者。即轉(zhuǎn)在那個識(一作若有問難能轉(zhuǎn)者阿那個識)。按楞伽經(jīng)云。佛誡大慧。初中后夜。常以妙觀察智。當凈現(xiàn)流。識轉(zhuǎn)六根。為成所作智。如手仰時不應問覆手何在。亦如冰為水時不即有異。故云。煩惱即菩提。據(jù)百法惟識二論。但取其義。莫著言句也。六祖大師偈云。大圓鏡智性清凈。平等性智心無無。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zhuǎn)。但轉(zhuǎn)其名無實性。若于轉(zhuǎn)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六妙七平因地轉(zhuǎn)五成八大果中圓)。

  仰山臨終付法偈

  一二二三子。平目復仰視。兩口無一舌。此是吾宗旨。

  龍?zhí)吨茄轂樗捻?/p>

  一二二三子。尵牛字清風起。彇佛來勘不就。磤人乃爭綱紀。

  平目復仰視。兒孫還有異。未辨?zhèn)端倪。出門俱失利。

  兩口無一舌。止止不須說。西天僧到來。烏龜喚作鱉。

  此是吾宗旨。揚聲啰啰哩。鏡智出三生。吹到大風止。

  三燃燈

  三燃燈見曹山錄中。非仰山語也。曹山云。然燈前有二種。一未知有。同于類血之乳。一知有猶如意未萌時。始得本物。此名燃燈前。一種知有。往來言語是非。聲色亦不屬正照用。亦不得記。同類血之乳。是漏失邊事。此名燃燈后。直是三際事盡。表里情忘。得無間斷。此始得正燃燈。乃云得記(此說見祖庭事苑。既前牧在溈仰宗。不欲移動也)。

  古德頌

  解行分明珠走盤。未能透脫幾多難。如瓶注水無遺漏。隔海風光冷眠看(然燈前)。

  不見明珠不走盤。良天靜夜黑漫漫。古今十世無增減。拈起牛頭尾上安(正然燈)。

  問處分明答處親。塵塵剎剎總逢君。一聲黃鳥青山外。占斷風光作主人(然燈后)。

  三照語(香嚴)

  擬心開口隔山河。寂默無言也被呵。舒展無窮又無盡。卷來絕跡已成多(本來照)。

  不動如如萬事休。澄潭徹底未曾流。個中正念常相續(xù)。月皎天心云霧收(寂照)。

  四威儀內(nèi)不曾虧。今古初無間斷時。地獄天堂無變異。春回楊柳綠如絲(常照)。

  溈仰門庭

  溈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從。爾欲捧飯。我便與羹。爾欲渡江。我便撐船。隔山見煙。便知是火。隔墻見角。便知是牛。溈山一日普請摘茶。次謂仰山曰。終日只聞子聲不見子形。仰山撼茶樹。溈山云。子只得其用不得其體。仰曰。和尚如何。師良久。仰曰。和尚只得其體不得其用。溈山云。放子三十棒。乃至仰山過水。香嚴點茶。推木枕展坐具。插鍬立舉鍬行。大約溈仰宗風。舉緣即用忘機得體。不過此也。要見溈仰么。月落潭無影。云生山有衣。

  要訣(山堂淳)

  江西溈仰深究此宗。只因灰火撥開。便見柴頭發(fā)現(xiàn)。凈瓶踢倒。贏得溈山。使得地于出井之時。奮大機于撼門之際。插下鍬子。不妨人數(shù)分明。推出枕頭。正用劍刃上事。具險崖句。有陷虎機。大禪佛與四藤條令行有據(jù)。涅槃經(jīng)總是魔說。貴子眼明。暗合機輪;烊诰持。圓相中貴大家唱和。原夢處勝鹙子神通。脅下書字。而頭角崢嶸。室中驗人。而師子腰折。離四句絕百非。一槌粉碎。有兩口無一舌。九曲珠通。當機要辨宗猷。為人頗多落草。道傳千古名振兩山。雖然枝派流離。誰見真機儼爾。此溈仰宗風也。

  古德綱宗頌

  賣金須遇買金人。酬價高低總不親。紅線兩條穿海岳。澄湖萬頃蘸星辰。隱顯盤中拋玉枕。方圓席上拂機塵。天關(guān)撥轉(zhuǎn)移門戶。誰肯吞聲出巨秦(一作惟有吞聲非)。

  法眼宗

  師諱文益。余杭魯氏子。得法于漳州羅漢琛禪師。初住撫州崇壽。次住建康清涼。大振雪峰玄沙之道。示寂后李后主。謚曰大法眼禪師。

  曹源一滴水。不爾依位住。我宗奇特虎。頷下金鈴甚。人解得。三界惟心。萬法惟識。此法眼所立綱宗也。

  華嚴六相義

華嚴六相義

  此六相義。舉一齊收。一一法上。有此六義。經(jīng)中為初地菩薩說也。

  六相義頌

  華嚴六相義。同中還有異。異若異于同。全非諸佛意。諸佛意總別。何曾有同異。男子身中入定時。女子身中不留意。不留意萬象。明明無理事。

  論華嚴六相義

  若究竟欲免斷常邊邪之見。須明華嚴六相義門。則能住法施為。自忘能所。隨緣動靜不礙有無。具大總持。究竟無過矣。此六相義。是辨世間法。自在無礙。正緣顯起。無分別理。若善見者。得知總持門。不墮諸見。不可廢一取一。雙立雙忘。維總同時。繁興不有?v各具別。冥寂非無。不可以有心知。不可以無心會。詳法界內(nèi)。無總別之文。就果海中。絕成壞之旨。今依因門智照。古德略以喻。六相者。一總二別三同四異五成六壞?傁嗾。譬如一舍是總相。椽等是別相。椽等諸緣和合作舍。各不相違。非作余物。故名同相。椽等諸緣。遞相互望。一一不同名異相。椽等諸緣。一多相成名成相。椽等諸緣。各住自法本不作。故名壞相。則知真如一心為總相。能攝世間出世間法故。約攝諸法得總名。能生諸緣成別號。法法皆齊為同相。隨相不等稱異門。建立境界故稱成。不動自位而為壞。又云。一總相者。一合多德故。二別相者。多德非一故。三同相者。多義不相違故。四異相者。多義不相似故。五成相者。繇此諸義緣起成故。六壞相者。諸緣各住自性不移動故。此上六相義者。是菩薩初地中。觀通世間一切法門。能入法界之宗。不墮斷常之見。若一向別。逐行位而乖宗。若一向同。失進修而墮寂。所以位位即佛階墀宛然。重重磨煉本位不動。斯則同異具濟。理事不差。因果無虧。迷悟全別。欲論大旨。六相還同夢里渡河。若約正宗。十地猶如空中鳥跡。若約圓修。斷惑對治習氣。非無理行相資。缺一不可。是以文殊。以理印行。差別之道無虧。普賢以行會理。根本之門不廢(見宗鏡錄)。

  即物契神頌

  勤求勝積功。理契古人同。同得妙何處。澗松西北風。

  示機

  吾有一言。天上人間。若也不會。綠水青山。

  毗盧頂上

  一真收不得。萬類莫能該。蚊子生頭角。泥鰍上舞臺。

  迦葉門前

  覿面露堂堂。全機不覆藏。剎竿頭上卓。紅日上扶桑。

  三界惟心

  三界惟心萬法澄。盤镮釵釧一同金。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萬法惟識

  不曾出世立功勛。萬國文明草木春。野老不知堯舜力。冬冬打鼓祭江神。

  總

  不移寸步越河沙。地獄天堂混一家。佛祖位中消息斷。何妨盡賞洛陽花。

  韶國師宗風

  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

  韶國師四料揀(古德百丈端)。

  聞聞(放)

  密室開金鎖。閑步下松門。謾將無孔笛。吹出鳳游云(古德)。

  秋江清淺時。白鷺和煙島。良哉觀世音。全身入荒草(百丈)。

  聞不聞(收)

  古松搖般若。幽鳥咔真如。況有歸真處。長安豈久居。

  解語非干舌。能言豈是聲。不知常顯露。剛道有虧盈。

  不聞聞(明)

  陽鳥啼聲噎。桃花笑臉開。芒鞋青竹杖。終日自徘徊。

  波生元是水。空性逐方圓。除卻方圓器。胡孫夜簸錢。

  不聞不聞(暗)

  夜月輝肝膽。松風貫髑髏。脫然聲色外。切忌犯當頭。

  理事兩俱忘。誰人敢度量。渾侖無縫罅。遍界不曾藏。

  法眼門庭

  法眼宗者。箭鋒相拄句意合機。始則行行如也。終則激發(fā)。漸服人心。削除情解。調(diào)機順物。斥滯磨昏。種種機緣不盡詳舉。觀其大概。法眼家風。對病施藥相身裁縫。隨其器量掃除情解。要見法眼么。人情盡處難留跡。家破從教四壁空。

  要訣(山堂淳)

  清涼大法眼。旺化石頭城。首明地藏指頭。頓見玄沙祖禰。撥萬象不撥萬象。言前獨露全身。有絲頭不有絲頭。句里已彰自己。心空法了。情盡見除。應塵毛了了然。統(tǒng)剎海皎皎地。髑髏常干世界。鼻孔摩觸家風。重重華藏交參。一一網(wǎng)珠圓瑩。以至風柯月渚。顯露真心。煙靄云林宣明妙法。對揚有準。惟證乃知。亙古今而現(xiàn)成。即圣凡而一致。聲傳海外。道滿寰中。歷然驗在目前。宛爾石城猶在。此法眼宗風也。

  古德綱宗頌

  一點靈臺耀古今。嶷然弘偉莫沉吟。森羅影里容交露。聲色門前涉互深。袢夏云欺千嶂碧。零秋風動萬家砧。綿綿法爾無窮間。引出余吹更爽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