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安心的幸福

  什么是禪?如何去落實禪?其涵義之博大簡直讓我感覺任何想用幾句話來概括清楚的努力都是蒼白的。二祖慧可斷臂求法,請求達摩大師為他安心,當他“覓心不可得”時,大師也已“與汝安心竟”了。對于這個公案,歷來有很多解釋,但是在那一剎那,內心的寧靜肯定是一個核心。二祖去尋找自己內心時,已舍掉了對其他事相的執(zhí)著,從紛繁復雜的意識活動背景中解脫出來,此一念即禪念。

  我習禪多年,始終只能算是愛好者,對于真正的禪法,尚不得其門而入。有句話叫“禪悅為食”,禪是破執(zhí),離執(zhí)、去執(zhí)、無執(zhí),由此而“外離諸相,內心不亂。”這種感覺是幸福的感受、喜悅的感受。然而,怎么讓自己安住在此愉悅的境地?我想,對于我,摒棄外緣,不是僅在屋里打坐參禪,還要在具體做事上陶冶自己的心性才行。《四行觀》講,一是理入,二是行入。在行動上體味那份直心,哪怕是剎那之間,都讓人非常幸福。

  力行的快樂

  去年我參加了一耽學堂公益組織,在我的家鄉(xiāng)山東濱州發(fā)起成立了義工小組,開展宣傳、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義教活動,每周末義務帶孩子們誦讀國學經典。為了更好地提高大家對這一活動意義的認識,在每周末,我給參加活動的義工們開了個“傳統(tǒng)文化巡禮”的講座,講座的內容從了解傳統(tǒng)各家文化開始。我先選了兩部經典,一是《黃帝內經》,二是《金剛經》。接下來,依次準備學習儒家的《大家》、《中庸》,道家的《道德經》等。

  在活動剛開始和一耽學堂總干事長逄飛通電話時,他很肯定我的一句話,我說,沒多想,干就干了,老想,總成不了現實,走出去,不就行了。但隨著活動的舉辦,我越來越體會到,哪怕是這么一點小事,能不能堅持下去,也是要考驗意志力的。

  剛開始,這個公益組織就是我和我的學生兩個人。我們第一堂課,也僅來了 3 個學生,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了很長時間。我們兩個互相鼓勁,哪怕只有一個學生,咱也堅持。去年冬天,有一次,冰天雪地,我學生問我,還去上課嗎?很可能這種天氣,孩子們不來了。我說還是去吧,萬一孩子們去了呢。我的住所離上課的地方頗有一段距離,我騎著自行車去上課,路上寒風刺骨,車子鏈條又斷了,我就把車放在一家商店門口,打出租車趕到了教室。那天,我是領著一個孩子學習的,回來后,我為自己慶賀了一下,我說,堅持的感覺真好!

  我想,一個真正的禪者,他的生活不是賣弄機鋒、表現幽默為用。 真正的受用,是唯求心安,事事盡心。“久居芝蘭之室,不聞其香,久住鮑魚之肆,不知其臭。”習氣跟自己時間久了也就習以為自然了,不易被察覺。當無所求地去做一件事時,這件事本身對自己就是一個考場。沒去做,覺得沒什么難的,當去堅持完成時,發(fā)現內心的毛病、習氣都會浮現出來,那就拿出來,曬一曬自己的內心。戰(zhàn)勝那些妄念,這應該算一種修行,也算是融利已于利他之中吧。

  打死心頭火

  張九成去拜訪喜禪師, 講道:“打死心頭火,特來參喜禪。” 禪師道: “緣何起得早, 妻與別人眠。”張大怒失態(tài)。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制伏嗔心妄念絕不是嘴上說說了事,具體事上考驗得住,才算能定。

  對于這一點,儒釋道大德之論述是一致的。儒家之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又說:“汝若以厭外物之心去求靜是反養(yǎng)成一個驕惰之氣。”道家全真派祖師王重陽說:“凡打坐者,非言形體端坐瞑目合眼,此假坐也。真坐者,須要十二時辰行住坐臥,一切動靜中間,心如泰山,不令外景入內,但有絲毫動靜思念,即不名靜坐。”(《重陽立教十五論》)而禪門祖師六祖慧能講:“若于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直成凈土,名一行三昧。”(《六祖壇經》)此即古德所謂:“擔水搬柴皆圣法,灑掃應對盡通玄”之意。

  當公益活動正處在蒸蒸日上的時候,“煩惱”也接踵而至。在社會上,有很多人認為我們公益的背后肯定有其他企圖,現在不收費,將來也肯定會收費等等。

  說實話,當這些發(fā)生的時候,我一度覺得自己很委屈。有一次,當送走了一位來訪者,我差點落了淚。坐在沙發(fā)上,抬頭看到自己寫的慧能大師的《無相頌》,反復念叨著:“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即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破煩惱過,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內心忽然覺得豁然開朗。一切煩惱的產生,是因為自己內心還有執(zhí)著的東西。這時候,不向外尋原因,搬弄孰是孰非,反向內求,反省自己。反問自己,離執(zhí)禪定是不是做到了時時、秒秒須臾不離,持之不失。

  反省,是不可缺少的要門。陳年往事、無明心垢,不徹底清除,觸到機緣,仍然會跳出來奪去快樂,就是“有漏”。這么去要求自己,煩惱起來時,正好是給“打死心頭火”提供了一個機會呢。當這么去觀想,煩惱也隨之少多了。

  舍之幸福

  六度首先就是布施。因為六度都是為度人各方面的毛病而設的,貪心首當其沖,所以以布施來度貪吝。其實,如果從舍上來講,那涵義是極其廣泛的。 很多人喜歡講“舍得”這個詞,有舍有得。而以得為目的舍,卻是不如法的。內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皆舍,舍到最徹底的時候,把“我”也舍掉,把“法”也舍掉,二障除掉,徹底清靜。舍得徹底,才是“無余涅 磐 ”。

  在同參加活動的義工座談時,我歸納了當義工的十大原因。 我對大家講,每個人,習性所致,從出生始,一直是處于索取之中,而沒有想到過真正以不求回報之心去給予別人。這樣內心就失去了平衡,很多心理問題就由這個失去平衡的心靈產生。索取過度,不堪重負的心靈之塔就會傾覆。正是出于這個原因,當義工,實質是對自己心靈的重建。

  在發(fā)起這項公益活動之時,正是我自己生活最困難的時期。我和我的學生路曉東把自己口袋里僅有的錢投到了這項公益事業(yè)之中,在報紙做廣告、印宣傳品、購買教學設施。有位聽課的家長見了很感動,拿出一些錢來表示要讓我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我也把它放在了公益小組,買成了電視、影碟機等教學用品。每次上課前,我都認真?zhèn)湔n,爭取讓講的內容既準確,又生動、富有趣味性。我對義工們說:“咱要不斷革新我們的教學,雖然我們是公益的,但教學內容的精彩程度一定要好過收費的。”

  對于此,包括我自己的家人也并不理解和支持。 他們說:“你能到超市排隊買便宜雞蛋,少用些精力做公益,掙些錢不好呀?” 我說:“既然做了,就一定爭取做好,我不管結果如何,但該盡的力一定要盡到。”

  我們的堅持沒有白費,我們的學堂逐漸發(fā)展壯大了,更多的人參加到了義工隊伍中來。人們也逐漸對我們的教學投以信任的目光。

  現在是社會的轉型時期,人們的很多良知被功利心所淹沒。 我說, 咱們做義工,人家感到奇怪。 咱們就先做,做一個榜樣,等再有人出來做公益,大家不就不奇怪了嘛。 也許那些當初看你奇怪的人也會去做。真誠地給予別人,拉近心與心的距離,以赤子之心融化人們相互間敵視戒備的寒冰。雖然是小事,卻也不平常。

  《維摩詰經》上說:“雖行于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廣度眾生,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現有受身,是菩薩行。”

  我覺得,禪對于我來說,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在生活中體味禪,滋味無窮。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