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轉(zhuǎn),向右轉(zhuǎn)

  向左轉(zhuǎn),向右轉(zhuǎn)

  發(fā)起出離心之后,有兩種導向,一是導向個人出離,一是導向菩提心。過去,我們往往將出離心和菩提心對立起來。事實上,兩者并不矛盾。當我們因輪回苦而生起出離心,同時想到六道一切眾生在輪回中受苦,本著對眾生的悲憫,希望帶領他們一起出離,這樣的心就是菩提心。

  發(fā)菩提心,首先要了知其心行特征。菩提心有利他、無限等特征!袄,即利益眾生;“無限”,是指它的作用范圍。相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做過利他行,但我們的所緣極為有限。因為凡夫心非常狹隘,我們愿意利益的,往往只是與自己有關的那些人。而發(fā)菩提心,則是要將利他心擴大到一切眾生,這才是關鍵所在。在修習菩提心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發(fā)愿,發(fā)愿利益一切眾生。之所以要不斷發(fā)愿,是為了不斷提醒自己,使這一愿力得到鞏固。除了以觀修強化愿力外,我們還要通過布施、持戒等菩薩行,來完成行菩提心。

  但我們要知道,無論是愿菩提心還是行菩提心,都屬于世俗菩提心,能否進一步得到升華,離不開空性見的指引。若不能證得空性,了知諸法實相,菩提心將永遠停留于世俗菩提心,無法上升為勝義菩提心。

  我們所熟悉的《金剛經(jīng)》,也是關于菩提心的修學指南。經(jīng)中,佛陀一方面不斷告訴我們?nèi)?a href="/remen/zhuangya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莊嚴國土、利益眾生、廣修布施,但同時又反復提醒我們通達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提醒我們要不住相,不住色聲香味觸法,還提醒我們以無所得的心來修一切善法,了知一切都是因緣假相,即不住于空也不住于有。不住于空,便不會偏空;不住于有,便不會落入凡夫心。所以說,具備空性見,正是提升菩提心的關鍵所在。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