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

  放下

  看破、放下、自在人生的三重境界。在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放下。一個人若是對經(jīng)歷的事情看破了,但卻不能放下,他就不能獲得自在人生。只有徹徹底底放下一般人放不下的一切,才能過得灑脫自在。

  有一次,坦山和尚同道友環(huán)溪和尚一同下山。當(dāng)他們到了山下順著一條小路往前走時,前面遇到一條小河,河上的木橋年久失修木頭已經(jīng)朽壞,又加上剛下過一場大雨,混濁的河水咆哮不已。二人正準(zhǔn)備涉水過河,忽然聽到岸邊有人在哭泣。坦山與環(huán)溪一同走過去看個究竟。原來岸邊還有一個姑娘,她正在無法過河而發(fā)愁哭泣。環(huán)溪拉著坦山說:“我們是出家人,幫不上她什么忙的,還是先走吧,如果耽擱了時間,完不成師父交給你的任務(wù),你會被師父罵的。”一見他們要走,姑娘哭得更厲害了。坦山遲疑了一下,徑真走到姑娘身邊,說:“姑娘別發(fā)愁了,來,我把你背過河去!惫媚锏哪樁技t了,甚是羞怯,但還是讓坦山背著涉水過了河。過河之后,二人隨即與姑娘道別,繼續(xù)趕路。直到晚上,他們回到寺院歇息,環(huán)溪才忍不住問坦山:“我們出家人應(yīng)不近女色,可是你怎么能背著姑娘呢?”坦山聽了,哈哈大笑:“你在說什么?現(xiàn)在你心里還抱著那個姑娘不放嗎?我可是當(dāng)時就把她放下了啊!”

  很多時候,煩惱是人為的,我們只有從內(nèi)心放下煩惱,才能一切放下,才能體悟禪宗所說的自在。這就要求我們要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就如同故事中環(huán)溪看到坦山背那個姑娘,他看到的只是一個表面現(xiàn)象,而沒有透過這個表面透視到坦山雖然背著姑娘,但這么做的本質(zhì)卻是助人為樂。因而坦山在現(xiàn)象上執(zhí)著,心中有了掛礙,就無法放下了。

  唐憲宗時,顏真卿的外孫韋丹在江西任觀察使,常與隱居在廬山的高僧靈澈上人吟詠唱和。有一天,韋丹派人給靈澈送去一篇新作的《思?xì)w》詩:

  王事紛紛無暇日,浮生冉冉只如云。

  已為平子歸休計,五老巖前必共君。

  韋丹刺史的意思,我對于官場的紛爭與功名利祿都已經(jīng)看破,我正打算辭官隱居,與你一起在五老峰前一起修行。

  靈澈禪師知道韋刺史雖然對官場黑暗有所抱怨,但一時還難以舍棄官位。于是作詩一首讓來人帶回。詩云:

  年老身閑無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

  韋丹刺史果然印證了靈澈禪師的話。他一直做官到五十八歲卒于任上,也始終沒有辭官隱居。刺史之所以終老任所,還是因?yàn)榉挪幌隆?/p>

  不過,也有放得下官位隱居的。宋代孝宗時,有個尚書郎鹿何,年方四十余就自請退休,回家后在堂上掛了一塊匾,寫“見一” 兩字,意即反用“林下何曾見一人。”

  “放下”二字,三歲小孩能說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真正放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像煩惱的人,總是覺得誰都跟自己過不去一樣。但在生活之中,不可能沒有挫折和失敗。諸多的不如意,總會留下一些陰影,蒙蔽心靈的一方晴空。這就要我們適時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盡可能做到心無掛礙,久而久之,就能慢慢放下難以放下的一切。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