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人生毀譽得失而不動心
我們每天打開報章、雜志,可見輿論紛紜,人生百態(tài),大小事件,層出不窮:高官落馬、明星吸毒、青少年失衡、示威游行、空難墜機等等,接二連三,說之不盡。尤其現(xiàn)今社會中,作為公眾人物,其一言一行必然備受關(guān)注與批評,因此,每日報章新聞,針砭時事,說長論短,各執(zhí)一詞,莫衷一是。由于香港是一個言論自由之地,任何階層、任何媒體、任何人士,均可發(fā)表意見及批評;唯此等言論,卻時有偏頗,既不求真,亦不求準(zhǔn),甚至是蒙昧良心,違背社會公德,失實報導(dǎo),令人心寒。若身為當(dāng)事人,面對如此狀況,該如何對應(yīng)?
事實上,由于同一事情,站在不同的觀點與角度,可有多種不同的看法,因此,誰是誰非、孰對孰錯,都是很難定論的,所以佛法教我們要忍耐、包容,要保持沉默與冷靜,要有「不動心」,要「心能轉(zhuǎn)物」,不要「心隨境轉(zhuǎn)」,如此才能看得真、站得穩(wěn)、走得遠(yuǎn);盡管外在世界是是非非、風(fēng)風(fēng)雨雨,議論紛紜,內(nèi)心仍能做到淡然面對,泰然自若;不回應(yīng)、不解釋、不爭辯。這就需要不同與世俗的智慧、修養(yǎng)與功夫。
但如何能做得到呢?世事紛紜,社會混亂,人事復(fù)雜,價值顛倒、亂象橫生,要看清楚這個「世局」確實是絕不容易。依佛法來說,世間的種種榮辱毀譽,可歸納為「世間八法」,因此八法常為世人所愛憎,而且又能煽動人心,所以又稱為「八風(fēng)」。此八種法即是:
一、稱:每逢有人「稱贊」我們的時候,總不免令我們感到開心、歡喜。
二、譏:每當(dāng)有人「責(zé)罵」、「譏笑」、「羞辱」我們的時候,我們會感到難堪與難過。
三、毀:當(dāng)有人說我們的壞話時,一旦讓我們知道了,會令我們感到難以忍受甚至是憤怒。
四、譽:當(dāng)別人「褒獎」我們,或得到「功名利祿」或「眾人的喝采與掌聲」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是一種榮譽,會感到很得意,不覺沾沾自喜。
五、利:當(dāng)我們事業(yè)成功,事事順利通達,自然就會感到滿足、心情愉悅。
六、衰:當(dāng)我們事業(yè)衰敗,遭受打擊、倒霉或諸事不順時,難免會感到頹喪。
七、苦:當(dāng)我們受大挫折、罹患重病、種種煩惱的逼迫,令我們的身心難以承受,就會深感人生確為一大苦聚,人間確實充滿苦難。
八、樂:當(dāng)我們享受五欲,身心適意之時,總認(rèn)為人間充滿歡樂。
這八種順、逆外境的旋風(fēng),時時在我們周遭循環(huán)不停地吹著;吹得我們一生人都為它團團轉(zhuǎn),永無寧日。正如阿底峽尊者曾經(jīng)說過有八種陷阱能讓一個人變得脆弱:第一種陷阱是想要得到贊美,第二種是不想被批評,然后是想獲得和不想失去,想要快樂和不想不快樂,想要被注意和不想被忽視。這些便是八種陷阱或前述所謂的「世間八法」,無論在修行或?qū)嵺`上,必須遠(yuǎn)離此八法。所以學(xué)佛之人,必須學(xué)習(xí)善法,親近善知識,以建立正確的知見,開啟智慧,不再隨境搖動,逐物流轉(zhuǎn),達到「八風(fēng)吹不動」的境地。
說到這個「不動」或「不動心」,自然令人想起了禪宗里面「風(fēng)動、幡動、心動」的公案:據(jù)《壇經(jīng)》所載:
禪宗惠能大師得到五祖弘忍大師傳授衣缽之后,在獵人群中隱居了十幾年,后因機緣成熟,開始行化于世間。有一天,途經(jīng)法性寺,看到兩位出家人對著一面幡,面紅耳赤爭論不休,六祖上前一聽,才知道他們在爭論旗幡所以會飄動的原因,一個說:「如果沒有風(fēng),幡怎么會動呢?所以說是風(fēng)在動。」另一個就說:「沒有幡子動,又怎么知道風(fēng)在動呢?所以說是幡在動!箖扇烁鲌(zhí)一詞,互不相讓;菽艽髱熉犃,就對他們說:
「二位請不要爭執(zhí),我愿意為你們做個公正的裁判,其實不是風(fēng)在動,也不是幡在動,而是兩位仁者的心在動。
當(dāng)時的惠能大師已經(jīng)開悟了,所以和一般人的看法不一樣。一般人是從外境的現(xiàn)象著眼,透過主觀形成因人而異的判斷。外在的環(huán)境如果沒有主觀的人去觀察它、體驗它,它是毫無意義的。一旦通過人的觀察、體驗和認(rèn)識,就失去了客觀事實的標(biāo)準(zhǔn)。因為每個人內(nèi)心的反應(yīng)或感受都會因時、因地、因個人內(nèi)心的狀況而有所不同,所以兩個出家人看到幡在動,就會有兩種不同的想法。顯然這兩種看法與想法都是相對的、都是不正確的;惠能大師一句「不是風(fēng)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就為他們點示出來了。
從這個故事可給我們一些啟發(fā):人間所謂是非、好壞、優(yōu)劣、善惡等等判斷,并沒有一定的客觀標(biāo)準(zhǔn),都是因時、因地、因主觀想法而有所不同。所以佛教稱之為「虛妄」;虛妄也就是不真實的,那么既然是不真實的,那就不應(yīng)該執(zhí)著它,而應(yīng)該看破它、放下它。因此,如果能對一切現(xiàn)象不起執(zhí)著,不生愛憎煩惱之心,就能獲得解脫與自在。
不過,這里所說的「不動」,并不是要我們「幡不動、風(fēng)不動、心也不動」,這是不正確的理解。因在現(xiàn)象界之中,有風(fēng)的話,幡一定會動,問題就在于我們的心是否隨風(fēng)而動、隨幡而動,也就是說,只要我們的心不隨著環(huán)境而轉(zhuǎn)動,就不會被環(huán)境所牽動、所左右;若不用主觀的自我意識來觀察、衡量、判斷,就不會產(chǎn)生種種的矛盾與沖突。社會上很多人就是因為多管閑事;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去管,以致煩惱不已。其實只要我們內(nèi)心不為環(huán)境所動,以智慧和慈悲為根本立足點,所謂「慈悲無障礙」、「寬恕無敵人」,自然就不會有那么多煩惱了。因此,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修養(yǎng)自我,借境悟心,不為聲色所動,這就是人間的智者和勇者。
我們一般人生活在世間上,為了衣食住行的生活所需,每日不知有多少的忙碌、多少的艱辛;甚至為了事業(yè)的競爭、名位的奪取,造成人際間種種的矛盾與沖突。如果沒有修養(yǎng),沒有定力,就會變得很脆弱,常常會被外境所左右,會隨外境而動搖,就會不知不覺被社會潮流牽著走,隨波逐流,終而迷失方向。尤有甚者,甚至用各種不正當(dāng)、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去表達自我的要求;如此的話,無論對個人、對社會,都會造成許多有形無形的傷害。所以,佛教宣揚其慈悲喜舍教理的目的,就是為了凈化社會、世道、人心;令我們成為有善心、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人,這樣的話,當(dāng)遇到任何事情、任何問題,就能氣定神閑,不會輕易受到環(huán)境的牽引、動搖。而怎樣才能做到不動心呢?
以下提供數(shù)點給大家參考:
一、不為名動:以世間法來說,名的誘惑實在太大了,如果有人以高位、厚職來誘惑我們,讓我們放棄義理、道德、操守,我們動搖了,我們的人格道德就會被名位所操控,所以我要堅持不為名位所動。
二、不為利動:世間的金錢,是最吸引人的,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有些人為金錢出賣人格、出賣道德、出賣朋友,使得自己的人格、生命、節(jié)操成為金錢的奴隸,實在是不值得的。所以我們必須看透金錢的本質(zhì),才能不為其所動。
三、不為謗動:古語云:「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我們不要輕易為毀謗所動,即使是一句閑話,幾句是非,就當(dāng)作是耳邊風(fēng),吹過、聽過就算了,不要隨便因毀謗而動搖自己,更不要浪費時間去跟人家爭辯、解釋。
四、不為情動:人是情感的動物,故而常常被情所困、被情所惑,因而無法自拔,一生為情所苦。亦有人常因人情難卻,故而終日擔(dān)負(fù)著情感的重?fù)?dān),無法自我釋懷,終日受情感及情緒的約束。所以,我們要打開心扉,讓情感吸收清新的空氣,將小愛擴充為大愛。
五、不為苦動:普通人往往遇到一點艱苦或困難,就會退縮或卻步不前的,如此的話,一生的事業(yè)又怎可能會有成就?唯有不怕辛苦,努力奮斗,積極向前,人生自然就會創(chuàng)造出意想不到的成果。
六、不為難動:遇到艱難、挫折、困苦時,要有冒險犯難、不屈不撓的精神,如果凡事因遭遇小小困難或阻礙,便裹足不前,最后必定是一事無成。所以我們要鍛煉自己養(yǎng)成不怕難、能吃苦的性格,人生自然無往而不利。
七、不為力動:別人力氣比我們大,權(quán)勢比我們高,我們不要畏懼,不要小看自己,其實每個人都人無窮的潛力,只要能立定腳跟,堅持到底,自然就能有成功的一日。
八、不為氣動:人之所以生氣,往往由于感到不平或不滿;經(jīng)常生氣的人,容易心浮氣躁,沖動壞事,累人累己。所以我們學(xué)會沉著、忍耐,不要讓瞋恚心左右自己。正如古德所云:「忍一時風(fēng)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股鐣m然日新月異,我們卻不要忘記這些歷古常新的教訓(xùn)。所謂「能忍自安」,「百忍成金」,確實是我們?nèi)松罴训淖毅憽?/p>
正如佛在《佛說吉祥經(jīng)》中所說:
恭敬與謙讓,知足并感恩,及時聞教法,是為最吉祥。
自治凈生活,領(lǐng)悟八正道,實證涅盤法,是為最吉祥。
八風(fēng)不動心,無憂無污染,寧靜無煩惱,是為最吉祥。
依此行持者,無往而不勝,一切處得福,是為最吉祥。
佛陀勸導(dǎo)我們要以慧眼看人生,做到心不外求,不被外境所惑,時刻保持一顆清凈之心,謙卑、克己、慚愧、感恩、忍耐、包容,生活平淡幸福,無憂無惱,便是一種最為吉祥的生活。所謂「八風(fēng)不動心,無憂無污染,寧靜無煩惱,是為最吉祥」,在我們的人世間,有無數(shù)誘惑在吸引著我們,讓我們浮動躁亂的心難以平靜;心動引起了的欲望增加,當(dāng)欲望無法滿足時,就會帶來了更多的痛苦。在今日價值混亂、迷失的社會中,我們不但要守法、守道德,更要守住良心的底線;所謂「與社會同步,不與社會同流」,若能保持平靜、安穩(wěn)、不動的心境,便能令我們少欲少惱,知足常樂,隨遇而安,實現(xiàn)喜悅、自在的人生。
- 上一篇:如何面對情和愛,而不為所迷惑
- 下一篇:如何戰(zhàn)勝逆境,在逆境中生存
- 仁德上人:人生的真實價值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性法師:退步原來是向前
- 仁德上人:快樂逍遙歌
- 仁德上人:人與人相處過程中需要互相理解、誠敬
- 大安法師: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本源法師: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
- 如瑞法師:今日事今日了,做好每個當(dāng)下應(yīng)該做的事
- 仁德上人:問問自己這一生究竟想要什么?
- 仁德上人:懺悔悔改歌
- 仁德上人:活著開心歌
- 仁德上人:人生就在身心相性之中,自性本來就是佛
- 仁德上人:關(guān)于人生的五條經(jīng)典法語
- 如瑞法師:念死不是消極,而是認(rèn)識觀照無常,珍惜人生
- 仁德上人:做一個問心無愧、人生無遺憾后悔的人
- 仁德上人:知錯又能真正地徹底改錯就是人生大智慧
- 仁德上人:人生的每一次選擇都是嚴(yán)峻的考驗
- 仁德上人:有什么樣的觀念想法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
- 仁德上人:人生無論面對順境還是逆境都有升華超越的機會
- 仁德上人:人生反省我錯狂傲歌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