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七喻」與七種增上慢心(一)
「法華七喻」與七種增上慢心(一)之(上)
───寬運法師佛七開示
(接7月18日開示文)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歡喜!我們昨天講了七種的「慢」,這七種慢都是我們障道的根本,所以要時刻警剔、覺察。我們今天接著講隋代三論宗的嘉祥吉藏大師;大師除集三論宗的大成外,并精通《法華經(jīng)》、《涅槃經(jīng)》等大乘經(jīng)典;生平講說三論一百余遍,《法華經(jīng)》三百余遍,《大品經(jīng)》、《華嚴經(jīng)》、《維摩經(jīng)》、《大智度論》等各數(shù)十遍。門下俊才頗多,堪稱一代高僧,著作甚豐。在其所著的《法華玄論》中、以《妙法蓮華經(jīng)》的七種比喻,來調(diào)伏一般佛弟子所面對的「慢」;此「慢」,也就是「增上慢」。是那七種慢呢?要用什么方法來對治呢?
(一)顛倒求諸功德增上慢心,以「火宅喻」來對治;「火宅喻」出自〈譬喻品〉。
(二)聲聞一向決定增上慢,以「窮子喻」來對治;〈信解品〉中所述的就是「窮子喻」。
(三)大乘一向決定增上慢心,用「云雨喻」來對治,在〈藥草品〉之中有「藥草喻」。
(四)實無謂有增上慢心,用〈化城喻品〉的「化城喻」來對治。
(五)散亂增上慢心,以「系珠喻」來對治;在〈五百弟子授記品〉中有詳述。
(六)實有功德增上慢心,用「頂珠喻」即「髻珠喻」來對治;在〈安樂行品〉中,有講到這樣的比喻。
(七)實無功德增上慢心,以〈如來壽量品〉的「醫(yī)師喻」來對治。
我們昨天說過,《妙法蓮華經(jīng)》是一部開權(quán)顯實的大乘經(jīng)典;開三乘權(quán)教而顯一乘實教,用了很多比喻來說明三乘人皆可以成佛。以下我們就用《妙法蓮華經(jīng)》的七種的比喻,來詳細講解對治上述七種慢心的方法:
(一) 顛倒求諸功德增上慢心
這種慢心應(yīng)如何來對治呢?就是以「火宅喻」來對治。我們都知道,在《三寶歌》中有謂「三界火宅,眾苦煎迫,誰濟以安寧?」「三界」是哪三界呢?即欲界、色界、無色界;「火宅」的意思就是說,這三界之中好像著了火的住宅一樣,如果我們不趕快逃離的話,就會有喪失寶貴性命的危險。世間的住宅,都有成、住、壞、空,都不是恒久的、安樂的!富鹫鳌钩鲎浴雌┯髌贰,里面說到,有一個大長者,財富無量,一日,他的宅舍起了大火,長者忙著救火,但兒子們卻在火宅內(nèi)玩耍嬉戲,既不知也不覺;長者為救諸子出離火宅,于是便用種種的方便,告訴孩子們說屋外有他們最歡喜坐的車子;有羊車、鹿車及牛車。等他們奔離火宅之后,長者會各賜一大白牛車。于是兒子們便都跑出來了。此譬喻中,「火」,比喻五濁、八苦等;「宅」,比喻三界;謂三界的眾生為五濁、八苦所逼迫而不自知,不得安穩(wěn),猶如大宅被火所燒,而不能安居。兒子比喻眾生,長者比喻佛。
因此,三界即是五濁惡世;「五濁」又作「五滓」;指減劫──人類壽命次第減短的時代中所起的五種滓濁。據(jù)《悲華經(jīng)》卷五、《法苑珠林》卷九十八的說法,五濁即指:(一)劫濁,減劫中,人壽減至三十歲時饑饉災(zāi)起,減至二十歲時疾疫災(zāi)起,減至十歲時刀兵災(zāi)起,世界眾生無不被害。因此,世界即是成住、壞、空,里面并不究竟,人在其中也不究竟。(二)見濁,正法已滅,像法漸起,邪法轉(zhuǎn)生,邪見增盛,使人不修善道。(三)煩惱濁,眾生多諸愛欲,慳貪斗諍,諂曲虛誑,攝受邪法而惱亂心神,心不能安定。(四)眾生濁,又作有情濁。眾生多諸弊惡,有非常多的煩惱、欲望,不孝敬父母尊長,不畏惡業(yè)果報,不作功德,不修慧施、齋法,不持禁戒等。如是帶來諸多的煩惱。(五)命濁,又作壽濁。往古之世,人壽八萬歲,今時以惡業(yè)增加,人壽轉(zhuǎn)減,故壽命短促,百歲者稀。人的壽命減短,煩惱增多,所以世界稱為「五濁惡世」;五濁之中,以劫濁為總,以其余四濁為別。四濁中又以見濁、煩惱濁二者為濁之自體,而成眾生濁與命濁二者。
上面提到「三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由于三界的迷苦猶如大海的無邊無際,故又稱「苦界」、「苦海」。(一)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等二十處;因男女參居,多諸染欲,故稱欲界。(二)色界,色為變礙之義或示現(xiàn)之義,乃遠離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凈色質(zhì)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其眾生皆由化生;其宮殿高大,乃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質(zhì),故稱色界。此界依禪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從初禪梵天,終至阿迦膩咤天,凡有十八天。(三)無色界,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zhì)之有情所住的世界。此界無一切物質(zhì),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禪定,故稱無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四無色」、「四空處」。
由此可知,三界都屬五濁惡世范圍之內(nèi),八苦交煎,有無量的煩惱,只是我們眾生不知道求出離,還以苦為樂,在里面享受生活,不知道三界是如此的危險,好像火燒一樣;所以長者用「三車」誘引在火宅內(nèi)的兒子出來:羊車喻聲聞乘、鹿車喻緣覺乘、牛車喻菩薩乘,使眾生從六凡上升至四圣。我們知道「十法界」中,可分為四圣六凡;四圣中最高的是佛,然后是菩薩、緣覺、聲聞;六凡依次是天上、人間、畜生、餓鬼和地獄。在《妙法蓮華經(jīng)》之中,佛以一音說法,開權(quán)顯實,說三乘人均可成佛;「三乘」即菩薩、緣覺和聲聞;據(jù)以往經(jīng)典所說,此三乘人均不得成佛;現(xiàn)巧開權(quán)教而顯實教,會三乘而歸于一乘,由此可見佛的慈悲。因為菩薩修行要經(jīng)歷五十二階位,要透過不斷的修行;所謂「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到了等覺、妙覺,最后才能成佛;而成佛通常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是非常長、非常遙遠的時間。所謂「顛倒求諸功德增上慢心」,什么是「顛倒」呢?正如《心經(jīng)》所說的「顛倒夢想」,眾生以苦為樂,以假為真,以幻為有,就是顛倒,因而產(chǎn)生增上慢心。一般眾生以修行五戒十善的功德,感得天上的果報,到達非想非非想處,便以為已到達究竟之地,于是便起了增上慢心,但由于天界并非長樂之地,報盡還有五衰之相現(xiàn)前;所以「火宅喻」是要勸導(dǎo)眾生放棄天界的享樂,而轉(zhuǎn)修四圣,不要以為修到天界就已經(jīng)是究竟了。由于眾生滿足而不知向前,佛就用三種的車,把眾生載到大乘的境界里去。這就是佛的慈悲。
「法華七喻」與七種增上慢心(一)之(中)
───寬運法師佛七開示
(接7月19日開示文)
(二)聲聞一向決定增上慢心
聲聞是四圣之一。一般眾生修到聲聞就以為到了究竟涅槃,于是便會產(chǎn)生慢心,所以用「窮子喻」來對治。「窮子喻」出自〈信解品〉,說有一大富長者,有一兒子,從小就跟他失散了;失散以后,兒子由于無衣無食便沿街乞討,從不知道自己有一位非常富有的父親,而父親亦無時無刻不在尋找失散的兒子。兒子卻不識得返家,終日四處飄泊流浪,到處尋找工作。一天,走啊走的,便走到了自己家門前面,看見這座房子非常的富麗堂皇,卻不敢進去,因為他想這是有錢人居住的地方,自己這樣的窮人不應(yīng)到來,于是轉(zhuǎn)身便跑了,而且越跑就越快,可是剛巧被他的父親看到了;父親一眼便認出這是跟自己失散多年的兒子,連忙下令工人把他追回來,可是工人越叫,他就越跑,最后終于不支倒地昏過去了;工人便把他帶回家來,父親本來想跟他相認,但是覺得時機還未成熟,因為這個兒子以前專門幫人家做下工,如果此時突然與他相認,他一定不能適應(yīng)、無法接受;為了考驗并磨練兒子,于是安排他在家里幫忙做挑糞的工作?墒沁@個兒子但求兩餐溫飽,不思長進,一做便做了幾十年;長者對他好一點,給他多加一點點工錢,他就很感謝、很滿足,卻不知道自己原來是這個家的主人。長者年紀越來越老邁,雖然覺得兒子沒出息,但終歸仍是自己的兒子。一天,決定將許多皇宮大臣及有錢的富人都召集來,告訴大家說:「我不久將離開人世,這個挑糞的工人雖不爭氣,但卻是我的兒子。他將來會成為這里的主人。」窮子至此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才是這個家的主人。這個公案說明了聲聞乘所修的羅漢道、是自了漢,雖然也知道修行,有一定的境界,就像窮子一樣,也知道找工作,過好一點的生活,但卻不知道大乘的富貴,可是仍有一種增上慢心,所以用窮子來比喻;比喻二乘人要給他們時間,慢慢來引導(dǎo)他,學習大乘,讓他慢慢地成就六度萬行,讓他慢慢把顛倒的想法,矯正過來;因為三乘本來與如來無別,只要直下認取,便可同證一乘。我們都知道,大乘佛教所追求的是「一音佛教」;所謂一音佛教即一法界具足十法界;由于我們眾生有分別心,所以用十法界來區(qū)別。但為什么會有這種分別?昨天我們提到,佛在成道時說:「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一切眾生本來都具備如來的智慧德相,本來都是大富長者的兒子,將來繼承無量的產(chǎn)業(yè),但卻像窮子一樣,不知道自己的本來面目,到處流浪飄泊,家里富貴具足卻沿街討飯吃。所以需要慢慢的引導(dǎo),透過正確的引導(dǎo),慢慢才會知道大乘佛教的好處、一音佛教的妙用。
(三)大乘一向決定增上慢心
很多人以為自己在學大乘,比小乘更為高明,于是不自覺便驕傲起來了,所以修大乘也很容易生起增上慢心。這種增上慢心,要用什么來對治?以〈藥草品〉的「藥草喻」也叫做「云雨喻」來對治;「藥草」比喻三乘人的根性;草地上有小草、中草、大草三種,依次比喻天人、聲聞緣覺、藏教菩薩;藏教菩薩,也叫做辟支佛。藥草雖然有大、中、小之不同,但當云雨下降的時候,就沒有大草、小草的分別,都能得到大雨的滋潤,而且都能得到繁茂。意思是指,其實佛法是一雨普雨,一場雨降所有的地方都無所不到,也就是說,一種法門就能將眾生所有的病苦根治,三乘人雖有根器高下之別,但若以如來的法雨潤澤的話,都能成為大醫(yī)王,最后都能和佛一樣,普度群生。所謂「大乘一向決定增上慢心」,就是說,很多人一聽聞大乘經(jīng)典,獲得一點法益,就覺得自己比較超越,看不起小乘;雖然知道實質(zhì)只有佛乘而沒有余乘,但是有了這種增上慢心之后,修行便無法究竟。那應(yīng)該用什么來對治呢?也就是一雨普施的方便,讓無論天、人、聲聞、緣覺等,慢慢都能得到佛法甘露的滋潤,,都能跟著次第一步一步地進修,最后都能成菩薩、成佛。(
「法華七喻」與七種增上慢心(一)之(下)
───寬運法師佛七開示
(接 7月19日文)
(四)實無謂有增上慢心
什么是「實無為有增上慢心」呢?就是因證得世間有漏的三昧定而起的慢心。要以什么來對治呢?就是以「化城喻」來對治。在〈化城喻品〉中,說有一個聰明智慧的導(dǎo)師帶著一隊商侶,本來要到一個五百由旬的地方去取寶藏;寶藏比喻佛國。由于路途險阻,走到一半的時候,大家就不想走了;好像我們很多人雖然知道極樂世界非常的淸凈,而且都很向往,可是卻不肯老實念佛;念了幾年之后,就不想念了,那該怎么辦呢?于是佛菩薩就給他們一個方便,給他們化現(xiàn)一個極樂世界;在〈化城喻品〉里,聰明的導(dǎo)師就比喻是佛菩薩,當?shù)k見到眾生不想繼續(xù)往前的時候,于是便化現(xiàn)一個城市,這是一個假設(shè)的涅槃城;當大家走得人困馬乏之際,一看見城市,便以為已經(jīng)到達佛國,于是大家便歡喜不已,匆匆在這里歇息、補充糧食;體力恢復(fù)后,導(dǎo)師便告訴大家,這只不過是一化城,還需努力往前再走兩百由旬,才能到達真正的寶所。由于在化城中,大眾的體力得以補充了,所以便可以繼續(xù)前進。因此,為什要變現(xiàn)化城呢?如果沒有化城的話,大家會覺得太遙遠、太辛苦了,走到一半便想放棄,無法到達真正的目的地。所以,我們經(jīng)常說「長遠心難發(fā)」,就是這個道理。很多人問我:「修行有什么密訣呢?」我回答說:「很簡單,就是要發(fā)長遠心!剐扌械穆肥墙^不容易的,許多時候,不是一生一世努力,而是多生多世的不懈,就好像〈化城喻品〉中所說的,當我們走到一半,開始生退心的時候,慈悲的佛菩薩就會給我們方便,給我們變現(xiàn)種種的境界;正當我們以為這個境界是真實的時候,佛菩薩又告訴我們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走了一半,再走一半很快便到家了,我們便會生起信心,繼續(xù)向涅槃城──即清凈的彼岸,亦即極樂世界的方向走去。所以「化城喻」是比喻二乘人,初時聞到一乘大教,中途便容易迷失,而且流轉(zhuǎn)生死,所以世尊就暫設(shè)方便,先令眾生斷見思煩惱,暫證真空涅槃,以為蘇息;待所有的煩惱一分一分的斷除之后,才能到達真空涅槃──究竟的寶所、究竟的清凈彼岸。所以,開始的時候,所證的是一種化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只是暫供修行的地方,仍未到達最終的彼岸。前面已說,「實無謂有增上慢心」,即是因證得世間有漏的三昧定而起的慢心;通常很多修行人都愛說止觀、入定,又說漸悟、頓悟,但是即使稍有悟入,許很多時候都不過是一般的悟,而不是真正的言語道斷、心思路絕,沒有到達真正的禪定、真正的涅槃。所以,很多人修了一段時間,稍有境界出現(xiàn),便以為自己已到達涅槃,此時便會產(chǎn)生增上慢心:「你看我已修行到了涅槃,比你們很多人都要超越!挂虼,很多老菩薩就容易犯這個毛病,以為自己修了幾十年,念經(jīng)比別人念得多,念佛也念得比別人多,拜佛也拜得比別人多,于是不自覺地便產(chǎn)生了憍慢心;可是卻又不聽經(jīng)聞法,不到大乘經(jīng)典里去找智慧,所以很容易就迷失。因此,我們不應(yīng)自以為是老居士,而對新學佛的人產(chǎn)生慢心。不過,不只我們凡夫,就是聲聞乘的人,也難免產(chǎn)生這種慢心,自己有一點點的道或是修為,就以為非常的了不起,這都是錯誤的想法。要知道,到了初果,即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不退轉(zhuǎn)。然而,要達到八地談何容易呢?因此,我們千萬不要生起種種夢想顛倒的心。
在《大智度論》里面有一個公案,說一位比丘因坐禪得到了初禪,就以為已得到阿羅漢果的初果;當達到四禪的時候,就以為已經(jīng)達到四果的羅漢果;好像外道一樣,得到非想無想定的時候,就以為已經(jīng)得到涅槃,于是便生起了增上慢心。其實,在未達佛境之前,這些都是有漏的、不究竟的。佛教所追求的是究竟、圓滿、無漏。因此,這種慢應(yīng)如何對治呢?就是用「化城喻」,如果一開始就告訴他,他的修法不究竟,他可能就不肯繼續(xù)修下去了,唯有等他修到一半的時候,給他一些安慰、一些肯定,才為他指示正確的方向,只要繼續(xù)努力前進,就能達到真正的涅槃。所以,我們亦應(yīng)該如此的勸告同修;比如說,很多人一念佛就見到佛菩薩,說我見到阿彌陀佛了、我見到觀音菩薩了;可是,我們要知道,一切相其實都是虛妄的,不要以為見到阿彌陀佛的相,就已經(jīng)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很多時候這些相都是幻相,都是不真實的、不徹底的。但如果一開始你就跟他說這個相是虛妄的,他就連這個相也不愿意去追求,就不肯再修了。所以,我們經(jīng)常說,「憶佛念佛,當來必定成佛」,當我們未曾徹悟的時候,憶念諸佛菩薩的相好莊嚴,是很重要的。所以,開始的時候是見佛;見佛還不夠,見佛以后還要成佛;成佛還不夠,成佛是為了度眾生;這就是循循善誘、循序漸進;我們的釋迦佛真是一片苦心,原是一音佛教,但還專門設(shè)了十法界,讓眾生一步一步地去修;還給我們設(shè)了一個極樂世界,一個「九品往生」,讓我們一品一品地去證,所以這些都是方便說;但是這種方便說,不是跟我們凡夫說的,而是跟佛菩薩說的;好比我們法堂上層有「五方五佛」,由于眾生有分別心,所以有人喜歡「南方世界寶生佛」,有人喜歡「北方世界成就佛」,有人喜歡「東方世界阿閦佛」,有人喜歡「西方世界阿彌陀佛」,還有人喜歡「中央世界毗盧遮那佛」,這些都是為眾生而設(shè),其實「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有的佛都是相同的;大家看一看,法堂前面的七如來,相貌都是一樣的,只有手印的不同,都是根據(jù)眾生的需要來示現(xiàn)。四大菩薩也是如此,四果羅漢也是如此,三十三天還是如此,所以說,「迷即是眾生,悟即是佛」,聽經(jīng)聞法就是為了增加我們的智慧,讓我們沿著修行的道路一步一步的往前。
我們今天講了「火宅喻」、「窮子喻」、「藥草喻」、「化城喻」,余下還有三個比喻,留待明天再講。由上述的比喻,我們可以見到佛菩薩的苦心,特別是釋迦佛,祂給我們最大的方便,讓我們求生西方凈土,而且可以帶業(yè)往生,并分上、中、下共九品;相對其他法門來說,實在是比較容易;但容易并不等于不用修行便能到達彼岸,還得要靠我們誠懇老實念佛,一聲一聲的念,一步一步的修,最終便能到達清凈的極樂世界。不過,我們要明白一音佛教不是給我們凡夫講的,是給佛菩薩說的;有些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可能會生疑惑;既然是一音佛教,那到底極樂世界是否存在呢?佛告訴我們,極樂世界是確有的、是真實不虛的。但只有佛與佛乃能究竟,若未到達佛的境界,是沒有辦法究竟的。因為我們是凡夫,未得究竟,所以還要去極樂世界繼續(xù)修行,只有到了極樂世界以后,就能像八地菩薩一樣,得不退轉(zhuǎn)了。昨天我們說過,那里都是善男子、善女子,所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一個清凈、圓滿的地方,我們修行人都應(yīng)該響往極樂世界。依經(jīng)典上說,連文殊、普賢這樣了不起的大乘菩薩,都要求生西方凈土,我們五濁凡夫不去西方極樂世界,又去那里呢?我們最終的追求、歸宿,必然是極樂世界。大家不要氣餒,不要以為極樂世界在很遙遠的地方,如果我們一念清凈的話,一瞬間便可到達了。所以我們要更加生起念佛的信心,好好地老實念佛。
- 上一篇:「法華七喻」與七種增上慢心(二)
- 下一篇: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無比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