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生三愿的區(qū)別

  我們是根據(jù)第十八愿修學(xué)。如果你很喜歡雜修,你認為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樣的修行太單調(diào),很想要修很多法門、很多諸行,那么你可以根據(jù)第十九愿修學(xué)。眾生的心性不同,很多人聽了我講專修的觀念,很能接受。但也有人認為,光念南無阿彌陀佛太單調(diào)、太索然無味了。這種話是佛教徒說的,而且在佛門上修學(xué)佛法也好幾年了。各人樂法不同,你很喜歡雜修,攝生三愿,你必須根據(jù)第十九愿修學(xué)。如果你覺得靠自己修行的功德力不能往生,有所顧慮,有的人就會這樣想:我一半靠佛力,一半靠自力,那這樣就必須根據(jù)第二十愿修學(xué)。

  所以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因愿文,我們互相佐看,我們來比較一下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因愿文相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那這樣我們就了解真實與方便的意義。首先我把攝生三愿的因愿文讀一遍,讓大家來對照。

  第十八愿的因愿文:

  【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九愿的因愿文:

  【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xiàn)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愿因愿文:

  【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第十八愿叫做念佛往生愿,也叫十念必生愿。一般凈業(yè)行人很喜歡把第十八愿立名為十念必生愿。善導(dǎo)大師非常高明,立第十八愿的愿名叫念佛往生愿。這個道理很深奧,以后有空再跟大家敘說,時間很有限,沒辦法講到這一方面的道理。第十九愿叫做臨終接引愿,也叫做修諸功德愿。第二十愿叫做系念定生愿,也叫做植諸德本愿。

  好!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雖然都是法藏菩薩的慈悲愿心流露而出,但是,為什么法藏菩薩要發(fā)三愿救度眾生?大家冷靜的想一想,如果你是法藏菩薩,你已經(jīng)是證悟佛果了,你已經(jīng)具足佛的智慧了,你發(fā)愿要救度眾生,十方的眾生根器,你一清二楚、了如指掌,為什么你要發(fā)三愿救度眾生?如果只有發(fā)一愿,就能夠把眾生度盡,要不要發(fā)三愿?不要。法藏菩薩發(fā)四十八愿,是經(jīng)過五劫的思惟。五劫是五大劫,時間是非常的長遠,千千萬萬億億年,是電子計算機都算不出來的時間。如果四十八愿有任何一愿,是贅愿、是虛愿、是空愿、是多余的愿,法藏菩薩的智慧一定不圓滿?墒欠ú仄兴_發(fā)愿的智慧是佛的智慧發(fā)愿,怎么可能不圓滿?只有我們眾生智慧有限,不能圓滿體會佛的用心。

  所以眾生一定有三類,所以法藏菩薩才必須發(fā)三愿來契合這三類的眾生,對不對?一定這樣子嘛。眾生如果只有一類,法藏菩薩一定發(fā)一愿來救度眾生就好;眾生如果只有二類,法藏菩薩發(fā)二愿來救度眾生就好。就是因為眾生有三類,所以法藏菩薩發(fā)三愿來救度眾生。眾生分為哪三類呢?自力修行,二力修行,他力修行;正定聚之機,不定聚之機,邪定聚之機。眾生有這三類,所以法藏菩薩發(fā)三愿來救度眾生。

  好!首先我們來看這攝生三愿相同的因愿文。大家請三愿一起看,互相對照。相同的都是“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有沒有?這三愿因愿文的前二句,都是“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再來相同的就是“欲生我國”這一句。第十八愿因愿文有一句“欲生我國”,第十九愿因愿文也有一句“欲生我國”,第二十愿因愿文也有一句“欲生我國”,對不對?就是相同的。

  好!再來講這攝生三愿不同的因愿文。第十八愿因愿文,欲生我國前面“至心信樂”;第十九愿的因愿文,欲生我國前面“至心發(fā)愿”;第二十愿因愿文,欲生我國前面“至心回向”。

  好!第十八愿“至心信樂”,第十九愿“至心發(fā)愿”,第二十愿“至心回向”,同樣是一句四個字,有二個字是相同,有二個字是不同。相同是“至心”這二個字,對不對?不同的是第十八愿是“信樂”,第十九愿是“發(fā)愿”,第二十愿是“回向”。那請問:這三愿,眾生在修學(xué)的方法跟心態(tài),有沒有一樣?不一樣啊。如果一樣,第十八愿因愿文不會叫做至心信樂,第十九愿的因愿文不會叫至心發(fā)愿,第二十愿因愿文不會叫至心回向。因愿文是法藏菩薩用五劫長時間,從智慧思惟流露而發(fā)愿的。所以第十八愿信樂,第十九愿發(fā)愿,第二十愿回向,這是我們眾生在修因的方法與心態(tài)不同。信樂就是信心歡喜,所以第十八愿講信心,對的;第十九愿講發(fā)愿,對的;第二十愿講回向,對的。那第十八愿的“至心信樂”前面就是“十方眾生”,前面沒有再修任何的造作行;第十九愿“至心發(fā)愿”到“十方眾生”,中間還有“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二句的修行,對不對?第二十愿“至心回向”到“十方眾生”中間還有“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諸德本”三句的修行。所以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在修因有沒有一樣?不一樣啊。十八愿的眾生修因、十九愿的眾生修因、二十愿的眾生修因不一樣。不一樣!

  第十八愿信心歡喜之后,流露出乃至十念的修行,所以至心信樂在前面,乃至十念在后面——信心在前,念佛在后,什么意思?聞法在前,念佛在后;信前行后,次序不同。

  第十九愿就不一樣了。第十九愿“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想要發(fā)愿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在“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之后,對不對?是不是修行在前?修行在前,才把所修的行回向發(fā)愿,往生極樂。所以第十九愿的眾生,有“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之行,然后至心發(fā)愿,求生極樂。

  第二十愿“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之前有“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諸德本”之行。所以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一心修學(xué)之后,念佛回向,求生極樂。

  第十八愿、第二十愿,都有相同念佛的修行。但是第十八愿的修行心境,與第二十愿的修行心境,雖然同樣念佛,一不一樣?不一樣。第十八愿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之后的“乃至十念”念佛,第二十愿是聞到名號之后,念佛回向往生西方,心境、修行,一不一樣?不一樣。

  所以你因愿文,根據(jù)哪一愿修學(xué),你要了解法藏菩薩發(fā)愿的用心。所以第十八愿的因愿文,在“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之后的“乃至十念”念佛,這樣的造作修因,會得到什么樣的果報呢?阿彌陀佛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愿力救度。

  可是第十九愿“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發(fā)愿往生西方之后,有沒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誓言的救度?沒有。是“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xiàn)其人前”的救度,這是有條件的。也就是說,當你“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的因消失了,臨命終就沒有佛現(xiàn)前迎接的果報。

  第二十愿是聞了佛的名號之后,“植諸德本”就是念佛的名號,求生回向凈土。因為植諸德本的念佛,是把佛號當作是自己往生西方的資糧,所以必須回向。第二十愿的修行,如果沒有念佛功德回向,不成為往生因,因為行在前面、回向在后面。不是先回向才念佛,是先念佛才回向。你在念佛的時候,剛開始是先回向還是念佛完才回向?當然念佛完才回向。所以這是第二十愿的修行。第十八愿的修行是,你至心信樂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流露出念佛靠他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救度。所以心境不同、心情不同、心態(tài)不同。

  因為只有第十八愿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絕對的救度,所以第十八愿真實沒有錯。第十九愿、第二十愿,雖然修諸行、修念佛,但是沒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愿力絕對的救度,所以方便也沒有錯。法霖大師的判教判的很好。

  這個道理,因為時間很有限,沒辦法跟大家細說。我在香港講了專題,叫攝生三愿,講了二十多節(jié)課,講的非常的詳盡。這邊因為時間有限,不能多說,我們有時間的話,再繼續(xù)詳盡的探討。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