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老僧教育思想探微——紀念上遍下能院長誕辰一百周年
遍老僧教育思想探微
——紀念上遍下能院長誕辰一百周年
宗性
一、緣起
大約在1993年5至6月頃,遍老為四川省佛學院學生講授過怡山禪師所著《怡山發(fā)愿文》,筆者不聰,于遍老講授的內(nèi)容已所記無幾,但遍老當時在課堂上諄諄教誨之意,言及佛教現(xiàn)狀的嚴肅神情,歷歷在目,至今難忘。就是在講授完這篇《怡山發(fā)愿文》后,遍老將要去文殊院出席四川省佛教協(xié)會第五屆代表會議。遍老離開寶光寺前,再一次來到課堂,口占“佛教正需才,勸諸君努力學修,切莫為名僵利鎖”一句出上聯(lián),要求全體學生為對下聯(lián)。但就當時學生文史知識的修為,誰能不辱教命呢?據(jù)我所知,學生中無一人能為對,后來老師中有為對下聯(lián)的,聽說終未合遍老心意。
十余年后的今天,憶及此樁往事,真為當年的年幼無知感到羞愧,F(xiàn)在自己在經(jīng)歷了不少的人和事以后,慢慢地體會出,此聯(lián)是遍老的心聲,是遍老在開示法要。既包含了遍老對當前佛教的焦慮,又感受到遍老對僧伽人才的無限厚望。
東來受生,西去入定,遍老往生已近十年。時過境遷,人事非故,昔日師友,多已分散。適逢遍老百年誕辰之際,筆者愚鈍,不揣淺陋,嘗試走進遍老的內(nèi)心世界,從遍老生前曾經(jīng)要求學生為對的遺聯(lián)中,感知遍老對僧才的渴望和期許,愿與當年師友共勉,以告慰遍老于常寂光中!
二、僧伽教育的意義
——佛教正需才
佛教在經(jīng)歷了兩漢的傳入期,魏晉的消化期,隋唐的興盛期,五代宋的延續(xù)期后,至明清時代,已逐漸走向江河日下的低谷。就其主要原因,跟僧伽人才的整體素質(zhì)下降不無關(guān)系。雖然明清時期仍有不少高僧在支撐著佛教的命脈,但僧團的整體素質(zhì)已普遍下降,真正意義上的龍象之才已凋零無幾,從而導致了明清佛教的衰落局面。
至二十世紀初,教內(nèi)有志之士已強烈感受到了這種局勢的嚴峻。特別是上世紀佛教復興運動的領(lǐng)袖——太虛大師,以其睿智和悲愿,為扭轉(zhuǎn)僧才奇缺的現(xiàn)狀,率先推出以現(xiàn)代學院式結(jié)合傳統(tǒng)書齋式教育為一體的佛學院教育,先后創(chuàng)辦武昌佛學院、漢藏教理院、閩南佛學院等著名佛教學府,以此來培養(yǎng)僧伽人才,推動佛教的振興和發(fā)展。也正因為有太虛大師的苦心經(jīng)營,上世紀的中國佛教曾出現(xiàn)過復興的氣象!
縱觀遍老一生,幾乎也與佛教教育分不開。不僅他自己的成長與佛學院的教育分不開,同時,他還一生推動佛學院的興辦。就他自身而言,先后就讀過四川佛學院、北平柏林佛學研究社;他還先后執(zhí)教過華巖佛學院、重慶川東佛學院、漢藏教理院、四川尼眾佛學院;創(chuàng)辦寶光僧學校、樂山市僧伽培訓班、峨眉山佛學院、四川省佛學院。他一生之所以如此心系佛教教育,這與他不僅是太虛大師思想的追隨者,更是太虛大師思想的實踐者是分不開的。他一生曾兩度謁見太虛大師,深受太虛大師思想的影響和感召。他深知,離開僧伽人才的培養(yǎng),佛教的發(fā)展和弘揚幾乎無法想象。
記得筆者在四川省佛學院學習時,遍老只要在寶光寺,每天都要堅持至少兩次到佛學院巡視,或到課堂督促,或到宿舍關(guān)心學生的生活,無一不體現(xiàn)出老人對僧伽人才的關(guān)愛和期望。就連病中住院期間,彌留之際,仍惦記著僧伽人才的培養(yǎng)工作,“我重托你們一件事情,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佛學院一定要堅持辦下去,佛學院是佛教的命根啊!如果不高度重視佛教教育事業(yè),不逐步提高僧人的文化素質(zhì),道德修養(yǎng),正知、正見、正行,佛教寺院就會演變成為文盲的佛教……”(見《遍能法師傳》476頁)這是病中的遍老對前來看望他的佛學院法師、老師們的一番囑托。話語中,流露出遍老對佛教教育、佛教僧才、佛教現(xiàn)狀的憂心。但是遍老的這一心思,想來是由來已久,早在93年時,就以“佛教正需才”一語,來表達自己對佛教的發(fā)展和僧才培養(yǎng)的焦慮之情!因為遍老深知僧伽教育對于當代佛教的建設和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僧才的教育原則
——勸諸君努力學修
佛教兩千年的傳播過程中,既表現(xiàn)出外在的文化性,又包含內(nèi)在的修證性。佛教傳播中的這種雙重性,就決定了佛教的學習不僅是文化層面的知識積累,更要求注重修證層面的經(jīng)驗實踐。佛弟子在這兩個層面的學習和功夫都不可偏廢。
天臺藕益大師在《教觀綱宗》一書中指出:“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怠!苯,就是指對佛教理論的研究和學習;觀,就是指要用實際修證來實踐佛陀的教義。
從藕益大師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佛弟子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不但要注重教理的學習,更要注重內(nèi)在的修證。教理的學習是要佛教徒從明理而樹立正信、正見,內(nèi)在的修證是要佛教徒通過實踐而樹立正行。從總體上說,這不僅是以藕益大師的主張及論述,更是佛教真正精神對所有佛教徒的要求。
1992年全國漢傳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在上海舉行,會上,與會大德遵照佛教的精神和傳統(tǒng),提出了佛學院在僧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應該秉承“學修一體化”的原則,要引導年青僧伽在學習中,將對佛教知識和教理的學習與個人的宗教修持融為一體,學而不修是口談,修而無學是盲練。
“隨法行則要研究經(jīng)典,引發(fā)正見,啟迪智慧,本之實踐為主。貫通了聞、思、修三慧及信、解、行、證的修行方法!(見《遍能法師傳》381頁)這是遍老1991年在重慶慈云寺的開示,展現(xiàn)出老人對教理學習和宗教修持并重的堅定態(tài)度。因此,遍老面對莘莘學子鄭重地提出“努力學修”的要求,從中我們更能領(lǐng)會遍老對僧伽人才培養(yǎng)的原則,學僧不僅要注重知識和理論的學習,更應該具有良好的宗教道德修養(yǎng)。
四、德才兼?zhèn)涞慕逃繕?/p>
——切莫為名僵利鎖
人無論是生活在任何時候,無論是在任何崗位工作,都要面臨“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而在生活和工作中,接踵而至的又有如何對待自己面對的“名聞利養(yǎng)”,乃至別人所取得的“名聞利養(yǎng)”等問題。在這些外在的社會環(huán)境中,稍有不慎,內(nèi)心就會生起莫名的煩惱,更會因煩惱而染污內(nèi)在的自心。遍老以一生的學修經(jīng)驗告誡學生:無論在學習和工作中有多大的成就,有多高的“名聞利養(yǎng)”,“切莫為名僵利鎖”,都應以不受束縛的心境應對自己擁有的一切,才能成就個人的不凡人格。
中國文化有注重個人內(nèi)心修養(yǎng)的傳統(tǒng),有崇高賢善的美德。歷代智者在提高個人修養(yǎng)和升華個人美德的過程中,常常表現(xiàn)了對“名利”的豁達胸襟,從而成就自己的賢善品格。而佛教在對待這一問題的的立場是,于世而出世,出世而入世。換句話說,佛教在對待“名利”等世間法時,是以于“名利”而不為“名利”所牽掛的心態(tài),善巧方便地實踐大乘佛教利益人群的菩薩情懷。
遍老在自己70余年學修佛法的生涯中,正是以如此心態(tài)來安然處理紛沓而來的“名聞利養(yǎng)”的。遍老不僅只是勸告自己的學生要保持這種修養(yǎng),他自己一生也在實踐這一理念。遍老生前曾在佛教界擔任過重要的領(lǐng)導職務,也擔任過不少社會職務,但他一直以泰然處之的心境,秉承“宴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的精神,表現(xiàn)一位當代高僧卓爾不群的內(nèi)心修養(yǎng)!爸劣谖覀人的安排,請省方諸賢,無須考慮。我常聘名譽地位,過眼煙云,而況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古有賢言:圖蝸角之虛名,閉人無之坦途。思之憮然!”(見《遍能法師傳》385頁)1985年,四川將在寶光寺舉行解放以來首次傳戒法會,這是遍老對法會師承事宜給弟子滿慧回信的一段文字,從字的行間,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老人恬淡的內(nèi)心修養(yǎng),感受到老人對名利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
又如在1983年,中國佛協(xié)在京召開成立三十五周年紀念大會。會議結(jié)束時,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接見與會代表,而對一位老法師坐在了大會為自己設在第一排的座位上時,工作人員萬分焦慮,而遍老卻說:“站著坐著不是一樣照相嗎?小同志,將心比心嘛,絕不能使別人下不了臺!他身體不好,應該體諒照顧他才是嘛!”(見《遍能法師傳》345頁)樸實的語言,寬容的心量,從容的氣度,一位不為物累的高僧形象如在眼前。
五、結(jié)語
在四川省佛學院求學時,當時大部分學生的年齡都在二十出頭,出家修學佛法的經(jīng)驗更是短缺。如此幼稚的學生,面對一位年近九旬,學修經(jīng)驗豐富,人生感悟深刻的教界碩德,所謂“一地不知二地事”,豈能知遍老苦心于萬一?因此,遍老的這一遺聯(lián),學生中無能為對的原因也就自然可知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筆者后來雖然離開了四川省佛學院到他處求學,也離開了朝夕可以親近的遍老。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有所提高,對遍老的景仰之情也與日俱增。2000年的夏天,在普陀山佛學院靜養(yǎng)的白光法師回到法源寺小住,筆者曾懇請白老為遍老遺聯(lián)為對。當時想成就一件“三絕”作品,遍老所出上聯(lián),白老為對下聯(lián),想請茗山老法師書寫整副聯(lián)文。然世事終難遂人愿,白老很快站在學生的立場對了下聯(lián),由于茗老年事已高,常年多病,后又圓寂,終未成就“三絕”心愿。適值紀念遍老誕辰百周年之際,茲將遍老所出上聯(lián)及白老所對下聯(lián)抄錄于此,與諸師友共同分享:
遍老上聯(lián):佛教正需才,勸諸君努力學修,切莫為名僵利鎖。
白老下聯(lián):法門唯種竹,有我輩頂天立地,真堪作斗雪迎霜。
后來,索性請白老將上、下聯(lián)一并書寫,想以此激勵自己,白老在書寫中又增加了一段跋語,文曰:“遍能和尚撰聯(lián),公要學生為對,然皆為游學所誤!公逝后四年,乃為所對。嗚呼!公其有靈乎!記之所以!逼渲,值得一提的是,白老將此聯(lián)書寫了兩次,第二次書寫,又增加了一段跋語,茲抄錄于此:“數(shù)年前,四川遍老出聯(lián),讓學子為對,數(shù)年來,皆為游學所誤,無以報公之盼,其后公逝世四載;偶爾宗性同學語及,余乃試應之,慚愧不文,免以為之,是為記之。以記始末!
知遍老者白老矣!白老的下聯(lián)不僅對仗工整,而且寓意深刻,“法門唯種竹,有我輩頂天立地,真堪作斗雪迎霜!辈徽潜槔蟽A其一生培養(yǎng)僧才的愿望嗎?
悵望烏尤,綠影一堆;遙想南海,怒濤蓮花。遍老之心,白老之意,猶如醍醐。筆者當銘記于心,鞭策和鼓舞自己在弘法的征程中為佛教事業(yè)的振興而嚴格要求自己。
- 上一篇:救救歷史文化遺跡――龍藏寺
- 下一篇:遍老佛學思想管窺
- 宗性法師: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 宗性法師:節(jié)日與團聚是聯(lián)結(jié)親情的紐帶,是家庭的維系
- 宗性法師:明白“人生四大要務”,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 宗性法師:心到底在哪里?七處征心的故事
- 宗性法師:用歡喜心降伏你的自卑與嫉妒
- 宗性法師:如何看待僧俗之間的關(guān)系?
- 宗性法師:躍入從未感知的禪境
- 宗性法師:真正信仰的落實是怎樣的?消除自我,融入大眾
- 宗性法師:活在當下,該干嘛就干嘛!
- 宗性法師:布施的時候,是給還是不給?
- 宗性法師:教化“壞人”的方法
- 宗性法師:如理布施,讓眾生圍繞在你的身邊
- 宗性法師:佛法沒有秘密、專利,誰都可以學
- 宗性法師:現(xiàn)代人為什么活得那么累?
- 宗性法師:不要走入學佛的誤區(qū)
- 宗性法師:歸命三寶,生命才有真正的依靠
- 宗性法師:佛弟子如何做一個有擔當?shù)娜耍?/a>
- 宗性法師:表面風光的人,不一定真正快樂
- 宗性法師:當對生活感到絕望時,不如再努力一下
- 宗性法師:如何讓生命進入保障的狀態(tài)?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宗性法師:《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第1講
- 宗性法師:《金剛經(jīng)》講課記錄 第二
- 宗性法師:《金剛經(jīng)》講課記錄 第一
- 宗性法師:《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第16講
- 宗性法師:《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第11講
- 宗性法師:《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第3講
- 宗性法師:《金剛經(jīng)》講課記錄 第三
- 宗性法師:《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第7講
- 宗性法師:《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第2講
- 宗性法師:《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第15講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