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以理解之鑰打開愛之門
第四章 以理解之鑰打開愛之門
理解與愛之眼:兩種人,兩種愛 我們繼續(xù)第二組的慈觀練習: 愿我學會以理解與愛之眼看自己。
愿她學會以理解與愛之眼看自己。
愿他學會以理解與愛之眼看自己。
愿他們學會以理解與愛之眼看自己。
愿我能夠覺察、接觸心中喜悅與幸福的種子。
愿她能夠覺察、接觸心中喜悅與幸福的種子。
愿他能夠覺察、接觸心中喜悅與幸福的種子。
愿他們能夠覺察、接觸心中喜悅與幸福的種子。
愿我學會識別、了解心中憤怒、貪婪和愚癡的源頭。愿她學會識別、了解心中憤怒、貪婪和愚癡的源頭。愿他學會識別、了解心中憤怒、貪婪和愚癡的源頭。愿他們學會識別、了解心中憤怒、貪婪和愚癡的源頭。
某個冬天,當梅村的住家眾修行慈觀的時候,一名年輕的在家女弟子對我說:“在我對男朋友做慈觀后,我發(fā)現(xiàn)我不再那幺愛他了?墒牵瑢ξ易钣憛挼娜俗龃扔^以后,我忽然很恨自己。”在禪觀之前,她對她男朋友的愛是又熱又烈,讓她看不見她男朋友的缺點。在禪觀的過程中,她開始更清楚地看她男朋友,也覺知到,她男朋友其實沒有想象中的完美。她說她不再那幺愛她男朋友了,然而事實上,她對他的愛卻有了更多的慈和悲。她有辦法理解到他受的痛苦,她對他的愛也因此變得更深、更健康。她有辦法更自由地呼吸,也因此有辦法讓她的男友更自由地呼吸。雖然她說:“我不再那幺愛他了。”我想,她的意思是說:“我愛他更深了。”她對她最討厭的人也有了新的了悟。忽然間她看到那個人為什幺會是這個樣子了。她也看到了,她對那人的言行的反應(yīng)是何等嚴厲,因而害他受苦。她的話,證明了她是真的在修行。照射正念的光芒:一瞥一眸的寧靜與喜悅
“愿我學會以理解與愛之眼看自己。”又一次地,我們由自身開始做起,理解自己的真實本性。只要仍舊拒絕自己,仍舊繼續(xù)傷害自己的身心,去談愛他人、接納他人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有了正念,就有辦法認識到我們習慣性的思考模式,以及我們思唯的內(nèi)容。有時候,思唯會在原地打轉(zhuǎn),讓我們在失去信心、悲觀、沖突、悲傷、嫉妒中沉沒。當我們的心是如此,我們的一言一行也就不由自主地表現(xiàn)出這些心念來,進而對自己及他人造成傷害。這項修行,就是要在我們習慣性的思考模式中,照進正念的光芒,讓我們能看得清楚。當念頭或想法浮起時,立即覺察,并對它微笑。也許,這樣就能使它止息,適當?shù)淖⒁?(yoniso manaskara)可以帶來幸福、平安、清晰以及愛。不適當?shù)淖⒁?(ayoniso manaskara)則會令心中充塞悲傷、憤怒、歧視。正念幫助我們修行適當?shù)淖⒁,灌溉心中平安、幸!?a href="/remen/jiet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解脫的種子。
佛教將心 (manas末那識 )形容為在樹枝上吊著晃來晃去的猴子,一次又一次地,帶我們進入痛苦的黑暗世界。修行是要在起心動念的過程中,照射正念的光芒,好讓我們能看得清楚,不至于陷入不適當?shù)淖⒁。每次聽到一段對話,或者目睹一件事故時,我們的注意可能是適當?shù)模蚴遣贿m當?shù)。有了正念,我們就有辦法將它認出來,進而培養(yǎng)適當?shù)淖⒁猓釛壊贿m當?shù)淖⒁,并認識到:“我了知,不適當?shù)淖⒁,對我或是我關(guān)心的人都是無益的。”知道怎幺保持一顆寧靜、喜悅的心,言行就會散發(fā)出平安和幸福,我們會成為自己真實的朋友,許多人的益友。 接下來,我們用正念,照亮我們的言語。我們可能下過決心,絕不說某些話,但最后還是把守不住,說了出來。正念可以幫助我們,不再說出引起自己和別人沖突的話語。 身體的行為,像是一瞥一眸、一揮手或是站姿,都會流露出我們的心態(tài)。每一個姿態(tài),都道出我們心中的喜或悲、愛或恨、正念或不正念。正念照亮了我們所做的事情,像是我們的站姿、坐姿,怎樣看別人,如何微笑,或者如何皺眉。正念光芒照耀下,我們覺知到哪一個行為是有益的,哪一個行為又是有害的。益己的行為,也將利益他人。傷己的行為,也將傷害他人。這就是為什幺在修行之初,我們說:“愿我學會以理解與愛之眼看自己。”一旦你用理解之鑰打開了愛之門,你將能接納自己和他人。如果你還沒有辦法接納他人,那是因為你尚未接納自己。如果你與你周圍的人斗氣,是因為你心中在自我斗爭。《妙法蓮華經(jīng)》告誡我們,要以慈悲之眼來看眾生,這也包括了自己。 “愿我知曉,如何每天滋養(yǎng)心中的喜悅種子。”是很重要的修行。我們的心有如一片田野,土地里藏著正面和負面的種子。我們必須覺知所有各式各樣的種子。當我們接觸到心中的痛苦時,也要知道尚有其他種子的存在。我們的祖先將痛苦的種子傳遞給我們,但他們也給了我們平安、自由、喜悅及幸福的種子。即使這些種子埋藏在意識深處,我們?nèi)钥晒喔人鼈,幫助它們茁壯起來。接觸心中的喜悅、平安、自在、安穩(wěn)及愛的種子是很重要的修行。我們也邀請朋友同樣地接觸我們這些種子。如果我們愛某人,我們每天都需要覺察并接觸在他心中的正面種子,不要他澆灌憤怒、沮喪和仇恨的種子。這樣,可以幫助他朝健康與幸福的方向成長。禪觀何人?啟于恨,止于愛
我們的修行變得穩(wěn)固時,我們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去理解、去愛、去照顧自己。然后,我們便可以將他人作為慈觀的對象。首先,我們選喜歡的人作禪觀的對象,其次是不愛也不恨的人,然后才是我們愛的人,最后是我們很厭惡的人。在《清凈道論》中,佛音要我們先對我們所喜歡的人修慈觀,因為要將愛心贈予喜歡的人比較容易。他以燃火為比喻。首先點燃稻草,等這些稻草燒起來了,再加小樹枝。小樹枝燒起來后,再添入小木柴。等小木材燒起來后,我們才放進大木材,直到一些潮濕或青嫩的木材也燒起來為止。但,如果我們想要直接在一些濕漉漉的木材上燒火,我們不可能成功。佛音又說,如果以我們的愛人來做開始修行,我們可能會被強烈的感覺吞噬。他也勸告我們,不要拿已過世的人做禪觀對象,除非說我們的正念既穩(wěn)固又真確,這才沒有什幺好顧慮的。因為明白到生與死不過是一種概念罷了,所以不會因為禪觀所愛的人、厭惡的人或是已過世的人而迷失掉。
“愿他身心安樂、輕松。愿他心無憤怒、煩惱、恐懼、憂慮。”專注于慈觀對象時,如果他住在你的東邊,就將你所有的能量送到東邊去。如果他坐在你右邊,就將你的能量延伸到右邊去。用愛的能量環(huán)繞著他。即使他不需要你的愛,也要如此修行。安住于深刻的專注中。因為你知道怎幺愛自己,你有能力將愛給予喜歡的人。諦觀他的色、受、想、行、識五蘊,這個修行其實是很容易的。在《念處經(jīng)》佛陀教導僧侶們中,“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的意思是說,當你做禪觀時,你不是站在外邊往內(nèi)看。想要對某人有深刻和直接的理解,你必須與他合二為一。只要你還把自己看做是與你觀照的對象分開的,你的理解就還不算真確。 在你成功地對喜歡的人做禪觀以后,選一個你既不愛也不恨的人來做禪觀對象,像是郵差或是電工。就算你對他有少許好惡感,那并不真的是愛或恨。一個你不愛也不恨的人,可以是百萬人的代表。譬如說,你想將你的愛延展到波斯尼亞人,就選一個你可以觀想出的波斯尼亞人做禪觀對象。諦觀他,并觀想他的身體、感受、認知、心行、心識,如此,你便會看到他整個國家的情況。若是你能夠理解他,你就能夠去愛、去理解所有的波斯尼亞人。如果你說:“愿一切眾生快樂。”但卻沒有明確、實在對象時,你的愿望也許會太過模糊。若是只專注在一個人上,說:“愿他和所有像他的人安全,不受傷害”會比較容易。如此一來,你的愛將會變得實在。慈觀,絕非只是在思想上的祈望,而是實實在在的修行。修行諦觀,你將散發(fā)正念的能量,照亮你禪觀的對象。真正的諦觀,總會帶來真正的愛。幾個月之后,如果你覺得你可以做下一階段的修行時,選一個你愛的人做禪觀對象。甚至,你也可以選你最親愛的人。“愿他身心安樂、輕松。愿他安全,不受傷害。愿他心無憤怒、煩惱、恐懼、憂慮。 ”這是非常甜蜜的修行,也是為什幺《清凈道論》警告我們,這項修行的缺點是,在禪觀跟你關(guān)系密切的人時,你的專注可能會喪失。最后,禪觀被你當成敵人、光是想到他就會令你憤怒的人。把自己放到他的處境中,然后想:“愿他身心安樂、幸福、輕松。”如果你還未能愛自己,你就沒有能力去愛你的敵人。當你能夠愛自己時,你就能愛所有的人。若能做到這點,你就會明白到你所謂的敵人,也不過是個正在受苦的人罷了。“愿他安全,不受傷害。”越戰(zhàn)期間,我禪觀越南士兵,祈愿他們不要喪命沙場。我也禪觀美國士兵,深深地同情他們。我知道,他們被派遣到千里之外的異鄉(xiāng),到此來殺人或被殺,我祈愿他們平安。如此的禪觀,帶來一股深刻的渴望,希望戰(zhàn)爭能結(jié)束,讓所有的越南人及美國人生活平安。一旦那股渴望變得清晰了,眼前就只是一條道路——為結(jié)束戰(zhàn)爭而努力。當你修行慈觀,你必須往那條路上走。一旦你能看到,被你稱為敵人的人也在受苦,你就會想去愛他、接受他。“敵人”這個觀念會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他也在受苦、也需要我們的愛和慈悲的真相。“愿我能夠覺察、接觸心中喜悅與幸福的種子。”首先,我們學習接觸和認出心中幸福和喜悅的種子。一旦成功了,即使是偶爾做到,也可以繼續(xù)以別人作為禪觀對象來修行。就算某人非常不快樂,你也知道,在他心中仍有幸福與喜悅的種子。學會怎樣灌溉自己心中的這些種子后,你便會知道怎樣灌溉他人心中的種子。借著你的言語、眼神、關(guān)愛,你能夠幫他接觸到這些種子,雙方也都將因此受益。
在梅村,我邀請學生寫下父母親的優(yōu)點。有一個年輕人輕而易舉地就能列出他父親的長處,卻不愿意描述母親,因為他想這是很不愉快的事。在開始禪觀以后,他非常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能夠接觸到他母親的許多優(yōu)點。他愈發(fā)現(xiàn)母親的優(yōu)點,愈能夠平息他對母親的怨恨。深入觀察之后,他重新建立與母親的關(guān)系,愛自他心中流露出來。
之后,他寫了一封愛的信給他母親,信中暢訴了他的了悟,承認母親的優(yōu)點,表達了對她的感激。他母親收到信后,感動莫名,她的兒子從來沒有這樣好好地跟她講過話。她跟鄰居聊起這件事,說她是怎樣高興能夠與兒子和好,又是怎樣惋惜她自己的母親已不在人世,她想寫一封類似的信給她母親。這名年輕人知道后,寫信給媽媽說:“請不要以為外婆不在人世,她仍活在您心中。我相信她會讀到您的信,即使是在您寫信的時候。”這是他從這次修行中得到的了悟——我們的父母、祖先都活在我們心中。我們是他們的延續(xù)。在收到他的第二封信后,他母親真的寫了一封信給自己的母親。一人修行,全家受益。灌溉美好的種子:清除心中的毒素。
“愿我能夠覺察、接觸心中喜悅與幸福的種子。”佛法用“一切種子” (Sarvabijaka)來形容心識。我們是園丁,識別、灌溉、耕耘最好的種子。我們要有信心:在我們的心中有美好的種子。然后,用適當?shù)淖⒁,?a href="/remen/zuocha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坐禪、行禪或是日常生活中,接觸這些種子。當我們成功地接觸到這些正面種子,我們將知道怎樣一次又一次地接觸它們,它們也會變得更茁壯。這就是為什幺我常要求心理治療師,不要只是與病人談?wù)撍麄兊膯栴},而要幫助病人接觸喜悅和幸福的種子。如果治療師知道怎樣在走路時維持正念,接觸自己美善的元素,就知道怎樣幫助病人也這樣做。為何不帶你的病人到室外做行禪?教他們怎樣以煥然一新的步伐在大地上走路,怎樣接觸到藍天白云。教他們怎樣慢下來,怎樣享受當下最簡單的樂趣,怎樣借這一切來滋養(yǎng)自己。如果治療師只和病人談痛苦,傷害可能更大。
“愿我能夠覺察、接觸心中喜悅與幸福的種子。”這個練習的本質(zhì)是愛。“現(xiàn)在有許多人不知道如何修行真愛。 ”這是我所著《步入解脫》中的一句話。
“愿我學會識別、了解心中憤怒、貪婪和愚癡的源頭。”“識別”的意思是認知某事的存在。“了解源頭”的意思是理解事物的本性——它從何而來,是什幺因緣匯聚而成的,以及已存在多久。這是諦觀的過程。
我們的心中都有些毒素,包括貪(貪念)、(憤怒)、癡(愚癡)。貪念使我們追逐名譽、利益、財富和性等聲色名利。愚癡是無知、不理解。除這三毒外,還有其他毒素,包括慢(傲慢)、疑(懷疑)。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正念,以認識心中的貪念、憤怒與愚癡,了解這些毒素帶來的痛苦 (外在因素并非唯一來源 )。佛陀問:“憤怒怎幺可能在沒有憤怒的人之中生起?”憤怒的主要來源,是我們心中的憤怒種子。親眼目睹、親耳聽見一件事的或許有兩個人,但生氣的可能只要一個。言語和事件只是刺激了我們心中的東西,若是藏識沒有憤怒的種子,憤怒不可能生起。
在能幫助別人之前,我們必須懂得處理自己的憤怒。當怒火被煽動時,我們往往會攻擊那些灌溉我們憤怒種子的人。這就像是我們的房子著火了,不去滅火,卻跑去追那些我們以為是放火的人。與別人爭吵,只是在我們心中的憤怒種子上澆水。當憤怒生起時,就要回歸自己,并用正念的能量去擁抱、平息、照耀那股憤怒。不要以為如果你也使那人受苦,你會覺得好過些。這是很危險的想法。他們憤怒時,可能反應(yīng)會更嚴厲,那股憤怒更會一發(fā)不可收拾。佛陀教導我們,當憤怒生起時,就要閉起眼睛、耳朵,回歸自己,照料心中那股憤怒源頭。轉(zhuǎn)化你的憤怒,并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解脫,你周遭的所有人,甚至遠方的人也會受益。
佛陀列舉 7項放下憤怒的理由:
1.憤怒使我們丑陋。當感到憤怒,照照鏡子,然后我們就會做些使自己更漂亮的事。這首短偈可以幫助我們修行: 憤怒令我丑,知此我微笑;貋硎刈o心,慈觀不間斷。
2.憤怒使我們受苦。“就像正在被烤的蝦”,我們令自己的痛苦倍增。
3.憤怒令我們無法興盛和成長。
4.憤怒使我們無法在物質(zhì)上或是精神上富有,令我們失去現(xiàn)有的財富或幸福。
5.我們會因為憤怒而惡名昭彰。
6.憤怒令我們會失去朋友,因為他們怕會被我們心中的炸彈炸毀。
7.憤怒令我們會變成餓鬼,無法清新、喜悅地在僧團生活。
生氣的時候,你的臉看起來就像是一顆會爆炸的炸彈。閉起眼睛和耳朵,回歸自己,好讓怒火平息下來。即使不容易做到,也要微笑。微笑可以放松幾百塊小肌肉,使臉看起來更吸引人。隨地坐下,然后諦觀。如果你的專注力還不夠強,不妨走到外面做行禪。最重要的,是要灌溉正念的種子,讓它在你的意識中生起。憤怒啊,我的老朋友:痛苦的源頭不在別處 正念是隨時隨地保持正念,就像憤怒總是動不動就生氣。當你喝水時,覺知你正在喝水,這就是喝水的正念。此處,我們要對憤怒培養(yǎng)正念。吸氣,我知道我感到憤怒,呼氣,我知道憤怒在我心中。
一開始,憤怒的能量生起;接著,正念的能量生起,第二道能量擁抱第一道能量,讓第一道能量平息、消逝。我們不是要制造正念來趕走或?qū)箲嵟,而是要來好好照顧憤怒。這個方法是非二元、非暴力的。因為認知到正念和憤怒都是我們的一部分,所以它是非二元的。一道能量擁抱另外一道能量。不要對你的憤怒生氣。不要試著趕走它,或壓抑它。承認憤怒生起了,然后照顧它。胃痛時,你不但不會生胃的氣,反而會照顧它。做母親的聽到娃娃在哇哇大哭,她會放下手邊的工作,抱起娃娃,安慰娃娃。然后她會試著理解為什幺娃娃要哭,是因為身體不舒服,還是在鬧情緒。
諦觀憤怒,要像諦觀你自己的小孩一樣,不要恨它或排斥它。禪觀不是讓自己變成戰(zhàn)場,雙方互相爭斗。修習正念呼吸,可以平息、安撫憤怒,而正念則可以滲透憤怒。在開暖爐15分鐘后,暖氣會彌漫冰冷的房間,轉(zhuǎn)變就此開始。你不需要撇棄或壓抑任何事,即使是你的憤怒。憤怒只是一道能量,所有的能量都可以被轉(zhuǎn)化的。禪觀,是用一道能量來轉(zhuǎn)化另一道能量的藝術(shù)。母親抱起娃娃的時刻,娃娃會感到一股愛和舒適的能量,開始覺得安逸。就算造成不舒服的原因還存在,被擁抱在正念中,也足夠帶來些安逸了。
在《安般守意經(jīng)》中,佛陀教導:吸氣,我平靜心的活動。
“心的活動”指的是任何情緒或心理狀態(tài),例如憤怒、悲傷、嫉妒或恐懼。正念吸氣、呼氣時,你擁抱并安撫了那種心理狀態(tài)。一旦你覺察憤怒生起,便要趕緊制造正念來擁抱憤怒。十分鐘后,憤怒便會緩和下來,正念讓你能覺察到正在發(fā)生的事。抱著娃娃幾分鐘,也許在一邊哼著搖籃曲后,做母親的會去找出娃娃不舒服的原因,或許娃娃發(fā)燒了或許著涼了,或者尿布太緊了,或許是因為口渴了。一旦母親發(fā)現(xiàn)原因,她可以立刻改變情況。找到問題根源是很重要的。這是諦觀的修行。吸氣,我知道我在生氣。呼氣,我知道憤怒在我心中。
首先要修行的是覺察。“憤怒啊,我的老朋友。”然后,你要諦觀,看清憤怒的源頭。“為什幺我在生氣?”你最先會發(fā)現(xiàn)到,痛苦的源頭不在別處,而是在你的藏識中。那兒早有貪念、憤怒、愚癡、驕慢、懷疑的種子。別人不過是次要的原因罷了。接下來,你會看到,原來他也在受苦;蛟S,你原本以為,唯一受苦的人是你,但卻不盡如此。若是有人把那痛苦潑在你身上,你該知道,他也在受苦。一旦理解到這里,愛會在你心中涌起,不自主地想要幫忙。理解,是其中關(guān)鍵。
由于修行正念,你的憤怒會回到藏識中。下次憤怒再生起時,也照著這幺修行,最終,在你心中的憤怒種子會削弱下來。這項修行,是要面對你的憤怒。感恩有正念,將憤怒轉(zhuǎn)化為愛和理解的能量。五種情況燃起怒火:終生與幸福絕緣 有一天,當佛陀在舍衛(wèi)國.樹給孤獨園時,舍利弗長者集合了一群比丘。佛陀對他們說:“諸比丘,有五種情況可以令憤怒生起,卻也有方法可以避免憤怒生起。
“第一個情況是被別人的行為而非語言激怒。有些人我們看了就討厭。他們站立的樣子、行動的樣子都令我們生氣。然而,他們說的話卻一點也不令人討厭。你如果跟那種人在一起,聽他說話就可以了,不要理會他在做什幺。如果你將注意力放在他的行為之上,難免會憤怒。但,如果把注意力只放在他的說話上,憤怒便會消逝。從前有一個僧人,喜歡撿垃圾堆里的破布來做僧袍。只要讓他看到小破布,不管那垃圾是不是布滿了尿屎,他都會撿起那塊破布,帶回僧院,洗干凈,然后跟其他破布縫在一起,做一件僧袍?此鲞@種事是很難受的;可是,在同時,他講話又很友善。若你只注意它的言語,憤怒就不會生起。
“第二種情況是當有人講話就像蛇的毒汁一樣,可是他的行為卻友善益人。把注意力放在這個人的行為上,別理會它的言語。這附近有一個深邃的湖,湖面上覆蓋了許多草菅,雜草、落葉、麻草、小樹枝。被熱氣騷擾的人也許會跑到這湖來游泳。在岸邊脫下長袍之后,他推開這些草菅、雜草、落葉、麻草、小樹枝,走進那清凈、清涼的湖水中。如果只是因為這些小草菅、雜草、落葉、麻草、小樹枝就不理會這片清涼的湖,未免太可惜了。
“第三種情況是某人的言語和行為都令人不愉快。仔細諦觀這個人,試著找出他的優(yōu)點,即使那些優(yōu)點并不顯眼。每一個人都有優(yōu)點。這項修行比較困難,但并非不可行。試想,有一個人跋涉了幾百里,口干舌燥。然后他在地上看到一個水牛留下來的腳印,腳印中有一點點水。他告訴自己:‘如果我用葉子來舀水,水可能會溢出來。所以,我應(yīng)該要彎下腰來,直接從腳印中喝水。’喝水后,他精神一振,可以繼續(xù)旅程了。我們必須諦觀,在言語和行為都令人不愉快的人身上找出優(yōu)點。一旦找到優(yōu)點,就不難接受他。雖然說這種情況比前面兩種都還困難,但有智慧的人,還是可以放下對這種人的厭惡。
“第四種情況是某人的口(言語)、身(行為)和意(思想)都不美善。在一條偏僻的鄉(xiāng)間路上,一名路人生了重病,放眼人煙杳杳,就只他形單影只,孤零零的,沒有人可以照顧他,存活的希望渺茫?墒,忽然間,另一個路人走來了,他看到這名絕望的路人躺在路邊,于是停了下來,心中充滿慈悲。他扶起這名路人,一步一步地,蹣跚到下一個村落。然后,他又請來大夫,親自陪在床畔三四周,直到那人痊愈為止。他為那人的痊愈感到歡欣。如果我們遇見一個言語、行為和思想都令人不愉快的人,可想而知的,那人飽受痛苦。若是我們不愛他、不幫助他,又有誰來愛他、幫助他?若是心中有愛,就有能力接受那些言語、行為和思想都令人受不了的人。
“第五種情況是某人的言語、行為和思想都是美善的。村子旁,有一個開滿芳香的粉紅和白色蓮花的湖。舒軟的青草鋪岸,湖畔林木森森、鳥鳴蝶舞,猶如人間仙境。如果你住在這個湖附近,可是卻不來湖邊坐坐,不到湖里游泳,也不舀些晶瑩剔透的湖水起來喝,表明你并不知道怎樣幸福地生活。當你遇見一個言語、行為和思想都美善、仁慈的人,試著找時間在他身邊。 ”
諦觀別人的痛苦是很重要的。一個行為不仁慈、思想言語都不美善的人,必定受著許多痛苦。若能諦觀,明白他的痛苦,心胸自會敞開,理解的鎖匙也會自然顯現(xiàn)。我們的社會上,有許多人在童年時受到虐待,結(jié)果終其一生,都還繼續(xù)受苦。他們的恐懼和仇恨從未消逝,自尊心也一直很低。如果能諦觀虐待他們的人的痛苦,明白了那些虐待者,他們深陷貪念、憤怒、愚癡三毒的囹圄。如此諦觀,將能打開心扉,恐懼和仇恨或許也會逐漸淡散。與一切合而為一:轉(zhuǎn)化那些傷口
幾年前,有一個年輕人來到梅村,他對他父親怒不可遏。那時候,梅村的住眾正好在修行慈觀,寫信給與他們相處有困難的人。在《綻放的蓮花》一書中,有一個對五歲小孩修禪觀的練習:把自己當成五歲的小孩,我吸氣。對那五歲的小孩微笑,我呼氣。
那個五歲的小孩還在你心中,也許你曾經(jīng)非常痛苦,但,一與那五歲的小孩接觸,慈悲將充盈你的心。五歲的小孩是那幺的嬌弱,那幺容易受傷。偏偏有許多父母,沒有用正念來教養(yǎng)小孩,將自己的痛苦和憤怒一股腦兒地發(fā)泄到小孩上,結(jié)果,才五歲而已,小孩的心已經(jīng)充滿著恐懼和悲傷。也許,他會試著對他的父母表達那種感覺,但做父母的卻沒有能力聽。這幺小的孩子還不知道怎幺表達他的痛苦,還在結(jié)結(jié)巴巴說話時,母親可能就已經(jīng)打斷他的話了,甚至對他吼叫。嬌嫩的心,仿佛被潑上了一盆冷颼颼的冰水。做孩子的也許再也不會對父母述說心事,深邃的傷口久久不愈。做父母的一而再,再而三地這幺做,終于親子關(guān)系嚴重受創(chuàng)。這其中的起因,便是缺乏正念。如果一個做父親的不知道怎樣控制憤怒,他也許會斷絕與兒子的溝通,做兒子的更可能會終身受苦,變得無法與他的老師、朋友以及他自己的兒子溝通。
我請那年輕人,花一個禮拜的時間,把自己觀想成五歲的小孩。然后,我再教他:吸氣,把父親當成五歲的小孩。呼氣,我對那小孩微笑。我們都知道父親成人的樣子,可是我們都忘了,他也曾是一個容易受傷害的小孩。請修行這項諦觀。如果有所幫助,不妨找出一張父親五歲時的照片,看著那照片。吸氣,呼氣,并對你五歲的父親微笑。你將明白,父親也和你一樣,心中有傷痕。在那一刻,你“變成”你父親了。
佛陀講四無量心的時候,會引用梵文薩婆多多耶 (Sabbattataya)一字,意思是“與一切合而為一”。你和你諦觀的對象合而為一,在這個練習中你變成你父親。如果修行諦觀,你將理解到,你父親五歲的時候,也被他人殘酷的舉止深深傷害過。若是他在童年受到傷害,可是從未學會轉(zhuǎn)化那些傷口,很自然地,他會將他的痛苦加到別人身上,連你也無法幸免。親骨肉成了他的痛苦的受害者,就像他是他父母的痛苦的受害者一般。
于是,那名年輕人在他梅村的房間桌子上放了一張父親的照片。每次走進房間時,他會凝視父親的眼睛,練習重新認識這名與他形同陌路的人。他微笑著,為那在痛苦中的小孩感到同情。離開房間之前,他會再看一看他父親的照片,正念地呼吸。
有一天,他寫了一封信給父親,雖說他的父親早已去世。寫到一半時,他忽然感到心胸一開,放下了一副重擔。他明白到父親的痛苦,因此原諒了父親。愛和慈悲成了內(nèi)心一股真真切切的能量,與父親重修舊好不再僅僅是愿望而已。憤怒這毒素消逝了。這很像舍利弗的禪觀。借著諦觀他人的痛苦,理解痛苦的根源,愛和理解的大門自然而然大敞。
開始這項練習的第一步,是要學著接觸你心中的正面種子和痛苦種子。覺知到這些種子的存在,借著禪觀,來理解這些種子的本性 (根本的起因 )。一旦理解到痛苦的根源 (例如說你的憤怒、你的傷痛、你的挫折 ),你的心將變得平和、寧靜、輕松。心中的憤怒根源被轉(zhuǎn)化了,接納和愛變得輕而易舉。你成功地熄滅了心中的怒火,你將可以幫助別人這樣做。接觸到心中喜悅和幸福的種子,識別和看到心中憤怒、貪念和愚癡的源頭,我們的身心將真正地感到平和、幸福、輕松,將能不受傷害,安全無恙,并可了脫憤怒、煩惱、恐懼和憂慮。
- 上一篇:第三章 愛自己
- 下一篇:第五章 今晨,我要將微笑帶給誰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人生隨時可能落入生死井中
- 西天二十八祖之九祖伏馱密多的故事與傳法偈
- 心有多大幸福就有多深
- 慳與舍,墮落轉(zhuǎn)生為牛的弟弟與成就阿羅漢果的哥哥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菩薩的化身
- 算命與改運的故事
- 一個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緊去做吧!
- 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傷害
- 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缺點的功德
- 菩薩與鳥窩
- 偽善世界不可信
- 惡婦害婆終害己
- 同樣供養(yǎng)跛腳修行人,善人得金銀,惡人得毒蛇
- 文殊菩薩仗劍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神奇來歷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譯文、寓意
- 鴿王自救,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點
- 道信大師倒插柏的傳說
- 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因果日記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放下就是快樂
- 禪宗小故事
- 南傳法句經(jīng)故事集
- 孝親尊師故事
- 佛典寓言
- 殺生故事
- 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
- 名人勵志故事
- 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
- 邪淫惡報感應(yīng)錄
- 世間百態(tài)
- 星云大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