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愛自己
第三章 愛自己
慈觀五步:色、受、想、行、識
我們以慈無量心的修習(xí)開始,超越祈求的界限,進(jìn)入禪觀的領(lǐng)域:愿我身心安樂、輕松。
愿她身心安樂、輕松。
愿他身心安樂、輕松。
愿他們身心安樂、輕松。
愿我安全,不受傷害。
愿她安全,不受傷害。
愿他安全,不受傷害。
愿他們安全,不受傷害。
愿我心無憤怒、煩惱、恐懼、憂慮。
愿她心無憤怒、煩惱、恐懼、憂慮。
愿他心無憤怒、煩惱、恐懼、憂慮。
愿他們心無憤怒、煩惱、恐懼、憂慮。
修行慈觀從自己 (我)開始,在能夠愛自己、照顧自己之前,我們并不怎樣能夠幫助別人。然后,為自己修行慈觀之后,我們?yōu)閯e人修行:先從我們喜歡的人開始;之后是無利害關(guān)系的人;再后來是我們愛的人;最后是那些一想起來就使我們痛苦的人。
慈觀第一步:觀照自己的身體
修行的第一步驟,要諦觀色蘊(yùn),也就是我們的身體。佛陀說,人是由身體、感受、認(rèn)知、心行、心識所組合而成的。我們是國君,而五蘊(yùn)是我們的疆域。要知道自身的真正情況,就要對疆域做完整的調(diào)查,包括那些在我們之中爭斗不休的元素。要帶來內(nèi)在的和諧、和解和療愈,就要先理解自己。想要使內(nèi)部融洽、和好并療愈傷口,就要先理解自己。慈觀的開始即是諦觀、調(diào)查我們的疆域。
首先,我們問道:我的身體在當(dāng)下怎幺樣?在過去怎幺樣?未來怎幺樣?之后,在禪觀我們喜歡的人、無利害關(guān)系的人、我們愛的人、我們恨的人時,也是從諦觀他的身體狀況開始。
吸氣呼氣;觀想他的臉、走路的樣子、坐的樣子、說話的樣子;觀想他的心、肺、腎以及身體內(nèi)所有的器官,用所有需要的時間,將這些細(xì)節(jié)帶入覺知。然而,要由自己開始。若能看清楚自己的五蘊(yùn),理解和愛就會自然而然地升起,我們將知道要怎樣,或不要怎樣,才能照顧自己。
我們觀照自己的身體,看看它是不是平安,或是因疾病而受苦。觀照自己的肺、心、腸、腎、肝,看清楚自己身體真正需要的是什幺。若是做得到這一點(diǎn),我們的飲食和行為,都會表達(dá)出對身體的愛與慈悲。常常,我們都只是照著根深蒂固的習(xí)慣作息。但,有了諦觀,我們就會看到這些習(xí)慣有很多都對身心有害,所以我們要轉(zhuǎn)化這些習(xí)慣,以帶來健康和活力。
第二步:觀察感覺如何生起
接下來,要觀察我們的感受——樂受、苦受或不苦不樂受。感受像條河似的在我們之內(nèi)流動,每一個感覺都是那條河內(nèi)的一滴水。我們觀察那條感受之河,看看每一個感覺是怎樣形成的,看看是什幺阻礙了我們幸福,然后盡力去轉(zhuǎn)化。我們修習(xí)接觸已存在我們之內(nèi)及在這世界的美妙、清新和療愈的元素。這幺一來,我們會變得更強(qiáng)壯,更有能力去愛自己及他人。第三步:解除錯誤的想法
之后,要觀察我們的認(rèn)知。佛陀觀察到:“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是那些有許多錯誤認(rèn)知的人,而我們大部分的認(rèn)知都不正確。”我們在黑暗中看到一條蛇,就慌張起來,可是,友人拿燈一照,我們卻發(fā)現(xiàn)那原來不過是條繩子罷了。我們必須要知道,是什幺樣的錯誤認(rèn)知引來痛苦。請將“你確定嗎?”這句話書寫在一張紙上,然后貼在墻上。慈觀幫助我們學(xué)習(xí)清晰和平靜地觀看事物,以便改善我們認(rèn)知的方法。第四步:發(fā)現(xiàn)行動的本性
再后來,我們觀想我們的心行,是怎樣的想法、傾向,使我們這樣說話、這樣做事。我們修行諦觀,以便發(fā)現(xiàn)我們心行的真正本性——我們?nèi)绾伪晃覀兊膫人意識影響,又如何被我們的家庭、祖先及社會的集體意識影響。不善心行帶來傷害和痛苦,善心行帶來愛、幸福、解脫。
第五步:覺知習(xí)性
最后要觀察的是我們的心識。佛教說,心識恍若有著各式各樣種子的田野,有慈悲喜舍的種子,有憤怒、恐懼、不安的種子,也有正念的種子。心識是儲藏這些種子的倉庫,一切可能在心中升起的種子。若心不平安,那可能跟阿賴耶識中的渴望與感覺有關(guān)。想要生活在平安中,我們要覺知到自己的傾向 (習(xí)性 ),這樣,我們才有辦法做到自我控制。這是預(yù)防性健保的修行。諦觀感覺的本性,尋找它們的根源,看看哪一個感覺需要轉(zhuǎn)化,并且滋養(yǎng)那些帶來平安、喜悅及幸福的感覺。沒有人比自己更親密:“愿我安詳,不受傷害”
有一天,僑薩羅國的波斯匿王問其妻末利夫人:“皇后,在這世間,有誰對你的愛,跟你對自己的愛一般多?”末利夫人笑了,答道:“皇上,有誰比你自己更愛你?”次日,他們把之前的對答跟佛陀講,佛陀說:“你們說的很對。在這世間,沒有人比你更愛自己。心游走于千萬方向,有誰比自己更親密,已懂得怎樣愛自己,不會再令別人痛苦。”
波斯匿王和佛陀成為了好朋友。有一天,當(dāng)他們在.樹給孤獨(dú)園中坐著的時候,波斯匿王跟佛陀說:“世尊,有些人以為他們最愛的人是自己,但其實(shí)他們正是以自己的想法、言語、行為把自己傷害得最多。我以為,他們不是自己最親愛的人,而是自己的最大敵人。”
佛陀同意說:“有些人用自己的想法、言語、行為來傷害自己,雖然他們說,最親愛的人是自己,但其實(shí)他們是自己的最大敵人。他們只會給自己帶來痛苦。 ”通常,我們都以為我們的痛苦是他人引起的,例如父母、伴侶、敵人。然而,出于失念、憤怒或是嫉妒,我們會說出、做出一些事情,給自己或他人制造痛苦。又有一次,佛陀告訴波斯匿王:“人們常常以為他們愛自己。但,因?yàn)闆]有正念,他們的言語和行為卻給自己制造痛苦。當(dāng)明白這點(diǎn)真理時,我們就會停止怪罪他人,不再把他們當(dāng)成我們的痛苦的始作俑者。反而,我們會試著去愛、去照顧自己,并且滋養(yǎng)自己的身心。”
想引用《清凈道論》來修行慈觀,首先要靜止地坐著,讓你的身體和呼吸都平靜下來,然后念道:“愿我身心安樂、輕松。愿我安全、不受傷害。愿我心無憤怒、痛苦、恐懼、憂慮。”坐下來修行慈觀是美妙的。靜止地坐著,不被其他雜事擾亂,讓我們可以好好諦聽真正的自己、培養(yǎng)對自己的愛、決定怎幺用最好的辦法對世界表達(dá)這份愛。無時不修、無地不行:心胸一開,痛苦便會隨之而去
這份修行起于“愿我??”的渴望。然后,超越渴望的層面,諦觀禪修對象的所有正面和負(fù)面特質(zhì)。在這里,這諦觀的對象就是我們自己。想要去愛的意愿,還不是愛。我們?nèi)娜獾刂B觀,以便能理解。我們不只是反復(fù)念這些字,或是模仿他人,或是在追求某種理想而已。修行慈觀,不是自言自語,不是只在那邊念著:“我愛我自己。我愛所有的眾生。”我們諦觀自己的身體、感受、認(rèn)知、心行、心識,不出幾個禮拜,愛的意愿會變成更深刻。愛,會滲入我們的思想、言語、行為,我們的身心都變得安樂、幸福、輕松,會安全避過一切傷害,心無憤怒、煩惱、恐懼、憂慮。
修行時,你要觀察你的心是否安樂、幸福、輕松,要注意你是不是在為意外或不幸感到憂慮,以及心中是否有憤怒、不安、恐懼、焦躁、煩惱。覺知到心中這些感覺,自我理解便會加深。你會明白,你的恐懼與不安如何使你不快樂,你也會明白到愛自己和培養(yǎng)慈悲心的價值,不要再活在害怕意外的泛泛恐懼中,而要觀察你是怎樣無時無刻地傷害自己,并且采取適當(dāng)?shù)男袆樱鸭膊〖盀?zāi)害減少到最低點(diǎn)。
修行諦觀,不是只限于靜坐在墊子上,而是要無時無刻,在任何地方修行。活在正念中,是防止意外、保護(hù)自己的最好辦法。覺知你心中種種的深刻渴望:對生活安樂的期盼,得到所須支持的愿望,修行正念的意愿。也許,你會想要寫下你的觀察和了悟。佛陀說過,一旦明白到,這世上與我們最親近、對我們來說最珍貴的人就是自己時,我們就不會再把自己當(dāng)成仇人。這項修行會化解任何想要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意愿。
“愿我心無憤怒、煩惱、恐懼、憂慮。”憤怒會傷害所有的人,連自己也不能幸免。若是憤怒滿懷,平安與幸福會消失。有些人把生命耗盡在憤怒中;就算有人碰了他們一下,他們也會變得怒不可遏。這是因?yàn)榄h(huán)境所致,還是因?yàn)樗麄冃闹械膽嵟N子?諦觀你心中的憤怒種子,諦觀那些你認(rèn)為傷害你的人。慈觀能幫助我們理解兩者,并且?guī)椭覀?a href="/remen/fangxi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放下那些會制造更多痛苦的慣性思考模式和慣性行為模式。我們會看到,那個傷害我們的人,自己正在深深受苦。觀想他的痛苦,可以令我們的心生起理解和愛。打開心扉,痛苦便會隨之而去。慈觀的修行,將我們從煩惱中解放出來。湮滅憤怒的種子:除去唯一的敵人
有一名婆羅門問佛陀說:“世尊,有沒有什幺東西,是你會同意殺害的?”佛陀答道:“有,憤怒。殺害憤怒,可以除去痛苦,帶來平安和幸福。憤怒是所有智者都同意殺害的唯一敵人。”佛陀的回答感動了他,他于是加入佛陀僧團(tuán)。當(dāng)他的表兄發(fā)現(xiàn)他出家了,當(dāng)面咒罵佛陀。佛陀只是微笑。這使表兄更氣,問:“你怎幺沒反應(yīng)?”佛陀答道:“如果有人拒絕一個禮物,這份禮物一定要由送禮的人收回。 ”第一個受到憤怒言行傷害的,就是自己。后來,佛陀說了一個偈子: 沒有憤怒的人, 憤怒由何生起? 生活自主安寧, 觀照達(dá)致自在。
有誰被人責(zé)罵,
回頭責(zé)罵那人,
這人害了自己,
也傷害了對方。
有誰被人斥責(zé),
而不斥責(zé)對方,
他得到大勝利,
為自己和對方。
他為雙方二人,
同時帶來利益。
對憤怒的根源,
心里生起理解,
那人的心清凈,
既安寧又自在。
他是一位醫(yī)師,
為己為人治療。
不懂得正法者,
才說這人愚蠢。
“沒有憤怒的人”是指那些在藏識中沒有憤怒種子的人。我們之所以會生氣,是因?yàn)槲覀冃闹杏袘嵟姆N子,這些種子可能是從父母或社會那兒傳遞給我們的。即使是一點(diǎn)小刺激,也可能令你大怒。一個沒有憤怒種子的人可以永遠(yuǎn)保持微笑,不論別人當(dāng)著他面說了什幺。“生活自主安寧,觀照達(dá)致自在”。他們懂得自主地生活,能夠自制和保護(hù)自己。從諦觀中得到的了悟,令他們不會被拖進(jìn)憤怒的漩渦中。這份了悟能保護(hù)他們的身心。這里說的諦觀,就是慈觀、悲觀、喜觀和舍觀。
“有誰被人責(zé)罵,回頭責(zé)罵那人,這人害了自己,也傷害了對方。”如果有人對你吼叫,而你也吼回去時,不但你會受苦,對方也會受苦,這股憤怒也會繼續(xù)增強(qiáng)。要避免這樣做,這只會傷害雙方。
“有誰被人斥責(zé),而不斥責(zé)對方,他得到大勝利,為自己和對方。”你受到傷害,而你又去傷害別人,只會使痛苦繼續(xù)。修行正念呼吸,你將制造一個雙贏局面。
“對憤怒的根源,心里生起理解,那人的心清凈,既安寧又自在。”只要諦觀,就會明白到,別人之所以會生氣,是因?yàn)樗狈φ,或是因(yàn)檎`解,或是因?yàn)橛伤母改、祖先、社會傳遞給他的憤怒種子。這一份理解,可以當(dāng)下就為你帶來平安、喜悅及自在。
“他是一位醫(yī)師,為己為人治療。”如果有人怒氣沖沖地對你吼叫,而你只是不慍不火地以微笑作回答,他可能會慢慢地開始理解,最終,也可能轉(zhuǎn)化他的憤怒。猶如華佗在世,你療愈了雙方的傷口。 “不懂得正法者,才說這人愚蠢。”也許有人會說:“頂回去啊 !不要這樣子給人欺負(fù)。”但,說這話的人不理解佛陀的深刻教誨。當(dāng)你感到憤怒時,要回到呼吸之上,覺察呼吸,對方可能會看到你是有修行的人,甚至可能會向你道歉。牢記這句偈語,受益良多?朔鬅⿶:憤怒、恐懼、憂慮、欲望、貪婪、無明。
我們祈愿,在日常生活中無災(zāi)無難。我們也希望,怒氣永不升起。但,當(dāng)怒氣真的升起時,我們知道怎樣處理!肚寰车勒摗芬贸鰜淼拇扔^中,“憤怒、煩惱、恐懼、憂慮”指的是那些所有藏匿在我們心中,剝奪我們平安幸福的不善、負(fù)面心態(tài)。憤怒、恐懼、憂慮、欲望、貪婪、無明是現(xiàn)代的六大煩惱。修行正念生活,我們就有辦法處理這些煩惱,而我們的愛也會展現(xiàn)為具體的行動。
不論是在家或是在工作,不論是在坐禪或行禪,都要全天諦觀。若是做得到這點(diǎn),你將發(fā)現(xiàn)色(身體)、受(感受)、想(認(rèn)知)、行(心行)、識(心識)五蘊(yùn)的真性。你會明白,是什幺塑造了現(xiàn)在的你,這將使你易于接納自己——包括你的苦與樂。愛,就是要如實(shí)地接受自己。“認(rèn)識自己”是修行愛的第一步驟。
- 上一篇:第二章 喚醒匿居心底的愛之源
- 下一篇:第四章 以理解之鑰打開愛之門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rèn)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人生隨時可能落入生死井中
- 西天二十八祖之九祖伏馱密多的故事與傳法偈
- 心有多大幸福就有多深
- 慳與舍,墮落轉(zhuǎn)生為牛的弟弟與成就阿羅漢果的哥哥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菩薩的化身
- 算命與改運(yùn)的故事
- 一個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緊去做吧!
- 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傷害
- 濟(jì)公是真實(shí)存在的嗎?濟(jì)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濟(jì)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缺點(diǎn)的功德
- 菩薩與鳥窩
- 偽善世界不可信
- 惡婦害婆終害己
- 同樣供養(yǎng)跛腳修行人,善人得金銀,惡人得毒蛇
- 文殊菩薩仗劍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神奇來歷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譯文、寓意
- 鴿王自救,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點(diǎn)
- 道信大師倒插柏的傳說
- 武則天、獻(xiàn)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shí)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xué)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楞嚴(yán)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因果日記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yùn)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放下就是快樂
- 禪宗小故事
- 南傳法句經(jīng)故事集
- 孝親尊師故事
- 佛典寓言
- 殺生故事
- 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
- 名人勵志故事
- 紀(jì)曉嵐寫的因果故事
- 邪淫惡報感應(yīng)錄
- 世間百態(tài)
- 星云大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