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喚醒匿居心底的愛之源
第二章 喚醒匿居心底的愛之源
慈悲:最高貴的生活方式
佛陀傳授給我們許多慈觀的方法。有一次,一群僧侶對佛陀說,他們叢林寺院附近有精靈作祟,造成許多困擾。佛陀于是對他們說了《慈經(jīng)》:希望達(dá)到安樂平靜的人,應(yīng)學(xué)行正直、謙恭、懂得使用愛語。他們懂得簡單和幸福生活,慈和、恬淡、少欲,不跟隨大眾比較和競爭。 他們不會做任何智者所不認(rèn)同的。他們的心經(jīng)常憶念:愿所有人和眾生生活得幸福、安全、心思賢厚和自在。愿地球上所有生物生活安寧,無論是弱的、強的、高的、矮的、大的、小的、我們能看到的、我們不能看到的、近的、遠(yuǎn)的、已生的和將生的。 愿不會有任何人殺害其他人,不會輕視其他人的生命,不會因為憤怒和惡心帶給其他人痛苦和困難。猶如母親以自己的生命保護她唯一的孩子,我們以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我們以無界限的慈悲心覆蓋全世界和眾生,由上而下,由左至右,慈悲心不受任何東西所分隔,我們的心沒有任何的仇恨或怨憤。不論任何時候,在行、住、坐、臥時,只要清醒的時候,我們愿保持心中的慈悲。慈悲的生活是最高貴的生活。不落入邪見和貪欲,過著安寧的生活,達(dá)到覺悟,修行將能真正超越生死。 在誦念并修行《慈經(jīng)》幾個月以后,這些僧侶理解到那些不安的精靈所受到的痛苦。結(jié)果,那些精靈也開始修行《慈經(jīng)》,充滿愛的能量,森林也因此恢復(fù)了寧靜。聲與光無孔不入:我們的愛也需如此
佛陀還傳授了許多明確的練習(xí)方法,幫助弟子修行與實踐四無量心:若是你的心充滿著慈,便將慈送往第一個方向、第二個方向、第三個方向、第四個方向,然后往上送、往下送。接納一切,不帶仇恨、排斥、憤怒或敵意。慈之心何其大,它不可衡量地成長著,終將能擁抱全世界。也依此法修行悲心、喜心、舍心。
帶著慈心,比丘滲入了第一個方向、第二個方向、第三個方向、第四個方向、上、下、周遭、一切地方,接納一切。他帶著慈心滲透全世界,他的慈心寬廣無涯、孕育成熟,不受拘束、不帶仇恨或惡意。對悲心、喜心、舍心,也是如此修。 如果愛的能量夠強,就可以把這股能量散送給十方的眾生。我們可以把愛觀想成音波、光波,或純潔的白云,緩緩地散開籠罩全世界。但慈觀不僅僅是觀想而已。真正的云會帶來雨水,聲與光無孔不入,我們的愛也需如此。與人相處時,必須觀察我們的愛心是否存在。坐著修行慈觀只是個開始。 但,這是個很重要的開始。我們安靜地坐著,諦觀自己。有了修行,愛會自然而然地增加,涵蘊一切,擁抱一切。在學(xué)著以愛來看世界的過程中,我們也在清除心中的憤怒與仇恨。只要這些負(fù)面的心態(tài)還在,我們的愛就不算完美。也許我們會以為我們有辦法理解、接納他人,但我們還是沒有辦法全心全意地去愛。龍樹說過:“修行慈無量心時,你一定要諦觀,以便面對你心中的憤怒與仇恨。” 在龍樹《大智度論》法文譯本的前介中,譯者拉默 (Etienne Lamotte)寫道:“四無量心不過是柏拉圖式的理想。”理想而已,不是能夠修行的。雖然,拉默教授是個了不起的譯作家,他對佛家修行卻所知不多。在希望眾生幸福、和平的發(fā)愿那刻,愛的能量也在我們的心中油然而生,愛將滲透我們所有的感受、認(rèn)知、心行和心識;事實上,它們變成愛。這不僅是“理想”而已。龍樹直截了當(dāng)?shù)卣f道:當(dāng)我們希望十方眾生幸福時,慈這個心念便油然而生。 它開始跟隨我們的感受、認(rèn)知、心行和心識,從我們的語言和行動中表現(xiàn)出來 ,也影響到其他的不相應(yīng)法(既不屬于心理也不屬于身體的世間有為法)。一切各法彼此和合 ,皆可稱之為慈 ,因為慈是它們的根源。這些心法和心念是造成我們未來行動的條件,但一切皆由思(意志)這個心念而得名 ,因為在造成身業(yè)和口業(yè)的能量中,思是最強的。對于悲,對于喜,對于舍亦如是。 1 正念是讓我們諦觀色受想行識的能量,進(jìn)而看清楚真正的需要,不致沉沒于苦海中。最終,我們的心念、心意將充盈著愛,由那刻起,我們的行動也都會流露出愛。言語和行動是心意之業(yè),因此,心意中若是彌漫著愛,一言一行也充盈著愛。我們將只說愛語、正語,只做能帶來幸福、減輕痛苦的事。 然而,在《大智度論》中的另外一段,龍樹卻說,四無量心僅是心愿,只存在我們的心中。這種說法跟拉默教授的柏拉圖式理想一樣。原來,是龍樹給拉默這種想法的!但,如果我們能記得龍樹一心要提升在萌芽中的大乘佛教,就更能了解個中原委。他寫道:“小乘佛教徒修行四無量心,但他們所修行的四無量心僅在心愿形式。同時修四無量心與十波羅蜜多 2即是能轉(zhuǎn)變世界的菩薩四無量心。”為了要提倡大乘佛教,龍樹錯怪小乘佛教中的四無量心僅為內(nèi)在形式,而無外在表現(xiàn)。這跟他之前講的“當(dāng)愛在心中生起,言行就會流露出來”有所矛盾。把慈、悲、喜、舍當(dāng)成僅是存在心中的心愿是不正確的。修行的目的不只是要在心中生起四無量心,也要在言行中把四無量心帶到世界。我們修行慈觀時,并不只是要觀想愛在空間中散播,更是要接觸匿居心底的愛之源,然后,在日常生活中,現(xiàn)實的人際交往中,表達(dá)和分享我們的愛。我們要不倦修行,直到能在他人身上看到我們的愛的確成果,直到能把平安及幸福帶給所有的人----包括那些對我們極不友善的人。慈悲之心:集天上繁星之光,仍不如月光皎潔修行者好眠
在《增支部經(jīng)》中,佛陀提到修行慈觀的 11種好處目的是為了要鼓勵人們修行。
第一種修行者好眠。
第二種醒來時,感到心境輕松舒坦。
第三種不會做噩夢。
第四種廣受喜愛,與眾人相處時輕松自在。其他人,尤其孩童,喜歡與之親近。
第五種親愛非人類眾生,例如鳥、魚、象、松鼠。可見或不可見的生命都喜歡與之親。
第六種受諸神護佑。
第七種不受火、毒、刀劍傷害,更不須特別防范。
第八種很容易就可達(dá)到禪定境界。
第九種容貌光彩。
第十種臨終時,心念清明。
第十一種往生梵天,繼續(xù)修行,因為在此已有修行四無量心的僧伽了。
佛陀在《如是語經(jīng)》中說,若是把在世上所做的一切的善行集合在一起,也還不如修行慈觀。設(shè)禪修中心、造佛像、鑄鐘或做社會服務(wù),其功德都不及修行慈觀的十六分之一。集天上繁星之光,仍不如月光的皎潔。同樣地,修行慈觀會比所有善行集合在一起還有益。修行慈觀就像是孜孜不息地掘地,直到掘到最純凈的水為止。諦觀自己,直到智慧涌起,愛流到表面。喜悅和幸福在我們眼中閃耀,周遭的人都從我們的微笑與存在中獲益。 如果你能把自己照顧好,你就能幫助所有的人。你不再是世界的痛苦之源,你成為喜悅和清新的水庫。到處都有知道怎幺照顧自己的人。他們喜悅快樂地活著,是我們最堅強的支持。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每一個人做的。這就是大乘佛教的真諦,也是慈觀。佛陀說,就算僧侶只修行一彈指時間的慈觀,就不枉出家了: “他不會在禪定上失敗,他將能實現(xiàn)老師的教法。供養(yǎng)他的食物不會被浪費掉。沒有什幺善行是比日日修行慈觀來得更大。”
治病和滋補的良藥
現(xiàn)在,我們進(jìn)入具體的修行方法,讓慈、悲、喜、舍成為真正能夠在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的能量。慈、悲、喜、舍,可以比喻為治病的良藥。能夠帶來療愈的藥有兩種,一種是滋補的藥,另一種是治病的藥。雖是如此說,那不表示滋補的藥不能治病;滋補的藥也能治病,治病的藥也能滋補。假如某人生病了,他的身體非常虛弱,并不能即時服用治病的藥,必須先補養(yǎng)身體,令身體強壯些。相反,我們都知道如果患了感冒而吃補藥的話,會令感冒加重,應(yīng)該先服治病的藥。慈的意思,是獻(xiàn)贈幸福。慈和喜,是補藥。極痛苦悲傷的人,未必能接受別人帶給他的喜悅。這個時候,仍未可以用補藥,我們需要先為他治療悲傷痛苦這個病。蔚藍(lán)的天空,花朵的盛放,我們希望帶他到外邊接觸藍(lán)天白云,但他們的苦痛太深,無法接觸到這種種美妙。因此,我們先以治病的藥幫助他,我們用悲的修行來幫助他。悲,即是轉(zhuǎn)化痛苦。舍亦一樣。我們可以把慈和喜視為補藥,可以帶來健康和幸福。悲和舍,是治病的藥,可以轉(zhuǎn)化痛苦、憂傷、歧視、執(zhí)著。但慈、悲、喜、舍的作用,其實是互相補足的,因為當(dāng)我們強壯些,健康些后,自然有能力轉(zhuǎn)化痛苦。
愛的修行
以下關(guān)于四無量心的練習(xí),引自《清凈道論》:
第一組練習(xí)
愿我身心安樂、輕松。愿我安全,不受傷害。愿我心無憤怒、煩惱、恐懼、憂慮。
第二組練習(xí)
愿我學(xué)會以理解與愛之眼看自己。愿我能夠覺察、接觸心中喜悅與幸福的種子。愿我學(xué)會識別、了解心中憤怒、貪婪和愚癡的源頭。
第三組練習(xí)
愿我知曉,如何每天滋養(yǎng)心中的喜悅種子。愿我能活得清新、安穩(wěn)、自在。愿我心無執(zhí)著與厭惡,且不冷漠。
- 上一篇:第一章 唯有真愛才有幸福
- 下一篇:第三章 愛自己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rèn)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人生隨時可能落入生死井中
- 西天二十八祖之九祖伏馱密多的故事與傳法偈
- 心有多大幸福就有多深
- 慳與舍,墮落轉(zhuǎn)生為牛的弟弟與成就阿羅漢果的哥哥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菩薩的化身
- 算命與改運的故事
- 一個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緊去做吧!
- 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傷害
- 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缺點的功德
- 菩薩與鳥窩
- 偽善世界不可信
- 惡婦害婆終害己
- 同樣供養(yǎng)跛腳修行人,善人得金銀,惡人得毒蛇
- 文殊菩薩仗劍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神奇來歷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譯文、寓意
- 鴿王自救,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點
- 道信大師倒插柏的傳說
- 武則天、獻(xiàn)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xué)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楞嚴(yán)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因果日記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放下就是快樂
- 禪宗小故事
- 南傳法句經(jīng)故事集
- 孝親尊師故事
- 佛典寓言
- 殺生故事
- 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
- 名人勵志故事
- 紀(jì)曉嵐寫的因果故事
- 邪淫惡報感應(yīng)錄
- 世間百態(tài)
- 星云大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