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洝穫魅胫袊,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經宗通
(十三)斷無因則無佛法疑
此疑從上釋迦于然燈行因實無有得而來。若無行因,則不得阿耨菩提,若無菩提,即無諸佛如來,寧不一切皆無耶?為遣此疑,故經云: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鬼毱刑嵫裕骸甘雷穑∪鐏碚f: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通曰﹞上言以無所得故得授尊記。所云無所得者,豈同龜毛兔角,一無所有哉!真如性體,周遍法界,如如不動,即是諸經所言法法皆如之義。真如者無實無虛,若有可得者,得即言實,失即言虛。唯無所得,此二俱遣,正顯中道第一義諦也。
何以謂之無實?即一切法非一切法,即大身非大身,即是無實也。何以謂之無虛?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非大身是名大身,即是無虛也。無實無虛,遠離空有二邊,固知所云無得者,殆超出有無之表,不可以有無論也。
功德施菩薩論曰:佛者覺也,菩提者亦覺也。覺不應更得覺,故如來無一法可得,雖無一法可得,未嘗無如來,以真如是佛故。真如者即諸法如義,如來即是實性真如異名,本自不生,本自不滅;以無顛倒,故名實性;以無改變,故名真如。若有人言,既有如來,既有菩提,以得菩提,方名如來。若如來于然燈佛所,不見有法,能得菩提,升于覺座,無有是處。是人以彼實有菩薩行者,非實語也。以彼于菩提有所得者,亦非實語也。法即菩提之法,佛即菩提,豈有得耶?偈曰:「菩提彼行等」故。若是菩薩行行之時,實無可行。
諸佛亦爾,無法可證正等菩提。然則如來終不得菩提耶?然如來所得無上菩提,得即無得,于是中無實無虛故。是故如來所得菩提,非實有為相故。有為相者,謂由因造,如五陰等。彼菩提法,無色等相,故曰無實。彼即于色等非相,色等相無,是其自相,彼即菩提相故。偈言:「彼即非相相,以不虛妄說!构试粺o虛,非謂證于無所得法,而不該于一切也。是故佛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凡圣等法,非以自體為體,并以真如為體。真如但是佛所覺悟,故一切法名為佛法。
彌勒菩薩偈曰:「是法諸佛法,一切自體相!
然所言一切色聲等法者,未曾一法有可得性,惟無性即不能持其自體相,即非一切法也。若一切色聲等法皆不是法,云何名一切法耶?于無性中假言說故,由不是法,即非是有為相故。此成其法,是一切即真如之一切,是諸法即真如法自性也。
以無彼法相,常不住持彼法相,畢竟能持非有之相,真如法身之體固自如是。譬如人身長大,如前文身如須彌山王,不自分別,而成大體,依彼法身,說此大身喻也。何以謂之大身耶?謂煩惱障,所知障,二障無故,名圓具身,即是具足法身也。此有二種義:一者遍一切境,謂真如之性,隨于所在而不異故,一切眾生咸共有故;二者功德大,謂修行功德不可思議,與大體相應,以是之故,說名大身也。須菩提深契此意,故謂如來所說人身長大,非徒為有身說也。以色身依實義說,真如性中,無有有為諸相,不見其生,安有于大,即為非大身也。以有真如體故,即是無生之性,謂之非身。即此非身,名為妙大之身,非色身之謂也。
彌勒菩薩偈曰:「依彼法身佛,故說大身喻;身離一切障,及遍一切境。功德及大體,故即說大身;非身即是身,是故說非身。」
能知非身之為大身,足信無得之為真得也已,又何疑于無佛法哉!
僧問云門:「如何是一代時教?」云門云:「對一說!勾思匆磺蟹ㄖ^也。雪竇頌云:「對一說,大孤絕,無孔鐵錘重下楔。閻浮樹下笑呵呵,昨夜驪龍拗角折,別別,韶陽老人得一橛。」僧問云門:「不是目前機,亦非目前事,如何?」門云:「倒一說。」此即非一切法之謂也。雪竇頌云:「倒一說,分一節(jié),同死同生為君訣。八萬四千非鳳毛,三十三人入虎穴。別別,擾擾匆匆水里月!褂稚畣栐崎T:「如何是清凈法身?」門云:「華藥欄!勾思慈松黹L大之謂也。僧云:「便恁么去時如何?」門云:「金毛獅子!勾思礊榉谴笊碇^也。雪竇頌云:「華藥欄,莫顢頇,星在秤兮不在盤。便恁么,大無端,金毛獅子大家看!勾酥T法如義,甚深甚密,須從云門葛藤穿過,方許少分相應。
已上(十三)斷無因則無佛法疑竟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