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jīng)

《楞嚴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第二卷 第三章 破謬——七破妄心之三

  楞嚴經(jīng)白話解 第二卷 第三章 破謬——七破妄心之三

  三認為能知之心潛伏根內(nèi)無有是處

  原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nèi)故,不居身內(nèi)。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

  佛言:“處今何在?”

  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nèi),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里。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nèi)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nèi)故。”

  白話解

  阿難對佛說:“世尊!依佛所說,因為心不見身內(nèi)之物,可知心不在身內(nèi);又因為身覺到的事,心也知道,身心不相離,可知心不在身外。我今思量,應(yīng)在一處。”

  佛問: “在哪里?”

  阿難說: “這能了知事物的心,既不見內(nèi)而能見外,我思忖這心潛伏在眼根內(nèi)。譬如有人用琉璃碗蓋住兩眼,這眼根雖然被蓋住,但沒有妨礙,眼根所見,心隨即知曉。因此,我判定這能知之心在眼根里,所以不能見內(nèi),而見外物則了了分明。”

  原文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nèi)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

  “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

  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nèi),如琉璃合。是故應(yīng)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里,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白話解

  佛對阿難說:“依你所說,能知之心像琉璃一樣,潛伏在根里。如果這人用琉璃蓋住兩眼,看見山河之時,見到琉璃不?”

  “見啊!世尊!這人用琉璃蓋眼,確實看見琉璃。”

  佛告訴阿難:“你心如果同琉璃相合,當看見山河時,為什么不見自己的眼?假設(shè)心能見眼,眼即是所見之境,而不是心隨眼知。因為心不見眼,不能說了知之心潛伏在根內(nèi)。由此可知,你認為能知之心潛伏根內(nèi),沒有這樣的道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