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涅槃前最后回答的4個問題
【經典原文】
爾時,阿泥樓豆安慰阿難,輕其愁心而語之言:咄哉!何為愁苦?如來涅槃時至,今日雖有,明旦則無。汝依我語,咨啟如來如是四問:
佛涅槃后,六群比丘,行污他家,惡性車匿,云何共住,而得示教?
如來在世,以佛為師,世尊滅后,以何為師?
若佛在世,依佛而住,如來既滅,依何而。
如來滅后,結集法藏,一切經初,安何等語?
爾時,阿難如從夢中,聞阿泥樓豆安慰其心,令致四問,漸得醒悟,哀不自勝,具陳上問而以白佛。
佛告阿難:何為憂苦悲哀乃爾?諸佛化周,施為已訖,法歸是處。善哉!善哉!阿難,汝致四問,為最后問,大能利益一切世間。汝等諦聽,善思念之。
唯然,世尊,愿樂欲聞。
佛告阿難:如汝所問,佛涅槃后,六群比丘,惡性車匿,行污他家,云何共住,而得示教?阿難,車匿比丘,其性鄙惡,我涅槃后漸當調伏,其心柔和舍本惡性。阿難,我弟難陀具極重欲,其性鄙惡。如來以善方便示教利喜,知其根性,以般若慧為說十二因緣,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老死憂悲苦惱,皆是無明憎愛叢林。一切行苦,彌滿三界,遍流六道。大苦根本,無明所起。以般若慧,示以性凈,諦觀根本,即斷諸有過患無明。根本滅故,無明滅,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皆滅。得此觀時,攝心定住即入三昧,以三昧力得入初禪,漸漸次第入第四禪。繼心正念,如是修習,然后自當得證上果,離三界苦。阿難,爾時難陀比丘深生信心,依我教法勤心修習,不久即得阿羅漢果。
阿難,我涅槃后,汝當依我教法正觀,教示六群車匿比丘,深心依此清凈正法,不久自當得證上果。
阿難,當知皆因無明,增長三界生死大樹。漂沒愛河,眾苦長夜,黑暗崖下,繞生死柱,六識為枝,妄念為本。無明波浪,心識策使,游戲六塵,種苦惱芽,無能制者,自在如王。是故我言,無明郎主念念傷害,眾生不覺,輪轉生死。阿難,一切眾生,為此無明,起諸愛結,我見覆蔽,八萬四千煩惱郎主,役使其身,身心破裂,不得自在。
阿難,無明若滅,三界都盡,以是因緣,名出世人。阿難,若能諦觀十二因緣,究竟無我,深入本凈,即能遠離三界大火。阿難,如來是真語者,說誠實言,最后付囑,汝當修行。
阿難,如汝所問,佛去世后,以何為師者?阿難,尸波羅戒,是汝大師,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
阿難,如汝所問,佛涅槃后,依何住者?阿難,依四念處,嚴心而住。觀身性相,同于虛空,名身念處;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名受念處;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名心念處;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處。阿難,一切行者,應當依此四念處住。
阿難,如汝所問,如來滅后,結集法藏,一切經初,安何等語者?阿難,如來滅后,結集法藏,一切經初,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方某處,與諸四眾而說是經。——《大般涅槃經后分?遺教品》
【經文淺釋】
佛將入涅槃時,阿難以四事問佛:
一切經典之前,應以什么字義作為經首?
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入涅槃后,我們以誰為師?
佛在世時,我們依佛而住,佛入涅槃后,我們依誰而?
佛在世時,惡性比丘,佛自調伏,佛入涅槃后,我們如何調伏?
本來佛將要入涅槃時,阿難尊者雖已證得初果阿羅漢,但仍痛哭流涕,好像小孩子一樣手足無措。阿泥樓豆尊者便勸他說:“你不要再哭了,哭也沒有用,你應該以四事請問佛。”
阿難尊者說:“以哪四事?”阿泥樓豆便將以上的四事告之。阿難覺得很對,便立刻去請示佛。
佛解答第一個問題——佛經以“如是我聞”為開頭
“世尊!您說法四十九年,講法三百余會,但結集經典時,我們應該以為首呢?”因為外道典籍不是談無,便是談有。他們都是以“阿”為首,“傴”為尾。佛答:“凡是我所說的經典,開頭應安上‘如是我聞’。”
可是現(xiàn)在卻有很多外道和學者,卻隨便安上“如是我聞”在他們的文章上。一時“如是我聞”滿天飛。甚至有些無知的人,卻說《楞嚴經》是假的。
“如果要想佛法興,人人先學楞嚴經。”《楞嚴經》是破邪顯正,因為它太真了,所以妖魔鬼怪,旁門左道想盡辦法要破壞它。《楞嚴經》若消滅于世,佛法就不存在。在世上,如有一人會誦持〈楞嚴咒〉,妖魔鬼怪便不敢出來害人。如果這世界上沒有人會誦持〈楞嚴咒〉,妖魔鬼怪便出來為害人類,令所有人都變成妖魔鬼怪,而成為他們的眷屬。所以這是一件很嚴重的問題。
若人能受持〈楞嚴咒〉,最低限度,在七世中也能成為最富有的人,譬如那些石油大王、汽車大王,他們在前生可能受持過〈楞嚴咒〉,所以今生那么榮華富貴。可是他們又迷了,盡享受而不修道。這都是因為往昔造了善惡夾雜的因,善業(yè)成熟,便享福。惡因成熟,又造罪業(yè)。業(yè)若不清楚,往往會走錯路的,所以每一個人一定要特別重視《楞嚴經》和〈楞嚴咒〉。
佛解答第二個問題——佛在世時,弟子以佛為師,佛入滅后,弟子以戒為師
佛入涅槃時,我們以戒(波羅提木叉)為師。戒是“止惡防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要利益人類,有貢獻于社會,因此出家人不應等著人來供養(yǎng)。所以美國的出家人要搭衣,表示持戒,搭衣則現(xiàn)比丘相,這并不是標異現(xiàn)奇。但這世界上,人卻以假為真,以真為假,以非為是,以是為非,F(xiàn)在舉個實例來作個譬喻。
當年一些學生從大陸到臺灣,大部分的學生在急忙中都忘了帶畢業(yè)證書,其中有幾位學生帶了畢業(yè)證書,他們也是一片稚子心,便借給其它未帶證書的學生。其它人便另外偽造一些新的證書,新穎精致,考試官一看便通過。而那些真正攜帶證書的學生,卻不能合格,因為考試官看那么陳舊、破爛的證書,便認為是假冒的。
本來佛教剛從印度傳到中國時,中國比丘也是搭著衣,威儀具足?墒悄菚r的袈裟就好像現(xiàn)代南傳比丘搭的衣一樣,沒有鉤環(huán)。但是中國的氣候寒冷,中國比丘要穿很多衣服在袈裟里面,于是衣常常丟掉了,也不知道。那時一班人修行也是很誠心的,有的甚至持銀錢戒,那么,袈裟丟了,怎么辦呢?
于是大家便開會討論如何解決這一個問題?其中有一位笨祖師便提議用一個鉤環(huán)把袈裟固定著,就不會掉了。他一提議,大家都拍手附和贊成通過,所以在中國的袈裟便有了鉤環(huán)。后來中國比丘常要外出工作,便嫌搭衣太麻煩了。平常就不搭,只在上殿過堂時才搭。可是到最后越來越馬虎,甚至連過堂上殿也不搭了。所謂“習焉不察便成風”,現(xiàn)在大家都認為不搭衣是對的,搭衣者反而成了怪物。
佛解答第三個問題——我入滅后,弟子依四念處而住
阿難又請問于佛:“佛住世時,我們依佛而;佛入滅后,我們將依誰而住?”佛答道:“我入滅后,所有我的弟子皆依四念處而住。”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處即是身、受、心、法。
觀身不凈:我們的身體若不沐浴,時間一久,就生出一股汗味、臭味。而且即使沐浴了,身上的九孔還是常流不凈物,如眼有眼屎,鼻有鼻涕,口有口水、痰,耳有耳垢,再加上大小便,所以我們的身體是非常污穢不堪的。但是人為什么仍視其為寶貝,替它戴上鉆石、金銀珠寶,或用香水脂粉來涂抹,這豈不是用香花、寶貝來裝飾一間廁所?
各位要知道,我們每人的身體就是一個廁所,肚腸里裝的皆是大小便,你那么愛惜它干嘛?年輕時,身體各器官還聽話,聽招呼;但到了老年,每個器官都要罷工了,頭昏眼花、口齒不清晰、手腳不靈活,且又百病叢生,你說這樣的身體還要愛惜嗎?所以我們要明白身體是一個不干凈不長久之物,不要再為它顛倒了!
觀受是苦:受是感受,你們不要以為享受是快樂,其實享受是不好的,“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你寧可受苦,苦盡了便是了苦。如果你現(xiàn)在有福受,也應惜福,不要享盡了它。
觀心無常:心念念無常,念念遷流。
觀法無我:觀一切法沒有本體、自性,沒有一個「我」的存在。
我們依四念處而行,則漸漸把我執(zhí)看破了,法執(zhí)也空了,便容易證果開悟。我們?yōu)槭裁床荒茏C果?就因為執(zhí)著未破,放不下、看不破,視什么都是我的,這大廈是我的,那飛機、輪船、銀行也都是我的,一天到晚都是我的、我的、我的……等到死時,兩手空空,什么也帶不去。
人生一場夢,人死夢一場,
夢里身榮貴,夢醒在窮鄉(xiāng)。
朝朝在作夢,不覺夢黃梁,
夢中若不醒,枉作夢一場。
所以我們不要太執(zhí)著,要快點修行,學習佛法,找了生脫死的法門。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共灰在苦海中飄浮沉沒了,否則將無解脫出離之日。
佛解答第四個問題——對惡性的弟子,應行默擯,不予理睬
最后阿難問佛:“佛住世時,惡性比丘佛自調伏;佛入涅槃,我們將如何對待惡性比丘們?是不是把他們關起來,處罰他們?”佛說:“不需要。我入涅槃后,對待惡性比丘,應默而擯之。”凡遇到不講道理,以正為邪,以邪為正,或以是為非,以黑為白,不講真佛法的惡性比丘,應默而擯之,不理不睬他,那么久而久之,他將自己反省,知道自己的所行所為皆不如法,就會改邪歸正,依教奉行了。
佛住世時,就有惡性比丘,現(xiàn)在離佛入涅槃的時代更遠了,故惡性比丘也不知有多少。我們不要與惡性比丘爭議,因為他們不講道理,不說因果、不畏因果,且又撥無因果。這種人我們不要與他們爭,要用忍耐心來容忍他們。忍也就是默。以上是佛附囑四眾弟子所應該遵守實行的。(宣化上人)
- 上一篇:佛法究竟是出世還是入世?
- 下一篇:罪從心生,還從心滅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