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佛經文章 >

般舟三昧經 解題

[佛經文章] 作者:后漢支婁迦讖 譯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閉

  經名:般舟三昧

  著譯者:后漢支婁迦讖譯

  資料出處:佛書解題(香光版)

解題:

  《般舟三昧經》,三卷,又名為《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大般舟三昧經》,后漢.支婁迦讖譯,全經共三卷分十六品,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本經約於漢末譯出,可說是現存大乘經典最早期之作品,也是彌陀經典中之最早文獻。本經重於禪定(三昧)之修行,與一般凈土經教重於信愿往生不同。本經所說的念佛,是念佛三昧,即是修念佛觀,「念」是繫心一處,令心明記不忘,與念相應的慧心所,於所緣極樂依正的境界分別觀察。這樣的念慧相應,安住所緣能達到定,即成就了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成就時,就見無量佛,得念佛三昧,雖未得天眼,也并未去佛國,但在三昧中,即可以明了見佛。中國的念佛法門,初傳於廬山結白蓮社念佛,修念佛三昧期能見佛、往生西方,即著重於繫心念佛,故本經在凈土宗有其重要的地位。

  「般舟三昧」,梵文pratyutpanna-buddha-sammukha$vasthita-sama^dhi,意義是「現在佛悉立在前(的)三昧」!脯F在佛」,是十方現在的一切佛。三昧修習成就了,能在定中見十方現在的一切佛,所以名「般舟三昧」。其修法必須依一佛而修,不能依十方一切佛起修,修成了才能漸漸增多,見現在的一切佛。所以,「般舟三昧」是能見現在一切佛的,修習時也是不限於念阿彌陀佛,「般舟三昧」是重於定的專修;念阿彌陀佛,是重於齋戒信愿。不同的法門,在當時佛教流傳中結合而誤以為「般舟三昧」,就是專念阿彌陀佛的三昧,其實「般舟三昧」不侷限於阿彌陀佛而通十方一切佛。

本經在《大正藏》中有共有四種譯本,其內容比較如下:

  一、《般舟三昧經》,一卷,漢.支婁迦讖譯。

  二、《般舟三昧經》,三卷,漢.支婁迦讖譯。

  三、《拔陂菩薩經》,一卷,失譯。

  四、《大方等大集賢護經》,五卷,隋.闍那崛多譯。

  前二部,都傳說為支婁迦讖譯,現存的一卷本,部分與三卷本的文句相合,比三卷本缺了六品,由於文字部分與三卷本相合,但「涅槃」、「總持」等譯語及序文,都不可能是漢譯的,近於晉代的譯品,一卷本的念佛三昧,以思想來說,是唯心如幻,近於唯識學的。但三卷本所增多的,如《無著品》,《羼羅耶佛品》,《請佛品》(《賢護經》《甚深品》)部分,都近於般若空義!栋阒廴两洝啡肀,分十六品;《大方等大集賢護經》,分十七品。此兩部經的分品,雖多少、開合不同,而次第與段落,都是一致的!栋乌槠兴_經》,沒有分品,與三卷本的上卷前四品相當。序起部分近於《大方等大集賢護經》。

本經的的地位及特色:

  一、以持名念佛,禪凈離合往生凈土。

  二、本經的編纂,大約在紀元前后一世紀左右。在現存大乘經典中為最早期之作品。

  三、彌陀經典中最早文獻。

  四、中國的念佛法門,初傳於廬山結白蓮社念佛,修念佛三昧期能見佛、往生西方,即著重於繫心念佛,其修行法門來自於本經。

  五、天臺智者大師立常行三昧,此法出自本經。

  六、「般舟三昧」在思想上,啟發(fā)了唯心所現的唯識學。

  七、在觀行上,從初期的是心作佛,發(fā)展到佛入我心,我心是佛的「如來藏」說。

  八、《大智度論》中,再三提到「般舟三昧」;《十住毘婆沙論》,自「念佛品第二十」,到「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是依本經而說的,故本經是在唯心如幻的觀想基礎上,稱念佛三昧為空三昧,與般若思想相融和。

  九、本經是為在家菩薩(賢護)說的;并囑累阿難等比丘,及八菩薩受持宏通)。在家菩薩在佛教中的地位,顯然的重要起來。

  十、「般舟三昧」,是在家、出家,四眾弟子所共修的法門。

本經各品要義如下:

  問事品第一

  佛在羅閱祇摩訶桓迦憐,摩訶比丘僧五百人皆得阿羅漢,爾時有菩薩名[颱-臺+(犮-乂+又)]陀和與五百菩薩,并有十萬比丘三萬比丘尼及諸菩薩、諸天人非人等,佛放大光明,颱-臺+(犮-乂+又)]陀和菩薩問佛,菩薩當作何等三昧,而得種種功德,佛告:若能修習「十方諸佛悉在前立三昧」,則能得所有一切功德。

  行品第二

  佛陀告[颱-臺+(犮-乂+又)]陀和菩薩,菩薩所念現在,定意向十方佛,若有定意,一切得菩薩高行。這定意即是持凈戒精進念佛一心不亂,從菩提心菩薩行入手便能得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并宣揚彌陀凈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常當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足光明徹照。就像比丘觀死人骨,其骨無有持來者,亦無有是骨,亦無所從來是意所作想有。菩薩持佛威神力,於三昧中立,在所欲見何方佛,欲見即見。因為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而得見佛。

  四事品第三

  菩薩各有四種四法的修行法門,而速得三昧。

  一、1.信念所信無有能壞2.精進無有能逮3.所入智慧無有能及4.常與善師從事。

  二、1.不得有世間思想,如指相彈頃三月2.不得臥出三月,如指相彈頃3.經行不得休息,不得坐三月,除其飯食左右4.四者為人說經,不得望人衣服飲食。

  三、1.合會人至佛所2.合會人使聽經3.不嫉妒4.教人學佛道。

  四、1.作佛形像若作畫,用是三昧故2.用是三昧,持好疋素令人寫是三昧3.教自貢高人內佛道中4.常護佛法。

  最后強調修此三昧,善敬其師的重要。

  譬喻品第四

  以海船失寶比喻聞此經不修持的愚癡,以不聞栴檀香喻不接受此經的愚癡,以牛與尼摩珠喻不相信此經的的愚癡。并說明信三昧者,其人宿命曾見過去佛,故佛為信者說是三昧。后以布施較量功德勸菩薩持是三昧得廣大功德。

  無著品第五

  什麼是菩薩三昧,先觀想佛悉在前立,當具足念諸佛端正,悉欲逮見一一想,想識無有能見諸佛頂上,悉具足作是想見諸佛,接著念我身、身想、.持戒三昧從心得從身得佛。接著說明一切法本無有,念佛亦不用心得,亦不用身得,亦不用心得佛,亦不用色得佛。并以鐵著火中燒正赤,有智者不當以手持,比喻沒有執(zhí)著的心念佛,當得三昧。

  四輩品第六

  四眾第子修行法門。

  一、比丘眾:1.清凈持戒2.乞食棄捨諸欲樂3.所從聞是三昧,敬法師如世尊4.有誦行是三昧,常精進莫懈怠5.遠離惡知識,然后從是法行6.常捨離眾聚會。

  二、比丘尼:1.當謙敬,不當嫉妒,不得瞋恚,去自貢高,去自貴大2.當精進棄於睡眠不得臥出3.捨離財利4.當凈潔護5.不得惜軀命6.樂於經,當求多學7.棄婬恚癡,出魔羅網8.棄所好服飾珠環(huán)9.不得惡口10.不得貪愛好缽震越11.為人所稱譽不得有諛諂。12.敬善師視如佛。

  三、白衣(優(yōu)婆塞):1.持五戒堅凈潔住2.不貪欲3.行作沙門,常持八關齋,齋時常當於佛寺齋4.念布施不念我5.當大慈於善師6.見持戒比丘不得輕易說其惡。

  四、優(yōu)婆夷:1.持五戒2.歸依三寶3.不得事餘道,不得拜於天,不得示吉良日4.不得調戲5.不得慢恣6.不得有貪心7.當念布施8.歡樂欲聞經9.敬重於善師10.心常不倦不懈11.若比丘比丘尼過者,常以坐席賓主飲食待之。

  般舟經授決品第七

  此經佛般泥洹后,三昧者當現四十年,后不復現,直至后亂世佛經且欲斷時,諸比丘不復承用佛教,國國相伐時當復現。 [颱-臺+(犮-乂+又)]陀和菩薩,羅鄰那竭菩薩等八大菩薩聞佛所說發(fā)愿於后亂世時,誓護此經。并有五百四眾弟子愿隨菩薩所教,佛放大光明囑累八大菩薩。

  般舟經擁護品第八

  八大菩薩持珍寶布施,持身自歸供養(yǎng)佛。佛并告知菩薩有不信餘道、斷愛欲、如法行、無所貪生等四事速得是三昧。若菩薩學是三昧者,若持、若誦、若守今世即得遠離諸害,諸天護持,并見諸佛聞經等五百功德。

  般舟經羼羅耶佛品第九

  過去羼羅耶(無畏王)佛時,須達長者子持是三昧,成和竭羅(然燈)佛。并說明欲成此三昧王,當勤觀察一、自觀身,觀他人身,自觀身觀他人身者本無身。二、自觀痛癢,觀他人痛癢,自觀痛癢觀他人痛癢者本無痛癢。三、自觀意,觀他人意,自觀意觀他人意者本無意。四、自觀法,觀他人法,自觀法觀他人法者本無法等四念處。佛并告[颱-臺+(犮-乂+又)]陀和菩薩此三昧獨如來、不退轉菩薩及阿羅漢才會相信,并勸菩薩當念佛當見佛當聞經,不當有著。接著說明守三昧者,守住正覺不得念我,不得著法。

  請佛品第十

  [颱-臺+(犮-乂+又)]陀和菩薩請佛設供。問佛幾法能證三昧,佛答二種五法。

  一、1.樂於深經無有窮盡,脫於眾災變去,以脫諸垢中,以去冥入明,是菩薩逮得無所從來生法樂。逮得是三昧。2.不復樂所向生。3.不復樂喜於餘道4.不復樂於愛欲中。5.自守行無有極。

  二、1.布施心不得悔。2.持經布施,為他人說經。所語者安諦。無有疑無所愛惜,說佛深語身自行立是中3.因入空行故不嫉妒,離五所欲等4.三昧自學復教他人,書是經著好疋素上使久在。5.信多樂法,敬長老及知識,於新學人若得所施,當念報恩等。

  佛并以自己為例,告 [颱-臺+(犮-乂+又)]陀和菩薩,往昔無數劫前提和竭羅佛時,佛聞是三昧即受持是三昧。見十方無央數佛。悉從聞經悉受持,并授記成佛。 [颱-臺+(犮-乂+又)]陀和菩薩問佛如守此三昧,佛告 [颱-臺+(犮-乂+又)]陀和菩薩,色不當著,不當有所向生。當行空,是三昧當守。

  無想品第十一

  佛告 [颱-臺+(犮-乂+又)]陀和菩薩,若菩薩欲學三昧,其有他人,若饋遺缽震越衣服者不嫉妒、悉當愛敬人孝順於長老、當有反復念報恩、不妄語遠離非法、常行乞食不受請、當精進經行、晝夜不得臥出、常欲布施天上天下,無所惜終不悔、深入慧中無所著、先當敬事善師視如佛。十方面下手。如是修行當得戒清凈至究竟、不與餘道從事,出入智慧中、於智慧中清凈,無所復貪生、眼清凈,不復欲生死、高明無所著、清凈於精進自致得佛、若有人供養(yǎng)者不用故喜、正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動等八種利益。

  十八不共十種力品第十二

  獲初得佛日,至般泥洹日佛無難、無短、無忘、無不定時、終無生法想言我所、無有不能忍時、無有不樂時、無有不精進時、無有不念時、無有不三昧時、無有不知時、無有不脫見慧時、過去無央數世事無有能止佛無所罣礙所見慧時、當來無央數世事無有能止佛無所罣礙所見慧時、今現在十方無央數世事無有能止佛無所罣礙所見慧時,身所行事智慧,是本常與智慧俱、口所言事智慧,是本常與智慧俱、心所念事智慧。是本常與智慧俱。等十八種佛的功德。并得有限無限悉知、過去當來今現在本末悉、棄脫定清凈悉知、諸根精進種種各異所念悉知、者種種所信悉知、若干種變無央數事悉知、悉曉悉了悉知、眼所視無所罣礙悉知、本末無極悉知、過去當來今現在悉平等無所適著,等十種慧力。

  勸助品第十三

  於過去現在未來之菩薩持有四事,於三昧中,而生起隨喜功德不可思量。

  師子意佛品第十四

  過去久遠私訶摩提(師子意)佛時,有一遮迦越王(轉輪圣王)名惟斯芩王。佛為說三昧法門,時惟斯芩王聞三昧發(fā)起隨喜心,并修習三昧成佛。是故精進修行,終不復失佛道。

  至誠佛品第十五

  佛以自己為例,於過去薩遮那摩佛時。有比丘名和輪,佛般泥洹后,比丘持是三昧。我爾時作國王剎利種,於夢中聞是三昧,覺已便行求持是三昧,但承事師三萬六千歲,魔事數數起,不得聞,故此三昧難聞,故應起敫重想。

  佛印品第十六

  以無所貪、無所求、無所想、無所著、無所愿等心修持即為佛印。會中眾生獲大利益,佛并再次付囑八大菩薩勸修此法門,與會大眾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