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心經(jīng) >

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jǐn)?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jǐn)?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shù)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shù)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心經(jīng)》的大智慧(四十七)

  我們要好好地去做事,好好地發(fā)心;同時要好好地背功課,好好地學(xué)習(xí),好好地覺悟,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開發(fā)自己的智慧,同時還要廣種福田,多跟眾生廣結(jié)善緣。比如,你們有些是在廚房做事的,每天在廚房洗菜炒菜,全寺幾百個修行人吃了你們做的飯菜,他們的功德都有你們的一份。你說這個為自己培的福報大不大?(眾答:大。┧,我們不要小看了日常的這些勞作,其實都是在修福修慧。福和慧都需要修,只強調(diào)一方面是錯誤的。

  大家要知道佛是什么、菩薩是什么,然后把這些觀念落實在現(xiàn)實修行之中。不要說“菩薩、佛是很高的境界,我達(dá)不到……”佛是很高的境界,但怎么樣落實在我們成佛的因地呢?我們的因地,就是我們平常的修持。假如你平常修行的路偏了,那結(jié)果肯定也偏了。就像你想從廣東到北京去,但是你方向走偏了,你往西北那邊走了,結(jié)果越走越偏,越走越遠(yuǎn),這樣就更麻煩了。

  從我們開始學(xué)佛就要搞清楚:什么是佛?什么是菩薩?怎么樣成佛?怎么樣成菩薩?都要在我們?nèi)粘5男扌兄新鋵,落實在工作?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里面。不然都是一句空話,沒有用的。下面我們再看看什么是“菩薩”。

“菩薩”的內(nèi)涵

  我們把“菩薩”分成三個部分來講:自利、利他、自他兼利。

  “自利”就是自覺的意思。怎么樣才能夠自利?我們要覺悟。自己不覺悟,怎么自利?那怎么樣利他呢?是要覺他。自他兼利,就是自覺覺他。

  第一,從自利的角度來說,菩薩翻譯過來是“覺悟的有情”,他是自己覺悟的有情,這是從他的角度來說。但是他這個“覺悟的有情”還沒有徹底像佛一樣,他還留了微細(xì)的有情的情見沒有破,還有一品的生相無明未斷,所以是屬于覺悟的、自覺的,還沒完全徹底破除無明的有情,翻譯成“覺悟的有情”。這個就是從自利的角度來解釋菩薩。

  第二,從覺他的角度來解釋,菩提就翻譯成動詞。“自覺”的覺就翻譯成形容詞——覺悟的,但還沒有徹底的。另一方面,要幫助別人、利他的。這個“覺”、“菩提”就作動詞來說了。“覺有情”的“覺”,就是動詞了,是幫助別人覺悟。這是從字面上解釋。

  第三,從自他兼利角度來說,“覺”、“菩提”是自覺,“薩埵”是覺有情。自己覺悟,而且能夠幫助其他有情眾生覺悟,這是自他兼利。

  菩薩實際上包含了這三方面的內(nèi)容,這是圓滿的解釋。若把它分開來方便說:“自利”是覺悟的有情;“利他”是能夠幫助有情覺悟。這兩點合起來就是“自他兼利”、自覺覺他,這個才是菩薩的真正內(nèi)涵。

  那么,再把“觀自在菩薩”五個字結(jié)合起來解釋:能夠用般若智慧觀照諸法實相,不為境界所轉(zhuǎn),能夠獲得大自在,而且又能夠救度迷苦的眾生,具有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精神的圣者,就稱為“觀自在菩薩”。再講一遍,就是能夠觀照諸法的實相,也就是能夠觀照自己的本性、佛性。

  那怎么樣才能夠觀照自己的佛性呢?就是(要)能夠不為境界所轉(zhuǎn),能夠獲得大自在,這個是講自己。但是又能夠救度迷苦的眾生,這就是顯現(xiàn)菩薩的精神了。前面是自己覺悟,能夠觀照諸法的真實相,能夠不為境界所轉(zhuǎn),能夠得大自在,這是自利的方面。菩薩(的內(nèi)涵)不僅包含了這個,而且能夠包含救度迷苦的眾生。具有自覺覺他、自利利他這種精神的圣者,我們稱之為“觀自在菩薩”。這句話可以這樣簡單解釋。

  《心經(jīng)》總持分總共是四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這五個字,我們講了三次課,就講到這里。下節(jié)課我們接著再講總持分的后面三句。

原標(biāo)題:傳承-明向法師:《心經(jīng)》的大智慧(四十七)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禪宗文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