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四十六)

  如果對業(yè)果的道理不明白,你就一定會造惡業(yè),造惡業(yè)就一定會有苦。不明白這個盒子的結構、材料等等都沒有關系,它不會給你苦。但我們自己不明白自己的業(yè),身、口、意的業(yè),那將來可能就很苦。

  什么叫業(yè)?

  你有沒有弄清楚?業(yè)有三種,身體是胳膊腿,用拳頭打人,用腿踢人這就是身業(yè),身體是造業(yè)的工具。嘴巴里罵人說臟話,兩舌、惡口、綺語、妄語是口業(yè)。意業(yè)就是貪、嗔、癡,意業(yè)的根本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如果細分,業(yè)還可以分成十善業(yè)和十不善業(yè)。

  為什么用拳頭打人?胳膊它自己可不會動的,腿也不會自己去踢的,從哪里跑出來?從起心動念來,肯定是我對你有意見,起心動念就是我對你懷恨在心,對不對?這個手和腿是工具,嘴巴說什么話,其實也是受我內(nèi)心起心動念的支配。

  我們看所有的業(yè)的根本是什么,身和口都是工具,根本就是“意”業(yè),就是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感得緣起,這叫因果。業(yè)感緣起,緣起就是果,果即出來。比如說你起了一個害人的念頭,然后利用工具就是身口來造作,嘴巴就巴拉巴拉的講壞話,拳頭大打出手,或用槍來打,這身業(yè)出來了,實際造業(yè)的根源就在你的起心動念。這起心動念的業(yè)將來會感得相應的果報。意業(yè)就是起心動念。什么起心動念?實際也就是我們的思想觀念。

  我們再來看看這個“教”字,左邊是“孝”,右邊是“文”。“文”是不是代表文化?文化是不是代表思想?思想是不是代表我們的起心動念?我們的起心動念是用什么來教化的呢?用“孝”。我們從思想、從心里這個地方能教化,能轉化了,就ok了。這才是真正的“孝”。明白嗎?

  為什么要兜那么大的圈子來說明呢?

  首先,我們要對孝博大精深的思想要有深刻的體會;第二個是對教化的理念要體會;第三個是對業(yè)感緣起的理念要好好把握。一切從業(yè)感緣起而起,說白了業(yè)就是起心動念。我講的是真正的根本,百善孝為先,這個首要的根本是依教,就轉化了,這就是教化。教化用“孝”的思想在我們的起心動念去體會,孝的思想就是“教”,在我們的起心動念里體會,然后就化了。轉化什么?轉化了業(yè)嘛。

  “業(yè)”怎么轉?就是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感恩,時時刻刻在無我的狀態(tài)。內(nèi)心時時刻刻感恩,你就會對所有的人都恭敬,每時每刻、每一剎那,即使躺在床上也是這樣,坐著也是這樣。別看我坐在這里,要是時刻有“孝”的思想,坐在這里也是修行,也在接受教育。“教”的特點就是這樣,是思想觀念的轉化。這個我們要搞清楚,這是根本。

  依教就化,化什么?化業(yè)。如果你時刻在感恩、恭敬的狀態(tài),你哪里還會造惡業(yè)?感恩父母、天地、眾生、三寶,感恩都來不及,哪還會一天到晚看這個不順眼、看人家的缺點啦,永遠都在感恩,哪有看人缺點的機會。有感恩的心,哪有不恭敬的、抱怨的心,都沒有了,這樣就轉化了自己的業(yè)。

  從無我的狀態(tài)、緣起性空的狀態(tài)是放下了,哪里有三毒的心態(tài)?是誰去貪、誰去嗔?貪了什么?占有了什么?我們沒法占有什么。

  從內(nèi)在積極的一面,從緣起的角度來說,我們內(nèi)在時刻都在感恩、恭敬,實際是在報恩的狀態(tài)。第二個,從負面的貪嗔癡慢來說,如果我們24小時處在無我性空的狀態(tài),無我性空的狀態(tài)沒有我,誰去貪、嗔、癡?貪、嗔、癡無形中也就被化掉了。

  如果我們的起心動念都在感恩,業(yè)是不是轉變了。績(nèi)心里無我,沒有三毒了,是不是意業(yè)在轉?我們的業(yè)是不是在轉變?

  若從“無我”的思想來看,證到“人無我”就是出離三界,跳出輪回。從法上透視法“無我”,證到“法無我”就是破除所知障,就是成菩薩,最后成就佛道。因此,就這樣很簡單的一個“孝”字,就可以改變我們的因果。

  “孝”字改變了我們的因果,同時“業(yè)果愚”也沒有了,消除了,無明也消掉了。洞悉業(yè)感緣起的因果,無我的性空,愚癡也都消掉了。

原標題:傳承-明向法師:《心經(jīng)》的大智慧(146)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禪宗文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