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shù)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shù)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廣釋-任杰
心經(jīng) 廣釋
〔古印度〕扎夏薩生論師釋 任杰由藏譯漢
。ㄒ唬┌闳糁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若無有名即不能了知其法,為了所緣法故而說經(jīng)名,是故名為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如是于彼“般若”有世間、出世間和無上般若三種。世間般若謂染污,于無常執(zhí)為常,于不凈執(zhí)為凈,于苦執(zhí)為樂,于無我執(zhí)為我。出世般若謂聲聞獨覺了知補特伽羅無我,因了知有為法無常,有為法皆苦,補特伽羅無我,及了知涅盤寂靜。無上般若者謂如來知補特伽羅無我和法無我,因知無相、無愿及空性,故此為無上般若。“圣”謂由般若遠離憂苦,是為世間出世間最殊勝的般若,即是無上般若。“波羅蜜多”者,是說生死為此岸,涅盤為彼岸,一切有情在被生死輪回貪欲逼使的中間,要由此般若船筏而度向涅盤彼岸,即名波羅蜜多。“心”謂《般若十萬頌》一切經(jīng)皆合集于此經(jīng)內(nèi),故名為“心經(jīng)”。同時,如來所說教法之內(nèi),唯此勝義般若波羅蜜多最為殊勝,故名心經(jīng)。
。ǘ┮蚓墶
經(jīng)云: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峰山中,與大●芻眾,及諸菩薩摩訶薩俱。
若不說明此經(jīng)因緣,即不能了知于何處,于何等眾宣說,為了說明于何處,于何等眾所說,故說因緣。“如是”者是說以下之經(jīng)義,由此斷除虛構(gòu)增益和損減。“我”是表現(xiàn)前親耳聽聞,因為僅有現(xiàn)前聽聞,但并沒有通達其義。“聞”謂能聽聞之耳根由識所取之詞義。“一時”者謂一次聽聞,前時或后時。“薄伽梵”(世尊)謂永斷見道所斷和修道所斷的一切煩惱,故名薄伽梵。
問:于何處宣說耶?
。ㄈ┤攵。
入定者是說:若不入定,觀察諸法尚未明了通達,為觀察諸法所應(yīng)通達明了故而入定(佛經(jīng)因緣有二。一是共因緣,即一切經(jīng)共有:時間、處所、大師和眷屬四種;二是特殊,即此經(jīng)有別經(jīng)無,如主伴皆入定,即《華嚴經(jīng)》及此經(jīng)是。)
經(jīng)云:爾時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異門。
“爾時”是指何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峰山之時,入三摩地之時。入何等三摩地?謂“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異門。”此中若是能持自相及共相即名為法。彼等“法之異門”者,即是法蘊,應(yīng)作為五蘊、十二處和十八界。“甚深”者應(yīng)是無生無滅由自性空之義,因為入三摩地時,即證蘊等諸法無生無滅,是故此定之名為“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異門”。“明了”謂所通達義,“入”者即是于三摩地相續(xù)安住,心一境性之詞義。
。ㄋ模┱撟h。
若不說論議,當成為無謂之談而詞無聯(lián)系,為了令詞句聯(lián)系而不失其本意,故說論議。
經(jīng)云:復于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察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
“復于爾時”,是指何時世尊住王舍城入三摩地時,即是彼時。圣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觀察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之時。菩提謂心中之真如實際,為獲得彼真如實際而勤奮精進者名為薩●(菩提薩●即菩薩)。
以無緣大悲之理趣,悲愍觀一切有情,即名觀自在。為了所斷一切有情之憂苦而獲得自在者,即名自在。
般若有三種,若就能斷除五蘊自性,名般若劍;
若就摧伏苦蘊,名般若金剛;
若就破除無明暗昧,名般若燈。
總的來說,以一切相無分別般若,證一切法空,即名般若,由此般若即能到達彼岸,即名波羅蜜多。
波羅蜜多亦有三種,
即世間波羅蜜多,
出世間波羅蜜多,
出世間的勝義波羅蜜多。
此中世間波羅蜜多者,謂能遮止三惡道苦;
出世間波羅蜜多者,謂永斷生死輪回后,獲得寂滅一方面之涅盤;
問曰:此處所說是何般若波羅蜜多耶?答曰:是故所說“行深”,“深”謂無生無滅,“行”謂修行的境界,因為修無生無滅,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觀察”即是所緣無生無滅,不但緣無生無滅境,亦皆“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此中有二種空,即無為法如虛空之空,及勝義中圣者根本智遠離能。▋(nèi)心)所。ㄍ饩常┮愿鞲髯宰C空(根本定唯緣自證智境空),即名照見五蘊遠離能取所取之空義。見有三種,即凡夫異生及外道見,聲聞及獨覺見,菩薩及如來見。此中凡夫異生及外道見者,謂見五蘊為命者,有我和有補特伽羅。聲聞及獨覺見者,謂見五蘊為苦為集。菩薩及如來見者,謂觀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
(五)趣入般若。
由于不了知趣入般若的方便,即說明請問詞。
經(jīng)云:時具壽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復當云何修學,作是語已。
問曰:彼又云何請問耶?答曰:“時具壽舍利子”等文,說明圣者舍利子是問者。問曰:為何不問其他菩薩,而唯獨問一切菩薩中的觀自在菩薩耶?答曰:因為爾時即是說此般若波羅蜜多之時,無數(shù)百千眷屬集會之內(nèi),彼觀自在菩薩是會主,因此圣者舍利子,承佛威力,為斷自他之疑故,于此即有以下請問等義。“時”謂顯示以下所說何等之義。“承佛威力”即是諸如來之加持義。“舍利子”是隨母親舍利迦之名,故名舍利子。乃至“作是語已”之文義,皆是請問義。“若”者是說于誰根性堪能聽聞之詞義。般若波羅蜜多有世俗智般若,及勝義智般若二種。此中世俗智般若者,謂了知一切法如幻、如陽焰及如夢。勝義智般若者,謂了知一切法猶如虛空,離言說絕思惟,由此般若即能到達無住涅盤,故名般若波羅蜜多。其實,無生無滅甚深義,即名般若波羅蜜多。“修”是指菩薩補特伽羅(人),“行”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之法。問曰:“復當云何修學”耶?答曰:從聞思修三門如是趣入般若波羅蜜多義,即于四種修行都應(yīng)當修學。四種修行者,謂以無分智修勝義;以離煩惱修三十七菩提分法;以無耽著修行成熟一切有情;以無貪染修行成熟一切佛法。復當云何修學者,即是于此四種修行都應(yīng)當如是修學。
。┌闳糁唷
若不了知其相即不能悟解義理,故說明圣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的答問詞,即是答具壽舍利子如是所問以下之詞義,若“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彼應(yīng)如是觀察”。
經(jīng)云: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答具壽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彼應(yīng)如是觀察,五蘊體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問曰:應(yīng)當如何觀察修學耶?答曰:是故上說“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五蘊者謂色受想行識皆由自性空?沼形宸N:即先無空、滅無空、畢竟無空、觀待無空和無性空五種。如乳中無酪名先無空,酪中無乳名滅無空,兔子頭上無角名畢竟無空,馬中無牛名觀待無空,一切法皆無自性名無性空。從這五種空中,五蘊等以無自性空,即是應(yīng)當觀察之空義。
色空者謂色為地水火風四大種能造色(色的因素,名因色),空謂勝義法界空性相,彼色等皆性空,因彼空性相無二,超越算數(shù),及永離我及我所見。若是遠離能取所取即是無二真如相,一切法無不攝于空性相中。地水火風四大種亦是無相,因為無實有、無我、無自性,但并不是極微滅后而成為空性。若是由自性本空,即名“色即是空”,若色由自性本空,其色自己即是勝義空性,因為若離彼色自性空,則別無勝義空,故名“空即是色”,因為勝義空自己即是色的空體之詞義。問曰:那末,如何證知色空即是勝義空耶?答曰:如《圣無盡慧經(jīng)》云:“菩薩入法界圣智(根本智)的法界,雖是地水火風界,但法界非堅濕暖動相,法界與一切法相應(yīng)。何以故?若以空相應(yīng),說名相應(yīng),是故當知色空即勝義空性。”于此二種即名色空。色有三種,即:遍計色、所分別色及法性色。此中諸凡夫異生計地水等堅相者,名遍計色;與境相應(yīng)識所行境之色者,名所分別色;遠離遍計色及所分別色的真如相者,即名法性色。因為彼法性色中若無遍計色及所分別色,即名“色即是空”。法性色空性,豈離所分別色及遍計色別有,故說“空即是色”,因法性色空,彼自己即與所分別色及遍計色同一相義。凡所有色,彼即是空性,即名“空即是色”,因離開色別無空性,色相空與勝義空二者不異,若彼是一,則離色別無空性。問曰:何為不異?答曰:遠離增減,及永斷二邊的自性空相不異故。若色自己即是空,故所有色相彼亦是空性相之詞義。若是空性彼即是色者,謂所有空性相彼亦是色相之詞義。
由此說明,一切有情成為卑劣凡夫從無始以來在生死之中,五趣流轉(zhuǎn)輪回,皆因于五蘊十八界久經(jīng)慣習,即于彼五蘊十八界等而生貪著,執(zhí)有為法為實有,是故如來宣說自性皆空。若執(zhí)色相以壞滅為空,另有一種對治為空者,即是貪聲聞寂滅一方面之涅盤,故說彼色即是空,為離貪著于色,則墮生死暗昧邊,故佛說對治。若空性即是色,聲聞人證無我后,計色壞滅為空而生空相,則墮涅盤邊,故佛說對治,說明色空則以為無有者應(yīng)當斷除。于此是說,為了斷除執(zhí)色相故而說空性,若又起一心于空執(zhí)為相,所以空色二種相執(zhí)都應(yīng)斷除,因為相者謂緣某相而成為障礙所應(yīng)通達彼真如相,故執(zhí)空性為實有亦是相。譬如有人眼患翳障,離舍出走,走道右邊,則有荊棘陷井,若走道左邊,則有深淵懸?guī)r。若有一人眼無疾患,言有荊棘陷井,則墮深淵懸?guī)r邊,言有深淵懸?guī)r,則墮荊棘陷井邊。此顯中道安樂悉無障礙險阻,則能到達本處,此喻相同。翳障者喻諸異生由煩惱所遮障,聲聞由所知障所遮障,荊棘陷井,謂補特伽羅貪著色等相,則墮生死輪回邊,深淵懸?guī)r,謂聲聞貪著涅盤,則墮空邊。有眼士夫者即是如來,以般若明凈慧眼,觀見色等皆由自性空性,因生死如幻故,亦不棄舍生死輪回,三界如夢,亦不樂求涅盤功德,由入中道無相、無愿及空性之道,即能到達無住涅盤究竟之處。是故,說明執(zhí)相者則有深淵懸?guī)r險峻之過患故;及不應(yīng)取著一切有為與無為相。如是受想行識悉皆是空,亦復如是。
如上所說“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說色空即說明色即是空,及空與色不異之詞句,釋彼三種類推,即成六種。釋三種者,第一由自性空說為一種;中間三種假設(shè)名言類推,說為一味;最后輪回異生住實有邊,聲聞住涅盤空邊,斷除彼二邊即入中道正行,這三種一一中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一類推,即成六種。五蘊或四蘊,其理亦如此釋。如是所釋,彼此五種皆空,其余受想行識,亦應(yīng)說為彼此五種皆空。
彼等諸法在自心相續(xù)中,心者謂于無色空性相,由習氣成熟即依彼色蘊。又如空器而依于器,器若壞滅則無依處,大空不異,與彼相同,是說由觀察此色蘊空,其心蘊亦無依處,因為與勝義法界不異。問曰:如何觀五蘊是由自性空耶?答曰:如《圣無盡慧經(jīng)》云:“色蘊如聚沫,不堪執(zhí)取,受蘊如水泡,剎那無常,想蘊如陽焰,由渴愛顛倒執(zhí)取故,行蘊如芭蕉樹,剖析無實心,識蘊如夢,執(zhí)取錯亂境故。是故五蘊無我、無補特伽羅、無有情、無命者、無養(yǎng)者、無士夫,五蘊體性亦復如是。由因我及我所空,無生不生,無虛空界無為,說為自性涅盤。”如是了知外境四大(地水火風)皆空,即是色空,了知內(nèi)四心識皆空,即名空空,由于永斷色與空一相,遠離能取所取,即名解脫身。
。ㄆ撸┌闳糁芯。
若不了知所行境界,即不能修行,為了安住觀行修習故而作解說。
經(jīng)云: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無相無生無滅,無垢離垢,無減無增。舍利子,是故爾時空性之中,無色,無受,無想,無行,亦無有識。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意。無色,無聲,無香,無味,無觸,無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無得,亦無不得。
“是故舍利子”者,謂指如上所說。“一切法空性”的一切法者,是說依于五蘊,乃有五根、五境、十八界、十二處,及緣起等事。說明一切法皆依五蘊,若通達彼五蘊皆空,當知彼五蘊的一切支分皆是空相。譬如若通達身之主體皆空,當知附帶手足等亦皆空。“無相”謂超越一切法的相與相,即名無相。“無生無滅”,是說先無而后有者名生,先有然后無者名滅。然此佛性法界勝義空性者,既無前際亦無后際可得,是故名為無生無滅。有情在五趣之內(nèi)流轉(zhuǎn)時,佛性并無有垢染可清凈,雖圓滿無上正等正覺而成佛,但佛性亦無有增加清凈,故名“無垢”。譬如螞蟻蟲子身中而佛性并無有減少,名為“無減”,雖然成佛法身而佛性亦無有增加,故名“無增”,何以故?超越思惟言詮不可稱量故。彼二種法界中由于業(yè)煩惱不生,名為“無生”,若是無生則無有滅,故名“無滅”。因法界自性清凈,故無有凈,名為無凈。這是說自性清凈,并不是說客塵離垢清凈,名之為凈。(客塵離垢清凈者)謂若永斷雜染品惑,于法界無減,名為無減,若清凈增長時,但于法界并無增加,故名無增。
如上所說五蘊各各差別,說明體性皆空,若謂于心中分別相是五蘊空,則對于空無有分別,即色等名言不應(yīng)施設(shè)建立,所以分別名相應(yīng)當破除故。如是所說空性者,即名無色無受等,是說五蘊由自性空,因為已超越名言無分相,即無有施設(shè)色等相故,即名無色無受,是名無色無受之詞義。又于空性中色等名亦不可說,亦是受等不可說之詞義。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意,此為六根,因六根雖是依于五蘊,但六根非五蘊,六根亦不異五蘊,故名為無(六根)。無色,無聲,無香,無味,無觸,無法,此為六境,由因無明增上,業(yè)習成熟,以雜染心執(zhí)有為果法為實有,但在勝義中皆由自性空,故名為無(六境)。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此乃十八界。于彼十八界,由無六根,則無六識之所依故,若無外六境,內(nèi)六識則無依處,單一不生,故六識亦無故,是故亦名無十八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者,此是入獨覺乘的所行境界。因以無明為緣,乃至老死之間是為總說,廣則以無明為緣乃至則見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和老死。無明者謂從我見所生,我執(zhí)從無實法生,是故無明亦是無實法,譬如家中長夜暗冥,由一燈生其暗剎那即無,亦不現(xiàn)彼無實之法。如是說明一切有情從無始以來的無明暗昧,若以般若燈觀察剎那即無,亦不現(xiàn)彼無實之法。明者但從無明相反唯假立名言,由于無有無明,明的名言亦不成立,故“無無明”。亦無無明可盡,因無有無明之事,故無無明,即不現(xiàn)無明之事,故亦無有無明可盡,故名“亦無無明盡”。
“無苦集滅道”者,此是入聲聞乘的所行境界,名為四諦。諦有三種,即世間諦,出世間諦,及勝義出世間諦。此中世間諦者,謂了知五蘊為集及老死之苦。出世間諦者,謂了知苦集滅道。出世間圣諦者,謂了知五蘊無生即是苦諦智。誰能摧伏三有即是集諦智。由于了知無明及諸隨眠皆由自性無者,即是滅諦智。于法平等性而無一切虛構(gòu)增益,此名道諦智。如是諸諦在勝義中皆自性無,即名為“無”。問曰:云何名為諸諦皆由自性無耶?答曰:如《圣無盡慧經(jīng)》云:“云何菩薩觀諦善巧,謂此五蘊是苦,若如實通達苦相性空,即名苦圣諦。五蘊為愛因及見因者名集,若不執(zhí)取彼等愛因和見因而不虛構(gòu)增益者,彼名集圣諦。若了知五蘊前際不來,后際不去,現(xiàn)在不住者,名為滅圣諦。若以無二圣智根本定知四諦悉皆空性,即名道圣諦。”
“無智無得,亦無不得”者,此是菩薩入大乘的所行境界。彼菩薩斷除煩惱及所知障的圣智,即名無二智,因在勝義中無智,故名“無智”。得者謂先無名得,若有得亦有空,若有果當有壞滅,佛性于一切有情平等安住,彼昔本皆空,后亦無得。僅約十地次第而言,但以漸次凈治阿賴耶識無明習氣,無明習氣凈治后,如佛大圓鏡智之法界中,謂得與不得,皆無名言可施設(shè),即名“無得亦無不得”。是故,如《般若波羅蜜多七百頌》云:“不行一切相是名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者是名得無上菩提。”
。ò耍┌闳糁Φ拢
觀行無上菩提者,雖是空性之體,但并非無有般若波羅蜜多之果,說有,是為生起欣樂精進故而說功德。
經(jīng)云:是故舍利子,以無所得故,諸菩薩眾,依止般若波羅蜜多,心無障礙,無有恐怖,超過顛倒,究竟涅盤。
“是故舍利子,以無所得故,諸菩薩眾依止般若波羅蜜多”而住,“是故”謂如上所說。“以無所得”者,是說無上菩提之果無所得故。“依止般若波羅蜜多”而住者,是說不住一切相。“心無障礙”,是說斷除內(nèi)心習氣及外境一切相,故名為無。“無有恐怖”,是說設(shè)若心無障礙,即無有生死輪回及生惡趣之恐怖;及于甚深法無生無滅之境無恐怖故。“超過顛倒”者,是說于阿賴耶識中無明習氣,見外境無實法而有種種行相,即名顛倒。此中是說,若證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斷盡煩惱障及所知障后,即“超過顛倒”,即名到達“究竟涅盤”。無明是一切煩惱之所依事,內(nèi)十二緣起為生死輪回之因,以至最后際皆唯與苦蘊而結(jié)合。若了知無有無明,即無諸苦及無一切煩惱,是故名為“究竟涅盤”。
。ň牛┌闳糁
若無有般若波羅蜜多之果,而修行則無義意,為此,故釋果義。
經(jīng)云:三世一切諸佛,亦皆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三世一切諸佛,亦皆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是說此處的三世,即過去世、未來世和現(xiàn)在世的不同時期,住在三世中的諸佛善逝。“佛”謂超越三界生死垢染,已獲得般若眼,名之為佛。其實,成就如來法身后,般若、圣智(佛本有智德圓滿)、三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及佛不共法等,無數(shù)功德悉皆圓滿,彼即名佛。“依止般若波羅蜜多”者,是說安住一切無相。三世一切諸佛亦皆從般若波羅蜜多而生皆是相同,所以此般若波羅蜜多,名為一切諸佛之母,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即名佛陀。“無上”謂超越三界,“正等”謂真如無倒法究竟圓滿。“菩提”謂真如法界。佛以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理趣而修行成佛,與過去諸佛無不相同,因為功德相同故。
(十)般若密咒:
為了不墮于一切相故而解說。
經(jīng)云:舍利子,是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大蜜咒者,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諸苦之咒,真實無倒,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秘蜜咒。即說般若波羅蜜多咒曰:峨帝峨帝,波羅峨帝,波羅僧峨帝,菩提莎訶。
“是故”是說真實無倒,以離言說名無愿,彼等為(語)真實;由無身行后無相,為身真實,以離心思名空性,為意真實,如是即與圣者三解脫門而不相違。以般若波羅蜜多斷除一切心行分別相,同時入勝義門,與無分別之勝義相順,故名“真實無倒”。能滅除內(nèi)識一切習氣,即名“般若波羅蜜多大蜜咒”。外境一切相由自性智斷除,即“是大明咒”,滅除內(nèi)外二者一切相,即“是無上咒”。由能成就佛果,即“是無等等咒”。能斷除一切惡趣諸苦而能作一切有情義利,即名“能除一切諸苦之咒”。“當知”者,是說當知此般若波羅蜜多,是能到達成佛之因的定詞。此般若波羅蜜多咒者,是為世間及出世間福德資糧之因。世間福德謂其利益,不為煩惱魔障所損害,并能保護。出世福德者,謂依此咒當成為般若及圣智。
經(jīng)云: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爾時世尊從彼定起,告圣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彼當如是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亦當隨喜。時薄伽梵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子,圣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天人阿蘇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爾時世尊從彼定起”者,是說唯除如來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義外,其他不能宣說。圣者觀自在菩薩宣說,及舍利子聽聞,是承佛三味加持之威力,而作宣說及聽聞。是故世尊從彼定起,觀察因清凈及果清凈后,世尊即“告圣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善哉善哉”是說佛觀察因果清凈后,即說善哉善哉已,天人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十義顯明廣釋竟。
- 上一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譯文
- 下一篇:圣一法師:《心經(jīng)》講記
相關(guān)閱讀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精彩推薦
- 地藏經(jīng)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注音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心經(jīng)》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jīng)》全文-金剛經(jīng)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圓覺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jīng)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解釋-地藏經(jīng)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jīng)注音版
- 維摩詰經(jīng)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的作用和好處,心經(jīng)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jīng)白話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
相關(guān)名詞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
最新更新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