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
《心經》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黃念祖:《心經》講解
底下我們再念一段文:
"玄奘大師取經時,從玉門關出,有三百余人,歸時僅一二人。玄奘出玉門后,困難重重,無法前進,有老人授此經,乃克服困難,到達印度。"
這說明玄奘大師得這個譯本的因緣。出國的時候幾百人,這個都是一路上都活不成了,都過去了,是困難,困難極了。出了玉門關以后,在困難中遇見一個老人,得了這個經啊!后來有的書上記載,玄奘大師又找這個地方,再找這個廟,再找這個老人,找不著這個地方,連這個廟都沒有了。所以這個經的來源就很殊勝。所以玄奘--這個是(夏)老師的話:"玄奘能夠克服困難,能夠自個兒還回來,而其它人死了這么多,就是因為得力于這個經!
底下是夏老師的原文:'玄奘大師所譯最完善,文字少而攝義多。'所以這也就是大家都念的原因。底下夏老師的話:'今日講述斯經,當前之法會實甚稀有啊。'就贊嘆當時在我家里頭,那時候夏老師說這樣一個聚會實在是稀有啊。
底下就講經題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題這幾個字,可包括一大藏教,若能明得,即明得大教。'這幾句話很重要。這個經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是幾個字。繘]幾個字啊,這個經題這幾個字,就包括一大藏教,還不是僅僅只包括六百卷《般若經》啊,整個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時教全包括進去了。若能明得,你能明得這個經題,你就明得整個的大教。∷赃@種的話,不是透脫的人說不出來的,不是通宗的人說不出來的。你從文字上去搞,你最后登峰造極就當個佛學家啊。所以這個是極殊勝的話(法)啊。所以底下夏老師著重講了經題,經文沒怎么講,這也是很大的特點啦。
所以這個特點就使我想起,當年梁武帝時大家要請志公,志公和尚他是有神通有嘛,大神通、神變啦,不可思議啊,這梁武帝就是因為他的神變,說他是妖人,把他圈到監(jiān)獄里頭去了,他從監(jiān)獄照樣出來,還是到處去做功德,所以梁武帝你圈子他也沒用啊,所以后來很尊敬他,后來請志公講《心經》,志公說:'我不能講,你們國內有個人能講。'說:'誰?''傅大士能講。'傅大士是居士。把傅大士請來了,傅大士升座,拿了一個尺,一揮,下座了。志公說:'大士講經盡。'大士講經講完了。所以這個就是說,在梁武帝遇見達摩之前,就遇見傅大士他都吃不消,梁武帝自個兒講經講得天雨花呀,但是對于那些大德,他還是吃不消啊。大家要知道。
所以夏老師也不是那么樣一句一字,象現在的教師講國文似的那樣來講呀。不過我把它畫蛇添足,我把它補上了。也就是講了,般若是體,叫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是本體啊。這個本體,它就要有作用啊。咱們先念原文啊,不然就搞亂了,"般若是體,波羅蜜是用,若非波羅蜜,則般若何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是體,體它一定要起用,要有作用,波羅蜜就是用。"波羅蜜"咱們要把它翻譯出來,是"彼岸到"-這外國的文法跟咱們中國文法常常是顛倒的,咱們說"到彼岸",他是"彼岸到",這叫"波羅蜜"。如果你這個般若,你不能夠"波羅蜜",你就是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從此岸渡過煩惱到達彼岸,那這個般若有什么用。浚ň腿缟项^的話一樣)。底下夏老師有解釋:"般若有三。"有三種啊。"一是文字般若,二是觀照般若,三是實相般若。"所以有三般若,這是非常重要的。波羅蜜就有六個字,其實這六個是萬行中歸納為六個,其實是無量的行,殊勝的修行。這六個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底下再讀原文:"般若譯為甚妙智慧,人人本有,不從外來,名為自性、真如、菩提、圓覺、方便均可。乘般若才能渡過生死海。"這一段就說了三個般若、六個波羅蜜。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這頭兩個字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波羅蜜就有六種了,到彼岸了,從布施啊,你要把東西給別人哪,持戒啊,是要遵守戒律啊,精進啊,忍辱啊,禪定啊,加上般若啊,這是六度啊。般若是什么意思呢?過去就是說,這意思太多了,咱們中國的語言哪,你有能夠很好地表達它,就不翻譯,所以般若沒有翻譯。就是音,當時這個音人家讀"班弱"就不對了-般若(bo rou),比方說這些寺廟稱為藍若(lan ruo)也是這個字,古時候是讀作般若(bo rou)般若要譯可以譯為"甚妙的智慧"。我們譯為智慧,往往就把它與我們自己所體會的智慧混淆起來了,等同起來了,那是大錯。還有的把它與世智辯聰等同起來了,那就是錯得不知哪兒去了。世智辯聰對于學佛說起來,不是好事,是壞事,是非常壞的事,一個具有世智辯聰的人和一個精神病者學佛的困難是同等的,所以稱為八難哪,你看看,這個聾子、瞎子、啞巴、精神病,加上世智辯聰,這都是屬于八難哪,聾子,講法他聽不見;啞巴,他不會提問題;他不會說話;瞎子,看經看不見;精神病,神經錯亂。那跟世智辯聰困難是一樣的。所以般若全不是這回事。勉強可翻為甚妙智慧,很殊勝、很微妙的智慧,這是般若。這個般若是什么?底下就重要了,是人人本來有的。大家以為,我博學多聞,我就有了般若。你就恰恰是完全錯了。是你本來有的,不是從外面得來的,不是從外面進來的,所以禪宗說,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哪,什么是門呢?眼睛、耳朵這些是門哪,從這里進來的,不是你家里的寶貝啊,你本來有啊。這個話就是般若,告訴你是本有的,這是任何其它宗教、學術里頭所沒有這樣的內容啦。這個般若,也有個名字,名為自性,名為真如,名為菩提,名為圓覺、方便都可以。你要坐上般若的船,你才能渡過生死這個海洋。生死如大海啊,你怎么樣才能渡過大海,你要有這個殊勝的般若啊,坐上這般若的船,才能渡過這個海到達彼岸哪,波羅蜜的意思就是剛才說的到彼岸。
再把夏老師的原話說一說:"波羅蜜是到彼岸。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中流是煩惱。"打個譬喻,這一岸是什么?這一岸就是生死輪回啊,一口氣不來下輩子變什么你不知道,你輪回永遠不休。六道中,人已經大家都覺得酸甜苦辣不是滋味了,人還是善道。你變成畜生,最常見的是豬嘛,豬不但它自己被殺,而且它的子子孫孫注定都是要殺頭的,而且肉要吃光的,此人就苦了。畜生底下還有餓鬼啊,沒有鬼是不餓的,一吃東西東西就變成火,為什么要放焰口,焰口這兩個字怎么來的,就是口里頭冒火,就稱為焰口啊,所以修這個法是密法啊,就是解除它這個火,讓它把東西吃下去,所以人死了要放焰口,就是這個功用啊。那么鬼底下還有地獄啊。這是生死之苦,輪轉不休,這是此岸。彼岸就是涅槃啊,涅槃就是寂滅、圓寂,圓寂-德無不備,所有的一切德沒有不具備的,所以叫做圓,寂,障沒有不除的,所以叫做寂,一切障礙都沒有了,那是彼岸,清凈啊,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所以涅槃是彼岸。眾生就是煩惱。
底下又是夏老師的原文了:"般若的反面是無明、愚癡。般若既是本有,為什么當前是無明?"這問問得很好。它成為語言,它有個對立面了嘛。跟般若相反的就是無明,就是愚癡嘛,無明就是生死之本啦,那么般若既然是本有的,為什么現在你是無明呢?這是由于,夏老師原話:"背覺合塵即無明,轉誤識成智即般若。"很精煉。你背著了覺悟,你去跟這個塵,塵是什么呢?不是塵土的意思,這是佛教名詞,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塵,所以稱為六塵,一切所看到的顏色,一切所聽到的音聲,嘗的滋味,身上的這種感觸,鼻子所聞的香臭等等的,以至于思想所能分別的種種是非,都叫做塵,你背覺去合塵,本有般若你就違背了,你就是追逐于美色、美聲、美味啊,它向去追求、愛戀啊,所以叫背覺合塵嘛,跟塵去相合,跟覺相背,這就是無明。你本來是般若,那為什么現在……那是因為你背覺合塵哪,處處在背覺合塵嘛,是不是?怎么能恢復本來呢?已經這樣了,你現在怎么能恢復呢?轉識成智,咱們是八識啊,眼、耳、鼻、舌、身、意這是前六識,第七識是末那識,第八識是阿賴耶識,把這八識轉成四種智慧,就是般若。所以你要有般若,你才能使八識得到轉變哪,這個轉變就是般若。
底下又是夏老師的話:"能參加今日道場,皆多生因緣哪,菩提(善根)、福德、因緣缺一,皆不能參加,此道場真是百千萬劫難遇者也。"所以這句話,也適用于今天咱們這個聚會。能參加這個道場,都是多生的因緣哪。就是,恐怕有人是來幫個忙,做一點工作,并不是佛教徒,那么耳朵里頭能聽進一句半句,這都不是簡單的事。善根、福德、因緣缺一都參加不了,這些事,它就是有障礙,接他這個車,差點就成障礙。所以要知道,就是這個事難辦,別的事都好辦。所以你要成立一個道場,弘揚一些佛法呀,做這些事,最難最難了,缺一你都參加不了,它不定什么時候出障礙,自個兒或者什么,所以這個真是百劫、千劫、萬劫難遇。劫是個時間單位,代表時間,一劫的時間有多長呢?這個數字不好說了,數你說不清啊,你也說不完哪,你要說萬說億,你要說多少億啊,你說不完啊,只能打個比方:四十里見方的一個長石頭,開人穿著極輕的輕紗,五百年下來一次,用紗在石頭上學么輕輕的一抹,多時把這個石頭抹光了,這叫做一劫。所以就是說你三途一報五千劫,你聽這話就這么馬馬虎虎,你不知道你入三途之后,你一受這個報,你要出來這個報,你得多少?你得經過五千劫啊,劫是多長的時間啊,不能夠掉以輕心哪。所以這是百千萬劫難遇。大家能夠難?遇的能?,就必須要把握這個機會,在今生解決問題。所以今天能遇到這個,過去多生多劫你都修了,修了半天你今生還只是這個樣,你再這么轉下去,轉到哪天才能轉出來啊?所以就下定決心,這一生解決問題啊。
底下就講到經文了,就是說:"觀自在就是觀世音,一位菩薩,兩個名號。"佛菩薩都有無量的名號,觀自在就符合《楞嚴》里頭耳根的那個法門,它就是觀自在,反聞聞自性!斗ㄈA》尋聲救苦,就是觀世音哪,是不是?哪兒有一聲,一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到,就救你。所以觀就是慈觀、悲觀、智慧觀哪,聲音就是幻音、妙音、海潮音。浬系脑。夏老師《觀音贊》很好,希望大家能體會,經里頭有《觀音贊》。所以我們對于觀音哪,要進一步了解。
底下又是原文:"最要注意者是般若,如何下手?實相是體,文字是相,觀照是用,由文字而觀照,而實相。"那么我解釋了,既然是這么重要啊,那么我們就要問怎么下手,下手呢,不是說了三個般若嗎?實相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就是這個實相般若是本體啊,觀照般若是作用啊,文字般若是所顯現的相,文字不就是相嗎?大家可以看到這文字啊。所以就從什么呢?從文字般若下手啊,所以離開文字,般若是不行啊,從文字上下手,從文字而觀照,就是說從文字里頭意思我們來觀照啊。這觀照也有利根,也有鈍根啊。就一般的根器來說,告訴你這個求,起碼來說吧,色即是空,這句話就可以常觀照嘛。你愛戀的世間的這些個好東西,那不都是色嗎?聽說哪兒家具展銷,想我趕緊換身家具去,西裝展銷…是吧,那都是色!你想色就是空啊,你好一點與壞一點有什么關系嘛,你這不就是好一點嘛。所以下手還是很容易的,一步一步的從文字而觀照啊,最后都只剩下…你要都能五蘊皆空,那不就慢慢的就可以證入到實相了嗎?就是這樣。
底下又是夏老師的話:"六度皆能到彼岸,但均不能離般若。"菩薩修六度,六度每一度都可以到彼岸,但是每一度要離開了般若,就不能到彼岸,所以前五度如盲啊,前五度跟瞎子一樣。所以現在一些人禪定,很多人得了很好的作用,你看我這兒來了一個人,他這個禪定的…
"多少困難、失敗、流淚,不能進門。六祖是一超便入門,這是一個特殊…"先說到這兒。你是經過多少困難,流多少眼淚,多少挫折,你才能真進門哪。例外的是六祖啊,一超直入。
第二,夏老師說:"行者第一步以觀自在入手,觀自己念頭在不在,有哪些毛病和習氣。最要緊是破我執(zhí),根本問題是改造自己,成就自己。不能護疼,哪兒疼,哪兒下針。"這很好,第一步是觀自個兒的念頭,在不在?所謂善護己念。我們受比丘戒,你有了行動才是破戒;你要是受了菩薩戒,思想動了就是破戒!現在大家隨隨便便就受戒,不把這些重要事情給大家講清楚,那他就時時都在破戒之中了。不是做了壞事才是破戒,你思想一動就是破戒啊?匆娨粋美色,看見一個裸體女人,心里一動,就破了色戒了,破了淫戒了。所以要觀自外兒,在念頭上用功,善護己念哪。要知道自個兒有哪些毛病和習氣啊,自個兒要有自知之明啊,這就是說,最要緊的就是破除我執(zhí),我們一切毛病最主要的是我執(zhí),最大的毛病就是一個有我呀,這個我字可確實不容易去掉啊。根本問題是改造自己,所以一個人說不想改,就沒有成就,改造自己就是成就自己。所以我跟我大舍妹說:"你一貫正確。"就說你一貫沒有進步嘛。老以為你那個是正確的,你就沒有改造嘛,沒有改造所以你老是說:"我一貫都是正確的",你沒有改造,沒有改造就不會在成就。不能護疼,他那個疼的地方就是毛病所在。最近來了一個美國的,在美國在臺灣都是個頭頭,一個女的,講《楞嚴經》,講《維摩詰經》,講《六祖壇經》,到中國這兒天,那么還請她講,她通過了政協,通過教務處的黨員,跑來跟我聯系,說她要來。我說讓她來吧。談了兩次,頭一次就談她怎么樣怎么樣,第二次她再來提問題的時候,我一追問,她就講錯了嘛,在最根本的地方講錯了。她跟那個沈家楨是一塊兒的,我連沈家楨也一塊兒批評了。她就是,這一點,我給她指出來了,她把那個"入流亡所"的入流解釋為入聲音之流,我說:"錯了。入聞性之流。"她跟我抬杠,后來她說:"那個注解都是這么說。""跟我這么說話!""我就不對了嗎?"我說:"跟那注解一樣,單獨是你一個人這么說。"她就是不知道,她那個是護疼,那些注解不能拿來改正自己啊,那只是護疼啊。你得舍得疼啊,下針哪,哪兒疼,哪兒下針哪。這個過程就是你一發(fā)現毛病就護著它,讓它在那兒存在啊。所以這一段是真實的般若,所以夏老師說,"查過去習毋自欺"啊,就指這一些。
底下又是夏老師的話:"渡煩惱,必須般若,觀自在在一切時中有無把握。菩薩煉心,如礦師煉礦,礦石成金后,不復成為礦。"都說我們現在怎么樣哪,我們要常?醋约涸谝磺袝r中有沒有把握。菩薩煉心,就象冶金師煉礦一樣,把鐵礦煉成了鐵,把金礦煉成了金子,煉成了就是煉成了,它不會再成為礦石。
底下又是夏老師的原話:"菩薩譯名菩提薩埵。"翻譯過來就是覺有情。夏老師說:"不能觀自己,不能自覺,則不能覺他,則不名菩薩。"我這些年所主張的跟夏老師的這個開示是一致的。現在很多人都是想,找這個人講,想去弘揚,辦這個辦那個。你看夏老師的話,就很清楚了,你不能觀自己,不能自覺,你不能覺他啊。再說美國有個人急于什么什么,我說你不能度生你不能著急啊,你想給人帶路,你這手電筒里沒電,你還給人照路,那還不是彼此都一摸瞎嗎?你那手電筒得有電啊,你得有光明啊,把路照清楚啊,不然就是一盲引眾盲啊。現在一盲引眾盲的事情很多啊,都喜歡給人說,以為在說法,其實在謗法。夏老師的原話在這兒,大家記下來啊,"不能觀自在,不能自覺,則不能覺他,則不名菩薩。"你不能覺他。所以我們?yōu)橛X他而自覺,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在我的谷響集頭一篇就是這個,我們的發(fā)心就是要利益別人,最大的利益就是讓別人覺悟,要叫別人覺悟,你自個兒得先覺悟,而且覺悟是最大的利益,你自個兒覺悟嘛,你也得到利益,但是你這個問題是為什么,為利他覺他而出發(fā)的所以這個不同于小乘,小乘就是自利自覺就完了。這是為利他覺他,你不這樣,你不能覺他。大夫的醫(yī)術不精,就要給人開方,你庸醫(yī)殺人哪;蛘吣悴粴⑷顺酝炅怂泻筮z癥,這個病好了那個病來了
底下又是夏老師的話:"深般若的深字要注意。眾生淺思,不深他不能入門。不圓發(fā)三心,他不是佛教徒。"我解釋一下,所以佛教徒不好當,就這有個要求嘛,你得圓發(fā)三心,哪才是佛教徒啊你不圓發(fā)三心,你不能算入門哪,你不是佛教徒啊。你組織上入黨,思想上不入黨啊。你組織上參加佛教了,思想上不是啊。圓發(fā)三心,三心者,直心,深心,大悲心哪。
底下又是夏老師的話;"三心者,一是直心,直中也有方便,不得其直也造業(yè),無般若也不行;二是深心,不能停在表面,深心也離不開般若;三是大悲心,無般若也不能解決問題。"就解釋,要圓發(fā)三心是哪?第一是直心,直起直用,(正念證入法義)。夏老師說,直中也得有方便,你就直起直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沒有拐彎,你這里頭有時也搞出錯誤等等的,有障礙;深心就不能停在表面,要深入,都是簡單的解釋,這也不能離開般若,沒有般若你鉆不下去;大悲心,要普度一切,沒有般若也不能解決問題,這個就沒有很多詳細的解釋。圓發(fā)三心哪,圓發(fā)三心就是發(fā)菩提心哪,這個發(fā)菩提心我們還是應當很好地注意,《無量壽經》里頭,往生的人都是發(fā)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有人只注意在我怎么念得好,卻沒有去檢查我的發(fā)心到底發(fā)沒發(fā),發(fā)得夠不夠,結果是兩道題目,你一個題目,沒有分,這道題目得一百也考不取呀,就是這樣。
底下是夏老師所說,"三心未發(fā)信非深"哪,這個三心你沒有發(fā),你的信不是真信哪,"故不能稱為佛教徒",你信得不深嘛,所以不能稱為佛教徒。底下夏老師說,"三心都不能離開般若,能行深般若,則照見五蘊皆空。應知是用照,不能用想,照是智慧,不起分別,如鏡。"先到這兒。我們要行深的般若,行深的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蘊皆空啊,照這樣,不是行深的般若,你就不可能照見五蘊皆空,這里用這個照字,很重要啊,那是照不是想啊,為什么咱們也能講《心經》,也能講得頭頭是道,咱們沒度一切苦厄,不就是因為咱們這是想啊,不是照啊,照是智慧啊。打個比方來說,他不分別照見這東西,象鏡子一樣,這個跟咱們照相機的底片不是回事了。照相機的底片,照一回就不能再照了,它留下痕跡。荤R子呢,誰來都可以,來三個人出三個人,來五個人出五個,張三走了,李四走了,張三再回來又出張一,不起分別,不留痕跡而清清楚楚,麻子就是麻子,是不是?胖子就是胖子,有胡子就是有胡子,多一根也不會多,少一根也不會少。所以這個照,通過鏡子的作用,鏡子當然是個很好的比方,所以我們對于一切事情要象鏡子就好了。
底下就是夏老師的話:"如何用照?"既然如此,咱們來用照啊,怎么來用照。肯睦蠋煹紫掠终f了:"太未蟲能緣一切,唯除火焰。妄想無孔不入,獨不能緣般若。起心即錯,動念即乖,故不能用想。"所以這就是佛的偉大了。太末蟲,末是微末,極微末的蟲是什么呢?咱們叫細菌哪,細菌還不是極微末?細菌那兒都能呆啊,那兒沒細菌哪?到處有細菌,種種的細菌。獨不能在火焰上呆。咱們這兒有大夫,大夫都知道扎針,過去最原始的消毒辦法,就是張三扎了針,把那個針在火上燒一燒,然后就給李四可以扎了,這就是消毒因為針扎了有種種細菌,火上一燒,細菌就消滅了,不能在火焰上生存。所以太末蟲哪兒都能呆,就是不能在火焰上呆;咱們眾生的妄想是無孔不綠,那是沒有地方不能呆的,就是不能呆在般若上。這一點咱們要信下來了。所以有人看了點經,看了點什么,以為我這就是了,你這就是跟釋迦牟尼抬杠啊,你還是在用想,你不是用照,真實的般若,你的這個想是永遠達不到的。那請死了心吧。如果你認為是達到,那就是說你錯了,不是別的,不是達到,你是錯了,因為起心即錯,動念即乖啊,心一起念一動都是錯誤,所以不能用想。這是夏老師的話。底下大家注意:"這些話等于佛說。"就是上面這些話,等于是釋迦弁尼佛在這兒說的。希望大家記住,這些話很重要,就是把上面的話肯定了。
底下就講經了:"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都是指的般若。"般若就是人本有的,也就是自性,這個本有的智慧、本有的本性,它是不生不滅。本來無生的人、物都應該不滅,本來它也沒有什么叫做......它不受一切污染嘛,所以不垢不凈。也不增不減,在凡的人一點也不少,不但在凡的人不少,在地獄中的人,這個般若和佛性一點兒也不少,成了佛一點兒也不增加,只是你現在不顯,你顯不出來,一顯出來就是你本來有的。你不生不滅,也不是你現在忽然間生出個般若出來了,它從來也不不滅。它也沒有染污,我要把它洗干凈,都沒這些事,鏡子本性沒這些事,你說的是鏡子上的臟,那不是鏡子,這兒有塊臟,那是妨礙你照,你把它擦干凈,但鏡子的本性沒有臟啊,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呢,鏡子的光明也不添,也不減弱。就這種解釋是偏于頓啊。所以一個經有不同的解釋,南梅的解釋跟這還不一樣啊。南梅北夏當時是并稱啊,后來南梅是以北夏為師啊,這個事我很清楚。
底下又回到觀自在:"觀自在就是看你念的這一句阿:"觀自在就是看這句在不在。"關鍵提到凈土了。觀自在就是什么呢?就是看你念的這一句阿彌陀佛圣號在不在。"時時有佛號,便得大自在。彼佛何故名觀自在,已亡我故,到處無礙。"所以你這兒念佛就是觀自在啊。觀自在,古佛也叫觀自在啊,彼佛何故名為觀自在呢?他就是因為亡我嘛,所以到處無礙啊。這句佛號即是真般若。所以有人往往就說《金剛經》跟《阿彌陀經》是兩回事,這個都是對兩部經都不理解的人說的話。這句佛號就是真的般若,這句話十分難懂啊。所以拿幾句夏老師的詩,"一聲佛號一聲心",這佛號是什么?就是你的心哪。你的佛事情是什么時候念的,"迷時不念悟時念"哪,所以你念佛號的時候就是你悟的時候(在念)中阿。念的是什么?一聲佛號就是一聲心哪。這不成這不是真般若是什么?當我二十歲的時候,我從懷疑佛教變?yōu)橄嘈欧鸾蹋畾q。因為我看到,我本來是佛教家庭,但我看到,我本來是佛教家庭,但我看到許多和尚、居士還那么勾心斗角、爭名壓利,我說這些念佛都沒用了,念了半天,這華號有什么用?所以我就錯會了,我就說這佛法不靈了。大學三年級的時候,考試完了,沒書可看,找了兩本書來看,就看了《金剛經》。這是恍然哪!這一次也是多少次的甘露灌頂。在這時候,我就認識到眾生要想達到無住生心就是念佛呀!這一個認識,是我自己有的,但這些認識當時出來以后到現在我是認為它還是正確的。那時候,我還想呢,可能念咒更好一點,為什么?因為一句佛號還有一個字,這句咒里念頭,什么思想都沒有,這就無住生心哪,那無住生心還不是般若是什么?這是真般若,這是最密的核心,佛法最深密的核心,密宗的核心,這是剝芭蕉所見的心。菩薩說,等于大家要剝筍皮,我們的修持就是剝筍皮,從外頭好多泥巴、好多什么,你剝一層,再剝一層,剝來剝去你見到筍心了,所以學佛要有剝筍皮的精神,你要剝啊,一點點肅下去是去東西,不是得東西,有的想得,《心經》講無所得,你憑什么要得?你就抬杠了。剝了,所見的心是什么?就是這句話啊"這句佛號即是零點般若,這是最密的核心,是剝芭蕉所見的心。"
但是底下加了個條件:"這句佛號需平平妥妥才算,如與妄想混合則不算。"這個"平平妥妥",稍微解釋一下:平平就是平平常常,妥妥就是妥妥當當、妥當,平平常常,所以平常心就是道啊,所以經里頭"平常即是道,惜君來曉此"啊,平常就是道,可惜你不知道這個啊,所以都喜歡奇特。所以一看見奇異功能,大家就眼花繚亂哪,不知道這都是魔的境界,通通的。這是嚴新的話,不是我的話。他自己生了病亂(投醫(yī)),那你說他是干什么,一念咒他覺得壓得很。通通是如此,不是平平常常、妥妥當當。這一句就是老實念,非常老老實實,所以平平妥妥就是老老實實,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要覺得我這兒又是什么,還希望一邊念佛,一邊還想看著點什么,得點什么感應,這就不是。就是跟妄想混在一塊兒,跟妄想混在一塊兒就不算了。"
底下:"分別是業(yè)識,識是染,照是凈,照才能知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識啊,業(yè)識它就是分別啊,我們之所以知道這,知道尋了,腦子能想,都是第六意識的作用,第六意識是分別識嘛,它都是染哪。所以證阿羅漢出生死,就是破第六識,他不知道還有第七識、第八識。照就是凈,清凈的。你照才能知道五蘊皆空。五蘊是什么呢?就是色、受、想、行、識五樣事,色是屬于色法,這個法屬于色,有形色彩的;后頭受、想、行、識屬于思想方面、心的方面的,就稱為心法。
底下就講經了:"色即是空,是對凡夫說;空即是色,是對二乘說;空不異色,色不異空,是對大乘菩薩,是大第六菩薩的境界。"這就是說對權教的菩薩說,是大乘的菩薩境界。所以這幾句,就是首先破凡夫的執(zhí)啊,因為他凡夫認為這一切實有啊。實際上大家不要說自個兒是老修行,你自個兒真要檢查自個兒的生活,有一些部分你能看出,有些部分你就認為它是實有,是真的,是實在的,就是過不去的,所以告訴你色即是空。它空啊,因為這是夢中所現的東西啊,你夢里不是什么都有嗎?你正做夢時你怎么知道它是空啊?你也不是有滋有味的嗎?這一醒,啊呀!沒有這么回事。所以"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哪!那是夢中事啊,所以"如夢幻泡影"。我頭一次告訴你,你如夢啊,你一想到你現在就是如夢,你還有什么計較,還有什么追求?還要去造惡?就不會了。就告訴你色即是空,你這一切,這些事。而這樣一個東西,現在科學上已經承認啦,所以愛因斯坦就說:"物質是由于人類的錯覺。"這兒說妄想,愛因斯坦說錯覺,錯跟妄不是很相象嗎?覺跟想不是差不多?再說愛因斯坦他只承認有聲,所謂物質是聲強特強的地方,沒有別的。所以我們往往說:"這個怎么……明明這個是有,怎么是空啊?"我說當體它就是空……在這兒(話)也是空。很多人講,將來是要壞的,不存在就是空,那都是講淺了。就在那兒正存在就是空!實際上這個總是你怎么體會?你說你現在是夢,你夢中所見面禮的東西哪一件是實在的?我二十二歲在唐山的時候,那親自就到這個境界:什么都沒有,而不斷滅。都空,沒有一物,真是"本來無一物",然而不是斷滅。這個時候之安樂是無法形容的。所以是顛倒,是錯覺,是妄想?占词巧菍Χ苏f的,二乘就是破啊,一切是空,他就抓著個空啊,空就成為他所執(zhí)著的東西,就變成色了。對于色空不二的道理就破這個權乘的菩薩,這是大乘菩薩的境界,就是說即空之中就是色,即有之中它就是空,完全是不二。這幾句話,沒有解釋為什么,所以他講的都是比較高一點的。
這是夏老師的話:"能照見五蘊皆空即能除一切苦厄。"那當然了,你都照見五蘊都空了,還有什么苦厄呀?這里頭也不漸有頓。"利根一見五蘊皆空,所以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那要是幻,我就離開幻了,離開幻就是覺悟啊!独銍馈防锏脑挘"錢性自歇,歇即菩提"都有是最頓的法。但有人不能這么頓,那你就慢慢來,一上來告訴你五蘊皆空,這一切都空,慢慢你就淡,淡來淡去,淡得以至于都不影響你了,那么也就是照見五蘊都空啦。所以這就是五個字,"觀自在菩薩"再要歸納,就是一個字照啊,大家就是不會用照啊,但是常常想著這個字。
這是夏老師的話:"眾生有兩面三刀條路:入苦或出苦,也即是成就自己或毀滅自己,兩條道路分明甚,何去何從打一個問號。"所以對于一切從生說就是兩條道路:一條道路是鉆到苦里頭去,入苦;一條道路是從苦里頭出來,出苦。這個入苦、出苦,出苦就是成就自己,不成就你沒法出苦。入苦呢就是毀滅自己啊,你要是今生錯過機會,"此回若錯真成錯"這加要再錯了,真是大錯了,因為什么?等于是毀滅了自己嘛,這么好的善根福德因緣,得到這個機會,這個機會你沒有把握住,還不能出六塵的大海,你說這不是自己毀滅自己是什么?所以"此回若錯真成錯"啊。"兩條道路分明極了,成就自己呢?還是毀滅自己呢?何去何從?你挑哪一條路啊?"打一個問號啊。夏老師謙虛啊,自個兒還感嘆啊,說是:"常將有日似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檢點起來,自己幾十年光陰究竟到哪里去了?取得了什么?每付之一嘆!"所以沒有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是自己覺得可驕傲自滿的,總是覺得不足、不足啊,所以"常將有日似無日…",這兩句是《釣金龜》里的戲詞,這是老旦唱的兩句"常將有日似無日,莫到無時想有時。"夏老師把它用到佛教上了。咱們這兒有日,有這口氣,你要想到沒這口氣的時候,或者年歲大的人,這個時候這不遠了。"莫到無時想有時,"別等到沒氣的時候,你還想他有氣,那就沒氣了,不會再回來了,再有氣了他就當小娃娃了,當小狗了。當畜生還不錯呢,就恐怕連畜生都當不上,真是很苦。因為什么?因為你無窮的業(yè)報中,你不知道下一篇是什么,不是跟今生就這么連續(xù)的,無量劫來,你所作所因,所有很多事,很多都要排好了。下一生,也許你的那個冤家債主,他要到世間來,你也就來還債,這個就把你決定了,不是完全你自個兒的事,不是今生的事這么簡單的,太簡單了,是多生的問題,你不知道下一篇是什么。不但是來生,就是今生你今天不知明天的事,因為這一篇是什么,沒翻出來呢,什么都可能,所以"常將有日似無日"。再有常將這今天我們有佛像,有道場,有法可聞的時候……whdgm不就給大家……所以whdgm的后果是,我的愛人,可以說是我逼她上的西方極樂世界。∧阏f我逼死的也可以。哈哈!那個時候,真正覺得,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夠靠得住的。我說:還不覺悟,還不趁著你有的時候好好的來什么。后來我知是錯怪了她,很多人比她還差。但她逼也逼到好處了,逼到往生了。常將有日似無日,今天我們這樣,都健康,有閑暇之身,有暇滿身哪,善根、福德、因緣具足,還能修持啊,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底下呢。夏老師就說了一副對聯,這一次的法會就到這兒。
心經
佛陀說我們的困難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也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改變。偉大的佛是圓滿正覺的,他是(歷史上)真真正正的一個人,通過修行開悟成佛,利樂眾生。我們尊重佛尊重菩薩是尊重他們的智慧,尊重他們的法語,他們的智慧和法語可以度化我們自己以及我們周圍的一切有情眾生。如果只是擺一個佛像燒一燒香就成了迷信了。
《心經》非常殊勝,經常地念誦、抄寫可以積集非常大的功德!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在漢地區(qū)的傳播是從唐朝開始。玄奘法師,也就是常說的唐僧、唐三藏,他在去印度取經的路上,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生了病。這時他遇到一個老人,這個老人實際上是觀世音菩薩化現的。玄奘法師向這個老人要水喝,老人說水可以給你,不過我還有一個寶貝,有了它不用吃藥(病即可痊愈),而且你取經路上的一切障礙都能夠消除。玄奘法師就向這個老人頂禮,于是他就得到了《心經》的傳授。他把《心經》帶回來以后,首先是在皇宮傳授給了當時的皇帝,那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就只是在皇室流傳,直到玄奘法師圓寂之前才傳播出來!缎慕洝吩跐h地流傳得非常廣,趙樸老就是天天念誦《心經》。
我今天傳授給大家《心經》的念誦。那么每一個法都要有傳承,過去歷代的修行者曾經念誦了很多遍,我們現在真心去念就會得到殊勝的加持。我的《心經》漢文傳承中最主要的加持是從前成都昭覺寺的清定上師,以及在印度的一個格魯巴的甘丹赤巴,民國時期能海上師到藏地學法,他教能海上師藏文,能海上師教他漢文,其它的他沒有學會,漢文的《心經》他學會了,我到印度學法時從他那里也得到了漢文的傳承。另外象本煥老和尚、一誠法師、凈慧老和尚等等很多漢地的老和尚我都請他們給我傳誦過。藏文的傳承就很多了,說也說不過來。
《心經》最關鍵的地方在哪里呢?一個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證悟了的話,這個六道中的一切就是大手印、大圓滿的境界;再有就是這個咒"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這個咒語至關重要!簡單地說可以消除我們的業(yè)障,除去我們的病及病因;可以消除煩惱消除煩惱因,消除我們眼睛看見的、耳朵聽見的、鼻子聞到的乃至心里天天想的一切的煩惱和困難
念咒時一定要按藏傳的念:帝雅他、嗡、噶帝、噶帝、波熱噶帝、波熱僧噶帝、菩提娑哈。咒的意思一般不翻,大概的意思是去吧去吧,去到究竟的彼岸。
你們去念這個咒語,與這個咒語相應,如果你們有信仰的話會得到非常大的加持;沒有信仰的話也會得到幫助,也會逐漸走上利樂眾生的道路。不管做什么事情,心性正就做的是善業(yè),就是利益眾生;如果只是貪圖名聞利養(yǎng),為自己的利益去修,那么功德就不大,只能得到短暫的快樂。我們念誦《心經》是要得到長遠的快樂、永久的快樂。大家一定要不斷地念,不斷地修,多念多修,自然而然地會有成就的顯現。所以在漢地區(qū)我們要勸大家多多地念誦《心經》。
《心經》抄寫之功德
寫經的目的在于個人自我修行、亦能回向親友眾生,得到身心安吉之祈福心愿。
最受大眾喜愛的寫經經文即《心經》。
據佛經上記載,念誦《心經》的功德,不亞于念誦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且寫經之功德在諸多佛經經典中,一再被提及,言其殊勝功德遠優(yōu)于造塔供佛,寫經的好處極不可思議。
《心經》全文共二百六十個字,雖然非常簡短,卻是六百卷般若經典之精華。
眾所周知,佛教中以《大般若經》為大乘佛教中最古老、最重要的經典,而《心經》即是將此經典濃縮成最精簡的佛教根本思想。
若能透過抄寫并敬誦《心經》,而透悟佛教根本思想,開啟智慧,自覺而覺他,自度而度人,而獲圓滿之覺行、利益眾生,乃是此寫經活動最終之目的。
《心經》的全名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
摩訶意即「偉大的」,般若譯為「智慧」,波羅蜜多即「到達彼岸,完成智慧」,心經則為「首要之中心教義」,故全名譯為「完成至高無上智慧的首要法門」。
而一個真正到達智慧彼岸的人即是「佛」,即是「覺者」,故此經又可譯為「首要的成佛之道」或「首要的成覺者之道」。
抄寫佛經等于向佛學習、向覺者學習,藉著抄經、安頓自心,一步一步向佛的境地邁進,亦即向著自己開智慧、覺悟生命宇宙真諦之道邁進。
寫經或抄誦佛經,是佛教修行法門之一,其最大的功效在于「禪定」功夫的養(yǎng)成,而非止于功德的福報。
「禪定」是貫徹修行的第一入門功夫,藉由「禪定」而生「智慧」;透過日常生活的實踐努力,「精進」于「禪定」功夫,以抄經和寫經功夫入于「定」而成于「慧」,是佛教徒乃至一般信眾實踐并修行智慧法門的首要入門功夫。
故古來著名大師都能書寫抄誦莊嚴妙美的經文,特別是簡短的《心經》,例如修行律宗持戒謹嚴的弘一法師,即精進于寫經事業(yè),所書經文無數,都煥發(fā)著覺者的光耀與慧照。
而日本的良寬和尚、修利法師等更勤于寫經,所書經文更為廣大東瀛佛教信徒奉為無上圣寶。
南懷瑾大德關于心經咒語的開示:
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真正要能大徹大悟,成就正等正覺的圓滿果位,非依自性般若智慧的解脫不可。你們惘惑,以為念個咒子可以成佛,那么"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般若波羅密多正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咒語,能讓一切眾生證到自性光明寶藏,再也沒有另一個咒子超越過它了,無有能與匹敵者。所有的咒語,一碰到般若波羅密多,還有什么戲唱呢?你們?yōu)槭裁床荒钅?不過光嘴念還不行,你要用心眼觀照,確實證到,不然你無法將它的功效發(fā)揮到極致靈感的地步。般若波羅密多真能破除你們那些莫名其妙的迷信思想,真能頓消三界一切煩惱痛苦,不是隨便說說,鬧著玩的。心經講到這里,觀自在菩薩知道大家喜歡神秘,喜歡弄個咒語,念念有詞,于是為了滿眾生愿,干脆也把這個般若波羅密多的無上大咒傳了:"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你們現在一起念,用閩南語或廣東話比較接近原音。
至于這個咒子意思如何呢?"揭諦揭諦,波羅揭諦",自度自度,快快自度;"波羅僧揭諦",大家快快自度,并度大家。菩薩傳你這個法,就是要你自我承擔,別再自欺欺人。人貴自立,自助天助。唯有自度,才是正法。光死皮活賴,向佛菩薩求這求那,終究不是辦法。各人生死各人了,自己業(yè)障自己消。任何法門修到最后,都要依般若波羅密多,才能悟入自性如來大光明藏。別再顛三倒四,窩窩囊囊,好好做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吧!"菩提",覺悟!腦子清醒啊!"薩婆訶",快快覺悟,不要做夢,不要迷迷糊糊了。你們看看,般若正觀修行之路,多么灑脫,多么直截了當。
- 上一篇:佛說圣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下一篇:林中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釋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