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佛教造像的起源、功德及三大概念

 見迅法師:佛教造像的起源、功德及三大概念

造像的起源

  關于造像的起源,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記載,佛陀到天上為母親說法,印度優(yōu)填王因思念佛陀,即以牛頭栴檀作如來形像高五尺,是時波斯匿王聞優(yōu)填王作如來形像供養(yǎng),亦以紫磨金作如來像高五尺。由此造像開始,「牛頭栴檀」和「紫磨金」,即最早的「木刻」和「金佛」造像。

造像的功德

  關于造像的功德,據《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下》記載:「若有淨信之心,造佛形像,一切業(yè)障莫不除滅,所獲功德無量無邊,乃至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永拔眾生一切苦惱!乖煜窆Φ履艿解脫,是自利;造像能廣泛利益眾生,瞻禮佛像,種植善根,是利他之行。造佛形像,能消除惡業(yè),增長福德,是造像的世間功德;證得涅槃,解脫生死,成就菩提,是造像的出世間功德。

造像的三大概念

  佛教造像可以從「體」、「相」、「用」三個角度來談──「體」是佛法信仰力量,「相」是造像的藝術美感,「用」是宗教教化作用。

  以像設教的信仰力量──「體」

  教法住世有三期變遷,即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法運期限,各經所載不同,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按三法時說,佛教入中土屬像法時期,又供奉禮拜佛像,故以「像教」為佛教之表徵。佛教流傳離不開佛像,佛教造像類型繁多,弘揚佛法的方式,除了經典文字外,主要是藉由佛教造像。

  玄奘大師從印度取回佛經和佛像上呈朝廷,于《寺沙門玄奘上表記·進經論等表》記載:「引玄津于神縣,像教東被,斯為盛矣!辜慈〗浵窕刂袊浴赶窠獭怪阜Q「佛教」!冻三藏記集·卷一》序云:「漢世像教而妙典方流,法待緣顯信有徵矣!构省赶窠獭故侵袊糯鷮Ψ鸾痰膭e稱,指像法之教化,包括佛像與經教,亦泛指佛法。

  所謂「以像設教」,即以造像施行教化,運用造像化導眾生,把造像作為一種生動的圖像文獻。佛教造像是佛經內容的具象化,透過莊嚴法相撫慰人心,帶給社會祥和氣象,具有安定社會的力量。藉重造像的藝術形象,供奉瞻禮、敬拜懺悔,得到心靈的靜謐和生命的希望,就是以像設教的信仰力量。

  覺者之相的藝術美感──「相」

  「佛」是覺悟真理的圣者,為眾生開演由凡入圣的修行方向,其教化是千古不易的永恆信念!阜鹫撸X也。」我們這念能知、能覺的心,即是覺性。佛教造像以「人」的形象,跨越年齡與性別的藩籬,依據經典儀軌的度量和恭敬虛懷的態(tài)度,塑造理想莊嚴的「覺者」之相。因此,佛教造像是佛法藝術化的一種精神表現(xiàn),截然不同于一般的世間藝術創(chuàng)作,更與藝術家崇尚個人風格的藝術表現(xiàn)大異其趣。佛陀造像穿越時間與空間,留鑄在佛教藝術的精神內涵中,垂跡影像,遺暉人間。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一.序觀地品第二》記載:「諸佛如來出現(xiàn)于世,有二種法以自莊嚴。何等為二?一者先說十二部經,令諸眾生讀誦通利,如是種種名為法施;二者以妙色身,示閻浮提及十方界,令諸眾生見佛色身具足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無缺減相,心生歡喜。觀如是相因何而得,皆由前世百千苦行,修諸波羅蜜及助道法而生此相!埂洞蟪税俑Gf嚴相經》對于佛的三十二相有詳細記載,是由于佛陀在因地上精進不懈,長劫修持淨戒而得,是行一切菩薩善行才有的圓滿果報。所謂「相由心生」,堅持諸佛淨戒,廣修一切善法,饒益有情,就是成就莊嚴法相之因。

  佛教造像是宗教與藝術的交織,取之以像、表之以法,代表了佛教的法性與義理,透過形神兼?zhèn)涞摹赣X者之相」,感之以美、動之以情,藉由藝術美感的直觀體會,啟發(fā)歡喜心與恭敬心,可使信仰深化。所以佛教造像的審美與信仰,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以相表法的宗教情操──「用」

  在印度早期佛教藝術的無像時代,為表達恭敬,佛相不可顯現(xiàn),《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有關于「云何佛國境界不可思議?……如來身者,不可造作」等相關記載。當時,佛陀形象并非直接用人像造型來表現(xiàn),而以傘蓋、佛足印、菩提樹、金剛座、法輪、經行石、佛塔等象徵物暗示佛陀的存在,已經奠定了佛教藝術以相表法的基礎。

  所謂「以相表法」,是用有形、可視、可觸及的藝術形式,把教義形象化的方法。以有形的造像表達無形的宗教情操、文化內涵和精神象徵,「無情說法有情聽」,作為表達佛法的基本形式和重要表現(xiàn)之一。

  《新華嚴經論·卷三十四》云:「是故如來取像世間法則用表其法」,雕造佛像亦如佛教修持,內鑿本具佛性,外行悲智愿力,造像藝術與宗教情操,水乳相融,難以分割。

佛法藝術化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八·觀心品第十》中,文殊師利菩薩問佛心地法門,為未成就之眾生,開示涅槃之道,佛言:「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于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剐臑槿f法之本,能生一切諸法,故曰「心地」。

  《華嚴經·卷十·華藏世界品》記載:「譬如眾繢像,畫師之所作,如是一切剎,心畫師所成」,《華嚴經?卷十九》亦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從理上來說,每個人的心都是一個華藏世界。「華」就是蓮華,「藏」有含攝、出生、具德之義。「華藏」代表重重無盡的莊嚴佛土,代表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以蓮華出淤泥而不染,藉以譬喻「法界真如」雖在世間而不為世間法所污,一切森羅萬象及諸佛莊嚴剎土,皆含藏于真如本性之中。

  佛教造像是佛法藝術化的表現(xiàn),亦即吾人真如本性所顯現(xiàn)的功德妙用。例如中臺山博物館館藏北齊「石造三尊佛坐像」,以漢白玉採透雕與高浮雕技法呈現(xiàn)。背屏是一百零八片葉子組成之二菩提樹,樹干上刻有火燄形寶珠,菩提葉每葉洞穿,象徵一百零八法門對治一百零八個煩惱后,自性菩提即現(xiàn)。葉間六層透雕,象徵六度萬行。

  正面主尊佛結跏趺坐于須彌山上的蓮花臺,右手施無畏印、左手與愿印;兩側二翔龍口吐嘉蓮承托二菩薩,雙龍代表龍?zhí)?a href="/remen/huf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護法。下方雕刻圍繞著須彌山的香水海,香水海有大蓮花,佛菩薩的蓮花座即從此海中生起。如《華嚴經·卷八·華藏世界品》記載:「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是毘盧遮那如來往昔于世界海微塵數(shù)劫修菩薩行時,一一劫中,親近世界海微塵數(shù)佛;一一佛所,淨修世界海微塵數(shù)大愿之所嚴淨。」

  正面一佛二菩薩,代表大乘佛菩提道;背面樹下二弟子,代表二乘解脫道。此件造像結構嚴謹、豐富,通體披金帶彩,雕工卓絕、精湛,不僅呈現(xiàn)北齊透雕藝術之美,更展現(xiàn)一體兩面的佛教思想,蘊含深廣義理,極為珍貴,堪稱本館鎮(zhèn)館之寶。

  造像藝術現(xiàn)象其實就是社會現(xiàn)象,藝術是人、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每個時代的人都在表達該時代的思想、語言,那就是藝術的本質所在。不同時代有其審美標準,藝術反映當代文化,不同佛像的造型反映不同朝代的政治、文化與生活,是以不同時期造像即傳達出佛教思想在各個時期之演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