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觀世音菩薩的大悲精神

明賢法師:觀世音菩薩的大悲精神

  大悲是觀世音菩薩度化眾生的根本精神。據(jù)《佛說法集經(jīng)》,觀世音菩薩嘗白佛言:“世尊,菩薩不須修學多法。世尊,菩薩若受持一法,善知一法,余一切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世尊,何者是一法?所謂大悲。菩薩若行大悲,一切諸佛法如在掌中”。

  何者是大悲?大悲精神的另一面就是般若、萬法皆空的智慧。太虛大師開示《體念觀音菩薩的精神》說“觀音能除一切苦,均是以般若力量,因沒有人我對待,則身心圓融無礙……真正見到無人無我,則能以眾人苦難為苦難,這樣才能成為無我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無私的偉大人格,發(fā)揮救苦救難的功用”。

  救苦是因為大悲,大悲就是空性。因此如《普門品》所說,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愿,當眾生遇到任何困難和苦痛,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

不念舊惡:大悲心千處祈求千處應(yīng)

  觀世音菩薩大悲精神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是“有求必應(yīng)”,即不拒絕一切眾生而滿眾生愿。凡向菩薩有所祈求,皆一律給予救助。

  向菩薩求財求名、或?qū)人生活的美好愿景,雖然未必都屬于清凈的祈求,但未來獲得福報利樂的源泉卻與此有關(guān)。因為是向三寶、向觀音菩薩祈求,菩薩依然會滿眾生愿,并在此過程中施設(shè)方便度化眾生。如令眾生在滿愿過程中產(chǎn)生念誦觀音菩薩的信心,內(nèi)心調(diào)柔富同情心,并進而不再慳貪、欲樂利他,從而使自己的心理環(huán)境得到改善。

  無論娑婆世界眾生的善惡,不拒絕一切眾生而滿眾生愿,這是《觀音菩薩普門品》中的“有求必應(yīng)”,也是《八大人覺經(jīng)》中的“不念舊惡”。因為萬法皆空、善惡無常,一段時間內(nèi)的惡可能在將來轉(zhuǎn)變?yōu)樯疲虼似兴_不會以善惡分別而框定眾生、給予差別對待。在這種精神引導下,中國人往往“尚禮”,于他人的過錯中看到改正錯誤的機會,彼此融通、相互關(guān)照,這正是觀音菩薩不念舊惡的胸懷。

  更進一步說,“有求必應(yīng)”蘊含了更為深刻的生命關(guān)照。不拒絕一切眾生而滿眾生愿,是為使眾生脫離所有外在力量的倚仗后,能夠依靠自己從內(nèi)心的觀照中獲得建立生命自信的力量。通過反觀、通過對觀音菩薩的祈求,產(chǎn)生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關(guān)注熱忱,也就是不與萬法為侶的獨立觀照。

  這種力量產(chǎn)生后,方能建立真正的信仰。觀音菩薩的“有求必應(yīng)”,在這里所提示的是佛教信仰的起點。當信仰的起點獲得后,將會產(chǎn)生發(fā)諸內(nèi)而形諸外的改變,死亡不再是絕望的終點,一期生命的結(jié)束只是另一期生命更為輝煌的開始,菩提道需要生生世世不斷行持。當心已經(jīng)逐漸地播撒到整個社會各個生命層次的他人身上,就不會再為一己的生存滅亡絕望。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yīng)”所啟示的生命起點的力量至關(guān)重要。

  不僅觀世音菩薩具備救拔苦難、有求必應(yīng)、度化眾生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人人都具有觀音菩薩的力量。正如太虛大師所說,“清凈為心皆補怛,慈悲濟物即觀音”。只要具備了這一信仰基礎(chǔ),人人都是觀音菩薩。

不請之友:救七難而顯示自性本具

  在《觀音菩薩普門品》中,觀音菩薩循聲救苦,拯救眾生脫離七難(水難、火難、風難、刀杖難、羅剎難、枷械難、怨賊難)。在種種災難來臨時,觀音菩薩會以各種方式拯救眾生。事實上生命過程中災難的出現(xiàn),是因為眾生的自性中原本具足這樣的功能,種種災難皆由自性發(fā)出。

  當本性的災難發(fā)生時,觀音菩薩的救度會使眾生心向三寶而脫離苦海,讓接引的眾生從貪嗔癡的煩惱境地回歸真如本性的常樂我凈。因此,災難只是表象,當災難發(fā)生時,善心和信心往往也就開始萌發(fā)。承受災難的過程,逐漸轉(zhuǎn)變成為信仰建立、助人為善進而遠離煩惱的過程。因此,七難實際上顯示的是眾生的本性。自性具足災難,也具足救度,在災難與救度發(fā)生的過程中逐漸回歸到真如本性中去。因此,即使沒有于當下產(chǎn)生信仰,即使無心關(guān)注常樂我凈的真如本性,也能使人從生活的自然事件中具備回歸的可能性,這是觀音菩薩又一個特別的功德。

  其次,觀音菩薩對于七難的救拔,還提示人們對于他人的幫助不要爭執(zhí)!道德經(jīng)》云“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利物不爭而不圖感恩,甚至還要進一步做《維摩詰經(jīng)》所說的“不請之友”。即使他人沒有邀請我對他進行幫助,也要給他幫助。正因為能把他人和自己作為平等的生命進行觀照、同樣珍惜,因此可以珍惜其他眾生的存在,擔負起幫助他的責任,就是所謂“不請之友”。

不變隨緣:道在平常愈平常愈顯現(xiàn)

  “七難”與“性具”的關(guān)聯(lián)說明,日常生活、自然環(huán)境并非與“道”無關(guān)。生活中的種種情狀,都是從自性之中發(fā)出,都與道有關(guān),自性在生活中顯現(xiàn)。這說明,現(xiàn)實生活中處處有佛性的存在。即使是沒有佛教信仰的人,心性依然展現(xiàn)在了外部世界中,便也同樣要擔起這一份責任。

  黃龍慧南禪師嘗云,“凡操心所為之事,常要面前路徑開闊,使一切人行得,始是大人用心。若也險隘不通,不獨使他人不能行,兼自家亦無措足之地矣”。觀音菩薩所開之道,便是這樣寬坦平正之道,不須到生活之外另尋大道,大道就在舉手投足、災難吉祥的生活細節(jié)之中。因此莊子說“每下愈況,道在屎溺”。越是平常的地方,道就越易顯現(xiàn),這樣的認識就叫做平常心。

  平常心能夠幫助產(chǎn)生長遠心,或者說,平常心即長遠心。道不特別、不突兀,它反而最為平常。道的特點,越看重則離道越遠,越平常越容易顯現(xiàn)。因此,平常心可以是長遠心。故虛云老和尚說,“只要識得平常心,則一切處都是道……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飯,沒有擺布安排。這樣的招待,可以長遠,就是平常。如有貴客到了,弄幾碗好菜,這就是不平常的,只能招待十天八天。家無常禮,故不平常的招待,是不能長久的。修心人能心無造作,無安排,無改變,無花言巧語等,這就是平常心,就是道,也就是直心是道場的意思”。

  因此,《大乘起信論》主張“不變隨緣”,日常生活中,無處不是道,所以可以以不變來隨道的緣。觀音菩薩以“救七難”提示眾生,不要在險峻高拔的地方去求道,“道”這個修行佛性的智慧,將會在平時的生活細節(jié)里一一展現(xiàn)。

妄念:人生難說目的但可有意義

  觀音菩薩的十二大愿,幾乎涵蓋了眾生煩惱的所有方面?梢哉f,但凡遭遇生活逆境,觀音菩薩都會現(xiàn)身。所以,這十二大愿是深入眾生心性中的。觀音菩薩這十二大愿如何能夠完成?因為觀音菩薩深入眾生心性中,只要能夠思維,觀音菩薩的力量就會在眾生心中成熟。

  《佛遺教經(jīng)》講“不妄念”,因為在眾生心性中,無處不是觀世音菩薩來度化眾生的深悲大愿,因此,不要輕易發(fā)愿行不善業(yè),而應(yīng)行持善業(yè),對于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更應(yīng)當清楚抉擇。

  人生事實上難說目的,但可以使其變得更有意義。建立了信仰的人生,不應(yīng)再為外化的物性目的所動搖。因為外化的目的,絕大多數(shù)是解決妄想的。生命不能向外尋找目的,而要向內(nèi)使勁、安放內(nèi)心、安頓生命。

  使人生更有意義,故需要“不忘念”,不輕率地把錢財?shù)匚坏炔⒉痪邆湔嬲饬x的東西變成安慰生命的賭注,它們不應(yīng)成為生命的終極追求。生命的目的是要提升生命的意義、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可以作為目的。因此,從觀音菩薩的十二大愿,提示著人生的意義更為重要。

不忘初心:心存仁厚不忘本心

  觀世音菩薩度化眾生的一個啟示便是于事不求完美,但要務(wù)實于當下,用心從一而終。即《華嚴經(jīng)》所謂“不忘初心”,心存仁厚,從下從謙,從善從退,務(wù)實當下。

  曾國藩曾給自己書齋命名為“求闕齋”,自言不求事事完美,但求事事盡力。西方的榮格也認為不應(yīng)追求完美,因為完美的很多目標實際上是妄求,真正要追求的是完整,要有完整的品格、完整的個人生活、個人事業(yè),在這樣的追求中達到修行生活的一貫。于事不求完美但務(wù)實當下、不求完美但要完整。

  如在修行中講魂魄合一,即《道德經(jīng)》所謂“營魄抱一”可以進道。魂主上、主靜、主飄散;魄主下、主行動。如果魂強魄弱,則妄想多、行動力差;如果魄強魂弱,則想法少、行動的執(zhí)持力強。魂魄兩部分要歸一方能進道。或者魂下降,匯歸于魄,就是魄為主,魂為賓,魂歸于魄而產(chǎn)生靜相,如楊岐祖師“橋流水不流”的境界;蛘邤z魄歸魂,讓魄上升,魂為主,魄為次,魄歸于魂而生動相,如阿姜查尊者“靜止的流水”的境界。

  上下求索愿行歸一,方是修行中歸一的境界。修行人的成就,便要從魂魄合一的角度一步步去落實,這就樸實的善下不卑。安住于當下務(wù)實的境界,就需要離開驕奢、我慢、嗔恨的各種習氣,然后依于觀音菩薩大悲精神的修行法門便都可以得道。

  摘自:明賢法師《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