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是什么
五戒是什么
謂戒有五也。一不殺。二不偷盜。三不邪故。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不殺生戒
佛教以慈悲為主,慈悲就是有惻隱之心,不忍殺害眾生,我們學佛應該與佛陀一樣有同等的慈悲心。《大智度論》云:“諸余罪中,殺業(yè)最重。”要知刀兵大劫,皆是人類累劫以來殺生無數(shù)所造成的共業(yè)所致。慈受禪師云:“世上多殺生,遂有刀兵劫,負命殺汝身,欠財焚汝宅,離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報應各相當,洗耳聽佛說。”所以社會秩序的維持,人類生存的保障,全靠大家能夠共同遵守“不殺生”,因此,“不殺生”不但是佛教第一條的戒律,同時也成為國家重要的法律了。 佛教的基本觀念是眾生平等。佛說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說的眾生,不單是指人,而是胎卵濕化,四生之屬皆包括在內(nèi)。因此殺生戒不單是不傷害人的性命,進而亦不得傷害畜生蟲蟻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殺害,并戒殺因殺緣;如漁獵者為直接殺害,而販賣獵具魚網(wǎng)者亦為間接的助殺。佛于《十善業(yè)道經(jīng)》中,說不殺生有十種利益,是一、于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于眾生,起大慈悲;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恒為非人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jié),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 或有人說佛門戒殺,若暴亂入侵,豈不是要伸長脖子等死?其實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欲而傷害生命,至于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現(xiàn)!洞蠓ü慕(jīng)》載:“譬如波斯匿王,與敵國戰(zhàn),時彼諸戰(zhàn)士,食丈夫祿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門戒殺無礙于保衛(wèi)國家。
不偷盜戒
如《大智度論》卷十三說偷盜有十罪:“一者物主常嗔,二者重疑,三者非行時不籌量,四者朋黨惡人,遠離賢善,五者破善相,六者得罪于官,七者財物沒入,八者種貧窮業(yè)因緣,九者死入地獄,十者若出為人勤苦求財,五家所共,若王,若賊,若水,若不愛子用,乃至藏埋亦失。”由此可知,偷盜的果報如此慘酷,豈能不怵然警醒!佛法與世法,為什么把偷盜一事看得這樣重要?因為人的本性,由無始無明,有貪的的習慣,對于金銀珠寶財物,都是極為重愛的。佛經(jīng)說:“不與而取謂之盜。”擅自把人家的財物占為己有,就是盜了。說到錢財,有誰不喜愛?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凡是不屬于我們自己的財物,縱然僅是一絲一毫,絕對不隨便去拿取,應該從事各種正當?shù)氖聵I(yè),憑著我們血汗有勞而獲所換取的代價,才是正當?shù)。要是不勞而獲,和偷盜的行為并沒有差別。社會上的偷盜,有直接、有間接,有有形、有無形,例如小偷竊取,強盜搶劫,是直接的盜;貪官污吏的貪污舞弊是間接的盜;勒索詐欺,抵賴債務,是有形的盜;假公濟私,混水摸魚是無形的盜?傊,不與而取,或以不正當?shù)氖侄潍@得的財物,都叫做盜。 佛說不偷盜也有十種利益: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贊美。五、不受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 偷盜不是好事,是人人皆知的。在佛法中,不論在家戒或出家戒,都制有盜戒,而且判為犯重罪的。不論是古代或現(xiàn)代,世界各國的法律,皆是嚴格的禁止偷盜,只要是屬盜竊行為,不論是暗偷或明搶,都是違反法律,犯了偷盜,而受法律制裁。但是現(xiàn)在的社會里,有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昧了良心,打家劫舍,貪污受賄,瞞騙稅項等等勾當,都屬于盜,由此而導致社會混亂,人人向錢看,污染了人心,制造了混亂,當知偷盜是非常嚴重的。 佛教的不偷盜戒,就是讓我們要去掉貪念,少欲知足,因為知足就會常樂,自然就不會犯偷盜的行為了。如果人人養(yǎng)成不偷的美德,社會治安自然很好,大家出門就很安全,生命和財產(chǎn)也都有保障。
不邪淫戒
佛門四眾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謂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時、非處的交合。此外凡足以為邪淫因緣的如舞榭歌場、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佛說如離邪淫,亦有如下數(shù)種利益:一、諸根調(diào)順。二、永離喧掉。三、世所稱嘆。四、安莫能侵。站在世俗角度來說為了家庭的幸福,夫婦之間應當互相敬愛,互相尊重工業(yè)。從社會上說,男女的結(jié)合,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與社會的公德,如果沒有通過法律與公德,那么,可能這個家庭就會生事端,也會給社會制造麻煩。 現(xiàn)在家庭的不和睦,往往都是由于不正常的男女關(guān)系而來。譬如“男人金屋藏嬌,女人紅杏出墻”等,都是由于邪淫引起,嚴重的會演變成家破人亡。古語有云:“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例如:有夏桀王寵妹喜,周朝的幽的王寵褒姒,結(jié)果都喪身亡國。似此等事,古往今來,不計其數(shù),都是因為貪染淫欲所致。由此可知淫欲的禍患很大,所有有智慧之人,遠離淫欲,如避火坑!栋藥熃(jīng)》云:“淫為不凈行,迷惑失正道,形消魂魄驚,傷命而蚤天,受罪頑癡荒,死復墮惡道,吾因畏是故,棄家樂山藪。”所以,佛教的戒律上,允許在家佛教徒夫妻之間正常的關(guān)系生活。只要人人守持不邪淫戒,那么世界社會自然和平安寧。
不妄語戒
也就是守口業(yè)。既然是佛教徒,我們就要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人格,一個人言談,關(guān)系一生的信譽,所以我們與人相處,要以誠信為基礎(chǔ),說話必須心口一致。讓人家相信我們,而且要多贊嘆人家,鼓勵人家。如果一人老是愛撒謊,沒有信用,那么誰還會相信他?因此不得不慎防重口業(yè)。中國古人說:“言而有信,童叟無欺。”也就是這個道理,佛教的妄語戒除了有其特定的意義外,更重視以誠實為人的道理!妒亟(jīng)》云:“實語之人,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出也。妄語者,法不入心,故難解脫。”佛在世時候,羅睺羅幼時,常伺候佛,歡喜妄語,人家來問他,世尊在嗎?他以實為虛,以虛為實,虛實顛倒,被誑的人多了,有人去告訴佛。后經(jīng)佛訓誡,終生不敢妄語。再如《楞嚴經(jīng)》云:“譬如平民,妄號帝王,自取誅戮。”到頭來只是傷身敗德。害了自己,苦了他人,毫無利益。未見言見,見言不見,虛偽夸張,藉辭掩飾,皆為妄語。妄語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說若離妄語,有下列諸種利益:一、口常清凈,優(yōu)缽花香。二、為諸世間之所調(diào)伏。三、發(fā)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yè)清凈。六、言無誤失。七、發(fā)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服。
不飲酒戒
酒會亂性,使人失去理智,不得清醒糊里糊涂,一旦酒精中毒,往往還會導致生命的危險。由于飲酒而導致的犯罪很多,如酒后駕車而出事故,酒后無德而打架斗毆等現(xiàn)象屢見不鮮都是由于飲酒而造成的。有人以為以凈財沽酒而飲,無損于人,為何也列為戒條?殊不知酒能亂性,人間許多罪惡,莫不以酒為媒介。《四分律》載飲酒有十過三十六失,如壞顏色、無威儀、損名譽、失智慧、致病、耗財、無恥、不敬、墜車、落水等等。智者舉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為害了。 飲酒雖然不是犯罪,但是容易使人去犯罪,在佛經(jīng)中有一個故事,有一位五戒的信士,一向持戒很清凈,有一天從外面回家,因為他很渴,見有一碗酒放在桌上他以為是水,一口喝下了肚,才知是酒,但他仍然是把一碗酒喝光了,由于酒精的刺激,使他失去理智的控制,看有一只雞從隔壁走過他家,他在失去理性情形下,便把雞偷來殺了,作了下酒菜,由此而犯了盜、殺二戒。鄰居太太不見了雞,便來問他,他見鄰居太太長得極美,起了欲念的淫心,在沖動之下把她強暴了,事后別人問他,他都說沒作,這樣又犯了淫、妄二戒,他喝了一碗酒,竟然連犯了五戒,由此可見酒的罪惡,可謂大矣!所以佛陀才制不飲酒戒。
受持五戒的利益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與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處。
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不殺曰仁,不盜曰義,不淫曰禮,不妄曰信,不酒曰智。一個人受持五戒,會有無盡的利益!豆囗斀(jīng)》卷三說:我們受持五戒,必感得廿五名善神的護佑。《月燈三昧經(jīng)》卷六記載,持戒清凈者能獲得十種利益:
1滿足一切智.
2如佛所學而學.
3智者不毀.
4不退誓愿.
5 安住于行.
6棄舍生死.
7慕樂涅藥.
8得無纏心.
9得勝三昧.
10不乏信財.
此外,如果我們不殺生而護生,自然能獲得健康長壽;不偷盜而布施,自然能發(fā)財享受富貴;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節(jié),自然家庭和諧美滿;不妄語而贊嘆他人,自然能獲得善名美譽;不喝酒而遠離毒品的誘惑,自然身體健康,智慧清明。
所以,受持五戒,現(xiàn)世可以免除苦惱、恐怖,可以獲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諧、快樂;將來可以免墮三涂惡道,得人天果報,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里播了種,縱使不求,自然有許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無盡的功德善果。
五戒的受持
受持五戒是盡形壽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已。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隨分受持。如《十住心論》卷二引《大智度論》說:‘戒有五種,始從不殺,乃至不飲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滿分。于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隨意受之。’
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人人可就自己的情況,選擇自己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精進受持,漸漸達到五戒圓滿。甚至進一步受持八關(guān)齋戒、菩薩戒等,如此自然能得增上生,能得決定勝果,乃至大乘佛果。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覺能唱彌陀圣號嗎?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