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jīng)》選
《雜阿含經(jīng)》選
【題 義】
《阿含經(jīng)》是原始佛教的基本典籍, 它們是以言行錄的形式去記述佛陀的教化、佛弟子的修道, 以及僧團傳教的情況。 其中亦有記載佛陀對外道的破斥, 從而見到當時外道學說的梗概。
《阿含經(jīng)》的資料相當豐富, 舉凡四諦、十二因緣、五蘊、無常、無我、八正道等原始佛教的主要教義, 都差不多完全包括在內(nèi)。 它的基本內(nèi)容, 在第一次結集時大致已經(jīng)確定, 當時沒有文字記錄, 而僅靠口傳, 「阿含」便是傳來的意思。 《阿含經(jīng)》經(jīng)過了數(shù)百年師弟間的口口相傳, 到了西元一世紀左右才寫成文字, 編纂者因應經(jīng)文的主旨和篇幅的長短, 把《阿含經(jīng)》分成《雜阿含經(jīng)》、《中阿含經(jīng)》、《長阿含經(jīng)》和《增一阿含經(jīng)》四部。 其實各個部派都有自己所傳來的《四阿含經(jīng)》, 不過編成的時間各有先后罷了。
《雜阿含經(jīng)》是《四阿含經(jīng)》中最早編成的, 文句雜碎, 內(nèi)容簡樸, 保存了早期經(jīng)典的原始面貌。
這里所選的《雜阿含經(jīng)》出自說一切有部, 由一千三百六十二篇簡短的經(jīng)文編集而成, 劉宋時由求那跋陀羅譯出, 共五十卷。 本課選錄其中四經(jīng), 分別顯示出原始佛教對宇宙人生和修道解脫的基本看法。
【譯 者】
求那跋陀羅〈三九四 ── 四六八〉, 意譯「功德賢」。 中天竺人。 本屬婆羅門階級。 他初學小乘, 后來改學大乘, 對大乘佛學的造詣很深, 世稱「摩訶衍」〈大乘〉。 他于劉宋文帝元嘉十二年〈西元四三五年〉到達廣州, 文帝派人把他迎接到首都建康〈即今南京〉。 他召集了七百多位徒眾, 由寶云傳譯, 慧觀執(zhí)筆, 先后譯出《雜阿含經(jīng)》、《大法鼓經(jīng)》、《勝鬘經(jīng)》、《楞伽經(jīng)》和《央掘摩羅經(jīng)》等百多卷。
第一經(jīng)
如是我聞:
『有四圣諦:何等為四?謂苦圣諦、苦集圣諦、苦滅圣諦、苦滅道跡圣諦。』
『若比丘于苦圣諦已知已解;于苦集圣諦已知已斷;于苦滅圣諦已知已證;于苦滅道跡圣諦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善解脫!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二經(jīng)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
『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fā)。??????』
『(云何緣生法?)??????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
『多聞圣弟子,于此因緣法、緣生法,正知善見。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類?我過去世如何』不求后際:『我于當來世為有為無?云何類?何如?』內(nèi)不猶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為前誰終?當云何之?此眾生從何來?于此沒當何之?』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系:謂說我見所系、說眾生見所系、說壽命見所系、忌諱吉慶見所系,爾時悉斷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于未來世,成不生法。是名多聞圣弟子于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三經(jīng)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
『圣弟子,如是觀者,厭于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四經(jīng)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有異婆羅門來詣尊者阿難所,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慰勞。
問訊慰已,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記說不?』
阿難答言:『隨汝所問,知者當答。』
婆羅門問:『尊者阿難,何故于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阿難答言:『婆羅門,為斷故!
復問:『斷何等?』
答言:『貪欲斷,瞋恚、愚癡斷!
又問:『阿難,有道有跡能斷貪欲、瞋恚、愚癡耶?』
阿難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婆羅門言:『阿難,賢哉之道!賢哉之跡!修習多修習,能斷斯等貪欲、恚、癡!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彼婆羅門聞其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分 析】
第一經(jīng) 本經(jīng)是記述佛陀在鹿野苑, 為五比丘介紹四圣諦的內(nèi)容和它的重要性, 指出只要于苦圣諦能知能解; 于集圣諦能知能斷; 于滅圣諦能知能證; 于道圣諦能知能修, 必定可以成就阿羅漢果, 得到解脫。 〈有關四圣諦的內(nèi)容, 可參考本冊第六課!
第二經(jīng) 本經(jīng)是記述佛陀在竹林精舍, 向僧眾講解因緣法和緣生法的經(jīng)過。
因緣法是一切事物存在和生起的法則, 而緣生法便是在這法則下所產(chǎn)生的事物。 至于因緣法的內(nèi)容, 是說眾生和世界都不外是條件的存在, 亦即經(jīng)中提到的「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 這是說眾生和世界的存在都有它的因和緣, 有了「此」的因和緣, 才有「彼」的果; 如果「此」的因和緣消失了, 則「彼」的果也會壞滅。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這是就因緣的流轉(zhuǎn)方面來說的, 即是由因生果, 而果又作別的因, 這樣因果相續(xù), 永無窮盡。 以十二因緣來說, 便是由無明緣行, 以至有生和老死。 「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是就因緣的還滅方面來說的, 即是因消解了, 果亦隨著不生。 以十二因緣來說, 便是由于無明滅而引致行滅, 以至生和老死都滅。 因此, 如果我們隨順因緣法去流轉(zhuǎn)的話, 便會生死輪回, 如果了解因緣法還滅的道理, 便可以截斷生死的長流, 獲得清凈解脫。 可見覺悟因緣法是第一要緊的事, 也就是佛陀要把它「為人演說, 開示顯發(fā)」的緣故。 〈有關因緣法和緣生法的內(nèi)容, 可參考本冊第六課!
第三經(jīng) 本經(jīng)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向僧眾講解「五蘊無我」的思想, 顯示從觀察無我的真義, 以至得到解脫的修行歷程。
「我執(zhí)」不單造成人我的紛爭、社會的罪惡, 更是生死輪回的根源。 在本經(jīng)里, 佛陀教導弟子先觀察五蘊構成的「我」是苦的、無常的, 進而反省到五蘊所構成的「我」并沒有獨立不變的實體存在, 于是便不會五蘊貪戀執(zhí)著, 從而生起真實智慧, 達到解脫的境界。 〈有關五蘊的內(nèi)容, 可參考本冊第六課!
第四經(jīng) 本經(jīng)是由多聞第一的阿難陀尊者, 向一位外教的僧侶闡釋佛弟子為甚么要出家修道, 目的是要藉著修習八正道來斷除煩惱。
求解脫是人生當務之急, 然而要獲得解脫, 便非講求修行的方法不可, 如果離開修行而去夸談解脫是毫無意義的。 因此, 在四圣諦中, 道圣諦的八正道才是我們急切努力的地方。 本經(jīng)雖然簡短, 但已充份表現(xiàn)出佛教重實踐、求解脫的精神、〈有關八正道的內(nèi)容, 可參考本冊第七課!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佛學常識]什么是十力
- [佛學常識]佛為阿那律說八大人覺的內(nèi)容是什么
- [在家修行]佛說的這七種布施,不用花錢就能做到
- [佛學常識]什么是空想
- [佛學常識]什么是文字禪?
- [佛經(jīng)名句]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相待的解釋
- [佛學常識]什么是般若?
- [佛學常識]阿彌陀佛掌中蓮臺有何象征含義
- [生活故事]根不隨塵,心不在境
- [星云大師]學佛一定要經(jīng)過佛學院的教育嗎?
- [佛與人生]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