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常見詞匯有哪些?佛學入門常見詞匯簡述
煩惱
煩惱指令人不順心或不暢快的人或事。令人不順心不暢快,煩悶苦惱。
煩惱可以分為五種:
“貪” 貪五欲,即:財、色、名、食、睡;貪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而不肯舍棄。
“嗔” 遇到不順意的事情,就發(fā)怒氣。
“癡” 整天昏昏迷迷的,不明白事理。
“慢” 高傲自大,輕慢他人。
“疑” 對真實存在的事物,真實的道理,猶豫不定,似信非信。
佛經(jīng)
佛是智慧,經(jīng)是徑,佛經(jīng)就是走向智慧的捷徑。佛經(jīng)是佛弟子紀錄佛陀在世時候的言行和修持法門,以及開示宇宙真理的文字。每一部經(jīng)書都蘊含著很多的人生哲理。
為什么要誦經(jīng)
讀經(jīng)是為了了解如來真實義,只要有文化的人誰都會讀經(jīng),你讀經(jīng)的時候是不是了解文字背后的真實含義?如果明白了,就是離文字相了、離說相了,按照佛的教誨去落實,這樣讀經(jīng)才有價值。而許多佛弟子看經(jīng)文都是只看表面文章,還是不了解經(jīng)典的真實義。遇到難題的時候,總認為是別人的錯誤,總是向外去找原因,這是心外求法,讓別人給看看、給算算,你說誰能解決你的問題呢?你看釋迦牟尼佛講法四十九年,從來也沒說給誰看一看、觀一觀,給誰做作超度什么的,都是教育我們,做一個善良的人,覺悟的人,為眾生著想,總是讓我們看清這個世界的苦,發(fā)心求出離。 所以,以后在誦經(jīng)的時候,要仔細琢磨經(jīng)文的含義,把理論上的東西學著運用于生活中,用佛理指導生活,真正象一名佛弟子一樣,為眾生作出好的榜樣,學習在事相上運用佛理,長期熏修,讓事理圓融。如果只是讀,卻不去運用,那就好比我們背了一篇課文,只知道里面的內(nèi)容,而不知道里面的含義。真用功,不是你一天讀多少部經(jīng),如果你的思想、言行,跟經(jīng)上講的完全不相應(yīng),一天讀兩百遍也枉然。
佛咒
佛咒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語句所組成的符號,代表著特定神明或佛菩薩的尊稱和力量,從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發(fā)生。佛咒的出現(xiàn),一般是透過所謂通靈者的媒介,由神靈所傳授,而為民間所采用,不論東西方,都有咒語的流傳、使用和信仰。民間信仰的符咒力達到驅(qū)邪、避兇、趨吉的目的。然依根本佛法,應(yīng)該是有病看醫(yī)生,有災(zāi)難要懺悔、存善心、做善事,才是逢兇化吉、解冤釋結(jié),消除業(yè)障最好的辦法。
為什么要念咒
念咒不能僅強調(diào)其“咒力”的神秘性,若一味的將之神秘化,那便跟“喃巫”沒有區(qū)別。持咒是一種收攝身心的修行方式,通過反復(fù)的地念咒有助于你集中精神,收攝身心, 斷滅各種妄念。咒語中的不同發(fā)音對你的身體五藏也是有影響的。持咒兼帶持戒、修定,產(chǎn)生慈悲心和智慧力,必然能夠去執(zhí)著而消業(yè)障,這樣也必定能感通諸佛菩薩的本誓愿力。除了邪法、邪咒,用來損人利己,或者是報復(fù)、報仇、泄憤等以害人為目的的咒術(shù)之外,都可以持誦。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一門深入指專攻一門技術(shù)或?qū)W問,以期深造,是修定,長時熏修是從定里開慧。選一部經(jīng),一門深入,從一部經(jīng)成就戒定慧、成就清凈心、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后再求解。沒有根本智,心不清凈,清凈心起用就是智慧。哪怕是一句佛號,或一句經(jīng)咒,長時的熏染,修持,也會有不可思議的收獲,從最初的一門深入,到以后的廣學博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重重法喜,唯心自知。一經(jīng)通,則竅竅通,所以一悟了就悟了。誦一經(jīng)能開悟,誦那么多經(jīng)也能開悟,但是誦一經(jīng)比較容易契入,誦多經(jīng)很難契入,除非這一經(jīng)已經(jīng)通達了。
皈依
皈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皈是回轉(zhuǎn),或是皈向、投靠;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回轉(zhuǎn)依靠,或皈投信賴的行為,都可稱為皈依,所以皈依兩字,也不是佛教之所專用。小孩子皈投向他母親的懷抱,依靠母親、信賴母親,所以能有安全之感,這一安全感的產(chǎn)生,便是出於皈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於皈投信賴而能產(chǎn)生安全感的行為,均可稱之為皈依。凡是由信仰而能產(chǎn)生力量的事理,均可列入皈依之群。是以信仰佛教,固可稱為皈依,信仰其他的宗教,乃至是妖神鬼怪的信仰、崇拜、奉祀,都可稱為皈依了。
皈依三寶
三寶分別是
佛寶是指己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圓滿究竟的人。
法寶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
僧寶是指正在修學佛法,并協(xié)助他人修學佛法,護持眾生修學佛法的人。
概括地說,三寶的含義為:佛為覺,覺而不迷。法為正,正而不邪。僧為凈,凈而不染。皈依三寶的含義是:發(fā)心翻舊日惡,依止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的佛教正法而得解脫,具足三寶功德,為利眾生而究竟成佛。
皈依三寶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等待三寶庇護,等待三寶為我們安排一切,而是為了使自己最終成為三寶;蛟S在家居士們會擔心:那是否意味著我們都要出家呢?并非如此。我們所要成就的,并不局限于形象上的三寶,而是三寶具備的內(nèi)在品質(zhì),這才是修行的關(guān)鍵所在。
三皈依的真實意義是皈依覺、正、凈
覺,是覺而不迷,為眾生念佛,為眾生做事,念念都是為了眾生去做就是覺悟。比如,掃地是把眾生的業(yè)障掃掉,愿他們早日露出智慧,皈依三寶,求生凈土。吃飯是為了眾生而吃,愿所有眾生都能吃到這阿彌陀佛無量光化現(xiàn)的智慧法食,早日破迷開悟;事事都是這樣加念,加上念頭以后念佛,這就是堅決不為自己而求,每件事情都是在覺悟中做的,所做之事有公德。
正,是正而不邪,用佛的教誨當作為人處事的原則,不入自己知見,不如別人知見,自己知見和別人的知見都屬于邪知邪見。知見就好比方向,方向錯了,只能離 正道越走越遠。所有的經(jīng)典上都告訴我們做個好人,孝敬父母,尊敬丈夫,尊敬妻子,恭敬愛護眾生,對人慈悲。告訴我們深信因果,迎面而來的都是命中有的,要用慈心感化,把業(yè)力轉(zhuǎn)化成愿力,這是根本。
凈,是凈而不染,對時間的一切,好的環(huán)境,好的緣分,我們不貪著,隨緣享受;遇到逆境我們深信因果,不生瞋恨,這都是自己前生所造的不善因得到的果報,認賬認命,也不逃避!我們深深的明白,世間的福早晚有享到頭的那一天,不羨慕,不攀緣。對自己的命運知足,知足就能夠常樂。好壞事情都不在心中留印象。
出家
出家,是指離開親人、家庭、事業(yè)這樣的世俗世界,到廟宇里去做道士或僧尼(也就是俗說的尼姑,和尚)。 一般出家后的人除了每天得吃齋念佛,同時要戒掉七情六欲。
出家具備的兩個條件
第一要發(fā)大菩提心;
第二要有過人天分,做眾生的人天導師。
出家不能是要逃避什么挫折或者世間男女情感之事,他應(yīng)該做佛法的傳播人,佛陀的使者,他應(yīng)該是人天的導師,佛法能夠在世界上流傳下來靠的就是一代代出家人僧寶的千辛萬苦的努力,要有一顆“不忍眾生苦,不忍圣教衰,不為自己求安樂,只愿眾生得離苦”的大菩提心。如果具有了菩提心,那么出家以后,有著這種菩提心的支持,一定能成就道業(yè),相反地,只是一段時間的挫折或者情感問題,或者愿意清靜幾天,那么貿(mào)然出家,而沒有一個堅定的信仰支持的話,出家生活也不會太平坦的。
出家與在家學佛
如果一個人他徹底證悟了空性思想,對于他來說,確實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完全一樣,沒有任何區(qū)別。但是,有幾個人是真正證悟了空性,還是只是學了“佛在心中”或者“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口頭禪呢?出家人要弘法利生,把佛法傳承下去,在家人是護持佛法,協(xié)助出家人,使正法久住在這個世間,利益人天。這在職責上稍稍有點不相同,修行功夫上沒有差別,完全一樣。
學佛三字:聞思修
聞:聞是聽聞,‘佛法難聞,今已聞。’能夠聽聞佛法,甚為不易。
思:聽聞后,沒有進一步思惟,也是枉然,‘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所以必得深入思惟與研究。
修:光研究是不行的,必須實修。真正的學佛,真正的修持,是要從現(xiàn)實的生活行為里表現(xiàn)出戒定慧,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沒有貪嗔癡。學佛只有結(jié)合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實實在在的利益。
要知多聞不如多思,多思不如多行,三者缺一不可。
素食
素食是一種不食肉、家禽、魚等動物產(chǎn)品的飲食方式。佛陀以‘慈愛與樂,悲愍拔苦’的精神對待眾生,更為護生而制律戒殺。戒殺即為慈悲精神的實踐,所以提倡素食。
五辛
經(jīng)文所提到的五種辛菜為:蔥、蒜、韭、薤、興渠。雖然其本身并不具有毒素,也不是葷菜,但是辛菜里面所含的成份,對于學佛修道的人來說,猶如毒藥一般會危害我們的身心。因為如果生吃這類辛菜,會使人動肝火,容易增長嗔恚的心念;如果煮熟吃,則會壯旺相火,助長淫欲的念頭,所以佛教不提倡佛弟子吃五辛。
佛教為什么提倡不要喝牛奶
我們應(yīng)該將重點放在「如何去保護動物」,以及各取所需互不傷害。若大家對于牛奶的需求不是這么大,或許就不會造成商人為了謀利,而使用不人道的方式對待,養(yǎng)乳牛的目的是供奶,而為了讓乳牛持續(xù)泌乳,就必須不斷讓它懷孕產(chǎn)子。一只乳牛一年之中,有9個月是在懷孕。無論產(chǎn)下的是小公牛或小母牛,在出生二天后就被帶離牛媽媽身邊,因為牛媽媽的奶要給養(yǎng)殖業(yè)者賺錢用。如果產(chǎn)下的是小母牛,則它會步上牛媽媽的后塵,必須不斷地懷孕產(chǎn)子。而母牛泌乳年齡有限,奶量在生前二胎時最好。當產(chǎn)奶率下降后,養(yǎng)殖場當然不會浪費錢繼續(xù)養(yǎng)著它們。約6歲它們就會被送往屠宰場。而小公牛僅3至16周就被送入屠宰場。牛奶含有鈣質(zhì),但喝下的同時也無可避免的喝進飽和脂肪、膽固醇、注入牛體的賀爾蒙及抗生素。而很多蔬果中亦含有大量的鈣,人體對這些蔬果中的鈣吸收率,甚至超過牛奶。例如,牛奶中鈣的可吸收率是32%,根據(jù)美國飲食協(xié)會的立場文件,綠花椰菜,大白菜,秋葵及甘藍中鈣的吸收率是49%~61%,石膏豆腐中鈣的吸收率是31%,鈣片也很容易買到。且經(jīng)常作負重運動,以及不抽煙都對骨骼健康很有幫助。這些都是我們應(yīng)該自己做的,實在沒有必要為了一己之私剝削乳牛,搶走本該給牛寶寶喝的牛奶。(羊奶,雞蛋亦是同個道理)
三凈肉
三凈肉應(yīng)具備三個條件:
一、眼不見殺,即沒有親眼看見動物臨死的凄慘景象。
二、耳不聞殺,即沒有聽見它慘叫的聲音。
三、不為己所殺,即不是為了自己想吃才殺的。
這是對于一般學佛弟子,一時無法馬上改過吃素的人,個人的立場有種種不便,給予他們一種權(quán)宜方便之法,令他們逐漸對佛法的道理所有了解,而后再改除吃三凈肉的觀念,因而理念吃素食之道。如若對佛法有了更深入的體悟,就知道三凈肉是慈悲開立的前方便。
五凈肉
就是由前面三凈肉再加上兩種情形,合稱為五凈肉,何等為二?
一、自死:所謂自死者,就是眾生自己命終,非他人打擊之死,亦非種種策謀之死,得其肉而食者不犯。
二、殘食:所謂殘食者,就是眾生被弱肉強食,因而剩下之殘余之肉,若得其肉可食,食而不犯也!譬如老虎追殺山羊,羊肉吃不完,剩下殘肉,得其肉者,食而不犯。
由三凈肉加上后兩種情況者,稱之為五凈肉,這是佛教界,為一些要茹素者,一時辦不到而開的方便法,減少犯重之嫌,特立所為,最終目的還是要全茹素才對!
四大菩薩
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代表中國佛教的特質(zhì)。
普陀山觀世音菩薩代表佛教的慈悲(愛心);
九華山地藏菩薩代表大愿(孝道);
五臺山文殊菩薩代表大智(理性);
峨嵋山普賢菩薩代表大行(落實)。
在四大菩薩中,文殊主智,普賢主行,觀音主悲,地藏主愿。
這四位菩薩在中國佛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縱然不是在這四大名山,一般比較大的道場也都會供奉這四大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是恭敬禮拜的意思,亦是皈依的意思,此二字是恭敬之詞,就是我們頂禮、敬禮、皈依。“阿”,是沒有的意思;“彌陀”二字,是限量的意思。“佛”,是極具智慧的人;“阿彌陀佛”是無量功德的覺悟者,是一尊佛的名字,這位佛的壽數(shù),是幾千萬年無窮無盡的,沒有限量;又他身上的光明,很大很多,照起來可以達到虛空中無窮無盡的世界,也是沒有限量的。這里的“無量壽”“無量光”指佛的智慧、慈悲是無量無邊的。“阿彌陀佛”是很完備的一句話,阿彌陀佛,這一句話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相應(yīng),因為一切眾生所希求的,所以與一切眾生心相應(yīng)。世間所有一切好話都在這一句當中,我們懂得這個意思,稱念阿彌陀佛,就圓滿了。
迷信
迷信專指人對事物的一種癡迷信任狀態(tài),也是迷惘地信服,盲目地相信。
特征:
、俨痪邆浞直婺芰Γ荒茏銐蛉嫔钊氲卣J識事物的本質(zhì);
、跊]有判別能力,而又為某種現(xiàn)象或說法信以為真,甚至堅定不移地信仰和崇拜;
③盲目地將所謂“信仰”和“崇拜”的現(xiàn)象和說法付諸于積極不懈的行動。
信仰
信仰,是指對圣賢的主張、主義、或?qū)ι竦男欧妥鸪、對鬼、妖、魔或天然氣象的恐懼,并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當信任變得極端化,將會形成信仰,這是構(gòu)成幸福的一個積極因素。信仰能夠驅(qū)使人們共同應(yīng)對不幸和災(zāi)難,促成整個社會的相互作用和支持。信仰就是貫穿在人的世界觀之中的一種意識規(guī)范。
迷信和信仰的區(qū)別
迷信對社會的危害較大,宗教信仰對社會有許多積極的影響。迷信不能解決人的心靈歸宿問題,宗教信仰能夠為人的心靈提供一個較好的歸宿。有宗教的人對自己的信仰有理性的認識,知道自己為何信,如何信;迷信是指盲目相信,迷信的特點是盲目,沒什么特別原因就相信,一般出于盲目的恐懼或崇拜。所以,迷信多以騙錢或控制人身為主,是自私的,宗教信仰是無私奉獻的,F(xiàn)在很多人,打著宗教的旗幟,搞的是迷信活動。邪教是屬于這種情況。迷信沒有完整的理論;宗教有一整套的理論體系,有完整的教義和教規(guī)。宗教有其特有的宗教感情和宗教理論、教義教規(guī)、宗教儀式、宗教組織、宗教制度。迷信沒有固定的崇拜物,也沒有既定的宗旨、規(guī)定或儀式。迷信的對象可能是神仙鬼怪,也可能是山川樹木。有人把圣經(jīng)當驅(qū)邪的工具,放在床頭當安眠的法寶,有的把十字架當驅(qū)鬼法寶,十字架是基督福音的象征,十字架若沒有基督就不是救世的記號。迷信關(guān)切的是世間的事物和自我的安樂,非終極意義;宗教關(guān)切的是世界之根或萬有之源,是超乎此生此世的人生意義,是具有終極意義。迷信是一種非理智的信仰,即盲從、盲目的信念。如果不了解要信仰的對象和內(nèi)容,事后也不去了解它,毫無主見地跟人信奉,那就是迷信。
天堂和地獄
天堂與地獄的差別在于心態(tài)、思考角度或看問題的立場、出發(fā)點不同所致,不同的心態(tài)、不同的思考點,所產(chǎn)生的行動和結(jié)果是截然不同的。有人總是擔心自己死后是否會升天堂還是會下地獄。他們其實不知道天堂地獄本來就不在死后、將來,而是存在于活著的現(xiàn)在。一念之間,善惡分際。天堂地獄大門隨時在為我們打開著,就看我們?nèi)绾芜x擇了。
天堂地獄就在我們心里,能夠給他人帶來愛的人活在天堂,自私自利的人活在地獄。如果你是一位很有能力的人。世界上最需要你的地方并不一定是“天堂”,往往在世界上的“地獄”里的人們更需要你的幫助。我們要有一顆平等而無差別的愛心,要有一個平等而無差別的奉獻心,隨時隨地為“地獄”中的人們奉獻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所作所為去感化“地獄”中的人們。
《文殊說般若經(jīng)》所說的“眾生亦不可度”,是從理法界,即人人具有,個個不無的如來佛性而言的;地藏菩薩所說的“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是從事法界來說的。
從理法界來說,菩提自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本自具足,本來自在,本自清凈。所謂諸佛菩薩度眾生者,不過是讓眾生放下各種的妄想執(zhí)著,還其本來面目而已。眾生覺悟自心,并沒有多些什么;眾生迷失自心,也沒有少些什么。故經(jīng)云:“眾生識心自度。佛不能度眾生。若佛能度眾生者,過去諸佛恒沙無量,何故我等不成佛也。”
從事法界來說,眾生以假當真,認幻為實,遺失本體,而輪回六趣,若非諸佛菩薩講說般若法,指明心性,眾生何以得度?
《傳心法要》云:“凡圣心是妄”,《金剛經(jīng)》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來佛性(菩提、涅槃、心性)“空空洞洞,不掛一絲毫”,本來沒有迷悟、凡圣、人我、等諸分別,學佛者執(zhí)著于度眾生,自心即受眾生相、我相之障蔽,就會有人我的分別對立,并由此產(chǎn)生出種種的痛苦和煩惱。故《金剛經(jīng)》云:“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當今一些學佛者不知涅槃?wù)婵?a href="/remen/wuxia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無相之理,執(zhí)著幻相,妄計人我,自己尚在生死海中,卻大言不慚地聲稱要度盡眾生。
還有一些佛油子,在世間極盡貪鄙之能事,為了掙錢不擇手段,卻厚顏無恥的說,這么做為了普渡眾生,是在為眾生操勞,因為傳播佛法需要錢,眾生需要錢來供養(yǎng)云云。還有些佛油子隨意剽竊、抄襲、盜用高僧大德的文章,四處宣說,以圖個人名聞利養(yǎng),其行為明明是個賊,卻打個傳播佛法的高尚幌子……。
在這里,本人奉勸那些拿傳播佛法和度眾生說事,誆惑愚蒙、毀壞佛法的邪魔外道,你們還是先度自己吧。你以為“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是誰都能說的嗎?你就是凡眾,你怎么能度盡眾生呢?你就是個鬼,你怎么能讓地獄里的鬼空掉呢?
人們?nèi)羰钦娴膶W佛和菩薩,就學佛菩薩的無心、無相、無住、無欲、無求、慈悲、忍辱,別以為放幾句大話“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自己就是菩薩了。自己在說大話之前,最好先把這句話搞明白了,如果搞不明白,就虛心學習,別自以為是,胡言癚語。
經(jīng)云:“一切唯心造”。真正的地獄和眾生,實指人內(nèi)心的邪迷而言,人們把自己心里的魔鬼度盡了,地獄就空了;人們把內(nèi)心的貪欲、情愛、嗔恚、愚癡,以及一切的執(zhí)著妄想都度干凈了,眾生便度盡了;這就是六祖惠能大師為什么說“自心眾生無邊誓愿度”。六祖惠能大師為什么不說“心外眾生無邊眾生誓愿度”。繛槭裁床徽f“惠能度”?因為自性本空,“本來無一物”,“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本來就無我、無佛、無眾生。
心不空,真正的慈悲心就出不來;沒有真正的慈悲心,整天嚷嚷著度眾生,這叫假慈悲,叫自欺欺人,叫別有用心。
從究竟義來說,六祖惠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釋迦牟尼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此即是畢竟空,即是到頂,即是涅槃。人們不要聞空,就著空,若著空,空反成有,還是不空。如何真空?得死心化性,去除各種的妄想執(zhí)著、貪嗔癡慢,這需要真實的功行……。
《文殊說般若經(jīng)》是般若法,是如來真實義;唯此般若法,才是最殊勝的;唯此般若法,才是一乘真法;唯此般若法,才能夠使眾生獲得究竟的覺悟和解脫;其它的一切法,只是方便說而已。《傳心法要》云:“如來現(xiàn)世,欲說一乘真法,則眾生不信興謗沒于苦海;若都不說,則墮慳貪,不為眾生,溥舍妙道,遂設(shè)方便說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淺深,皆非本法,故云:‘唯有一乘道,余二則非真。’……”
如《文殊說般若經(jīng)》中所言,學佛者若能信受此經(jīng),就能臻至一真法界,具無分別智,獲大解脫,得無上正等正覺,其功德無量無邊。讀者別來信問我《文殊說般若經(jīng)》講的究竟是什么,釋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薩所說都不能讓你明白,我能讓你明白嗎?自己反復(fù)學習,慢慢理解吧。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真正的佛法不但沒有凡圣、生死、來去、垢凈等各種的分別和對立,而且是含容一切的。當今一些學佛者未理解佛法的真實義理,卻近乎宗教狂熱般的把自己當成了救世主,以佛法當武器,攻擊異己,誹謗他人,心性惡毒,極盡小人陰損、卑鄙之能事,卻自以為是在護持正法、拯救世界、普度眾生。
- 上一篇:什么是因果?佛教中的因果是什么意思?
- 下一篇: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yīng)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放松對修行有什么幫助?
- 佛教和佛像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明末四大高僧是誰?明末四大高僧簡介
- 鹿野苑是佛的什么地方?
- 為什么要修習八正道?八正道的重要性
- 怎么知道一個人有沒有大福報?
- 為什么得道的人很自在而普通人不能?
- 心存佛念 不忘念佛
- 弘法利生道場的人才應(yīng)當順于法去成就保護
- 假如有人問自己幸福嗎?怎么回答才好?
- 怎么轉(zhuǎn)煩惱?
- 佛法里怎么看待人與人交往?
- 佛教法器磬的作用是什么?
- 生病后感覺沒精進、學習落后了,對不起師父怎么看?
- 慧遠大師的《廬山東林雜詩》解釋
- 什么叫做“三藏法師”?
- 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有方法抹去過去的記憶嗎?
- 佛教的橫三世佛指的是哪三個佛?
- 感覺勸別人念佛很難,怎么辦?
- 父母與孩子是什么關(guān)系,佛弟子如何與家人相處?
- 信仰的核心是以利益安樂眾生
- 圓滿供養(yǎng)一切成就供養(yǎng)的因緣
- 能無欲無求地度過此生挺好,可做起來不容易怎么辦?
- 舉心動念成善惡,善觀其心,止惡念向善念
-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qū)別
- 佛教忍辱法門的五個層次
- 一切的煩惱皆源于心,心態(tài)決定你所看到的世界
-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一生簡介
- 什么是和尚,和尚的稱謂是如何來的?
- 應(yīng)該怎樣做慈善,平衡與工作生活的關(guān)系?
- 如何勸說愛說臟話的親友?
- 彌勒菩薩為什么是未來佛?
- 普皆回向是什么意思?凈業(yè)行人如何回向?
- 居士每日應(yīng)該做哪些功課、定課?如何實修?
- 何謂慈悲?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夢參法師]念經(jīng)時忽然看見異相是怎么回事?
- [黑茶]黑茶是怎么做出來的?
- [禪宗思想]禪門機鋒盛行于唐宋兩朝原因是什么?
- [生活故事]我欠乞丐一塊錢!
- [人物故事]以「慈悲觀」離「瞋念」
- [在家修行]放松對修行有什么幫助?
- [入門須知]佛教和佛像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凈界法師]念佛是心力帶動佛力,還是佛力帶動心力?
- [黃茶]黃茶是怎么做出來的?
- [禪宗公案]親者不問,問者不親
- [生活故事]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哲理故事]事從容則有余味,人寬容則有余年
- [心經(jīng)]《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四十四)
- [佛與人生]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佛學常識]《宋高僧傳》是怎樣一部書?
- [凈界法師]煩惱罪業(yè)生起的病根是什么?
- [白茶]白毫銀針是白茶嗎?白毫銀針名字的由來與沖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