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宗研修的態(tài)度與方法
一門學科或理論體系的建立,端賴研究方法的完備與獨特。而方法的衍生與運用,卻與態(tài)度緊密相關。正確的態(tài)度有助于研究方法的正確運用。凈宗研究方法既有與通途宗派的普同性,又有其不共的特殊性。此乃由凈宗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之特質所決定。
凈宗與通途法門迥異的特質在于阿彌陀佛的果覺愿力作為一種超驗的存在,與生活在地球上的我等眾生有著一種隱秘而實存的互動關聯(lián)。這種關聯(lián)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中有如是的表詮:“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意謂阿彌陀佛以眾生界為所化之境,能化的阿彌陀佛法身普遍地滲入到任一眾生的念頭中。法身內(nèi)蘊報身與化身,是故吾人介爾一念,全體具足阿彌陀佛法報化三身。于是,當吾人心想阿彌陀佛相好或持念萬德洪名時,這能念能想的心便具足阿彌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佛的相好光明就從我們能念的心中顯發(fā)出來,那么吾人能念佛的心當下就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揭念佛法門之心要,彰顯念佛成佛之妙用。吾人一念具足十法界。是心作天,是心是天;是心作畜生,是心是畜生;是心念佛號,是心即佛。是故,我們的心系念六字洪名,那么阿彌陀佛遍知法界事理性相如大海般的深廣智慧,就在吾人念佛的每一念中啟發(fā)出來。這段經(jīng)文彰顯真善美慧鉤鎖相連之意蘊。我們以至誠心憶佛念佛,這是真。所念的是佛法界,這是至善,具真善便自然顯現(xiàn)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是美,所謂誠于中形于外。有真善美的性德顯發(fā),便會開啟智慧,即謂阿彌陀佛遍知法界事理奧藏的深廣智慧,便從憶佛念佛心中生發(fā)出來。證知信愿持名即是真善美慧。阿彌陀佛借助六字洪名,向九法界眾生傳達真善美慧的文明,將眾生從假惡丑愚的沼澤中拔濟出來,安頓到常樂我凈的涅槃凈土。凈土法門彰顯諸佛度生出世之本懷,乃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至極圓頓。
凈土法門傳到中國,作為一種異質互補的宗教文化,對于華夏文明貢獻甚大。眾所周知,作為我國主流文化的儒家,主張內(nèi)圣外王,傾向于實踐理性精神。培植道德人格,建立人倫關系,經(jīng)邦濟世等,其以道德文化維系社會良性運作之價值至深且巨。是值得首肯的。然一種文明體系中,世俗性與超越性保持某種動態(tài)的平衡,將是個人與民族之幸事。凈宗文化的出世本懷正是具備這樣一種超越性。凈宗告訴我們,在距離此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剎之遙的地方有一個剎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剎土有一尊佛叫阿彌陀佛。這二有的揭示,實在是驚心動魄的信息。且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我等眾生有非常親密的關聯(lián)。阿彌陀佛慈念眾生超逾父母,為令吾人離越三界輪回之苦而稱性發(fā)出四十八大愿,為安頓吾人于無憂惱處而肇立西方極樂世界。吾人只要信愿持名,悉能蒙阿彌陀佛慈悲愿力的加持,生到安養(yǎng)佛剎。釋迦本師在凈土經(jīng)典中,首先宣示西方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意在為娑婆眾生提供一全新的參照系,用作對比,令吾人因比較而了知娑婆世界的殘缺、無常與濁惡,俾令吾人對娑婆苦境生起出離心,對西方極樂世界生起欣慕神往之心。凈宗文化超越性意向,經(jīng)由東晉慧遠大師啟建的東林白蓮社一百二十三位緇素精英團體高僧大德們的實踐,廣泛地在震旦國播揚,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文化與民族心理。自古迄今的文人哲士中,多有與凈宗文化具甚深緣份者。諸如:劉遺民、謝靈運、白居易、文彥博、張商英、蘇東坡、袁宏道,以及近代的龔自珍、魏源等,悉是專修念佛法門的虔誠行者。凈土典籍自東漢末年傳入東土,便為中國文化注入了一種圣潔的超越意向。這種超越性使中華民族更為沉厚,更為空靈飄逸。同時,超越性提升民族精神,永恒地趨向真善美慧,令國人生發(fā)懺悔意識而凈化人心,淑世牖民。凈宗文化影響到我國的政治、倫理、美術、建筑、文學等,平添清亮和雅之格調。
凈宗真善美慧的特質,便決定著我們研究凈宗應持的態(tài)度。要做好凈宗的研究,首先應具決定的信心(這與知識型的學術研究稍有不同)。凈宗的事理、因果、性相,全體是佛果地上的境界,超情離見,難思難議,僅靠邏輯思維難入其門。率爾推敲撰文,終屬持管窺天。是故,吾人應謙遜地從信心下手,由感應契入。感是吾人能感之機,應是阿彌陀佛慈悲愿力。由于法藏菩薩已然成佛,其四十八大愿就遍布在虛空法界,有感即時有應,如洪鐘待扣。道即是心、佛、眾生等無差異的心體。吾人在事相(修德)層面與阿彌陀佛有天壤之別,然而在心性理體(性德)層面,吾人與阿彌陀佛乃平等無二。就在這平等無二的心性理體層面,我們與阿彌陀佛可以產(chǎn)生交融互攝。如是感應道交就會產(chǎn)生不可思議的現(xiàn)象,比如念佛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會現(xiàn)前接引,爾時天樂盈空、異香滿室、見光見花,種種瑞相,水清月現(xiàn),妙德難思。
其次,研究凈宗要具備誠敬的心態(tài)。竭誠盡敬,便能顯發(fā)明德。誠明互彰,便可參贊天地、化育萬物。有真誠心,自然會找到實現(xiàn)目標的良佳方法。正如一個女人,未必學會哺乳育嬰才出嫁。待到生出新兒,出于母性的至誠,她自然便會知曉哺養(yǎng)嬰兒的方法! 觀經(jīng) 》開示,九品往生者要發(fā)三心,即至誠心、深心、回向發(fā)愿心。三心圓發(fā)即得往生。三心即是佛性實相的表達,即純凈的信心。這一念信心契入阿彌陀佛慈悲愿海,成辦往生大事,哪怕五逆十惡的罪苦眾生,亦能蒙佛救拔,生到凈土。眾生的業(yè)力再大,然與阿彌陀佛的愿力相比亦屬微不足道。真妄相較,從清凈平等心生起的佛愿力最大。所以凈宗的研究不宜僅拘囿于語言文字、名相概念之中,應從信心與誠敬中討究,心靈默應,超情離見,在凈宗不可思議之本位來領納探討凈宗。
一般做人文社科研究大多屬寶塔式,即從查閱相關資料下手,從中形成觀點,然后再加以論證;或直接從思想實驗入手,建立某種解釋模型,然后再尋求實驗室中的數(shù)據(jù)證明。然凈宗作為一門不可思議的理事雙備的宗教文化,如果沿用寶塔式的研究路向,訴諸于量化的實證,或難契入。凈宗宜應在樹立信心與誠敬的前提下,建構樹干式的研究模式。開始時,不宜涉獵太廣,應一門深入,在凈宗經(jīng)論圣言量與祖師們的撰述上,痛下功夫,就好像樹根扎到地里,扎得愈深愈善,得深層地下水的滋潤,然后破土長出樹干。樹干向上生長并向四周延伸其枝葉花果。樹干的再生性強,不像寶塔式最終停滯于頂點,無能超越。凈宗研究走樹干式路向,將會越走越寬廣,這屬于精中求博。當然,起始要難些,先難而后獲,才可獲致凈宗比較真實的內(nèi)蘊。
樹干式要求我們首先得對凈宗五經(jīng)一論的基本原典要熟稔。用讀誦、書寫、禮拜的方式,做鈍功夫。在恭敬讀誦書寫時,無須琢磨文義;蚬Ь吹爻瓕,或一字一拜,這樣用上若干年的鈍功夫,或能體會些許如來真實義。得意忘言,得魚忘筌。切忌師心自用,自立章程。須知,吾輩凡夫通體在迷惑顛倒中,不可輕信吾輩凡夫的觀點與標新立異的論斷,那些觀點大多自失誤他,誠可悲嘆。唯有建立凈宗經(jīng)典圣言量與祖師原則立場這兩大參照系,方能握持辨別是非邪正的準繩。否則,鮮有不被邪知邪見或相似佛法所迷惑者。凈宗真諦的把握不可訴諸邏輯思維。眾生的分別執(zhí)著(分別是第六識,執(zhí)著是第七識)正是遮蓋佛性的兩大障礙,我們要加以化解。如何化解呢?就是用至誠心、無分別心去讀誦、書寫、禮拜、持名念佛,虔祈三寶慈佑加持,以古為師,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方能演說與撰述一些比較如法的語言文字。是故,心性現(xiàn)量領悟與述而不作乃凈宗研究中的二大法寶。能如理如法地述,智慧即在其中,自利利他的功德亦在其中。伏冀諸研究同仁共勉。
- 上一篇:菩提心,就是一顆種子
- 下一篇:不念佛者 極難往生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jīng)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jīng)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讀誦無量壽經(jīng)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jīng)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nèi)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jīng)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