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專修、雜修的不同作用?

明朗法師:如何理解專修、雜修的不同作用?

問題:

  弟子讀《印光法師文鈔》中有一篇說:善導大師所開示的專修雜修的區(qū)別就是,專修謂身業(yè)專禮,口業(yè)專稱,意業(yè)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恭請師父開示應(yīng)如何理解?

明朗法師:

  對呀,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我們分心太多,我們就很有可能不得受益。在精力有限、我們工作又很忙、世間應(yīng)酬又很多,我們就東看看西看看,覺得這個也好,那個也好。這個經(jīng)典說,這個功德很大,那個經(jīng)典說這個功德也很大,然后我們就會造成兩種傾向,大家注意,就會用這個經(jīng)典里面所講的功德大,來跟其它的經(jīng)典比高下。

  但是我所看到的經(jīng)典,佛從來沒有在哪一部經(jīng)典這樣說。比如說念《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的功德,他從來也不會說與《佛說阿彌陀經(jīng)》的功德來比;而且在《佛說無量壽經(jīng)》里面,他也不會與《般若經(jīng)》的來比,說《佛說無量壽經(jīng)》功德很大,比《般若經(jīng)》要好得多了,不會。它是以什么?比如說我們誦這部經(jīng),它可以開慧、明理,可以指導我們好好修行,尤其是我們?nèi)缋?a href="/remen/ruf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如法地去落實,去行持的話,它可以成就佛果。你如法修行,所以經(jīng)典里講法供養(yǎng)為最,法供養(yǎng)它跟誰比?跟布施,財布施來比的,他絕對不會說以這部經(jīng)典的功德和那部經(jīng)典的功德來比,是法平等,都好。所以我們往往就會落入這種凡夫的二分法,你說這個好,肯定是其它的經(jīng)典都不好了。

  我們有時候一念這,“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阿彌陀佛第一,釋迦牟尼佛或者藥師佛肯定是第二了,那其他的佛呢?十方三世佛就是誰排第三,誰排……我們用這種心來排。那我們是念佛的,見到釋迦牟尼佛像,見了藥師佛像,我是拜還是不拜呢?我是修凈土的,這就是凡夫心,他就會很容易在這里面打轉(zhuǎn)轉(zhuǎn)。佛說這個有功德,是在我們了生死的、在我們轉(zhuǎn)凡成圣的這個角度上來講的。

  第二,就是我們經(jīng)常講的這個功德大,那個功德不大,不是說不對,比如誦持這部經(jīng)的功德,比布施供養(yǎng)三千大千世界的拿去供佛這種供養(yǎng)的功德怎么樣怎么樣大。它是為了引導我們生起信心因為佛法的修行,信為能入。如果你沒有信心,你沒辦法深入,而真的不是在這個事相上去折騰。很多人說誦持經(jīng)典的功德,這個經(jīng)典的功德力很大,那有的甚至遇到了要放生,要救度眾生,我們的財布施這方面也會打折扣。

  他說這個好,我們就說其它的不好,沒有這個意思。只是我們相對來講,我們要在這方面多用功,多誦持這部經(jīng)典,多念佛。那有時候,我們周圍有的人很苦,甚至在方方面面都很苦,我們的人生的開導,甚至我們引導別人怎么樣去改變自己的錯誤的行為方式,我們要去幫助,甚至對乞丐我們也要去幫助,這是要做的。當然了,又回到前面來講,依你的發(fā)心,如果你發(fā)的是世間的心,你誦再有功德的,佛再怎么說這部經(jīng)典怎么殊勝,那你發(fā)的是世間的心,你誦這部經(jīng)也沒有什么功德,也打折扣的。

  你是發(fā)成佛的心,發(fā)救度眾生的心,你去救濟一個乞丐,哪怕是你財布施,你也有無量的功德,這個《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里講到的。如果你是為了親人,用布施供養(yǎng),比如我們造塔廟,經(jīng)典破舊了,舊的塔廟破落了,我們把它裝理、修復好。甚至一個病人、窮人婆羅門或者是有年長的人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我們幫助他,以這個功德回向給自己家人,舍一得萬報。如果你回向極樂世界,這個功德可以成佛。那功德大還是不大呢?所以我們千萬不能落在文字相和我們凡夫的這種生滅心里面去談。

明朗法師:如何理解專修、雜修的不同作用?

  專修謂身業(yè)專禮,這個禮,拜阿彌陀佛,拜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我這里還得強調(diào)一句,拜阿彌陀佛,并沒有說要你在內(nèi)心深處排斥釋迦牟尼佛;蛘咭娏似渌姆鹣,釋迦牟尼佛和藥師佛,我們根本就不拜。如果我們有因緣遇到了或者寺院里彌勒菩薩,還有大雄寶殿有三尊佛像,或者我們進藥師殿,見到藥師佛。大家注意,這里面可以拜,就是內(nèi)心里面你不要抗拒。我們?nèi)绻雽P,在自己佛堂里只立阿彌陀佛像就夠了,可以了?/p>

  口業(yè)專稱,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意業(yè)專念,就意念,我們這個意業(yè)只想極樂世界。我們這個對不對呢?對,非常好。這個讓我們的心能夠?qū)W,時時處處,我們的身口意都在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上用心、作文章。這個對于我們的心的專一、純凈非常有好處。我們現(xiàn)在往往有時候喜歡在網(wǎng)上東看看西看看,甚至聽法也是,聽了這個人這么講,那個人那么講。同樣的一部經(jīng)典,包括《佛說阿彌陀經(jīng)》,甚至《印祖文鈔》里很多的教言,我們就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你要領(lǐng)會他的角度,如果你角度你領(lǐng)會不到,我們很多時候就打架。

  為了不讓我們心很散,內(nèi)心里面煩惱很糾結(jié),去接受了很多的知見以后就發(fā)生沖突,所以盡量地專,少道聽途說。其實我們作為佛弟子,念佛人,我們有一點可以肯定,所有的高僧大德,比如說講凈土的經(jīng)典,其他的講其他的經(jīng)典我就不說了,講凈土的經(jīng)典,可能他的角度有所不同,他的體系也不一樣。包括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還有一部幽溪大師的《圓中鈔》,等等,這個都很大,體系都很大,不一樣。你要把它那個體系捋清楚,你都要花很多時間,你三部當中選一部,你學就好了。

  不然的話你說:“我在學《彌陀要解》,就發(fā)現(xiàn)怎么蓮池大師是這樣講的,那個誰誰誰就是那樣講的。”他無非都是讓你深信發(fā)愿,念佛,這一點是絕對不會錯的。如果說我們在其他的有一些角度,甚至用辭,講的方法方面去折騰的話,我們就很容易分心,心是散的,不容易專注。這是說祖師大德的開示和著疏。甚至我們現(xiàn)在的很多一些高僧大德,他有可能從天臺的角度上講的,有可能從唯識角度上講的,有可能從那個角度這個角度上來講,角度不同,所以有些說法有所不同。

  但我們并不是說其他的開示、其他的高僧大德講得不好,而是我們的接受能力如果有限的時候,我們往往容易自己在內(nèi)心里面打架,就心不專一。為什么講我們要看祖師大德原著,甚至你自己用心去拜,去感通,這是基本的一個用功方法,看起來很笨。你們可能不知道……,比如《金剛經(jīng)》,我們從歷朝歷代以來,《金剛經(jīng)》流傳很廣,它的注疏有多少?有八百多種。你說你看誰的,你說哪一個對?哪一個錯呢?不能說,都對。但你要換八百多個角度,我覺得沒有必要,你這樣也是折騰自己。那就怎么樣?你選其中一種。高僧大德,有些高僧大德引薦的,也可以。自己去拜、去讀,就可以了。

  當然我們修凈業(yè)行,這里面談的善導大師講的凈業(yè)的專修,就是身業(yè)專禮拜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口業(yè)專稱阿彌陀佛名號,意念就是專念,意念西方極樂世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種種功德莊嚴,這個是讓我們的心能專哪。我們的精力有限,時間有限,我們不可能成為一個通家,我們要專修,這個實際上是我們這個時代眾生修行方面的很容易出現(xiàn)的一個誤區(qū)。

  有時候看到,這個經(jīng)典也好,那個經(jīng)典也好,這個也想弄,那個也想弄,最后什么也沒弄到,因為你都是蜻蜓點水。包括我們?nèi)バ奕W習,一些祖師大德的一生的著疏,開示也是一樣,很多,你看《蕅益大師全集》,那是你一輩子都可能看都看不完,寫了《楞嚴經(jīng)文句》,《法華玄義》,還有《唯識開蒙》等等,天臺,四教儀,《四書蕅益解》,很多很多。我們沒有那個能力,那我們就盡量的制心,把這個面稍微窄一點,稍微窄一點就主攻。一部經(jīng)通、一部經(jīng)深入,不說通了,通現(xiàn)在還肯定我們都達不到,我們就一部經(jīng)一個方面能深入,其它的方面也能深入了,一樣的。你看別的東西也能深入下去。結(jié)果你說這個也弄、那個也弄,最后弄的什么也沒弄懂,都是淺的。你只要是表面上的,都在弄,都是表面上的,你只要一部經(jīng)深入下去以后,其它的經(jīng)也深入下來了。這是一個修學的基本的方法問題。

  所以他說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因為我們這種能力不夠,我們心不夠純一,我們專禮、專稱、專念這個目的是什么?要專,心要純一,是這個意思。并沒有說別的法門不好,不要落入那種對立的這種思惟方式里去。如果你能夠純一,你專修種種法門也沒關(guān)系。

明朗法師:如何理解專修、雜修的不同作用?

  這里面有個問題。我們有機會到了寺院去,一進山門有彌勒佛、還有韋馱菩薩、觀音殿、地藏殿、伽藍殿,還有藥師佛殿、文殊普賢、十八羅漢,都有。如果你內(nèi)心里沒有抗拒都沒關(guān)系了,你只拜阿彌陀佛也沒問題。如果我們內(nèi)心里面有抗拒你就不對,說明你還是沒有通,是沒有學進去,天天我只拜阿彌陀佛,其他我都不拜。

  佛法不是這樣的。那我要怎么用心呢?大家注意,比如說我在拜觀音菩薩的時候,觀音菩薩實際上就是阿彌陀佛,他當然了,他本身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體的;比如說我在拜地藏王菩薩的時候,我就把他看成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或者阿彌陀佛的顯現(xiàn);到藥師殿去,藥師佛也是阿彌陀佛的另外一種樣子。就是你外相上……,比如說我們有十個人都在拜藥師佛,你一個人不拜,我是拜阿彌陀佛的。那你這里面就要去觀照自己了,我內(nèi)心里面對藥師佛有沒有排斥,我是念阿彌陀佛的,我為什么要拜藥師佛?那你這個念頭里面就有問題。那我拜藥師佛我可不可以拜呢?在拜的時候就是你的心里面可以……,這是阿彌陀佛換的另外一個樣子,佛佛道同嘛,就是一切法要會到阿彌陀佛那里去。

  你這樣修,這個叫什么?攝萬法融為一法來修,一切無不是阿彌陀佛的顯現(xiàn)。你不是念阿彌陀佛嗎?外界的一切的景象,一切的周圍的人事物,外面那個罵你的人,指責你的人,你不要抗拒,你不要有意見,他可能(就是)阿彌陀佛化現(xiàn)來考驗我的。有時候我們要坐車,覺得很吵,很吵怎么樣?要念佛。念佛,你慢慢地就把那種……,一個是我如果能夠念聲音很大,你怕影響別人怎么辦?周圍的一切的聲音都可以想象成為阿彌陀佛顯現(xiàn)來干擾你,看你能不能聽得清楚你自己的佛號,你就不抗拒,就在轉(zhuǎn)念頭了。哎,這個就是專稱。我們有時候妄想很多,不能安靜。我們的念頭東想西想的,這個都是阿彌陀佛在考驗我了。實際上我們的身口意怎么樣?都在阿彌陀佛身上作文章,在阿彌陀佛身上去會,專哪。特別是我們很多人學佛很多年以后,要有這種習慣,很好。

  因為我們不可能說像很多老菩薩那樣,佛堂就是家,外緣就少了。我們覺得還有一些,比如有些上班,還有家庭責任,把一切都回歸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回歸就在我們當下轉(zhuǎn)念頭,就你的發(fā)心,孝敬父母,你要孝敬,教育子女,要盡責任,這個都是我應(yīng)該做的。小孩不聽話,這是阿彌陀佛來考驗我的,真是阿彌陀佛嘞。那么爸爸媽媽有時候不聽啊,我們也不著急,這也是阿彌陀佛來考驗我對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信心,包括我們?yōu)槿颂幨碌膽B(tài)度,所以這里面需要注意這點。我們盡量的要專,要專修,不能去東弄西弄。不能去求,求買股票漲,也要健康長壽,要兒子孫子,希望他們學習順利,也能夠升官發(fā)財。我們東求西求,這個是最大的問題,起心動念上就有問題。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如是生凈土

精彩推薦